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44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男女比为1.18∶1;60岁以上人群(34.02%)为好发人群;牙源性感染为首要致病原因(65.97%);单间隙感染70例(48.61%),多间隙感染74例(51.39%),下颌下间隙在单间隙感染患者和多间隙感染患者受累间隙所占比率分别为31.43%和30.81%。合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以气道梗阻最为常见(16.67%)。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牙源性引起的间隙感染最为常见,应及早有针对性(特别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连膏纱条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切开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2月~ 2012年6月采用黄连膏纱条用于脓肿切开后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4例,观察黄连膏纱条应用效果。结果:4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伤口全部愈合,4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切开后应用黄连膏纱条,不仅可以引流,同时可以抑制细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尤其适用与有合并糖尿病等系统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住院治疗的糖尿病(43例,同时给予控制血糖的治疗)与非糖尿病(8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统计学分析使用 T 检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P =0.000),易发生多间隙感染(P =0.035),入院血糖较高(P=0.000)。2组间在抗生素的变更、切开引流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严格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与非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差异,由于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且感染间隙较多,应予以特殊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8~2002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65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来源、起始部位、易联合感染的间隙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本组56例痊愈,9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选尉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2005—2010年共收治4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病例,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52岁,病因均为牙源性感染。自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至确诊纵隔感染0~12 d,平均6 d;纵隔感染至确诊心包炎0~7 d,平均2.5 d;治疗时间9~63 d,平均42.5 d。病原菌包括唾液链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及嗜麦芽寡氧单孢菌等。经头颈、纵隔、心包脓肿切开引流,静脉注射抗生素,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全身支持治疗后,3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导致化脓性心包炎病情凶险,而下行扩散的过程隐匿,须重视患者的胸部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充分的引流是治疗关键;细菌培养对抗生素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比较,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91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血糖水平、入院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x2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2组患者中,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最容易受累的间隙是下颌下间隙.糖尿病组分离出的最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而非糖尿病组是链球菌.与非糖尿病相比,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受累的间隙更多,切开引流的切口数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结论: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本研究揭示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长沙市第四医院2011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出现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2.85%,其中发生相关严重并发症27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0.563)、感染至就诊时间越长(OR=1.324)、累及间隙越多(OR=0.441)、呼吸困难(OR=1.715)、合并糖尿病(OR=2.261)、中性粒细胞计数>0.9×109/L(OR=1.505)、C-反应蛋白≥10 mg/mL(OR=2.231)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颈部及胸腔纵隔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颈部及胸腔纵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来源、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处理。结果 5例患者均为牙源性感染,临床表现为颌下、口底、颈部广泛肿胀,脓液形成。影像学显示2例纵隔及胸腔内有脓液形成。经过及时广泛切开引流及多学科综合治疗,4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对于临床上颌面多间隙感染合并颈部广泛肿胀的病例应予高度重视,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诊断中有很高价值,应尽早行多部位的切开引流及多学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治疗结果的转归因素。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42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人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血糖水平、入院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t检验和x2检验分析。结果:在老年患者中,切口数量和并发症与受累间隙的数量有关。而在中青年患者中,切口数量和住院天数与受累间隙的数量有关,并发症与入院血糖浓度和人院白细胞总数。结论:分析阐明了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治疗转归的因素。其中,受累间隙的数量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和手术切开VSD(VSD组,58例)这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VS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瘢痕长度、换药次数、疼痛程度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张口改善度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持续的负压引流术治疗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观察其疗效。方法 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术治疗18例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在患者感染部位肿胀最明显或波动处用小切口切开引流,放置负压引流装置,同时缝合封闭创口,持续负压引流。结果 18例患者中,14例患者经持续负压引流至肿胀及疼痛消退,然后拔除引流管;4例患者术后创口破溃,负压消失而拔除引流管,改用其他无负压引流方法。所有患者术后肿胀疼痛未加重,无窒息、感染性休克、纵膈脓肿等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持续负压引流术为治疗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方法多了一种选择,该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脓肿切开引流的治疗方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研究颌面部间隙感染(MSI)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以及MSI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06—2011-12在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5例MSI患者的临床资料,要求有详细的病历记录。分析其病因、手术方式、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年龄2~86岁(平均年龄44.4岁),男34例,女31例;牙源性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主要原因;下颌下间隙是最容易发生感染的颌面部间隙;6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3例死亡(病死率4.6%);糖尿病患者有14例(21.53%)。结论:早期的牙病治疗、脓肿切开引流协同使用抗生素是治疗MSI的有效措施。尤其对西北地区农牧民患者,需要重视口腔卫生宣教;针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优势。方法 复习2016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例儿童(5~10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采用VSD治疗,5例采用局部切开、常规引流治疗,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类型,比较炎症指标、住院天数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指标呈下降趋势,VSD组比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0.05);常规引流住院天数平均10.17 d,VSD治疗患者平均9.8 d(包括复发后VSD治疗患者)。传统组有2例患者出院后复发,最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痊愈。结论 适时采用VSD技术,可提高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ortizing mediastinitis,DNM)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重症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和咽部感染,当感染沿着颈部间隙扩散至纵隔时,临床表现为颌面部肿胀,颈胸部发红、肿胀,呼吸困难等。DN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DNM的治疗尚无标准化的通用指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多为外科手术清创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NM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武汉市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与瘤样病变发病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2013—2017年武汉市2所医院收治的住院病例,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或瘤样病变1953例,分别按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进行划分并分析结果。结果       1953例患者中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占51.87%、恶性肿瘤占19.05%、囊肿占23.30%、瘤样病变占5.78%。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男女构成比(分别为49.02%和50.98%)基本无差异,其中以涎腺肿瘤居高(41.44%),且肿瘤多为良性(73.14%)。口腔颌面部囊肿男性构成比(54.73%)高于女性(45.27%),其中以颌骨囊肿居高(41.54%)。口腔颌面部瘤样病变女性构成比(57.53%)高于男性(42.47%),其中以牙龈瘤居高(69.91%)。年龄分布上总体在20 ~ <30岁年龄段构成比居高(18.64%),≥70岁构成比较低(3.02%)。病变部位以口腔部位(26.83%)为主,其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瘤样病变均多发于口腔,而囊肿多发于涎腺。结论    武汉市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与瘤样病变以肿瘤最为常见,且以良性为主,不同性别间囊肿与瘤样病变存在差异性,口腔作为好发部位,临床应密切关注,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控制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西藏日喀则地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住院的90例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发病年龄、职业、感染原因、好发部位等。结果 90例患者中,儿童、学生及农牧民为好发人群;牙源性感染为首要致病原因,以第一、二恒磨牙为主要病灶牙;单间隙感染71例,占78.89%;多间隙感染19例,占21.11%;下颌下间隙受累最多。结论 日喀则地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发病年龄较早,应及早对儿童及父母开展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医疗保健意识,并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