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目的探讨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出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外科感染224例,对腹部术后切口感染58例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腹部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切口感染率分别年龄<14岁为10.71%、>55岁为11.99%,急诊手术为14.8%,手术期间>2 h为12.73%,切口长度>12 cm为11.80%,切口未使用抗菌药物冲洗的为15.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年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手术时间长、切口长度、手术类型等是腹部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2.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切口感染制定对策,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对医院发生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原发基础疾病、年龄、季节、手术性质、切口暴露时间、围手术期用药等因素相关。结论必须采取切实的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3.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普外科1 207例腹部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1 207例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81例,感染率为6.71%;原发基础疾病、切口类型、手术性质、年龄、手术时间长、营养状况、术前吸烟、住院时间长及术后未早进食时间等均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6.67%及9.1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无切口感染。结论增强预防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纠正营养不良、术后早期进食、避免术后剧烈咳嗽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是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医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分析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感染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医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1%;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原发基础疾病、手术种类、性别、年龄、肥胖、糖尿病、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感染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25.0%)、铜绿假单胞菌(21.9%)、肺炎克雷伯菌(16.6%)、金黄色葡萄球菌(12.5%)、粪肠球菌(10.4%)等。结论必须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腹部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6月急诊外科204例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患者临床资料,每份病例均填写统一调查表格,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2010年8月-2013年6月204例患者中切口感染48例,感染率23.5%;单因素分析显示,切口感染率≥60岁、肥胖、切口长度≥12cm、手术时间≥2h及有基础疾病均高于14~59岁,非肥胖、切口长度<12cm及无基础疾病患者(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肥胖、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是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部Ⅲ类手术切口高感染率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相应的干预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发生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例进行病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原发基础疾病、年龄、手术季节、手术性质、切口暴露时间、围手术期用药等因素密切相关;共分离出感染病原菌254株,前3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8.4%、24.8%、18.1%,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4株,检出率为l 7.2%,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19株,检出率为30.2%,铜绿假单胞菌中泛耐药株检出8株,检出率为12.7%.结论 必须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的不良趋势,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7.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以期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收集1847例普外科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47例患者中发生腹部切口感染81例,切口感染率4.39%;≥60岁年龄组的598例患者有37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6.19%,明显高于<60岁和<30岁年龄组的感染率3.62%和3.39%(P<0.05);手术时间>2 h患者有62例感染,感染率为5.36%,明显高于手术时间在<2h患者的感染率2.75%(P<0.01);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有49例感染,感染率为5.63%,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的3.28%(P<0.05);Ⅲ类切口的感染例数为40例,感染率为6.53%,明显高于Ⅱ、Ⅰ类切口的3.95%和2.22%(P<0.01);夏季患者的感染率为6.64%,高于其他3个季节的感染率3.82%、3.63%和3.10% (P<0.05),单因素分析切口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季节、手术切口类型有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类型是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普外科切口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率较高,为预防控制其发生率,应当根据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4230例妇产科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切口感染发生率1.42%;机体质量指数高,合并基础疾病,年龄大,阴检、导尿、肛查多,急诊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夏季手术,手术时间长,非主刀缝合,术后预防用药,住院时间长等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针对切口感染易感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9.
外科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本文对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少手术切口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对策,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0月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327例,随机抽取120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影响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切口感染8例感染率为6.67%,其中年龄>55岁、肥胖、Ⅱ、Ⅲ类手术切口、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在夏季手术、有糖尿病、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影响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两个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率的独立因素,按照其价值大小排列:术前未抗菌药物使用、有糖尿病;根据表中相对危险度可得出: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切口感染2.217倍,而存在糖尿病则可以增加术后切口感染风险1.475倍。结论影响腹部外科切口感染的主要独立因素有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是否有糖尿病,在预防上做应加强切口无菌干预以及患者全身的护理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58例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58例患者共有71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84%;71例患者送检标示中共分离出77株病原菌,有6例双重感染;革兰阴性菌50株,占64.94%,革兰阳性菌27株,占35.06%,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9.87%和23.38%;单因素2χ检验显示,手术切口感染与切口类型、手术时机、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前住院时间、骨折类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以及是否有糖尿病有明显关系(P<0.05)。结论应加强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为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改善其预后质量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医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319例接受腹部手术的妇产科患者,按照其切口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21例及非感染组29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危险因素并探讨干预措施,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 319例患者中共发生21例切口感染,感染率6.5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BMI<19或>23kg/m2、手术时间≥120min、ASA分级Ⅲ级、急诊手术、非主刀医师缝合、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未进行术后康复教育是影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自身因素及手术因素均具有密切联系,应注重纠正患者免疫功能较差的状态,并严格落实无菌原则,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患者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护理对策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7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720例手术患者有21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92%;经对比发现,自身因素中性别、年龄、体质数、术前有无并发症、术前有无放疗、化疗、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相关;手术因素中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持续时间、缝合人员与切口感染相关;用药因素中围手术期未用药或未严格用药与切口感染相关.结论 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剖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某三甲医院心胸外科出院病历,对手术部位感染病例进行登记核实。结果手术部位感染91例,感染发生率为5.19%,表浅切口感染占62.64%,深部切口感染占30.77%,器官腔隙感染占6.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入院(P=0.02)、手术持续时间(P=0.00)、术后引流管留置个数(P=0.044)、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P=0.018)、术后预防用药种类(P=0.012)是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与手术部位感染呈正相关。结论加强无菌技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尽早拔除引流管,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查阅病历资料、床旁调查及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对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某院心胸外科手术患者SSI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953例,发生SSI 21例,SSI发病率为2.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SI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恶性肿瘤6项因素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建议针对心胸外科SSI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关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以针对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某院骨科1 082例手术患者进行监测,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通过查阅病历资料、现场查看切口及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SSI情况。结果共监测骨科手术患者1 082例,发生SSI 8例,SSI率为0.7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SI与年龄、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切口个数、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植入物7项因素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切口个数、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SSI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必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探讨护理预防对策.方法 妇产科实施腹部手术切口感染50例作为观察组,按1∶1选择无切口感染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腹部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检验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共12项(P<0.05),包括年龄大、体重指数高、夏季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心理准备不充分、主刀医师年资低、急诊手术、切口长、术中失血最多、手术时间长、术后是否实施康复教育,logistic回归分析腹部切口感染的5个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高、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心理准备、术后康复教育均不充分(OR=3.72、3.57、3.24、2.98、2.58).结论 妇产科腹部切口感染因素复杂,通过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以减少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能为预防及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胃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率9.47%,感染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1.28±5.83)d,未发生感染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5.92±5.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吸烟、低蛋白、TNM分期、手术方式、缝合切口人员工作年限、术中使用电刀、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与胃癌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4kg/m2、缝合切口人员工作年限<10年、术中使用电刀是引起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引起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性的进行干预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普通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医院普通外科43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主要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采集可疑切口感染患者相关标本进行病原学培养及药敏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0例患者中有21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4.9%;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1.4%,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19.0%、9.6%,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手术切口类型、手术的时间、肥胖、围术期贫血、营养不良、术前毛发剔除以及手术时机等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与管理,并且采取预防性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