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床旁简单实用检测锁骨下静脉插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对179例胃肠癌病人实施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置管成功后,向导管内快速推注10mL生理盐水,同时触诊病人同侧颈内静脉处,手掌有震颤感为阳性。所有病人置管后均行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R)。 结果 剔除7例穿刺失败病例。9例(5.23%)阳性,均经胸部CR证实为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未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胸部CR发现另有3例(1.74%)病人的导管经胸部CR证实插入右心房。结论 生理盐水冲击法是检测锁骨下静脉导管是否误入颈内静脉的简单实用床旁检测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内经胸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 201例采用经胸腋静脉置管,12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82例颈内静脉置管,179例股静脉置管,对比患者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结果 腋静脉组导管感染率为3.7‰,锁骨下静脉组导管感染率为5.8‰,颈内静脉组导管感...  相似文献   

3.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4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我院ICU自1998年~1999年12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230例,经X线确诊误入颈内静脉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PI CC置管术在肿瘤治疗应用中的优缺点,从而根据临床需求选择较合适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对327例肿瘤化疗病人分别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PI CC置管术,将两种置管方法分为A、B两组,A组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共159例;B组行肘静脉置管术,共168例。比较两组穿刺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留管时间。结果:A组穿刺时间较B组短(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较B组高(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高(P<0.05),但留管时间较A组长(P<0.05)。结论:PI CC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各有优劣,需根据临床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途径经皮中心静脉置管用于6岁以下小儿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对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及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比较,评价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用于6岁以下小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施各种大手术6岁以下的小儿18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Ⅰ组:经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Ⅱ组:经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Ⅲ组: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Ⅰ组患儿中随机选取30例于术后X线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结果 Ⅰ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67%,均显著高于Ⅱ组(91.67%和51.67%)和Ⅲ组(93.33%和58.33%)(P<0.05或0.01);Ⅰ组患儿穿刺成功时间(18±5)s,插管完成时间为(134±39)s,均短于Ⅱ组[(65±21 s)和(257±688)]和Ⅲ组[(51±16)s和(184±53)s](P<0.05或0.01)。Ⅱ组误穿动脉2例、置管困难3例;Ⅲ组误穿动脉3例;Ⅰ组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用于6岁以下小儿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是小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头位预防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锁骨下静脉置管,因其感染率低、固定方便以及患者感觉舒适而成为临床监测和保持较长时间静脉通路的重要途径[1].误入颈内静脉为穿刺置管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中心静脉压读数错误和血栓性静脉炎[2].误入多发生于右侧锁骨下途径,发生率约为5%~10%[2].而此途径,在其他方面,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最常用的穿刺途径.本文观察了两种头位对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颈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穿组(41例)和颈穿组(48例),颈穿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穿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2月至8月间我们随机选取60例需要深静脉穿刺的患者,并采用单盲法将其分为两组,A组(n=30)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B组(n=30)采用头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综合考察和比较两组操作的难易度、成功率、测量中心静脉压力的准确度、导管通畅度、并发症、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整体护理情况。结果两组操作在难易度、成功率、测量中心静脉压力的准确度和导管通畅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并发症、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整体护理情况上差别较大。结论头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可以代替锁骨下静脉穿刺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在经锁骨下静脉人路置入植入式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选择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28~63岁,体重41~70 kg,身高150~168 cm,ASA Ⅰ或Ⅱ级,拟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植入式输液港行长期输液及化疗,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脉冲注射冰盐水实验的方法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超声组(U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X线摄片进行导管定位.计算两组患者首次置入成功率.结果 U组患者术后X线摄片显示输液港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未发生导管偏离进入颈内静脉的现象,首次置入成功率100%.C组术后X线摄片显示有6例患者的输液港导管发生了偏离,进入颈内静脉,需回手术室在超声引导定位下重新穿刺置管,首次置入成功率80%.U组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是经锁骨下静脉正确放置植入式输液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在经锁骨下静脉人路置入植入式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选择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28~63岁,体重41~70 kg,身高150~168 cm,ASA Ⅰ或Ⅱ级,拟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植入式输液港行长期输液及化疗,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脉冲注射冰盐水实验的方法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超声组(U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X线摄片进行导管定位.计算两组患者首次置入成功率.结果 U组患者术后X线摄片显示输液港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未发生导管偏离进入颈内静脉的现象,首次置入成功率100%.C组术后X线摄片显示有6例患者的输液港导管发生了偏离,进入颈内静脉,需回手术室在超声引导定位下重新穿刺置管,首次置入成功率80%.U组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是经锁骨下静脉正确放置植入式输液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在经锁骨下静脉人路置入植入式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选择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28~63岁,体重41~70 kg,身高150~168 cm,ASA Ⅰ或Ⅱ级,拟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植入式输液港行长期输液及化疗,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脉冲注射冰盐水实验的方法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超声组(U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X线摄片进行导管定位.计算两组患者首次置入成功率.结果 U组患者术后X线摄片显示输液港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未发生导管偏离进入颈内静脉的现象,首次置入成功率100%.C组术后X线摄片显示有6例患者的输液港导管发生了偏离,进入颈内静脉,需回手术室在超声引导定位下重新穿刺置管,首次置入成功率80%.U组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是经锁骨下静脉正确放置植入式输液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在婴儿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年龄30d~1岁,体重3.70~12.0 kg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将颈内静脉置于屏幕中央,用18G BD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置静脉外套管后,放入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B组)选择右颈内静脉中路或后路,用18G BD静脉留置针穿刺,回血通畅后经静脉外套管置入引导钢丝,最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记录两组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明显高于B组的80%(P<0.05);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0%,显著高于B组的65%(P<0.01);A组无失败病例,B组失败率20%;A组的穿刺并发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婴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提高了成功率,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并缩短穿刺置管时间,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针点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80例,按穿刺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进针点为甲状软骨上缘的颈部皮纹与右侧胸锁乳突连线的交点,针尖朝向右胸锁关节,进针角o与皮肤40~50°。B组中路颈内静脉置管。记录各组总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及并发症,术后均行X线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管的位置。结果 A组总穿刺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误穿动脉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未出现无困难置管、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病例。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新进针点操作容易,安全性大,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置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52例患者不同时段两次锁骨下静脉置管难易程度及成功率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重复住院需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为完成化疗均在不同时段行两次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首次置管者入A组,第二次置管者入B组,两组均为52人次。结果 A组有38例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14例患者非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B组有28例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24例患者非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所有患者最终成功置管于右锁骨下静脉。A组与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B组。结论第二次锁骨下静脉置管者置管难度增大,但不影响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径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75岁,因呼吸困难、意识不清于2003年12月18日入院。诊断:(1)急性左心衰、肺水肿;(2)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在局麻下经右锁骨下径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舒贝康中心静脉导管,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公司生产)。穿刺成功后用Selldinger法置入导管,当J型导丝进入约15cm时感阻力稍大,置人中心静脉导管15cm,回血良好,测CVP为25cmH2O。术毕摄床边胸部x线平片显示中心静脉导管位于右颈内静脉内,即再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置管成功后摄胸部x线片证实左侧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内。然后以第4肋间腋中线为“O”点,同步测量两侧静脉压,右管静脉压为23.5cmH2O,左管CVP为16cmH2O,即拔除右侧导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置管与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比较,评价其可行性.方法 选择心脏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一种新的途径行颈内静脉置管,Ⅱ组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位置,并均于术后x线摄胸部平片.结果 Ⅰ组穿刺总成功率100%,一次穿刺成功率93.33%,均显著高于Ⅱ组(93.33%和60.00%)(P<0.01),Ⅰ组患者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新的穿刺方法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是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四种不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并行临床分析.方法 132例患者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术,分为A组(36例)经撕脱鞘置入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B组(36例)颈外静脉切开置入导管;C组(32例)通过引导钢丝并逐层扩张后直接置入导管;D组(28例)采用颈内静脉切开置入导管.结果 A、B、C、D四组透析前后肌酐、尿素氮水平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尿素清除指数均达标,A、B、D三组透析中血流量、回血静脉压、尿素清除指数以及导管留存时间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C组中上述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与未非随机分组相关.四组手术后未出现大出血及感染相关并发症,B、C两组各出现1例导管异位情况.结论 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推荐首选经典撕脱鞘置管,该方法安全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其次是颈内静脉切开置管,通过引导钢丝逐层扩张后置管适用于皮下组织疏松、脂肪层少的患者.而颈内静脉切开方法置管是在没有超声学指引下临床穿刺失败后的补救方法,但该方法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故临床不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相比,经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便于固定,且患者较舒适,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但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是备受关注的并发症之一.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导管的走向与右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头臂静脉间的解剖关系有关[1].穿刺置管时患者头位改变是否会影响颈部血管位置尚不清楚,且穿刺置管时适宜的头位选择尚存争议[2-5].本研究应用超声显像技术观察头位改变对右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头臂静脉解剖关系的影响,旨在选择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的适宜头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颈内静脉入路与锁骨下静脉入路行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行输液港置入术的病人104例,包括颈内静脉入路55例(A组)、锁骨下静脉入路49例(B组),比较两组不同入路病例在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导管长度、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差异。结果 A组、B组穿刺时间分别为(8.84±3.10)分钟和(11.22±3.86)分钟,出血量分别为(12.64±5.63)ml和(15.71±7.07)ml,导管移位发生率分别为0和8.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胸等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耗时较短,成功率较高,导管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较为安全、适用,应首选右侧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20.
护理干预对喉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8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穿组(41例)和颈穿组(48例),颈穿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穿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王管。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