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靖  储开宇  查旭山 《新中医》2011,(4):110-112
目的:观察银屑1号的治疗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鼠尾鳞片表皮模型和小鼠阴道上皮模型,设银屑1号小、中、大剂量组和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共5组,观察各组促进小鼠尾部鳞片颗粒 层形成的能力和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并比较各组中的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1(IFN-γ)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中药复方银屑1号中、大剂量组均可以显著提高小鼠尾部鳞片颗粒层形成数(P〈0.01)。银屑1号的小、中、大剂量组均可以显著抑制雌激素期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P〈0.01)。中药复方银屑1号的中、大剂量组均可降低IFN-γ的水平(P〈0.05);银屑1号的大剂量组可升高IL-4的水平(P〈0.05)。各组IL-2、IL-6、IL-10、TNF—α整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银屑1号具有抑制表皮细胞的过度增生和改善表皮角化不全的作用,可能通过抑制IFN-7的合成及促进IL-4的合成,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参与抗炎与免疫调节过程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芍银屑颗粒对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克锋  顾丰华  肖琼  董文心 《中成药》2007,29(10):1427-1430
目的:研究黄芍银屑颗粒是否有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方法:选取3.125、6.25、12.5、25 g生药/kg黄芍银屑颗粒的药物剂量,经口灌胃连续给药1或2周。研究黄芍银屑颗粒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小鼠血清CD3、CD4和CD8影响以及对心得安所致豚鼠耳廓皮损的影响。结果:黄芍银屑颗粒有明显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并可明显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形成,具有降低小鼠血清CD4和CD8比值的趋势,从而可能调节动物的异常免疫反应,对心得安所致豚鼠耳廓皮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结论:黄芍银屑颗粒有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近年来,运用窄谱UVB治疗,大大提高了其临床疗效,李虹等报告总有效率为79.48%。我们用银屑Ⅰ号治疗银屑病已有多年经验,疗效确切,为进一步观察银屑Ⅰ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我们于2004年10月~2005年8月采用银屑Ⅰ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62例,并与窄谱UVB治疗20例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银屑Ⅰ号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局部皮损及外周血的干预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银屑Ⅰ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日外涂62.5 mg 5%IMQ诱导银屑病样动物模型,银屑Ⅰ号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造模期间同时灌胃相应剂量银屑Ⅰ号,共7日。分别观察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变化、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光镜下观察局部皮损组织病理变化,对局部皮损组织依次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皮肤显著增厚,并出现典型银屑病表现,PASI评分随时间推移显著上升;与模型组比较,银屑Ⅰ号各组小鼠背部皮损红斑及鳞屑相对较少、浸润程度较轻,造模区域皮肤厚度及PASI评分与剂量梯度成反比。光镜下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表皮全层增厚,呈典型银屑病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银屑Ⅰ号高剂量组病理改变最轻,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VDR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及外周血中IL-6、TNF-α、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银屑Ⅰ号中、高剂量组VDR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VEGF mRNA、蛋白表达及外周血IL-6、TNF-α、IFN-γ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组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外周血中IL-6含量有所降低(P0.05),VDR mRNA及蛋白表达、TNF-α、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银屑Ⅰ号可通过抑制异常新生血管形成及炎症环境改善IMQ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的银屑病表现,这可能与其调控VDR/VEGF信号网络有关。  相似文献   

5.
银屑平颗粒对豚鼠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银屑平颗粒对豚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心得安乳剂涂抹耳造豚鼠银屑病样模型,银屑平高、中、低剂量ig 2周,处死豚鼠,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豚鼠耳匀浆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的含量,并观察其对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豚鼠TNF-α及ICAM-1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银屑平颗粒高、中剂量组、甲氨喋呤组TNF-α及ICAM-1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银屑平高、中、低剂量组对心得安所致的表皮皮损、红肿,皮肤糜烂,角化不全,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等形态学改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银屑平颗粒对银屑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银屑片(萆薢、当归、红花、栀子等)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模型及鼠尾鳞片颗粒层模型,观察银屑片对皮损形态学变化及对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结果咪喹莫特模型组小鼠皮肤出现红斑、鳞屑、皮肤增厚现象,皮损组织表现为棘层增厚、角化不全。与模型组相比,银屑片各剂量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症状减轻,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ASI)评分降低,角化不全和表皮增厚现象得到改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有所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银屑片各剂量组对小鼠鼠尾鳞片颗粒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结论银屑片对上述小鼠银屑病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银屑1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泌IFN-γ、IL-4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1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给予4个浓度(原液、1/2浓度、1/4浓度及1/8浓度)中药银屑1号,对照组加雷公藤多苷片、生理盐水,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FN-γ、IL-4表达水平。结果:IL-4:1/4中药组可明显升高IL-4水平,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IFN-γ:中药组IFN-γ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与药物浓度呈依赖关系,原液中药组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屑1号方治疗银屑病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IFN-γ的表达,上调IL-4的表达,从而纠正Th1/Th2漂移。  相似文献   

8.
银屑饮治疗银屑病临沂市中医院(276002)王玉华孙殿浩刘荔关键词银屑病银屑饮辨证论治1临床资料1993~1995年,我们联合当地乡村医生在农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人数为446680人,发现银屑病患者7146例,发病率为1.6%。男女之比为4∶1;发病...  相似文献   

9.
银屑灵片对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中药银屑灵片对小鼠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方法使用小鼠鼠尾鳞片表皮模型,计数连续100个鳞片中有颗粒层的鳞片数,观察银屑灵片对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结果银屑灵片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甲氨蝶呤组比较,银屑灵片高、中高、中剂量组与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迪银片组比较,银屑灵片低、中剂量组与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灵片高、中高剂量组与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优于迪银片。银屑灵片不同剂量组间比较,银屑灵片中、中高、高剂量组与银屑灵片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银屑灵片中、中高、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灵片各剂量组对小鼠鼠尾鳞片颗粒层的形成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笔者用祖传秘方银屑康为主治疗银屑病58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基于银屑病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根据现有动物模型与银屑病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吻合度,提出银屑病动物模型评价标准,为银屑病动物模型提供相应的完善思路。本文通过列出中西医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符合西医临床诊断标准1项赋值为8. 3%,符合中医临床中主证1项为15%,次证为8%,对现有银屑病动物模型进行评分。结果发现较高吻合度的动物模型有咪喹莫特诱导模型,其成模速率较快,成本低,但停药后随时间的延长,具有可逆性。一般吻合度的模型为普洛萘尔、十二烷基硫酸钠诱导模型,模型制做简单,速率快,但缺乏中医证候的体现。异体移植模型和基因型模型与西医临床吻合度较高,但与中医证候吻合度较低。由于银屑病是一种易复发的慢性、非感染性皮肤病,治病因素较多,已有模型不能较好的模拟临床症状,应利用多因素造模方式,结合银屑病中医证候及外在主要致病因素,建立体现银屑病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病理模型。因此建立同时体现银屑病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动物模型,完善银屑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标准,是银屑病中医药未来研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药方剂编码规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GB/T7635.1-200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中药部分编码规则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对中药方剂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采用7层10位数字代码,收集了常用和经典中药方剂703首,进行了数字化研究,重新分类、编排与编码,共给出了703个“身份证”.中药方剂代码将繁琐杂乱的中药方名得以用简明的数字语言表达,一方一名,一组代码为标识码,使中药方剂拥有了固定的、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代码.同时,对.中药方剂中的每一味中药饮片考证,运用课题组中药饮片代码研究的成果,对每一味饮片都给出了一个固定编码,促进中药方剂的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俗称为"牛皮癣",属于中医"白疕"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且反复发作的,以红斑、脱屑、斑块为主要皮损的皮肤病,其病程缠绵反复,顽固难愈,为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古代医学将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机总结为风、湿、热、燥、毒等范畴,临床辨证分型主要以血热、血瘀、血燥常见,治则主要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养血润燥,临床用药以凉血、养血及活血类等理血中药为主。本文主要对理血中药及临床中常用的几味理血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蛋白组学作为近年来一门较为新型的学科和研究手段,已被应用于生命学科的各领域。笔者主要从中医证候与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与蛋白组学研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找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研究中相互渗透的切入点,并希望能为银屑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依据,进一步为银屑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对现有FD动物模型与临床标准吻合度分析评价,为完善FD动物模型提供思路和参考。通过罗列中西医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符合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主要1项赋值11.7%,次要5%,符合中医诊断标准主证1项为15%,次证5%,对现有FD动物模型评分。分析结果发现高吻合度的有"高脂饲料喂养+番泻叶煎剂灌胃+束缚+游泳"联合干预,此法基本吻合FD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不足在于造模因素偏多,缺乏控制可能诱发FD动物模型偏离。一般吻合度的有"灌胃碘乙酰胺联合小平台站""束缚""夹尾刺激",低吻合度的有"灌胃碘乙酰胺""胃部植入电极",以上方法均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FD特点,但因素单一缺乏中医证候的体现。因此,联合运用多种单因素造模法,着重开发利用传统中药泻下药作造模药,控制造模进程,尝试制定一套FD动物造模期内各种干扰因素的时间部署表,不断优化动物模型评判标准,是今后完善FD模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目的是评价中医药研究中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选择的合理性,提出合理选择动物模型的建议。采用文献分析方法,结合中医药对偏头痛的认识(即不同的偏头痛中医证型采用相应的动物模型和中医药治疗手段),对当前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应用和选择进行分析、评价,探讨模型选择的合理性。目前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实验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建议在实验研究中选择模型时首先根据要解决的临床问题、研究内容或是研究药物的作用特点来选择恰当的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该模型的形成机理和自身特点以及药物的作用特点来选择恰当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探索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特点。方法:归纳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模型特点及造模成功后表现,筛选与临床接近的中医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分析代表性中药活性成分、中药、中成药及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特点。结果:现有糖尿病肾病模型多为西医模型,缺少与临床接近的中医糖尿病肾病模型;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有疗效。结论:现有糖尿病肾病模型存在不足,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近年来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水平建立动物模型用于中医药理论及中药复方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抽动障碍(TD)是以一种或多种运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给患儿在学习、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对患儿性格塑造的影响尤为深远。T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神经递质释放紊乱、神经免疫、遗传、微量元素失衡、饮食等因素有关。西药治疗TD效果虽然明显但都有严重的副作用,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TD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且持久的优势,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广泛认可。为探明TD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药复方治疗TD的具体作用机制,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动物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缺陷,例如造模法方法单一,未能考虑到TD的其他发病机制,也未能结合中医的具体证型进行针对性的造模,没有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该文综述常见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以及优缺点的的比较,并回顾总结中药复方对TD动物模型干预前后行为学、相关指标的变化,为今后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时有针对性的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中动物模型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对近年来中药抗运动性疲劳实验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了研究中所选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的情况,结合运动性疲劳的相关理论及中医药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