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 93例116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二组,丝裂霉素C组67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0.2g/L的丝裂霉素 C棉片 3min,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毕连续密闭缝合结膜切口;对照组49眼手术方式相同,但没有应用丝裂霉素C,术毕结膜瓣缝合2针。结果 术后1月复查,滤过炮丝裂霉素C组平均直径 8mm 弥散扁平,对照组平均直径5mm较局限。降压幅度丝裂霉素C组大于对照组。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有效的防止滤过泡的粘连,降低眼压,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丝裂霉素C在晚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晚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方法 对34例晚期青光眼行小梁切除 中用0.2mg/ml丝裂霉素及巩膜瓣密缝技术,术后平均随访17.5月。结果 术后1年眼压控制率为91.7%,≤15mmHg者占83.31%。术后并发症也较少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能提高晚期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较好地保存患者残余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施行小梁切除术的37例(46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丝裂霉素5分钟组,2分钟组及对照组,均行以穹隆部分为基底的结膜瓣,结果表明,三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及眼压,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及P〈0.005),无一例发生结膜伤口和滤过泡渗及角膜上皮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病例 5 8例 ( 70眼 ) ,术中丝裂霉素C的浓度为 0 2~ 0 3mg/mL ,时间为 2~ 4分钟 ;巩膜瓣两侧作 2条可调整缝线。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 8 3± 1 5月 ,术后各时期的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均明显下降 ;术后 1年 ,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 82 86% ;无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眼内压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何颜清 《眼科新进展》2005,25(5):452-453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统计分析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226例326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青光眼患者326眼,术后眼压控制在6~21mmHg(1kPa=7.5mmHg)者术后1周298眼,术后2周296眼,术后3月284眼,术后1a 280眼,术后2a260眼,术后3a 242眼。前房:第1d形成前房者318眼,6眼Ⅰ度浅前房,2眼Ⅱ度浅前房,均7d内恢复正常。滤过泡:随访2a,Ⅰ型滤过泡96眼,Ⅱ型220眼,Ⅲ型8眼,Ⅳ型2眼。随访3a,Ⅰ型滤过泡96眼,Ⅱ型212眼,Ⅲ型16眼,Ⅳ型2眼。结论丝裂霉素C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率,联合可调整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眼科新进展2005;25(5):452—453]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含0.4mg(0.5mg/ml)丝裂霉素液,丝裂霉素棉片5分钟后取出,以100ml平衡液冲洗,巩膜瓣两侧作2根可调整缝线。结果 出院平均眼压11.28mmHg,一月平均眼压13.34mmHg,一年平均眼压14.76mmHg。结论 此术式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我院近3年来小梁切除术98例,术中采用巩膜瓣下放置含丝裂霉素C棉片2~5分钟,然后迅速以平衡盐溶液冲洗,切除2mm×3mm包括小梁在内的深层角巩膜缘组织,并做虹膜根部切除,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2~4针后,再于巩膜瓣一侧或两侧作1条或2条型巩膜瓣缝合。形成前房。术后2周、3月、1年及1.5年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43%视力保持不变或改善,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少。结论 丝裂霉素C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率,联合可调整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可调整缝线及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手术后的效果。方法:对65例65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术后随访3mo~1a,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d前房形成63眼(96.9%),浅Ⅰ级前房1眼(1.5%),浅Ⅱ级前房1眼(1.5%);术后7~10d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6mmHg,6mo眼压平均为14.9mmHg,1a眼压平均为16.7mmHg。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略有提高;出院时均有弥散滤过泡形成。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wk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操作简便,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了64例青光眼手术应用丝裂霉素的病例,所用浓度为0.3mg/ml,时间为5分钟,随访期1年。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满意,一般并发症较少,但有11眼的晶状体浑浊明显加重。结论丝裂霉素在滤过手术中的辅助降低眼压作用可靠,但对其可能的并发症须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对 3 4例 (4 7眼 )难治性青光眼进行了手术治疗 ;术后进行了 1年的随访。结果 :术后前房均形成良好。术后 1年随访 ,Ⅰ型滤过泡 2 7眼 ,Ⅱ型 19眼 ,Ⅲ型 1眼。术后 1周、 1个月、 6个月、 1年的平均眼压值分别为 10 2 3± 6 41、 12 43± 7 62、 16 0 3± 6 19、 18 5 5± 5 95mmHg。视力增进 2 8眼 ,无变化 19眼。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樊培松  郭昕  韩玉霞 《眼科研究》2002,20(4):355-355
1995年5月至1996年6月我院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治疗13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成功率69%,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3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年龄最大69岁,最小32岁,平均54岁.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7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例,脉络膜炎1例,其他1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比较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羊膜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抗滤过通道瘢痕化的作用.方法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68眼)随机分为羊膜组和MMC组各34眼.羊膜组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MMC组在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一次性应用MMC,浓度为0.3 mg/ml,时间3 min.术后随访10个月.结果 手术成功率:羊膜组的总成功率(包括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为94.02%,完全成功率为82.09%;MMC组则分别为81.05%和62.0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03,P=0.238;x2 =2.101P =0.210).术后并发症:羊膜组的主要并发症有术后浅前房(6眼)、白内障(2眼)、前房积血(2眼)及薄壁滤过泡(2眼);MMC组的主要并发症有术后浅前房(8眼)、白内障(7眼)、前房积血(9眼)、薄壁滤过泡(9眼)、持续性低眼压(9眼)、滤过泡渗漏(6眼)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6眼).结论 羊膜应用于小梁切除术中能长期保留功能性滤泡,且并发症较应用MMC者少.  相似文献   

14.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术后激光断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骜坤  陶源  郭春艳  卜秀荣  王玉国 《眼科》1999,8(4):195-20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MMC 联合术后激光断线术的疗效及方法。方法:将68 例(93只眼) 青光眼随机分为A 组和B 组。A 组35 例(48 只眼) ,小梁切除术中使用 MMC,紧密缝合巩膜瓣,术后激光断线;B 组33 例(45 只眼) ,术中使用MMC,常规缝合巩膜瓣,术后不断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眼底等。结果:A 组平均随诊11-89 ±1-93 个月,手术成功率95-8 % ;B 组平均随诊12-24±1-61 个月,手术成功率91-1 % ,二者对比无显著意义,术后眼压4 周内二组对比有显著性,4 周以后至最近一次随诊观察无显著性。低眼压、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视力下降等并发症A 组较B 组显著减少。结论:A 组方法既可避免术后早期滤过过强引起的并发症又能抑制瘢痕化,改善滤过。  相似文献   

15.
丝裂霉素及透明质酸钠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和透明质酸钠,观察术后前房,眼压的恢复和控制情况。方法:通过对35例37只眼,术中使用0.2%的丝裂霉素棉片放置于巩膜瓣下3分钟。手术将结束时,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结果:术后仅2例前房形成不好,4例眼压控制不满意。绝大部分病例的眼压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及透明质酸钠。可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丝裂霉素C作为滤过手术中抗瘢痕形成药物临床上已广泛采用,但一般用在以角膜线为基底结膜瓣的滤过手术中[1-4]。我们运用Wise(1993)[5]介绍的结膜瓣缝合技术,对癌痕区域较大,做角膜线为基底结膜瓣有困难的滤过手术失败病例及其他一些病例,共计35例44眼青光眼,施行配用丝裂霉素C以穹窿为基底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5例44眼,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20例对服,其中3例3眼为2次滤过手术失败眼;发育性青光眼3例5眼;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2例3眼;其他为闭角型青光眼7例9眼,开角型青光眼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75例(120眼)原发性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并联合可调缝线;术后观察视力、滤过泡、前房深度及眼压,随访4~20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101眼;Ⅰ型滤过泡23眼,Ⅱ型滤过泡93眼,Ⅲ型滤过泡4眼;Ⅰ度浅前房25眼,Ⅱ度浅前房9眼;眼压0~10 mm Hg6眼、11~20 mm Hg110眼、21~30 mm Hg 4眼.结论 在小梁切除术中采用丝裂霉素C并联合可调缝线可获得良好疗效,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统计分析我院1985~2000年收治的青光眼应用此种术式治疗者225例325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索C,应用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丝裂霉素C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率,联合可调整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的临床疗效,寻求提高青光眼手术疗效的途径。方法 将70例70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35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5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增减1行,视野基本不变,试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P〈0.05),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无严重并发症,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MMC可有效抑制术后成纤维细胞增生,只需1次用药,不引起眼内损害,联合使用可调整缝线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治疗42例64眼各型青光眼,术中一次性使用0.4 mg/ml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6~12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 术后1个月检查,58眼(90.6%)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周测眼压,所有病例眼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48眼(75.0%)眼压低于21 mm Hg,术后6个月测眼压,54眼(84.4%)低于21 mmHg;末次随访时,56眼(87.5%)形成弥散扁平的功能性滤过泡,8眼(12.5%)为非功能性滤过泡;总手术成功58眼(90.6%),其中完全成功54眼(84.4%),条件成功4眼(6.3%),失败6眼(9.4%).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5眼,前房渗出4眼.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的形成,充分降低眼压.该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