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8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mg/日)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日),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4周、12周时的脂质水平变化比较,用药12周治疗组的TC、LDL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平均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均有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平均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83.1%(49/59)的患者心电图有改善,对照组66.1%(39/59)的患者心电图有改善,④服药一周后两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12例)均有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3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均无明显升高〉3倍),两组肾功能、肌酸激酶无明显变化。结论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日)治疗UA,临床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期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1次/d。对照组同期加用辛伐他汀,20mg/d,1次/d,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脂水平与BNP浓度。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TC、TG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尤其观察组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和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NP浓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3.33%),对照组为3/6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脂水平,是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许佳俊  赖金狮 《中国医药》2010,5(9):814-8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1次/d.同时根据阿托伐他汀的用量,将阿托伐他汀组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组及阿托伐他汀40mg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测量血浆P选择素水平.结果 3组治疗前P选择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P选择素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 mg组及阿托伐他汀40 mg组分别为(119.2±78.9)μg/L,(88.8±63.9)μg/L、(56.4±53.1)μg/L,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其中阿托伐他汀40 mg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与10 m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使冠心病血浆中P选择素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其能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与内皮的黏附聚集有关;早期予强化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方法6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观察组口服2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给予对照组口服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低于对照组的20.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影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玉霞  徐长波  李学强 《中国医药》2011,6(10):1165-1167
目的 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116例UA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40 mg/d组63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 mg/d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 组53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口服,用药时间均为2周。2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心电图、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改变情况。结果 用药2周后,阿托伐他汀40 m/d组显效28例(44.4%)、有效30例(47.6%)、无效3例(4.8%)、加重2例(3.2%);阿托伐他汀10 mg/d组显效7例(13.2%)、有效8例(15.1%)、无效28例(52.8%)、加重10例(18.9%)。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方面,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显效26例(41.3%)、有效32例(50.8%)、无效4例(6.3%)、加重1例(1.6%);阿托伐他汀10 mg/d组显效6例(11.3%)、有效10例(18.9%)、无效26例(49.1%)、加重11例(20.8%)。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分别为(8.97±3.72)、(4.26±1.08) mg/L;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则分别为(9.13±3.58)、(6.10±1.67) mg/L。2组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治疗前后比较下降更明显,治疗后组间hs-CR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发生心脏事件2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发生心脏事件11例(20.7%),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源性猝死1例。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总缺血事件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治疗UA,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且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发作频率均低于治疗前,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发作频率降低幅度及持时间缩短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8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3例接受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和43例接受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间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治疗后,两组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切观察组治疗前后CSS评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80mg/d阿托伐他汀(立普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强化降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阿托伐他汀20mg/d)和强化组51例(阿托伐他汀80mg/d),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心肌酶、血常规,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2组TC和LDL-C治疗前后下降幅度分别为对照组14.97%和17.87%、强化组24.48%和27.68%,2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肝功能、心肌酶、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ACS降脂疗效显著,其效果与剂量相关并具有剂量依赖性,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片对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并探讨其对可溶性E-选择素(SES)、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服用40mg/d)和对照组(服用10mg/d)各8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CK)、SE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2%)高于对照组(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片都能够起到降脂作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可能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对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40例 ACI 患者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和 C 组各80例。A 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B 组采用通心络治疗。C 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 H-FABP 水平。结果治疗前3组 H-FAB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4d,3组 H-FAB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 A 组低于 B 组和 C组(P ﹤0.05)。但 B 组和 C 组治疗后14d 血清 H-FAB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 ACI,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 H-FABP 水平,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术后心房颤动( AF)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并行CABG手术的患者90例按随机、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术前1周开始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对照组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进行连续7d的心电监护,记录AF的发生情况。检测术前和术后7d 2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AF发生率为1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F持续时间和最快心室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2组间术后AF起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术前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7d的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CABG术后的炎性反应程度,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不同疗效.方法 冠心病患者进行常规颈部检查时,出现颈动脉斑块66例,随机分为A、B2组各33例,2组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采用低剂量(每天10mg)治疗,B组采用高剂量(每天40mg)治疗,治疗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记录患者血脂以及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数据,确定剂量不同的阿托伐他汀的疗效.结果 B组总有效率为90.90%高于A组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C、TG、IMT、LDL-C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仅有TC和LDL-C数值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高剂量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疗效显著,能有效的帮助消退脂质斑块,且不良反应较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88例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低于30%)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联用3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联用1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持续用药3个月。统计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MT)、血脂水平(T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CMT、TC、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MT、TC、hs-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提升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与低剂量治疗相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接受阿托伐他汀40mg/d和20mg/d,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血脂改变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TG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组改变更为显著。两组在1个月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6个月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d可以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血脂,安全性和阿托伐他汀20mg/d基本类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40mg/d.2组均治疗14d.观察血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ET-1、vWF均下降,NO水平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P〈0 05);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宋强 《中国实用医药》2014,(22):165-166
目的:分析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60例冠心病应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30例,甲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乙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对两组患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随访患者,记录12个月内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在应用的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了肌肉疼痛、消化系统不适、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甲、乙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6.65%,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以及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乙组患者12个月内发生的心脏事件少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对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CHF 患者8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两组均按照心功能分级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每晚口服.结果 治疗后14 d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NT-proBNP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T-proBNP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观察组NT-proBNP 与治疗前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CHF,可进一步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 BNP 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冠脉介入疗法(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清黏附因子值的变化。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ACS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33例,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患者为32例,经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两组患者阿托伐他汀PCI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血浆黏附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测定值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PCI治疗前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治疗1周和2周后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2周后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低于治疗后的第1周,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PCI术后炎症的发生程度,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对象为8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将41例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将41例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差异明显,治疗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7.3%与对照组9.8%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心绞痛发生率为4.9%(2/41),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为17.1%(7/41),总有效率为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疗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率,显著改善症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128例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每晚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服用,对照组每晚给予同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服用,连续21 d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的变化和安全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同等剂量下,瑞舒伐他汀的调脂效果和安全情况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