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脾胃气化学说是张小萍禀承家学、集前人理论之大成、累积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创新性理论.本文总结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与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如脾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之间的联系,结合传统中药人中黄与现代粪菌移植的临床应用,认为中医以脾胃气化指导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在调理机体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深入研...  相似文献   

2.
便秘一般从实秘、虚秘、热秘、冷秘等方面进行治疗,对于老年性便秘疗效欠佳。张小萍强调脾胃气化与便秘的关系,不仅指出治疗老年性便秘不可妄用泻药,而且从"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入手,提出老年性便秘的治疗法则为调理脾胃,兼顾肝肺肾。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3.
胃病长于肝胃同治,胃痛治肝,必先调肝气,以疏肝理气治疗胃痛,调理脾胃气化,从根本改善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4.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法,亦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可以助其运化。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张小萍教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虚,标实为湿热、疫毒、寒湿侵犯肠腑。其发生发展与脾胃的纳化失常、燥湿失衡、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有关,临床常以调升降,清内邪;理出入,抗外邪;顾纳化,复脾胃;兼燥湿,固肠腑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人体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胃所受纳的水谷精微,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只有升清降浊,方能气化正常,健康长寿快乐。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有关心与脾胃之间生理上相互关联的论述,并引用《金匮要略》及医家有关脾胃功能失调与胸痹心痛的医案,阐述了心与脾胃相关。分析认为,心与脾胃相关表现在:(1)在生理方面,足阳明胃脉与心相通;胃之大络(虚里)通于心;足太阴脾脉之支者亦与心相通;而血脉是将中焦化生之"气"输送至全身的通道。(2)温养推动脉中营血正常周行的"宗气"来源于胃,化生于脾;宗气进入心脏与脉中,温养推动脉中之营血,使其正常周行。(3)脾胃中的阳气将水谷之气化生为津液,内注五脏六腑,外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4)胃中水谷之气化生的"营"气,滋养心脏与血脉,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5)脾主思,思则气结,容易导致心脉痹塞。(6)足阳明胃经之主血不利所生疾病。  相似文献   

8.
调理脾胃辨治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丽珍 《中外医疗》2008,27(26):83-83
本文提出脾胃机能的失调,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脾胃之气机升降失调,使湿浊内盛,酿液生痰,阻滞经络,阻碍血行,蒙蔽清窍而发中风.认为本病病机乃脾虚为本,痰瘀为标.治疗提出培植脾土,畅利中焦,使脾胃健,气机畅,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9.
心脏与脾胃关系密切,两者经络相联、气化相通,其生理病理具有独特的相互作用,并在心绞痛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基于中医药经典理论,从经络、气机、脏腑别通等方面入手,探讨心脏与脾胃的生理病理联系,明确"心与胃为子母"的理论内涵,通过对"心与胃为子母"认识的深入探析,为临床调护心绞痛开拓新的思路,并据此研讨临床调护心绞痛的具体措施.临床上可基于"心与胃为子母"理论,从脾胃入手调护心绞痛,有效提高本病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脾胃系统疾病,大多由中焦滞郁失畅所致,病机多为气机不畅,因脾胃同属中焦,互为表里,于经络则为络属关系。脾胃共成生化气血之功,以共同完成饮食消化,吸收及水谷精气之输布。脾胃之间阴阳相和,润燥相济,显示出其“升降相因”的气化关系。其生理相互联系,亦使病理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清新之气不能上升,致使胃之受纳与和降受到影响,而见之脘腹胀满,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2.
《脾胃论》养生特点及贡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之术,自古有之,诸子百家,各臻其妙。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之李东垣,在养生学方面尤多建树,且提出了许多独道见解。在其《脾胃论》提到"脾胃为元气之本"、"饮食劳倦则伤脾"、"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等,且在"摄养"、"远欲"、"省言箴"三篇中道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通观全书,其中又以调理脾胃为重点养生要义,其对后世养生有深远影响,颇值认真继承发扬,兹不揣浅陋,略论其要。  相似文献   

13.
魏玮教授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深受路老"治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之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影响.魏玮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脾在志为思,为情志之本,二者常相互为患.故从脾胃论治情志病,具有调节、稳定情绪,防止病情演变的作用.从脾脑相关理论出发,探讨脾胃与情志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身心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单兆伟教授继承了孟河医派的精髓,学术理论深厚,用药主张平和,临床辨证细腻准确,调理脾胃病主张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升降,重视肝肺两脏,组方性味平和,力戒偏杂,用药轻灵平正。单师学术渊源孟河,主张顺应时代的发展,衷中参西,反对拘泥守古,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互参考,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丛丽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脾常不足,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便秘等。临床上儿科遇到胃强脾弱的证型,主要表现为食欲异常旺盛,大便稀溏,或者大便干结,或夹有不消化样物,伴或不伴有体瘦,乏力,易感等症状。治疗上当以清泻胃火,兼顾脾胃,只有降低食欲,减轻脾胃负担,脾胃功能才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7.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董建华的脾胃学术思想。在治法上强调治胃病用通降法,在病机上认为脾胃虚寒学说固然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应着力研究胃热学说;注重疏肝气以调脾胃气机,用药忌壅补,轻灵流畅为其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对中风的研究经历了2000多年,中风的论治一直以来都是详于肝肾而略于脾胃,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虚,其中痰、虚属脾胃。脾胃在中风的发病中于肝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以脾中之气为本,胃气供给全身器官营养,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必赖脾精之输布,故脾胃是其他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它脏的生理活动是以脾胃为枢纽,所以脾胃一虚,五脏受病而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遂发本病。所以对于脾胃在中风中的治疗不可不详。  相似文献   

19.
张锡纯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张锡纯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资生万物",来阐述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