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派通欣)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5月,共有2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接受瑞替普酶或rt-PA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TIMI 2级 TIMI 3级)瑞替普酶组为89.66%,rt-PA组为69.39%(P=0.0085).35d时,瑞替普酶组的病死率为6.8%,rt-PA组的病死率为9.0%(P>0.05);脑出血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0.97%,rt-PA组为3.00%(P>0.05);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7.76%,rt-PA组为10.00%(P>0.05);冠状动脉再闭塞瑞替普酶组1.94%,rt-PA组4.00%(P>0.05).结论瑞替普酶(派通欣)为国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量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对75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5岁以上的AMI患者53例,将其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组,分别接受半量r-PA溶栓及常规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2 h血管再通率、30 d内主要的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并发症有无差异.结果:溶栓组2 h冠状动脉再通率72.0%,常规组为25.0%,P<0.01;30 d内病死率溶栓组为8.0%,常规组为32.1%,P<0.05;溶栓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溶栓组出血发生率为36.0%,常规组为10.7%,P<0.05,但均为轻度出血.结论:半量r-PA治疗75岁以上的AMI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100.0%(30/30),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为66.7%(20/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10.0%,对照组的出血率为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可降低出血率,给药简便,不良反应小,用于溶栓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1995年8月-2000年6月我科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4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剂,100mg静脉给药的疗效,国外已有大量报道。为了探讨小剂量r-tPA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我们应用50mg r-tPA30min内静脉滴注,观察该药的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 2 0例AMI患者应用rt PA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 ,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 :① 2 0例AMI患者 ,冠状动脉再通 12例 ,再通率 6 0 %,其中发病 6h以内溶栓再通率 87.5 %(7/ 8) ,发病 6~ 2 4h溶栓再通率 4 1.7%(5 / 12 )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②≤ 6 5岁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 >6 5岁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rt PA静脉溶栓治疗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宜提倡急诊室溶栓。 >6 5岁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7.
张涛  高艳 《内科》2007,2(2):212-213
目的 临床分析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将72例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分别给予rt-PA和UK溶栓治疗,比较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住院30d病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老年rt-PA溶栓组总再通率75%,其中〈6h溶栓者再通率80%;UK溶栓组分别为50%及50%。两组住院30d病死分别为3例及5例,发生轻度出血分别为4例及5例。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患者并非禁忌证,rt-PA和UK治疗老年AMI安全有效,明显降低其病死率,rt-PA溶栓效果优于UK。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静脉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院前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及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所有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院前给予小剂量rt PA (5 0mg)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院前组 ,n =60 ) ,与院内应用小剂量rt PA (5 0mg)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 (院内组 ,n =5 7)进行比较 ,观察发病—溶栓时间延迟对rt PA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  结果 :院前组的冠状动脉总再通率为 91 7% ,明显高于院内组的 80 7% (P <0 0 5 ) ;病死率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3 3 %vs 3 5 % ,P >0 0 5 ) ;两组患者均无需要输血的严重出血并发症 ;两组轻度出血的发生率 ,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 3 %和 3 5 % ,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院前小剂量rt PA (5 0mg)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 ,能争取最大限度地挽救濒危的心肌组织 ,方法快速、简单、安全、有效 ,是可行的 ,并可能提高再通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2年2月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给予瑞替普酶溶栓;对照组24例给予阿替普酶溶栓。分别观察溶栓前及溶栓4h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率(HR)、血气分析及3d后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变化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24例,再通率为92.3%;对照组血管再通19例,再通率为79.2%。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35)。两组治疗后肺动脉压、收缩压、HR、调节性细胞容积(R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率为19.2%;对照组出血率为20.8%,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51,P=0.8319)。结论应用瑞替普酶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进行溶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同于阿替普酶。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价瑞替普酶对≥75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住博白县人民医院的STEMI并行溶栓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溶栓组增加减半剂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心梗1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率为68.8%,高于对照组的15.2%(P0.01),溶栓治疗组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病死率3.1%,低于对照组的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心源性休克以及缺血再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组轻度出血发生率28.1%,高于对照组的6.1%(P0.05)。两组患者均无中度及严重出血病例。结论高龄STEMI患者采用减半量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比较尿激酶不同静脉络药方式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作用。41例AMI患者随机一次静脉推注尿激酶(UK)100~150万U(甲组:20例)或半量(50~75万U)静脉推注加半量(50~75万U)静脉滴注(乙组:21例)。于治疗后90分钟行冠状动豚造影观察梗塞相关冠状动脉(IRA)前向血流情况,并记录两组住院期心脏事件、左心室功能及不良反应。两种治疗方式90分钟总IRA再通率为51.2%(21/41)。其中甲组为55%(11/2n);乙组为4入6%(1I/21)(P>0.05)。两组左心室功能差异天显著性。甲、乙两级死于秦衰竭分别1、2例,且住院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的出血和低血压不良反应均少见。尿激酶100~150万U两种静脉给药方法治疗AMI对冠状动脉再通车及住院期临床预后的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 (≥ 60岁 )甚至高龄 (>70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2 81例 AMI患者按年龄段分成〔<60岁 (1 1 8例 )、60~ 70岁 (99例 )、>70岁 (64例 )〕3组 ,并对其中 1 63例老年 AMI患者的近期预后进行分析 (以同期未接受溶栓治疗的 46例老年 AMI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随年龄增加 ,血管再通率逐渐下降 (P >0 .0 5) ,而病死率和出血反应有升高趋势 (P >0 .0 5) ;对老年 AMI患者慎用 UK 2 0 0万 IU以免诱发脑出血 ;老年 AMI患者溶栓组的病死率及治疗后主要并发症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地低于未溶栓组 (P <0 .0 5或 <0 .0 1 )。结论 :老年甚至高龄 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近期预后 ,但剂量应偏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AMI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尿激酶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尿激酶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2.22%比27.78%,P<0.05),患者溶栓时间在2h内、3~6h、7~12h的再通率分别为77.78%、60.00%、50.00%,患者溶栓时间开始越早,患者再通率越高(P=0.03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尿激酶组治疗后肌酸激酶[(462.4±103.5) U/L比(621.2±113.5)U/L]、肌酸激酶同工酶[(37.5±21.3) U/L比(79.5±20.1) U/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治疗5周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尿激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比11.11%)显著降低(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通率高,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急性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4 3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 35例 )、未通组 ( 2 3例 )和对照组 ( 85例 ) ,比较急性期和远期预后。结果 :急性期心脏性死亡率再通组 ( 2 .9% )、未通组 ( 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 ( 2 5 .9% ) ;其它心脏事件发生率、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比较 ,再通组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而未通组大多数指标亦优于对照组 ( P <0 .0 5~ 0 .0 1)。远期随访 ,再通组、未通组 3年生存率分别为 94.3%和 82 .6% ,明显高于对照组 ( 71.8% ) ( P <0 .0 5~ 0 .0 1) ;但心绞痛、再梗、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 AMI患者急性期预后 ,即使临床间接指征判定未通者 ,其部分指标亦优于对照组。溶栓治疗能提高 AMI患者 3年生存率 ,但对远期再梗、心绞痛、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重组葡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溶栓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重组葡激酶 (r SAK)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中的溶栓疗效。方法 :入选AMI患者 5例 ,年龄 <6 0岁 ,胸痛持续 <6h。冠状动脉造影 (CAG)明确梗死相关血管后 ,予r SAK 15mg静脉溶栓结合静脉肝素抗凝治疗 ,在溶栓后 15、30、45、6 0、90min ,1~ 2周重复CAG ,观察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和残余狭窄 ,记录胸痛缓解情况、再灌注心律失常、ST段的演变、心肌酶峰值时间、相关并发症及心脏事件。结果 :CAG显示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和第一对角支近端病变各 1例 ;前降支近端病变 3例 ,溶栓前均完全闭塞。r SAK溶栓后血管再通率 10 0 % ,90min血流达TIMIⅢ级者 2例 ,TIMIⅡ~Ⅲ级者 2例 ,TIMIⅡ级者 1例 ,平均再通时间为(34 .0± 14.7)min。 5例均符合临床冠状动脉再通标准。随访中未见严重出血和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r SAK 15mg静脉溶栓有较佳的效果 ,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急性期和远期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将 143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35例 )、未通组 (2 3例 )和非溶栓组 (85例 ) ,比较三组急性期和远期运动耐量。结果 :急性期 ,再通组的运动量、运动时间、最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均明显高于未通组和非溶栓组 (P<0 .0 5 ) ,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或血压下降≥ 10 m m Hg(1m m Hg=0 .133k Pa)的比率明显低于后两者 (P <0 .0 5 )。远期随访 ,三组的运动量、最大心率、运动时间、心率血压乘积及运动诱发心绞痛或血压下降的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溶栓再通能显著提高 AMI患者急性期运动耐量 ,但对远期运动耐量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 M I)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 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8例 A M I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3 h 分别测定其血清一氧化氮( N O)、超氧化物岐化酶( S O D)及丙二醛( M D A)的含量变化。结果:溶栓治疗后3 h 的 N O、 S O D 含量较治疗前含量显著减少( P < 0.05)。 M D A 含量显著增加( P < 0.05)。尤以冠状动脉再通组 N O、 S O D 含量减少( P < 0.01), M A D 含量增加( P < 0.01)更明显。而未通组在治疗前后的 N O、 S O D、 M D A 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结论: N O、 S O D 含量减少, M A D 含量增加与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关,在对 A M I患者行溶栓治疗同时,应同时积极采取抗氧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发病12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替普酶组60例,瑞替普酶20mU间隔30min分2次静脉推注;rt-PA组62例,rt-PA8mg静脉推注,42mg,90min内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30、60、90和120min瑞替普酶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高于rt-PA组,两组60和90min2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90min瑞替普酶组4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42例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为87.5%,rt-PA组4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29例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为69.05%(P<0.01);35天瑞替普酶组死亡2例(3.33%),rt-PA组死亡3例(4.84%);两组均无脑出血病史;不良事件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23.3%,rt-PA组为25.6%。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比较安全,较rt-PA能更早地使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并有较高的血管开通率及较低的急性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