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宇  常玉英  杜平  张利英 《河北医药》2010,32(13):1731-173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经高频超声检查的8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分析淋巴结形态、大小、数量及分布情况。结果本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86例,肿大淋巴结位于右下腹38例,位于脐周26例,混合出现或位于其他部位10例,均为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在2.6cm×1.8cm;12例在右下腹或脐周出现2—5个不明显增大的淋巴结,最大在1.2~1.6cm。48例有不同程度的肠间隙和盆腔积液。抗炎及抗病毒治疗1~2周后,病变处肠系膜淋巴结有明显缩小和消失,肠间隙及盆腔积液减少或消失。结论高频超声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也是儿童腹痛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高频彩超对58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常规腹部各切面扫查,重点观察脐周、右下腹有无肿大淋巴结,其大小、形态、数量、回声及血流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58例患儿在腹腔内均可见淋巴结,以脐周及右中下腹多见.结论 高频彩超能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临床治疗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频超声对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莲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142-14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90例以反复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先进行全腹扫查,观察胃泡,肠管,右下腹阑尾区,重点扫查腹腔淋巴结。结果 90例患儿中有48例查出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且分布区域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经临床抗炎、抗病毒治疗后复查超声淋巴结显著缩小或消失。结论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评价肠系膜淋巴结是否肿大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4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的102枚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常规超声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儿共发现肠系膜淋巴结102枚,其中淋巴结肿大有36例,明显肿大的有2例,可疑肿大的有7例;单发的有5例,多发的有40例;淋巴结长径≥2.0 cm有3枚,1.0~1.9cm有85枚,0.5~0.9 cm有14枚。短径>1.0 cm有1枚,0.5~0.9 cm有35枚,<0.5 cm有5枚。淋巴结分布部位:右上腹5例,左上腹3例,右下腹21例,左下腹4例,脐周19例。经过1周正规治疗后,复查显示淋巴结明显缩小,部分消失观察不到,患儿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其中2例轻度阑尾炎误诊。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鉴别诊断并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高频彩超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58例腹痛的患儿行肠系膜高频彩超检查。结果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肿大,以脐周及右下腹多见,皆为多发,肿大的淋巴结髓质明显增宽、回声增强,皮质回声减弱,CDFI:显示血流信号增多。结论高频彩超能快速明确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频超声在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观察其高频超声表现特点。结果高频超声筛查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68例,单纯回盲部34例,单纯脐周11例,混合出现者6例,其他部位17例;肿大淋巴结长径1.0~2.5cm,长径与宽径之比≥2。彩色多普勒于淋巴结内探及点、条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树枝状分布血流信号,动脉血流阻力指数〉0.6;所有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复查肿大淋巴结减小或消失。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前后的超声表现和30例健康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儿组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其纵径及横径均显著大于正常的淋巴结,L/S>2,CDFI于淋巴结内可探及血流信号。肿大淋巴结分布以右下腹及脐周为主。所有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复查肿大淋巴结减小或消失。结论超声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确诊治疗及治疗后复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来入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被诊断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100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详细的描述和记录腹腔肠系膜淋巴结的数量、大小、范围、形态、内部回声及血供状况。结果淋巴结主要分布位置为右下腹44例,占44.0%;其次是脐周32例,占32.0%;再次是右下腹和脐周18例,占18.0%;左下腹6例,占6.0%。淋巴结长径范围为1.0~2.5cm,短径范围为0.5~0.9cm。所有患者的长短径之比>2,且同一肠系膜区域内淋巴结数量均超过2个。肿大淋巴结由于长径增大明显而呈椭圆形,其表面较为光滑,边界清,以低回声为主。85例患儿的淋巴结内查见条索状、点状的血流信号,占85.0%。结论临床上主要将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与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瘤相鉴别,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准确、安全、方便、可反复进行观察,是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腹痛临床考虑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高频彩超检查,就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200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均有腹腔肿大淋巴结,主要位于脐周及右下腹。结论:高频彩超检查具有无创伤、可重复检查,患儿家长易于接受,并具有典型声像图表现,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检查方法,对临床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高频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评价其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5例伴急性腹痛的患儿进行常规检查,记录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回声、形态及长短轴比值(L/S值)。结果统计发现有90%显示了肿大淋巴结,以右下腹多见,占71%,皆为多发。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可作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腹部高频彩超检查。结果患儿右侧中下腹或脐周均可探及肿大的淋巴结,且肿大淋巴结内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其他辅助检查相比,优势明显,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范慧芳 《安徽医药》2013,34(9):1378-1380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应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抽选57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炎症组)进行高频彩超检查,对其超声图像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抽选57例健康患儿为对照组,予以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儿腹腔内高频彩超检测均可见淋巴结肿大,并且多位于脐周或者是中下腹,彩色多普勒可见血流信号增多;炎症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的长径(L)、短径(S)以及内部回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彩超能快速判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临床首先诊断方法,同时可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鉴别诊断、治疗效果评估等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50例患儿的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肿大淋巴结多位于脐周及右下腹,呈长椭圆形,散在、串珠状、堆状分布,均匀低回声,皮髓质分界较清晰,未见液化及钙化,直径10~30mm不等,长径/短径≥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肿大淋巴结低回声区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分布呈淋巴门型。且经过抗炎等对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淋巴结数量明显减少,且淋巴结的长径/短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检查方便、无创、诊断率高、定位准确,并具有可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特点,可作为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及常规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锋  丁中  陈寒  葛晖  王顺  张玮 《淮海医药》2008,26(2):111-11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急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急慢性腹痛的患儿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记录有无肿大淋巴结及其部位、大小、回声、形态及长短轴比值(L/S值)。结果统计发现有约89%(93/104)显示了肿大淋巴结,其中以右下腹多见,约占66%(69/104),治疗后10-15d复查肿大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缩小,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变化非常显著。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及病例追踪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6例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门诊及住院患儿进行高频彩超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脐周及右下腹可探及椭圆形肿大淋巴结回声,长径最大2.5cm,长径与宽径之比大于2,彩色多普勒(CDFI)显示丰富血流信号。结论高频彩超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及病例追踪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B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4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B超检查观察肿大淋巴结的大小、部位、形态、纵横比以及血流信号等,结合临床表现对患儿进行确诊。结果 54例患儿经超声检查,腹腔内均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右腹部、右下腹及脐周,呈堆状、串珠状及散在分布,形状几乎为圆形,无融合淋巴结,L/S>2.0。39例表现为均匀低回声,占72.2%;10例表现为均匀等回声,占18.5%;5例表现为中心髓质高回声、周边低回声,占9.3%,均无钙化、液化回声。肿大淋巴结内有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在0.510.69。结论应用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肠系膜肿大的淋巴结,其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高频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探讨其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0岁100例腹痛小儿行中上腹部、脐周、侧腹部及下腹部超声检查。结果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形态规则,内部结构显示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量显像(Colordoppler folow imaging,CDFI),显示血流信号增多。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清晰、快速、准确的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作为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庆 《江西医药》2008,43(11):1228-1229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结炎临床特点和高频超声的此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临床和高频超声探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儿均在腹腔内探测到5~8个椭圆形低回声结节,以右下腹为主。结论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及治疗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9例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超声检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及血流分布情况。结果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超声显示淋巴结内见稀疏或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通过对患儿给于抗炎治疗后高频彩超复查发现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数量及血流信号都有明显减少。结论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韩莉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17-11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高频彩超资料,并于治疗后对比分析。结果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且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结论高频探头能清晰显示腹腔肿大淋巴结,为临床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