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医护患团队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110例采用医护患团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90例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比较治疗前后SDS、HAMD评分和血糖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FPG、2h PG及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PG、2h PG及HbA1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SDS和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SDS和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护患团队护理模式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中,为患者提供了全面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状态,降低了血糖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护理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发病率高、病程长,且并发症较多。糖尿病是一种心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常因感到病情难以治愈,导致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抑郁、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不利于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且增加医疗费用,同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应尽早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血糖,改善其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110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采用医护患团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抑郁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有效性。方法 择取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84例住院抑郁症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予以优质护理。就两组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干预结束后的CDSES评分以及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SDS评分、HAMD评分以及FP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于住院抑郁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改善其自我效能,减轻抑郁症状,提高血糖控制效果以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应用中医分时辨治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2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西药治疗,研究组41例采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后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评分、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分时辨治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可有效改善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选取临床抑郁症患者71人,随即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于入组时和干预1月后进行评价。结果心理干预1月后干预组HAMD分和SDS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抑郁症患者常规护理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糖尿病治疗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糖尿病治疗后抑郁患者7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控制水平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 血糖(2hPB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护理后 FBG、2hPBG 均降低,且观察组 FBG、2hPBG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护理前 HAM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护理后 HAMD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 HAMD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强糖尿病治疗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利于患者的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合并护患沟通技能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依从性、焦虑抑郁评分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110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比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研究组(给予心理护理合并护患沟通模式干预),每组55例。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并比较两组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HAMD、HAMA、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研究组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比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为96.36%明显高于对比组的8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为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合并护患沟通技能干预,能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护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何玉清  盛久灵  陈郁盐 《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635-1636,1638
目的:探讨小组心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12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心身康复科住院的8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且伴有焦虑症状的住院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小组心理干预,干预5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结果两组干预后HAMD和HAM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进行小组心理干预后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组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焦虑情绪,巩固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氟西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探讨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抗抑郁药物。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临海市白水洋中心卫生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予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除此之外,观察组每日早饭后加服氟西汀20mg,共治疗8周。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观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三酰甘油(T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SA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hPG、HbA1c及T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FPG、2hPG及HbA1c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西汀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与降糖药物合用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万雪琴 《江西医药》2010,45(10):1017-1018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心理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7例确诊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口服;治疗组给予舍曲林同时合并心理干预;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治疗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总分、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因子分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心理治疗可以缓解糖尿病伴抑郁患者抑郁情绪,同时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住院抑郁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将66例住院抑郁症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结合精神科常规护理、支持性心理护理;观察组在抗抑郁药物治疗结合精神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对每例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病情恢复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D、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10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干预.1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 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为(47.8±5.2)、(48.8±5.1)分均优于对照组的(54.3±6.1)、(52.5±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14、3.588,均P<0.01).观察组患者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为(78.56±3.76)、(79.46±3.95)、(78.38±3.72)、(76.95±3.53)、(77.57±4.18)、(75.54±4.86)、(79.26±4.92)、(78.32±4.28)分均优于对照组的(74.15±4.11)、(75.20±4.10)、(73.90±4.37)、(73.24±3.45)、(74.05±4.15)、(72.18±4.23)、(74.64±4.36)、(73.88±3.9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71、5.549、5.789、5.574、4.432、3.868、5.212、5.660,均P<0.01).结论 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干预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将在本院住院的1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和健康教育,观察组除常规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外,增加系统心理护理,内容包括一般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指导、感觉护理、集体心理治疗、家庭及社会支持治疗。对所有入选患者焦虑、抑郁状况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比较2组心理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评分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经过心理护理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伴骨折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69例老年糖尿病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糖尿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治疗、行为矫正等。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前、干预后3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焦虑、抑郁指数,并同时进行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探讨血糖达标与焦虑、抑郁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经心理干预后SAS、SDS、HbA1c研究组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bA1c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老年糖尿病伴骨折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对控制血糖达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群华 《海峡药学》2011,23(12):155-156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抑郁症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糖尿病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降糖药物+帕罗西汀(20mg,每日1次)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护理干预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干预组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77,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可明显改善降糖药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曹文红  栗明  袁桂莉  李跃  李方江 《河北医药》2010,32(12):1561-1562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166例CHF患者,将其中97例并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指南进行常规治疗和依据心衰护理常规护理。试验组增加心理行为干预,抑郁情绪严重者服用适量抗抑郁药物,疗程3个月。干预前后应用SDS进行评估及测定6min步行运动试验距离,对比分析试验结果。结果心理行为干预后,试验组SDS评分及6min步行运动试验距离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低于同组干预前(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地缓解老年CHF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对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性情感障碍抗抑郁、抗焦虑治疗观察血糖水平变化。方法选择伴焦虑抑郁状态的2型糖尿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人,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治疗组糖尿病常规治疗同时抗焦虑、抗抑郁治疗4周,观察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其抑郁及焦虑指数及血糖变化。结果抑郁、焦虑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SDS、SAS指数均下降,治疗组SDS、SAS指数下降更明显(P〈0.01)②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抑郁、抗焦虑治疗不仅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而且显著改善葡萄代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米氮平治疗2型糖尿病并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2型糖尿病并抑郁症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联合组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联用米氮平(15~45 mg/d)治疗,对照组仅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各测评1次,并定期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经12周治疗后联合组HAMD评分、体重指数(BMI)、FPG、2hPG及HbA1c水平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并抑郁症患者在降糖治疗时联合米氮平可以改善抑郁症状并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84例,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102例,进行常规治疗外,加用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治疗持续6个月,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与治疗前和对照相比, SDS及HAMD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6个月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1%,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酞普兰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冠心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兆香 《现代医药卫生》2013,(21):3300-3302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37例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包括在住院环境的布置方面、医护关系方面及心理方面的护理;对照组37例患者进行一般常规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8周后.分别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对治疗与护理的配合程度来评价。结果观察组的SDS、SAS与干预前比较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恢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是精神科护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