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刘丹  王光旭  历丹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136-1138
[目的]了解2004~2009年大连市乙肝、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部分免疫可预防传染病流行特征。[方法]利用传染病疫情数据库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大连市部分免疫可预防传染病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与2009年比较,乙肝发病呈明显下降态势(P﹤0.01);麻疹发病率2005年有所回升,2006年达高峰以后逐年下降(P﹤0.01);风疹发病率自2007年以后逐年下降(P﹤0.01);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2009年与2008年比较下降了52.6%。2004~2009年城区、郊区、农村4种免疫可预防传染病年均发病率分别为77.83/10万、135.44/10万、32.91/10万,郊区﹥城市﹥农村(P﹤0.01);男性、女性年均发病率分别为90.72/10万、51.52/10万,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P﹤0.01);乙肝年均发病率20~44岁最高,麻疹年均发病率﹤1岁最高,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发病主要集中在5~20岁年龄段。[结论]2004~2009年大连市乙肝、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连市2005~2010年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大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合计报告麻疹病例348例,年均发病率为1.16/10万。2005~2010年发病率分别为1.50/10万、2.60/10万、0.72/10万、0.37/10万、0.38/10万、0.28/10万(P<0.01);男性为1.02/10万、女性为0.92/10万(P>0.05);城区为0.71/10万,城乡结合部为1.90/10万,农村为0.38/10万(P<0.01)。348例病人中,3~8月龄占11.78%,1~6岁占14.94%,7~14岁占11.21%,≥15岁占54.60%;散居儿童占26.72%。[结论]大连市2005~2006年麻疹发病以暴发为主,2007年以后呈散发状态,且逐年下降,1周岁内儿童和20~40岁成年人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攀枝花市东区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全区累计报告流腮病例1 849例,年均发病率为99.29/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56.61/10万、40.61/10万、110.63/10万、113.03/10万、134.70/10万、141.45/10万。2005~2010年各个街办年发病率为40.02/10万~181.33/10万;男性为114.55/10万,女性为82.78/10万;0~4岁为为403.07/10万,5~9岁为1 006.85/10万,10~14岁为424.33/10万,≥15岁为11.82/10万。1 849例病人中,学生占55.65%,幼托儿童占29.48%,散居儿童占7.14%,工人占2.81%,家务及待业占1.08%。2005~2010年累计发生暴发疫情5起,发病329例,涉及人群平均罹患率为7.54%,均发生在学校。[结论]近年来攀枝花市东区流腮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朱琳  张玫  杨月 《中国校医》2015,(1):42-44
目的了解大连市2011—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完善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策略及规划。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3年大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的三间分布等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大连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4 38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73/10万。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发病率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西岗区(42.41/10万)、长兴岛(41.40/10万)、甘井子区(39.85/10万);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主要集中于0~14岁,以学生和托幼儿童为主,其中5~9岁发病率最高为204.23/10万。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共30起,其中有2起构成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学校。结论大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学生为高发人群,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大连市防制流行性腮腺炎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忠县疟疾防治措施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忠县1950~2011年疟疾疫情及防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忠县疟疾年均发病率,1950~1958年为2122.54/10万,1959~1962年为103.57/10万,1963~1975年为28.54/10万,1976~2002年为4.64/10万;1979~2002年各年发病率均低于10/10万,输入性病例占69.35%;2003~2011年11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疟疾的流行程度和流行特点,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相结合但各有侧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于1981年达到基本消除标准,2005年达到消除标准。[结论]忠县疟疾防治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连市麻疹流行特点,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大连市2005~2006年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6年共确诊麻疹病例379例,平均发病率为3.33/10万.其中,2005年发病率为2.28/10万,2006年发病率为4.37/10万,两年发病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市11个县区均有发病,金州区发病率最高,为15.76/10万;瓦房店市最低,为0.58/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5月为发病高峰,占62.80%;发病呈现两端集中趋势,≤8个月和15岁以上分别占8.71%和51.98%;外来人口发病占57.78%.[结论]大连市麻疹疫情有回升趋势,应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5-2011年锦江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锦江区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锦江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0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91/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2005年为24.70/10万,2006年为25.68/10万,2007年为27.78/10万,2008年为29.44/10万,2009年23.61/10万,2010年为33.54/10万,2011年为56.92/10万,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4~7月及10~12月为发病高峰,累计发病627例,占总发病数的69.59%。发病年龄以小于15岁为主(85.24%),其中,3~14岁儿童发病最多(733例),占总发病数的81.35%。发病人群以学生(57.60%)和托幼儿童(24.20%)为主。男性564例,女性337例,男女性别比为1.67∶1。结论 2005-2011年锦江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年龄组和易感人群的保护,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白河县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和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对白河县2005~2010年法定传染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累计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2种5 440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为434.81/10万,年均死亡率为0.48/10万,平均病死率为0.11%。法定传染病发病率,2005年为307.97/10万,2006年为356.01/10万,2007年为285.60/10万,2008年为590.85/10万,2009年为434.41/10万,2010年为630.62/10万。2005~2010年年均发病率,呼吸道传染病为221.88/10万,肠道传染病为61.15/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113.74/10万,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0.64/10万,其他传染病为37.41/10万;男性为547.21/10万,女性为303.71/10万;0~9岁最高(874.09/10万),其次是10~19岁(467.38/10万),≥80岁最低(258.92/10万);城关镇为693.09/10万,其他乡镇为256.50/10万~635.04/10万。主要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54.90/10万、110.46/10万、71.30/10万、56.43/10万、9.11/10万。[结论]白河法定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是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05-2011年南宁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1年南宁市流行性腮腺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南宁市2005-2011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6.32/10万,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年龄为0~20岁,0~7岁发病率曲线随年龄增高而上升;男性发病率(79.3/10万)高于女性(51.77/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为春夏季和冬季)和周期性波动;不同年份年发病率呈现波动性;不同地区发病率分布不同.结论 南宁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应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济南市天桥区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发病情况和流行规律,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6年所有县级以上驻区医院流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6年济南市天桥区流腮累计发病487例,累计发病率为15.24/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2001年发病率为16.62/10万,2002年发病率为14.28/10万,2003年发病率为10.91/10万,2004年发病率为18.09/10万,2005年发病率为5.84/10万,2006年发病率为29.77/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月均有发病,第1季度发病214例,占43.94%;男性高于女性(P<0.01);7~12岁发病230例,占47.23%;以学生为主 ,发病326例,占66.49%;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腮腺肿大.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心肌炎.[结论]天桥区流腮发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接种流腮疫苗是一种降低流腮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杨雪梅  戴孟阳 《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93-2995
目的掌握沈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市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结果 2005—2009年沈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为54.20/10万,城区发病率为59.17/10万,农村发病率为49.76/10万(P0.01);男性发病率为66.22/10万,女性发病率为41.87/10万(P0.01),男女性别比为1.62:1;4-7月份病例数占全年的44.32%;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3项职业占90.17%;10~14岁年龄组占32.46%。结论沈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呈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职业特征明显和少年高发的趋势。应加强沈阳市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和防控意识;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疫情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12.
龚建仁  张继卫  李江博 《职业与健康》2012,28(21):2632-2633,2636
目的分析西安市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疫情数据,掌握出现高发年份时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为基数,疫情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子系统。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西安市流腮的报告发病数为11 045例,报告发病率为130.43/10万,较前5年的平均发病率(34.78/10万)上升了275.01%。当年,流腮的流行特征与以散发为主的年份不尽一致,最高发病时段从春末夏初移至冬季,发病率最高者为小学生而不是学前儿童,高发年龄段从4~9岁延长至14岁。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针对流腮的预防工作,要特别强调提高流腮免疫疫苗接种的覆盖率,以控制流腮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青岛市市北区2004~2008年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合计报告腮腺炎636例,年均发病率为24.66/10万。发病率(/10万),2004年为25.57,2005年为17.39,2006年为38.58,2007年为29.57,2008年为12.33。年均发病率(/10万),男性为28.91,女性为20.38;0~2岁为65.85,3~6岁为650.26,7~9岁为422.28,10~14岁为309.59,≥15岁为6.27。全部病例中,4~7月发病的占51.26%,学生、托幼儿童分别占50.16%、35.22%。[结论]2004~2008年青岛市市北区腮腺炎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穆金萍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803-2804
目的通过分析沈阳市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探讨其控制对策。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沈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1.64/10万,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月、12月至次年1月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42.50%、21.02%;男女性别比为1.62∶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3.00/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9.98/10万,男女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以4~14岁年龄组为主,占72.02%;学生、幼托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64.80%、15.83%。结论该市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开展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预测,及时做出预警分析;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范意识和水平;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5.
李悦  张妮 《职业与健康》2012,28(6):713-715
目的分析沈阳市东陵区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对策,为制订流行性腮腺炎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东陵区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沈阳市东陵区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1.87/10万,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7月、1月及12月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33.31%、25.20%;男女性别比为1.7∶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6.84/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6.28/10万,男女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4~14岁年龄组为主,占74.19%;学生、幼托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61.32%、18.49%。结论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开展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预测,及时做出预警分析;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范意识和水平;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深圳市福田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2007年腮腺炎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福田区2007年报告腮腺炎病例135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为11.26/10万。腮腺炎发病率(/10万),福田、华富、南园街道办分别为14.42、13.74、11.78,其他5个街道办为11.35~7.05;男性为11.66,女性为10.81(P0.05);0~9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岁分别为69.22、10.68、5.15、6.04、5.23;4~8月发病的占48.89%。135例病人中,托幼儿童占22.96%,学生占21.48%,散居儿童占13.33%,其他占42.22%。[结论]深圳福田区2007年腮腺炎的发病率不高。  相似文献   

17.
王莉  崔佩丰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2):1128-1129
[目的]掌握大石桥市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点,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大石桥市2003~2006年布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6年大石桥市共报告布病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9/10万,无死亡病例。全市18个镇区中,8个镇区有病例报告。其中,汤池镇发病率最高,为7.97/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月发病22例,占55.00%。20~60岁发病34例,占85.00%。职业分布以饲养、放牧羊为主31例,占77.5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多汗、乏力、肌肉痛。[结论]大石桥市布病总体发病趋势比较平稳。做好重点发病地区和重点发病人群的防治工作是今后布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钟华敏  骆明勇  谢永强 《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01-2904
目的评价短期锰接触对机体生长发育造成的毒性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对照组,供用未加锰的新鲜蒸馏水,第2、3组为实验组,分别供用不同浓度(0.5和5.0g/L)的氯化锰,60d后,检测大鼠锰接触后脏器系数(内脏/体比)、血清和脑匀浆的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以及中脑黑质区神经胶质细胞纤维酸蛋白(GFAP)免疫反应阳性胶质细胞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锰接触60d后高、低剂量组大鼠的脏器系数无明显改变;大鼠血清和脑匀浆中的NOS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OD活力则明显降低;在中脑黑质,GFAP免疫反应阳性胶质细胞反应强度、细胞数密度(GV)和反应阳性产物的相对吸光度值(A),高、低剂量组大鼠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短期的锰接触对大鼠的各脏器系数影响不大;随着锰接触剂量的增加,血清和脑匀浆中的NOS则明显升高,而SOD活力明显降低;锰接触会对中脑黑质星形胶质细胞产生明显的毒性损害。  相似文献   

19.
2004~2008年南京市雨花台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京市雨花台区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疫情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科学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雨花台区2004~2008年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雨花台区累计报告腮腺炎病例883例,年均发病率为51.78/10万。年发病率(/10万),2004~2008年分别为107.78、50.78、53.48、21.17、43.31。年均发病率(/10万),梅山街道最高(108.39),男性女性分别为544例、339例;0~3岁、4~6岁、7~14岁、l5~60岁发病率分别为102.88、325.73、598.00、6.75。883例中,4~7月发病的占52.43%,学生、幼托儿童分别占69.08%、18.69%。[结论]2004~2008年雨花台区腮腺炎发病率较高,腮腺炎发病的重点人群是学生和托幼儿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005-2018年云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扩大免疫规划实施前后疫情趋势。方法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8年云南省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48 64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0183/10万,各年度发病率逐年下降,扩大免疫规划实施前(2004-2008年)平均发病率26.5608/10万,高于实施后(2009-2018年)平均发病率21.6638/10万。高流行地区为迪庆州,年平均发病率为101.7079/10万,中流行地区为德宏州、丽江市和昆明市,其余州(市)为低流行地区。流腮疫情呈现双峰趋势,发病高峰时间分别为4~7月和10月~次年1月,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64%和37.93%。高发年龄组为5~9岁组,年平均发病率为136.5696/10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点多为农村小学,占事件总数的70.05%。结论本自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云南省流腮疫情已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自2017年起再次出现小幅上升。针对现状,应适时改进目前的免疫接种策略,在流行季节、高发地区和场所采取重点防控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