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秀梅  魏睦新 《口腔医学》2014,34(8):631-634
[摘要] 唾液分泌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及物质的调控,并相互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涎腺唾液分泌的调控机制及其研究进展作一评述。包括主要离子通道对Na+、K+、Cl-的转运作用,以及Ca2+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另外,还对较少研究的旁分泌途径,目前的研究热点水通道蛋白5和辣椒素等其它新近发现的受体在涎腺唾液分泌中的作用作了相关阐述。本文对目前的唾液分泌相关机制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涎腺液体分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腮腺术后负压引流与橡皮条引流的临床效果,探讨与腮腺术后涎瘘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将需手术治疗的腮腺疾病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橡皮条引流组(96例)和负压引流组(84例),比较不同引流方式对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的影响。结果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率为5.56%。负压引流组的涎瘘发生率2.38%,橡皮条引流组为8.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引流结合弹性加压包扎可以减少腮腺术后涎瘘的发生,但与橡皮条引流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病毒示踪技术,研究牙髓刺激相关开颌反射的大脑核团,尤其是间脑和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方法 :通过运用顺行跨多突触病毒及逆行跨多突触病毒示踪开口肌运动相关核团及牙髓感觉相关核团。结果:小鼠全脑范围均出现荧光标记的神经元细胞,两种病毒共标记脑区12个,分布在端脑、间脑、边缘系统、中脑及网状结构。结论:开颌反射由多个核团参与,涉及全脑多个脑区,包括位于间脑的旁丘脑底核、下丘脑旁底核后部、未定带和边缘系统的中央杏仁核外侧部、终纹床核外侧部中间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 P. gingivalis)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 F. nucleatum)感染对KB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炎症因子分泌的调控,初步探讨牙周细菌感染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进展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P. gingivalisF. nucleatum单独或联合感染KB细胞模型,透射电镜观察细菌感染细胞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IL-6和IL-8蛋白分泌水平。结果: P. gingivalis联合F. nucleatum感染KB细胞8 h抑制细胞周期进程,感染24 h后加速细胞周期进程;P. gingivalis联合F. nucleatum感染促进KB细胞分泌IL-6和IL-8,并且有时间和F. nucleatum浓度依赖性。结论: 牙周致病菌之间的联合作用更能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展及免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近3年经病理证实的腮腺结核病例37例并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37例腮腺结核均表现为腮腺区肿块,PPD5u皮试、细针穿刺涂片可协助诊断与鉴别诊断,37例腮腺结核经手术切除及抗结核治疗后均痊愈。结论:腮腺结核临床上少见且误诊率高,手术切除与抗结核治疗相结合可治愈。  相似文献   

6.
7.
<正>嗜酸性腺瘤也称嗜酸细胞腺瘤、嗜酸细胞瘤、大嗜酸颗粒细胞瘤,是涎腺肿瘤中极少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约占全部腮腺肿瘤的0.1%~1%[l-2]。该肿瘤临床极少见,且无特殊症状及表现,易误诊。我科于2011-02收治该病患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肿瘤中的突变与缺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克隆、基因测序的方法来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粘液表皮样癌及正常腺体组织中PTEN基因第5、第6及第8外显子有无突变及缺失。结果:通过对PTEN基因3个外显子的克隆测序,发现有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外显子8发生突变,其中1例引起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而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中均未发现有突变及缺失。结论:初步推断,在DNA水平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存在突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DNA水平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MRI及病理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6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结果:26例患者年龄45~82岁,平均54.5岁。吸烟者23例(88.5%),男女比例5.5:1。双侧发病8例,占30.8%。共有病灶34个,其中位于腮腺后下极者31个(91.2%)。MRI检查结果31个(91.2%)病灶在T1WI为中等偏低信号,局部见更低信号;29个(85.3%)病灶在T2WI表现为高等混杂信号。所有病例增强扫描后均有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稍高于正常腮腺。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与吸烟关系密切,多位于腮腺后下极,有双侧多发的特点,MRI检查更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腮腺区包块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5年间296例腮腺区包块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疾病构成、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约1.19∶1,年龄最小1岁,最大83岁;多形性腺瘤80例,占腮腺区包块的27%,占腮腺区良性肿瘤的50%;Warthin瘤50例,占腮腺区包块的16.9%,占腮腺区良性肿瘤的31.3%;炎性包块27例,占腮腺区包块的9.1%。黏液表皮样癌14例,占腮腺区包块的4.7%,占腮腺区恶性肿瘤的29.2%;腺样囊性癌7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7例,均占腮腺区包块的2.4%、腮腺区恶性肿瘤的14.6%;鳃裂囊肿6例,占腮腺区包块的2.0%;多形性腺瘤以40~49岁年龄组及50~59岁年龄组最多见(χ2检验,P<0.005),Warthin瘤以50~59岁年龄组、60~69岁年龄组、70~79岁年龄组最多见,且40岁以前其发病率为0(χ2检验,P<0.005);炎性包块可见于任一年龄组,且以60~69岁年龄组最多见(χ2检验,P<0.005)。结论:腮腺区包块涵盖的疾病复杂,表现多样,应结合其临床表现、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细针吸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正>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是高度恶性而临床上不多见的涎腺肿瘤。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SDC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腮腺上皮肌上皮癌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农民。15年前曾因左侧腮腺"混合瘤"做腮腺浅叶及肿物摘除术,2年前发现左耳后下方有核桃大小的肿物,无疼痛不适,之后肿物逐渐增大,在半年前左侧面部又出现花生米大小的  相似文献   

14.
<正>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口腔颌面部常见于口底、颏下、眼睑、额、鼻、眶外侧及耳下等部位。其好发于浅表部位,深部的常被误诊。发生于腮腺区的表皮样囊肿较少见,发生于腮腺内的更为罕见。现将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