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拇外翻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很高,特别是女性,在有些国家可高达50%。桂鉴超等认为拇外翻主要是指第一序列的异常(足部第一序列是指跖楔关节、第一跖骨、跖趾关节、近远节趾骨以及趾间关节),而不仅仅表现为跖趾关节的异常。穿高跟尖头鞋是拇外翻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还与遗传,各种炎症有关。在X线表现方面,正常的第一、二跖骨间角(IMA)不大于9°,拇外翻角(HA)不大于15°。据此将拇外翻分为三种:轻度畸形(拇外翻角大于正常而小于20°,跖骨间角小于11°)、中度畸形(拇外翻角在20°~40°,跖骨间角在11°~18°)和重度畸形(拇外翻角大于40°,跖骨间角大于18°)。  相似文献   

2.
正我一个月前做了拇外翻手术,刚刚去除纱布,但大拇趾的上半截关节可以弯曲,第二节关节完全不能弯曲,而且一活动就疼。这种情况正常吗?能自己恢复吗?四川刘女士刘女士:拇外翻手术后,出现大拇趾不能弯曲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因为手术后早期,脚趾一直用纱布包着,缺少功能锻炼造成的。另外,有的患者拇外翻比较严重,手术要更加复杂、治疗的范围也比较大;有的患者手术后大拇趾  相似文献   

3.
高山 《河南医药信息》2010,(24):152-153
目的探讨足拇外翻畸形矫正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骨与关节联合手术辅助内固定技术治疗足拇外翻,对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和介绍。结果 58例足拇外翻畸形全部得到治愈。结论使用手术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拇外翻是足部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拇趾最多发的疾病。拇外翻是医学名词,此外还有"大脚骨"、"大觚拐"等说法。拇外翻的定义是拇趾向外偏斜,拇趾近节趾骨与第1跖骨成角大于15°,就可以诊断为拇外翻。这个角称作拇外翻角(HAV)。拇外翻常呈对称性,拇趾的跖趾关节轻度半脱位,内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跖趾关节融合术在治疗老年女性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女性重度拇外翻患者44例60足,年龄60~75岁,平均64岁。所有病例均选取拇外翻角>40°,1、2跖骨间角>15°的跖楔关节稳定的重度拇外翻患者,分别采用跖趾关节融合术、Scarf、ludloff或chevron截骨术。术后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外侧足趾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44例60足术后获得随访,随访6~48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足趾畸形获得矫正,影像学检查跖趾关节力线获得纠正。结论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趾楔关节稳定的老年女性重度拇外翻可有效地矫正畸形,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足功能,远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优于其他截骨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拇外翻术后转移性跖骨痛的危险因素,为拇外翻术后前足底疼痛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5月~2012年8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的47例拇外翻患者(67足)进行术后随访,20例术后出现转移性跖骨痛足为观察组,47例术后未出现转移性跖骨痛足为对照组,随访时间平均(17.74±6.23)个月,研究人员按研究方案填写回访表,内容包括年龄、随访时间、拇趾外翻角、第一至二跖骨间角、第一跖骨短缩度、第一跖骨近端关节固定角,足内侧纵弓角,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第一跖楔关节矢状面活动度、推进期第一跖骨头下压力及拇趾下压力。对可能影响拇外翻术后转移性跖骨痛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第一跖楔关节活动度,第一跖骨(相对第二跖骨短缩)为拇外翻患者出现转移性跖骨痛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针对每一只拇外翻患足的具体病理变化进行细致的分析,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注意尽可能避免第一跖骨过度短缩、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而且要注意术后拇趾功能的恢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患足出现转移性跖骨痛的机率,提高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拇外翻矫形手术的手术配合及术后康复护理的方式、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行拇外翻矫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康复,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 35例行拇外翻矫形手术患者均康复出院,对患者进行随诊观察6个月,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及复发,所有患者均愈后良好。结论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康复以及为患者制定出院后的护理方案可显著提升拇外翻矫形手术患者的术后治愈,促进患者康复,并且能预防术后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微创治疗拇外翻68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微创法治疗拇外翻的效果,与传统方法相对比。方法采用改良微创法治疗拇外翻患者686例,列为病例组,利用小尖刀切断拇内收肌,并在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做1.0~1.5?切口,切除增生骨赘及部分软组织,缩紧关节囊。应用传统拇外翻术式治疗患者653例,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后外观的满意度,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结果病例组患者满意率(97.23%)高于对照组(7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病例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的微创法治疗拇外翻后,患者满意度高,术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改良Ludlof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重度拇外翻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采用改良Ludlof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重度拇外翻患者65足,男8足,女57足,年龄21-63岁,平均42.5岁,选择第一、二跖骨间夹角〉16°,拇外翻角〉30°的严重拇外翻患者行改良Ludlofr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患者均拍摄惠足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对改良Ludlofr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无不愈合或迟缓愈合,无感染。Maryland拇跖趾关节评分90-100分者43足(66%)。80-89分者18足(27%),70分~79分者4足(8%),优良率为92%,结论改良Ludlofr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具有治疗后跖骨短缩少,矫形能力强,降低拇僵直发生率,坚强内固定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稳定性强,复发率低,允许早期负重,关节适应度更佳等优点,是治疗第一、二跖骨间夹角〉16°拇外翻角〉30°重度拇外翻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足拇长伸肌腱内侧移位手术治疗中青年中度足拇外翻的疗效。方法采用将足拇长伸肌腱内侧移位手术,治疗中青年中度足拇外翻33例60足,平均年龄35岁。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2—38个月,平均26个月,获得完全满意的效果28例,部分满意3例,不满意的2例患者是因为术后3年出现了拇外翻复发合并创伤性关节炎而引起疼痛的症状。结论足拇长伸肌腱内侧移位手术能够改变拇外翻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达到消除疼痛、改善功能、矫正畸形等理想的效果,是治疗中青年中度拇外翻的一种理想的软组织手术。  相似文献   

11.
探讨微创治疗拇外翻,寻找一种适合美容外科的手术方法,并且创伤小、恢复快,皮肤疤痕小,从而达到足部美容的目的。我们采用小尖刀微创(切口0.5cm)切断拇收肌、第一跖趾关节囊外侧部分切开、加Mayo术(第一跖骨头骨赘切除术)治疗拇外翻98例,最长随诊2年,术后效果巩固,无复发及术后不适症状。其优点是:⑴皮肤疤痕小,病人恢复快,易接受;⑵局部麻醉即可施行,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拇趾长度不变;⑶术中同时切断拇收肌,切除骨赘,切开外侧部分关节囊,除去多个病理改变,减轻了拇趾外翻力;⑷术后效果稳定,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徐向阳 《家庭用药》2009,(10):29-29
拇外翻。俗称大脚骨、大骨拐。拇趾向外撇,而大拇趾的根部又向内收,使得前脚像个三角形的“大蛇头”,这就是拇外翻。 拇外翻作为一种疾病,早期除了外观不美、选鞋困难及容易损坏鞋形外,还没有给患者带来太多的不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拇外翻畸形程度会日益加重.还会产生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如拇囊肿、爪形趾、鸡眼、脚垫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足部功能,而且会产生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拇外翻术后不同时间和不同方式功能锻炼的效果比较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拇外翻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训练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治疗Ⅰ组22例、治疗Ⅱ组30例和治疗Ⅲ组20例。观察三组拇外翻患者性别、年龄、拇外翻角一般资料情况,观察三组拇外翻患者预后优良率情况。结果三组拇外翻患者性别、年龄、拇外翻角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Ⅰ组拇外翻患者预后优良率均高于治疗Ⅱ组、治疗Ⅲ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拇外翻患者术后24 h逐步开始功能恢复锻炼,可以提高拇外翻患者预后水平,提高踝-后足功能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孙兵  王鹏福  邵衍林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2931-2932
目的:探讨综合手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中、重度足拇外翻患者29例37足的临床资料。结果:优良率89.0%,患者对术后足外形及功能满意,前足痛改善。结论:对于中、重度足拇外翻患者,综合矫形手术不失为一种可以考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Keller结合软组织手术矫治拇外翻的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根据术前与术后对拇外翻畸形的评估,从酌情减少近节趾骨的截除量,结合跖趾关节内侧软组织成形术以及术后早期康复干预三方面改良Keller手术。自1998年5月~2004年5月,对24例(37足)拇外翻患者行改良Keller手术。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资料并随访。对畸形矫正程度、疼痛症状及行走功能等三方面评估疗效。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摄负重位X线片。结果:本组中优20足,良16足,差1足,优良率为97.3%。术前、术后负重位X线片测量,HVA术前(46.47±9.15)°(27°~65°),术后(14.66±2.53)°(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A术前(14.53±3.46)°(10°~20°),术后(10.12±1.84)°(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Keller手术可明显地减少增大的第一跖趾角;软组织成形术又可使第一二跖间角相应缩小。改良Keller结合软组织成形术能有效地改善足部症状、矫正外翻畸形,因此是一个有效的、可靠的手术方式。通过早期康复干预可有效的恢复行走功能、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 1994年至今 ,采取改良McBride手术加趾骨牵引矫正拇外翻畸形及克氏针固定矫正第二趾锤状趾畸形 30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0例均为女性病人 ,年龄最大 4 0例 ,最小2 8岁。病因均是穿尖瘦鞋行走时足前方受力拇趾被挤向外侧引起。1 2 手术方法1 2 1 拇外翻畸形矫正方法 先在第一跖趾关节背面沿拇长伸肌腱内侧作突向背侧的弧形切口 ,其部位应避开被鞋帮压迫磨擦之处 ,长约 4cm ,切开皮肤后 ,将拇背胫侧皮神经以及与之伴行的静脉牵向外侧 ,在拇囊炎背缘向关节囊弧形切开 ,将滑囊关节囊瓣向远侧翻开 …  相似文献   

17.
拇外翻是引起前足疼痛畸形的常见疾病之一,且经常成对称性。赤脚或不穿鞋的人群几乎不得拇外翻。非手术治疗已不能改善局部症状,通常给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拇外翻临床中较常见。当外翻角较小且不合并其他并发症时,常采用第一跖骨头部分切除,关节囊紧缩(Mayo手术),根据温建民等制定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大多为优良,效果较满意。当然各类拇外翻矫形术都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其中一部分是由于手术指征或手术方法选择有问题。近来我们总结此类病例时,发现了许多是由于第一跖骨头过度增生引起的。复发原因主要是病人过早下地活动,且活动量较大,或过早穿较硬、较尖头的皮鞋引起。只要病人术后适当休息,1-2周后离床活动,减少了由于过早负重引起第一跖骨头过度刺激,过度增生、肥大,这种情况会大大减少。而这方面情况以往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改良的McBirde手术治疗拇外翻49例86足。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显露跖骨头并切除内侧骨赘,松解并于止点切短拇内收肌肌腱及拇短屈肌腱外侧头,紧缩缝合内侧关节囊,术后放置足趾占位器6周。结果本组49例中有3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年,平均3年5个月,其中优42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术后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联合植骨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对于23例拇外翻患者(34足)行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并联合植骨矫正拇外翻畸形,通过对手术前后AOFOS评分,评价该术式疗效。结果对全部患者均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拇外翻角(HVA)由术前(45.0±3.5)°减小到(11.0±3.6)°(t=61.5, P〈0.05),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由术前(20.1±3.5)°减小到(9.0±1.0)°(t=25.0, P〈0.05)。AOFAS评分由术前(38.0±6.0)矫正至术后(90.0±2.0)(t=58.0, P〈0.05)结论第一跖骨基底旋转截骨联合植骨治疗重度拇外翻对治疗重度拇外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