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41例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溶栓,观察溶栓前、溶栓后24 h NIHSS、GCS评分变化,3个月时Barthel评分情况,溶栓后闭塞血管的再通及症状性脑出血等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脑血管造影有狭窄或闭塞者32例,溶栓后狭窄血管成功再通25(78.1%),血管未再通7例(21.9%);再通的病例中5例再通后残余狭窄严重,同期给予支架成形术.溶栓后24 h较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降低(14.83±6.69 vs 18.20±4.19,P<0.05),而GCS评分明显提高(10.63±3.73 vs 8.78±1.77,P<0.05);3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BI)≥60者达65.9%;溶栓并发脑出血5例,其中症状性脑出血3例,均死亡.结论 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为前循环组(34例)和后循环组(28例),均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比较2组病因分型、血管再通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溶栓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结果前、后循环组患者病因分型均以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和BI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前和1周后NIHSS评分、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溶栓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高于后循环组(P0.05),但2组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有显著的效果,更适用于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术后即刻疗效和短期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采用尿激酶行责任血管动脉溶栓的患者39例为动脉溶栓组(IAT组),回顾2010年7月~2013年3月在我院采用rt-PA行静脉溶栓的患者34例为静脉溶栓组(IVT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以及3 m后NIHS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IVT组和IAT组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治疗后即刻比较,两组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IVT组比较,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IAT组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IVT组34例患者中16例(47.1%)于3 m内死亡,IAT组39例患者中7例(17.9%)于3 m内死亡,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8)。IVT组并发出血4例(10.3%),IAT组3例(8.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6)。结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后病死率、溶栓后即刻及3 m后神经功能评估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急性期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静脉输注尿激酶50-150万U,并进行溶栓前、溶栓后即刻、6h、24h、7d、14d的美国围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时进行MRS评分以评定预后. 结果 13例患者在溶栓前NIHSS评分平均为(17.46-6.19)分,溶栓后评分呈下降趋势,溶栓后即刻为(11.77±6.47)分,溶栓后6 h为(10.31±5.65)分.24 h为(7.92±6.43)分,7 d为(6.58±5.41)分.14d为(6.50±5.56)分.溶栓后24h后的时间段NIHSS评分与溶栓前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中有3例死亡,2例预后不佳,8例预后良好.4例出现出血并发症,其中脑出血2例. 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期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79例,其中动脉溶栓4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37例;比较两组血管的再通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单纯动脉溶栓组再通率59.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血管再通率75.7%;两组患者治疗后1 h、24 h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静脉联合溶栓可以增加血管的再通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5例发病时间<3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0.6~0.9)mg/kg.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及7 d接受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接受改良Rankin评分,并观察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7 d的NIHSS评分较基线值显著改善(P=0.04),20例完成3个月MRS评估者中,0~1分6例(30%),死亡2例(10%).症状性脑出血患者2例.基线NIHSS评分高(P=0.002)及完全前循环梗死型(P=0.01)者易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时间窗超过3h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时间窗超过3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法国南锡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影像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均达到或超过3 h,颈内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6 h,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24h.昏迷不超过6 h),行动脉内药物联合机械溶栓治疗,分析不同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7例患者闭塞血管达到完全再通,7例达到部分再通,另有2例闭塞血管未再通,再通率为87.5%.患者动脉溶栓后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明显降低.时间窗大于5 h的前循环系统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时间窗较短患者相比较,出院时mRS评分明显较高.5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2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相比预后较差.4例患者溶栓后24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例死亡.1例溶栓后发生血管再闭,但因侧支循环血流丰富,最终临床预后仍较好.结论 对于时间窗超过3 h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可使闭塞血管达到较高的再通率,短期内使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临床应用动脉溶栓时应注意个体化选择性治疗,评价其疗效需结合时间窗、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并发症等因素,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时间窗超过3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法国南锡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影像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均达到或超过3 h,颈内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6 h,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24h.昏迷不超过6 h),行动脉内药物联合机械溶栓治疗,分析不同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7例患者闭塞血管达到完全再通,7例达到部分再通,另有2例闭塞血管未再通,再通率为87.5%.患者动脉溶栓后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明显降低.时间窗大于5 h的前循环系统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时间窗较短患者相比较,出院时mRS评分明显较高.5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2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相比预后较差.4例患者溶栓后24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例死亡.1例溶栓后发生血管再闭,但因侧支循环血流丰富,最终临床预后仍较好.结论 对于时间窗超过3 h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可使闭塞血管达到较高的再通率,短期内使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临床应用动脉溶栓时应注意个体化选择性治疗,评价其疗效需结合时间窗、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并发症等因素,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方案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16-01-2018-01收治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135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及C组(45例),分别采用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方案治疗,比较3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改善良好率、随访预后改善率、随访病死率及颅内症状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C组血管再通率和NIHSS评分改善良好率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B组血管再通率和NIHSS评分改善良好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随访预后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3组随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C组术后颅内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B组(P0.05)。结论机械取栓方案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在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显著优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霞  佟旭  张斌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09-121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在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导致的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因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导致急性低灌注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多途径血管内治疗,随访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的NIHSS及mRS评分。结果共纳入40例行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急性低灌注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4例(60%),平均年龄70±4岁(60~80岁)。治疗后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中位数:18%vs 86%,P0.01),患者在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的NIHSS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在40例患者中,有1例(2.5%)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及脑疝,另1例(2.5%)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对于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导致的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相对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其中动脉溶栓组21例,接受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巴曲酶降纤治疗。观察两组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动脉溶栓组21例患者中完全再通13例,部分再通5例,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死亡1例,术后90d优者(BI≥90)12例,良者(50≤BI<90)6例,差者(BI<50)1例,术后6个月生活状态优者15例,良者3例,差者1例。两组14d、90d的NIHS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溶栓能够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临床-弥散加权不匹配(clinical-diffusion mismatch,CDM)机制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患者动脉溶栓治疗中的作用,分析CDM机制预测缺血半暗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发病在6h内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证实为MCAO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其中动脉溶栓组36例,常规治疗组70例,依据CDM定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8分,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体积≤25 ml,再将两组各分为CDM亚组和非CDM亚组,对各亚组发病14 d后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梗死体积、30 d及3个月NIHS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动脉溶栓组中,CDM亚组(n=15) NIHSS评分在病程30 d、3个月均低于非CDM亚组(n=21,3.20±2.40与6.76±4.00,t=-3.330,P=0.002;2.20±1.70与6.05±4.06,t=3.895,P=0.001);非动脉溶栓组中,CDM亚组(n=23) NIHSS评分在病程30 d、3个月与非CDM亚组(n=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2±2.95与5.66±3.21,t=- 1.756,P =0.084;4.34±2.53与5.34±3.42,t=1.234,P=0.353);虽然存在CDM,接受溶栓者与不接受溶栓者的NIHSS评分在30 d、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0±2.40与5.22±2.95,t=-2.210,P=0.034;2.20±1.70与4.34 ±2.53,t=-3.128,P=0.003),反之,不符合CDM的患者接受与不接受溶栓治疗,NIHSS评分在30 d与3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14d后CDM患者中溶栓组T2WI显示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非溶栓组[(6.29±4.41) ml与(60.25±49.23) ml,Z=-4.848,P=0.001].结论 CDM机制对于确定急性MCAO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有一定意义,对指导急性MCAO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前、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alteplase rt-PA)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335例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ACMS)245例,后循环(PCMS)90例,通过分析患者入院时、24 h及14 d 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率,临床症状恶化率,90 d功能独立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 d死亡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CMS组24 h NIHSS评分(2.5±0.98 vs 3.4±1.01)、90 d mRS评分(0.8±0.56 vs 1.5±0.68)、临床症状恶化率(6.12%vs 13.3%)显著低于PCMS组(P0.05),早期症状改善率(68.1%vs 48.9%)、功能性独立率(91.4%vs 80%)及出血转化率(2.44%vs 0)显著高于PCMS组(P0.05);2组90 d病死率均为0。结论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rt-PA静脉溶栓有效性优于后循环,但后循环缺血性小卒中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优于前循环;小卒中rt-PA静脉溶栓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动脉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采用动脉内治疗的59例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病情、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发病3个月后的恢复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9.8±1.3)岁,术中采用动脉溶栓25例和多模式溶栓治疗34例,2组患者平均入院NIHSS分别为12.6±4.3、18.3±4.2,发病时间分别为(5.3±0.9)h、(5.8±1.4)h,再通率分别为56.0%、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3个月后残障程度与年龄、初治时间、出院NIHSS评分和良好再通率相关. 结论 相比于动脉溶栓,多模式溶栓适用于较为严重或入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且再通率高.良好的血管再灌注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关注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探讨起病3~6 h动脉溶栓与3 h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并比较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6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其中38例起病3 h内的患者予静脉溶栓治疗(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静脉溶栓),28例起病3~6 h的患者予动脉溶栓治疗(经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rt-PA,总量为0.6 mg/kg).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 h、24 h、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7 d、90 d的Barthel指数(BI)进行比较,并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7 d、90 d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NIHSS评分与BI评分在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 对于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3 h内予静脉溶栓具有与3~6 h动脉溶栓相当的疗效,且未增加出血、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单位,针对3~6 h起病的合并大动脉病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可能是理想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69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尤瑞克林+巴曲酶)25例、巴曲酶组23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1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在治疗后14 d、28 d NIHSS评分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14.68±6.19、9.78±6.32),巴曲酶组有所改善(16.45±5.83、14.62±5.75),对照组恢复最差(20.54±5.17、17.26±6.4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所有病例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基底动脉不显影的临床特点和神经影像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MRA上基底动脉不显影的1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所见以及临床结局。男11例,女7例,年龄43~80岁,平均64.8岁。结果 18例患者中,高血压病14例(77.8%),脑梗死13例(72.2%),心脏病9例(50.0%)。入院时:NIHSS评分(12.11±6.92)分,GCS评分(9.44±4.80)分,其中10例呈昏迷状态(GCS评分≤8分),梗死评分(3.75±1.38)分。18例患者MRA上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几乎不显影。出院时:结局较好者2例(11.1%);结局不良者16例(88.9%),其中住院期间死亡6例(1/3患者死亡)。结论 MRA基底动脉不显影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系后循环多个血管支配区梗死,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辅助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基底动脉闭塞9例)行动脉内超选择插管至闭塞动脉,注入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20 mg进行接触性溶栓治疗,同时应用TCD对闭塞动脉进行低频(2 MHz)、低强度(0.25 W/cm2)超声辅助溶栓治疗.术后即刻及24h时复查头颅CT,观察动脉再通率、颅内出血率,并对术前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22例患者溶栓治疗后动脉再通率为77.27%(17/22),其中完全开通率为22.73%(5/22),部分开通率为54.55%(12/22);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13.63%),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显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有效时间窗内应用低频TCD辅助小剂量rt-PA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闭塞动脉的再通率,明显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注射液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脑梗死的治疗及其对侧枝循环建立的有效性。方法纳入诊断明确MCA Ml段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n=34)和常规治疗对照组(n=33),在治疗前,治疗2w、8w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NIHSS评分及BI评分)及侧枝循环开放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w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及BI评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15.02±3.07 vs 17.81±3.26,P<0.01;51.57±11.05 vs 45.26±11.21,P=0.03),治疗8w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及BI评分仍优于常规治疗组(7.26±1.97 vs 12.46±2.33,P<0.01;77.35±9.81 vs 66.91±11.54,P<0.01),治疗2w及8w后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有更好的侧枝循环(RVACA:1.75±0.25 vs 1.21±0.26,P<0.01;1.71±0.27 vs 1.21±0.23,P<0.01)。结论尼莫地平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的脑梗死有效且有利于对侧枝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的大面积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