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Notch信号通路对大鼠牙囊细胞(rDF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rDFCs,经细胞形态、免疫组化鉴定rDFCs后,使用10 ng/L大鼠重组Jagged1蛋白、10μmol/L DAPT溶液、对照组培养液作用于细胞,CCK-8检测增殖能力;利用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分析rDFCs成骨分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关键蛋白Notch受体胞内段(NICD)、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成蛋白2(BMP2).结果 rDFCs呈成纤维细胞形态;rDFCs中波形丝蛋白明显表达,角蛋白未表达;诱导组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均强于对照组;Jagged1第4天后能明显促进rDFCs细胞增殖,DAPT第4天后能显著抑制rDFCs细胞增殖(P<0.05).Jagged1组ALP、BMP2的表达趋势下降,DAPT组ALP、BMP2的表达趋势升高(P<0.05).结论 激活Notch信号通路可促进rDFCs的增殖,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促进rDFCs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法成功提取hPDLCs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褪黑素作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不加褪黑素。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褪黑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相关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表达后,采用茜素红S染色、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研究褪黑素对hPDLCs的矿化结节、成骨相关mRNA以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组hPDLCs的增殖活力略有抑制,其中50μmol/L和100μmol/L褪黑素组抑制最为显著(P<0.01);褪黑素组均表现为ALP活性和表达上升,矿化结节形成增多且呈浓度依赖性(P<0.01);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褪黑素组成骨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上升(P<0.01)。结论褪黑素可促进hPDLCs的成骨分化,具有作为牙周再生治疗药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浓度唑来膦酸对体外分离的健康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健康人牙周膜干细胞,用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5μmol/L、10 μmol/L)处理,不加药组为空白对照。 以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ALP、茜素红染色及半定量分析检测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荧光定量PCR检测成?标志物I型胶原(COL1A1)和骨钙素(OCN)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 OCN和 COL1A1 蛋白的表达。结果: 唑来膦酸可呈计量依赖性抑制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唑来膦酸用药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于对照组,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百分比逐渐上升;ALP和茜素红染?结果表示唑来膦酸用药组细胞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结果提示,药物处理后OCN和 COL1A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均降低。结论:高浓度唑来膦酸显著抑制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增殖及体内外成骨分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BMSCs体外原代培养,使用含不同浓度(1、5、10、20 μmol·L -1)唑来膦酸的成骨诱导培养基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不含唑来膦酸的培养基干预细胞作为对照组。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Ⅰ型胶原酶(COL-Ⅰ)、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骨钙蛋白(OCN)、骨桥蛋白(OPN)的mRNA表达量。结果 1 μmol·L -1唑来膦酸对BMSCs的增殖、成骨分化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大于1 μmol·L -1唑来膦酸抑制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唑来膦酸浓度为5 μmol·L -1时,ALP、BMP-2、COL-Ⅰ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当唑来膦酸浓度大于5 μmol·L -1时,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浓度唑来膦酸对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无影响,5 μmol·L -1唑来膦酸抑制BMSCs增殖但促进其成骨分化,高浓度唑来膦酸抑制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辛伐他汀(simvastatin)作用于脂肪干细胞,研究其对细胞生长、成骨、成血管分化的影响;利用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三维支架材料负载辛伐他汀,与脂肪干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用于兔颅骨缺损模型的修复。方法:原代培养兔脂肪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rASCs),分别以含0、0.01、0.1和1 μmol/L辛伐他汀的培养液培养,计数法检测细胞数目;以0、0.05、0.1 μmol/L浓度辛伐他汀培养ASCs,1、7 d后,实时定量PCR检测成骨、成血管基因的表达(RUNX2、OPN、OCN、VEGF); 7 d后行ALP染色;14 d后行茜素红染色。12只新西兰大白兔颅顶双侧8 mm缺损,分别以4组材料修复(A: β-TCP,B: β-TCP/Cell,C: β-TCP/Sim,D: β-TCP/Cell/Sim),每组6例,植入8 周后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0.05 μmol/L辛伐他汀对脂肪干细胞RUNX2、OCN、OPN和VEGF等成骨、成血管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 Kossa染色更为明显;植入体内8周后,β-TCP/Cell/Sim组材料的成骨面积显著大于其他3组。结论:0.05 μmol/L辛伐他汀在体外对ASCs具有明显的促成骨作用,载辛伐他汀β-TCP复合脂肪干细胞可促进兔颅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HSA)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组织块法和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培养牙周膜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牙周膜细胞表型分子CD44、CD146、stor-1、CD90,对其进行干细胞鉴定,将培养出的牙周膜干细胞与不同浓度的AGE-HSA共同培养,并矿化诱导后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ALP活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检测成骨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分析CD44、CD146、stor-1、CD90表达呈阳性。成骨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显示1、10、100、200μg/mLAGEs组矿化能力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实验组之间矿化能力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AGEs浓度的升高,矿化能力逐渐降低。成骨诱导7 d ALP染色比较发现各实验组均比对照组减弱。成骨诱导1周后RT-PCR检测各实验组的成骨基因ALP、Runx-2、Col-1、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实验组之间各成骨基因的表达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GEs能抑制HPDLSC的骨向分化,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2(USP 12)在循环牵张力刺激引起的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健康的hPDLSCs,通过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实验检测其干细胞分化特性.使用循环牵张力刺激hPDLSCs 24 h、48 h、72 h,实时定量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USP 12的表达变化,ALP染色检测hPDLSCs的成骨分化,实时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因子ALP、OGT、OPN的表达变化.结果:诱导分化试验染色显示本研究使用的原代hPDLSCs具有多向分化潜力.循环牵张力刺激hPDLSCs后,USP 12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循环牵张力刺激下hPDLSCs发生成骨分化,ALP、OGT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OPN逐渐升高.结论:USP 12可能促进循环牵张力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2(USP 12)在循环牵张力刺激引起的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健康的hPDLSCs,通过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实验检测其干细胞分化特性.使用循环牵张力刺激hPDLSCs 24 h、48 h、72 h,实时定量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USP 12的表达变化,ALP染色检测hPDLSCs的成骨分化,实时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因子ALP、OGT、OPN的表达变化.结果:诱导分化试验染色显示本研究使用的原代hPDLSCs具有多向分化潜力.循环牵张力刺激hPDLSCs后,USP 12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循环牵张力刺激下hPDLSCs发生成骨分化,ALP、OGT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OPN逐渐升高.结论:USP 12可能促进循环牵张力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骨向分化的差异。 方法应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细胞增殖能力(MTT)法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对PDLSC和BMSC在IL-1β作用下的骨向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实验组为含有IL-1β的各处理组,对照组内未加IL-1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随IL-1β浓度的增高,PDLSC形成矿化结节减少,茜素红染色逐渐变浅;而BMSC骨向分化能力未见明显减弱;ALP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7 d时PDL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361.11,P<0.001),BM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40.68,P<0.001);在14 d时PDLSC随炎症因子浓度增高,ALP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519.89,P<0.001),BMSC在IL-1β浓度为0.001、0.01、1 ng/mL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2.52,P<0.001),两种干细胞在IL-1β最大浓度时(1 ng/mL)ALP活性最低;MTT结果表明,IL-1β能抑制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PDLSC相比,BMSC增殖能力较低。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干细胞实验组内ALP、Col-1、OC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BMSC内实验组中骨向分化基因表达与PDLSC内实验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IL-1β作用下,BMSC的成骨能力较PDLSC高。  相似文献   

11.
12.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Sancti Spiritus Province in the 1984-1986 period about the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of lip cancer. Male patients were the most affected by lip cancer (CIE 8-140) in our series. The place of the tumor was predominantly the lower lip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1). Surgical treatment was used in 96.8% of the cases and the cuneiform (wedge-shaped) exeresis w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isease (T1 y T2). Casta?ón keloplasty was the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 used in 18.7% of the patients. Local sepsis was present in 31.2% of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occurring most frequently in upper lip tum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