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鼻腔给药不仅用来治疗鼻炎等局部疾病.同时也作为全身治疗的给药途径,对此早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对于口服吸收良好的某些药物,改用鼻腔给药后其吸收效果与静脉给药相当,而对于一些口服后易受破坏难以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改用鼻腔给药后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鼻腔给药近年研究进展广州市医药中专(510260)张萍萍,冯昭明以往鼻腔给药主要用于局部治疗,自80年代以来,对治疗全身性疾病也有了一些研究与应用。本文简要介绍鼻腔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些研究进展。鼻腔粘膜易于药物吸收,粘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迅速吸收...  相似文献   

3.
将热毒宁注射剂制备成鼻腔喷雾剂,进行家兔鼻腔黏膜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健康家兔为模型,建立空白组、鼻腔给药组和注射给药组。给药后使用乙腈沉淀蛋白法处理家兔血浆样品,HPLC检测血浆中药物有效成分绿原酸的浓度。HPLC结果显示,鼻腔给药组中可检测到绿原酸,且在给药后2~5 min时浓度最高,说明自制热毒宁鼻腔喷雾剂可成功透过鼻腔黏膜吸收进入血液中快速代谢。相比于注射给药组,鼻腔给药组血液中的药物有效物质含量较低,提示热毒宁鼻腔喷雾剂药物透黏膜吸收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多肽类药物鼻粘膜吸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肽类药物的开发和应用。但这些肽类药物在临床当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 :药物经口服后 ,会受到胃肠道酶的破坏。因此目前肽类药物常以注射途径给药 ,这样使用起来 ,非常不方便。近年来人们对肽类药物非注射途径的给药且希望达到全身作用的研究非常活跃。尤其是在经鼻粘膜吸收的给药研究方面的进展 ,使肽类药物非注射途径给药的实用化展示出乐观的前景。1 影响鼻粘膜吸收药物的因素影响药物鼻粘膜吸收的因素有 :(1)给药后药物在鼻腔内的分布。 (2 )鼻腔纤毛的清除作用。 (3)鼻粘膜上的酶对药物的降解[1] 。1.1 鼻腔…  相似文献   

5.
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收促进剂、药物性质、剂型和载体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药物通过鼻腔吸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由于鼻腔特殊的解剖生理结构,药物吸收迅速;且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尤其对于多肽和蛋白类药物而言,鼻腔给药这种非侵入性给药方法更简单、安全并且节省费用,因此,有望成为未来全身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物经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鼻腔喷雾给药方式具有给药方便、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易于被儿童接受等优点。尤其是为多种药物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非注射给药途径,特别是为儿科及耳鼻喉科临床医师对治疗各种疾病提供新的用药途径和新的平台。本文就近年来儿科鼻腔给药的应用现状,结合参阅国内外文献,就鼻腔给药中有关临床用药范围、吸收促进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药物作用及毒副作用,以及增效减毒的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黄必义  邓立东 《华夏医学》2008,21(2):378-380
经鼻粘膜吸收而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制剂,称为鼻腔给药系统(nasal drug delivery system,NDDS).鼻腔给药不仅可局部使用,还可以起到治疗和预防全身性疾病的作用[1].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皮肤黏膜相对较薄,透皮吸收快而多,经皮肤给药或黏膜(鼻腔、口腔、直肠等)给药可迅速发挥药效,也要注意有些药物局部应用过多即可引起中毒。药物经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应用后,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鼻腔给药系统的有效方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关于鼻腔给药系统的文献,阐述影响鼻腔给药吸收因素,并对近年来中药鼻腔给药系统的新剂型、促吸收方法和发展动向作一论述。结果与结论:随着对鼻腔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中药鼻腔给药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生化药物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腔给药系统(nasal dray delivery system,NDDS)是指在鼻腔内使用,经鼻粘膜吸收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鼻腔给药是传统的给药方式,在耳鼻喉科应用极为广泛,一般用来治疗各种鼻腔和鼻窦疾病。随着新辅料和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鼻腔给药靶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善脑靶向给药的方法,讨论鼻腔给药靶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行性。方法:查阅今年来有关脑靶向鼻腔给药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鼻腔给药能够实现药物给药途径上的脑靶向。药物经脂质体包载后能明显增加其脑摄入,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鼻腔给药是治疗鼻腔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将一些常用的药物滴入鼻内,起消炎、收敛等作用。笔者根据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谈谈鼻腔给药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阅近年国内外关于鼻腔给药系统的文献,从鼻腔给药的特点,鼻腔的生物利用度、吸收促进剂、纤毛毒性及新剂型的研制开发动向等方面作一阐述,随着对鼻腔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鼻腔给药会成为全身性疾病较理想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4.
鼻腔内用药近年来愈来愈受重视,鼻腔、鼻窦、鼻咽部的疾病的诊治多数要求鼻腔内用药,另外有些药物可以通过鼻腔投药途径吸收。过去规范的鼻腔内投药方法是滴药法。现在随着定量喷雾器、抛射剂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喷雾法作为另一种鼻腔内投药方法正被大量鼻腔局部用药...  相似文献   

15.
正交设计法研制褪黑素鼻黏膜给药明胶微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褪黑素是由人脑内松果体生物合成并释放的一种调节生物钟活性的吲哚类物质 ,其主要药理作用为催眠、抗衰老、抗疲劳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 [1 ] 。褪黑素由于具有较强的肝脏首过作用 [2 ,3] ,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较低。鼻黏膜给药作为以全身吸收为目的的给药系统 ,其最大的特点是无肝脏首过作用 [4 ] 。为了减缓鼻纤毛对药物的清除作用 ,延长药物在鼻腔的滞留时间 ,以进一步提高药物鼻黏膜吸收率 ,亲水性凝胶微球作为鼻黏膜给药载体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5,6 ]。研究表明 ,褪黑素明胶微球明显延长药物在鼻腔滞留时间 ,提高药物鼻黏膜吸收 [8]。…  相似文献   

16.
鼻腔给药作为一种独特的给药方式,不仅能用于鼻腔局部疾病的治疗,还能通过鼻黏膜吸收发挥全身性及脑部治疗作用,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通过分析、总结相关文献,现就中药鼻腔的给药特点、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及鼻腔给药制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鼻腔给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通过鼻腔给药治疗中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现代医学证明,许多药物经过鼻腔给药后能够很快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达到治病教人的目的。现就经鼻腔给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以下简称AIS)的现代医学研究情况做一综述,为中医药治疗AIS的新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鼻腔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非侵入式给药途径,具有无首过效应、快速起效、脑靶向等优势,是注射给药的一种可行替代途径,亦是中枢神经系统潜在的给药途径。但鼻腔生理环境复杂,且鼻腔药物递送系统为“药械合一”类制剂,药物经鼻递送效率受药物、制剂、装置及鼻腔生理等多因素影响。通过改变药物理化性质、制剂中添加酶抑制剂或吸收促进剂、设计新型药物载体等策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膜渗透性和鼻腔滞留时间,可以提高鼻腔药物递送效率。本文对鼻腔药物递送系统的影响因素和设计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鼻腔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鼻腔与脑在解剖生理上的独特联系使得鼻腔给药作为脑内递药途径成为可能。鼻腔给药作为脑靶向的途径之一,可有效地使通过其他给药途径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绕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脑内递药途径。就鼻腔给药脑靶向的依据、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剂型等方面对经鼻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鼻腔给药的特点、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吸收促进剂、纤毛毒性及新剂型的研制开发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