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非综合征唇腭裂患者与骨性Ⅰ类人群的上气道对称性进行三维分析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非综合征唇腭裂患者51例(男性3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17.40±5.93)岁)和骨性Ⅰ类人群53例(男39例,女14例,平均年龄(17.40±6.07)岁),拍摄锥形束CT,应用Dolphin 3D 11.9软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者上气道对称性。结果 单侧唇腭裂患者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为不对称结构(P<0.05),其患侧横截面直径小于健侧;而双侧唇腭裂患者及骨性Ⅰ类人群,其上气道鼻咽和腭咽段为基本对称结构(P>0.05)。结论 单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横截面直径中,有患侧偏向健侧的趋势,应注重其患侧的通气及呼吸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锥束型电脑断层扫描(CBCT)测量分析骨性Ⅲ类高角错(牙)患者上气道形态.方法:选取50例2018年2月~2019年12月我院骨性Ⅲ类高角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CBCT拍摄,比较两组上气道各分区长度、横截面积、体积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气道各分区长度、总长度,鼻咽下界、舌咽下界横截面积及鼻咽、舌咽、上气道总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腭咽体积及下界横截面积明显增大(P<0.05),喉咽体积以及下界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结论:骨性Ⅲ类高角错(牙)患者喉咽下界横截面积以及喉咽体积比对照组小,腭咽横截面积及体积比对照组大,在正颌手术过程中需注意上气道中下段形态.  相似文献   

3.
董文玉  杨帆  王林  潘永初 《口腔医学》2019,39(7):628-631
目的本研究基于CBCT扫描技术,对Damon自锁非拔牙正畸患者的上气道进行研究,观察正畸治疗前后上气道形态结构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自锁托槽矫正的患者14例,收集其正畸治疗前、治疗后CBCT图像资料。结合Dolphin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根据上气道的解剖结构将重建后的上气道分为四段:鼻咽、腭咽、舌咽、喉咽并测量其体积,横截面积,高度等指标。将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鼻咽部体积减少134.85 mm~3(P=0.796)外,上气道各测量指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正畸治疗后上气道总体积平均增长2 013.46 mm~3(P=0.210),上气道口咽段最小横截面积平均增长14.96 mm~2(P=0.481)。在上气道各段中,喉咽部体积增长最多,治疗后平均增加了963.93 mm~3(P=0.018);横截面积增长的最大量发生在腭咽部,其横截面积增长49.61 mm~2(P=0.130);高度最大增加量为1.74 mm(P=0.010),发生在喉咽部。结论 Damon自锁非拔牙正畸治疗对上气道喉咽部的体积和高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探究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与颅颌面骨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2016—2019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的60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并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和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每组20例。应用Dolphin11.95软件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测量颌骨形态、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A(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ANS-PNS距(前后鼻棘点间距)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上颌越前突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大。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B(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Go-Gn(下颌体长度)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下颌越后缩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小。舌骨位置的测量指标H-VPS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气道各段的形态与其周围的颅颌面骨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上气道、颌骨及舌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估口呼吸患者与鼻呼吸患者上气道形态以及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8—2021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的青少年儿童骨性Ⅰ类均角患者78例,根据呼吸方式分为口呼吸组(39例)与鼻呼吸组(39例)并拍摄CBCT。应用Dolphin11.95软件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气道各段容积、矢状面表面积、最小横截面积、气道三维结构表面积及舌骨位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呼吸组上气道腭咽段和舌咽段的容积、矢状面表面积、最小横截面积以及气道三维结构表面积均小于鼻呼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口呼吸组与鼻呼吸组的上气道鼻咽段与喉咽段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舌骨相对于前颅底平面的垂直向距离和水平向距离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青少年儿童口呼吸骨性Ⅰ类均角患者的上气道明显较鼻呼吸患者狭窄,但口呼吸对舌骨位置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性Ⅰ类成年女性不同垂直骨面型颏部形态、位置及上气道形态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选择骨性Ⅰ类成年女性60例, 按下颌平面角度分为高角、均角、低角组, 每组20例。拍摄锥形束CT并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 分析颏部形态位置、上气道形态相关指标。结果低角组颏厚度(14.89±1.27) mm大于高角组(13.69±1.38) mm, P=0.023。高角组颏部垂直向位置靠下, 矢状向位置靠后。低角组上气道总体积(17.56±5.95) mm小于高角组(22.10±5.39) mm, P=0.040。颏长度与上气道总长度、总体积、上气道最小截面积呈正相关(r=0.335, P=0.009;r=0.417, P=0.001;r=0.284, P=0.028)。颏顶点垂直位置与喉咽长度、上气道总长度、上气道最小截面积呈正相关(r=0.311, P=0.016;r=0.328, P=0.010;r=0.383, P=0.003)。结论高角患者颏部形态细长, 正中联合平坦, 位置靠后下方, 上气道容积较大, 低角患者与之相反。颏部形态及位置与舌咽气道形态相关性较显著。颏长度越大, 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青少年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上颌骨及上气道的三维形态结构特征,并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12岁青少年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30例及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唇聘裂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30例,拍摄CBCT影像并对其上颌骨及上气道进行三维结构参数的测量分析,分析唇腭裂组上颌骨及上气道三维结构参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唇腭裂术后患者上气道形态,分析唇腭裂术后患者上气道形态发育趋势。方法选取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儿童及成年患者各30例,分别进行上气道三维重建并进行分区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别。结果与儿童组(UCLP-1)相比,成年组(UCLP-2)气道各段横截面积及正中矢状径均有增大的趋势,除S1min(P=0.089)、S2min(P=0.058)、S3min(P=0.081)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咽段与喉咽段气道冠状径均有增大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气道各段的横截面积、正中矢状径和舌咽段、喉咽段冠状径逐渐增大;鼻咽部和腭咽部的冠状径没有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提示唇腭裂患者在腭平面处气道冠状向宽度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舌侧矫治器对睡眠呼吸、上气道及舌骨位置无影响的假设, 并探讨舌侧矫治器对睡眠呼吸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 纳入31例骨性Ⅰ类错畸形的成年患者, 分为唇侧矫治器组及舌侧矫治器组。在矫治前和矫治开始约5个月时利用睡眠监测仪获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并拍摄锥形束CT分析上气道体积、最小横截面积及舌骨位置的变化。结果舌侧组治疗前腭咽最小横截面积为(247.00±112.21) mm2, 治疗后为(209.33±93.93) mm2, 缩小(37.67±65.52) mm2 (P=0.026);舌咽最小横截面积治疗前为(252.61±101.17) mm2, 治疗后为(204.56±61.19) mm2, 缩小(48.06±58.07) mm2 (P=0.03);腭咽体积治疗前为(10.74±4.03) cm3, 治疗后为(9.87±3.45) cm3, 缩小(0.87±1.71) cm3 (P=0.046)。结论舌侧矫治器组腭咽段及舌咽段发生缩窄, 但AHI值稳定, 因此舌侧矫治器会影响气道, 但对睡眠呼吸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影响的三维变化。方法:选择53例伴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先采用 Hyrax 矫治器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然后前方牵引矫治。平均扩弓16 d,前方牵引平均5个月。分别于扩弓前(T0)、扩弓结束时(T1)及前方牵引结束时(T2)拍摄锥形束 CT 并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结果:扩弓结束时鼻咽段最小截面积、最小截面积处冠状径和鼻咽段容积显著增大(P <0.05);前方牵引矫治后鼻咽段4项指标与扩弓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大(P <0.05)。结论:上颌骨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可显著增加鼻咽段上气道容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探讨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T4K)对替牙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8年2月到2018年8月在江苏省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23例替牙列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平均年龄(7.0±1.04)岁,使用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T4K)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矫治,拍摄治疗前后CBCT,应用Dolphin 3D 11.9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测量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患者经过治疗6个月后,上气道总体积(V_总)、鼻咽段体积(V_(鼻咽))、舌咽段体积(V_(舌咽))与治疗前结果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咽段体积(V_(鼻咽))变化最为显著;治疗后上气道鼻咽段最小横截面积(S_(鼻咽))、舌咽段最小横截面积(S_(舌咽))有增大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腭咽段体积(V_(腭咽))与最小横截面(S_(腭咽))积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T4K肌功能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移动,有利于扩张上气道扩张,对改善安氏Ⅱ类患者气道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早期的肌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破除口腔不良习惯,训练舌头的位置和纠正口呼吸,恢复口周肌力的平衡,促进患者颅颌面与气道的正常生长。但对于不同骨型、不同错牙合畸形的影响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量青少年上气道的形态指标变化情况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别,为唇腭裂患者腭咽闭合手术和术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7例青少年患者,按年龄分组,第1组10~13岁、第2组14~18岁。利用Mimics软件对上气道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鼻咽、腭咽、舌咽体积和长度以及上气道截面积。结果:第1组中女性的鼻咽体积、腭咽体积、舌咽体积、横截面积以及男性的腭咽体积、舌咽体积、腭咽长度、横截面积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女性鼻咽体积大于男性。第2组中各测量值与年龄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男性腭咽长度大于女性。结论:在青春发育期的早期阶段,上气道随着年龄增大的变化较明显,而在青春发育的晚期上气道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明显;青春期早期女性鼻咽比男性大、青春晚期的男性的腭咽比女性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功能矫治器作用下青春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上气道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实验组)及骨性Ⅰ类均角型患者(对照组)各30例,男女各半.实验组患者使用肌激动器(Activator)治疗,促进下颌骨向前下生长,平均治疗时间12个月;对照组患者同期进行非减数固定矫治.所有患者在功能矫治器治疗前、后,固定矫治前及中期拍摄锥形束CT(CBCT)图像,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骨性指标及上气道线距,并与参考标准对比.观察后鼻棘点(PNS)到第3颈椎(C3)下缘范围内的气道形态,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应组织结构.应用SAS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各测量项目与参考标准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实验组患者骨性测量指标SNB及APDI显著小于参考标准,ANB、Wits及OJ显著大于参考标准和对照组患者;上气道线距中,MPW和PAS显著小于参考标准和对照组患者.上气道经三维重建后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经Activator引导下颌前伸后,实验组患者骨性测量指标及上气道线距均与参考标准接近,上气道经三维重建后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显著增大,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性指标、上气道线距及三维重建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2组患者不同性别之间上气道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多伴有上气道缩窄.Activator引导下颌骨前伸,可改善患者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骨性特征,改善口咽腔和舌根后咽腔部位的狭窄,使上气道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增大,缓解上气道缩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鼻咽及口咽部气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双颌手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9例,女性12名,男性7名,平均年龄23.8岁。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拍摄CBCT扫描照片,通过Mimics 10.01建立术前及术后鼻咽、口咽气道三维影像并进行测量。结果:术后患者口咽部容积与气道总容积(包括鼻咽与口咽)均显著减小(P<0.05),口咽部气道容积平均减小8.37%,气道总容积平均减小6.91%。术后软腭处气道横截面积平均减小19.83%(P<0.05)。舌骨位置、软腭形态均有明显变化(P<0.05)。术后气道分别与舌骨位置(H-X,H-Y)、软腭形态变化(PNS-UT,U-T,UT/ANS)有显著相关性(P<0.05),软腭形态变化与舌骨位置变化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术后气道容积减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青少年舌大小、位置与矢状向错畸形及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选取74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骨性Ⅰ类23例, 骨性Ⅱ类29例, 骨性Ⅲ类22例), 拍摄锥形束CT并重建三维影像, 测量颌骨及舌体大小及位置,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 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结果骨性Ⅲ类组舌高度[(38.67±3.09) mm]大于骨性Ⅰ类组[(35.12±3.28) mm](P=0.002)和骨性Ⅱ类组[(35.03±3.41) mm](P=0.001);骨性Ⅱ类舌根面积[(514.11±118.19) mm2]显著小于骨性Ⅲ类患者[(636.55±144.37) mm2](P=0.010);骨性Ⅲ类组舌尖垂直位置[(70.54±4.94) mm]大于骨性Ⅱ类组[(66.89±5.30) mm](P=0.060);骨性Ⅱ类组口内舌前上距离[(24.74±3.97) mm]大于骨性Ⅲ类组[(22.31±3.27) mm](P=0.051);舌长度与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r=0.323, P=0.05), 与颏凹陷距离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s,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和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正畸患者上气道的差异.方法 采集66例青少年患者的术前CBCT影像,平均年龄(12.74±1.75)岁.根据中国人正常(牙合)Steiner分析法按ANB角、SN-MP角分成Ⅰ类、Ⅱ类、Ⅲ类和高角、均角、低角组.用InvivoDental 5.1软件测量口咽部气道的体积、最小横截面面积和长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面型青少年正畸患者气道的差异.结果 1.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中,骨性Ⅰ类、Ⅱ类、Ⅲ类患者气道体积分别为(14.83±13.46) cm3、(8.77±3.54) cm3、(17.23±4.85) cm3,最小横截面面积分别为(160.93±90.43) mm2、(103.81±50.65) mm2、(200.57±66.76) mm2,而气道长度分别为(52.37±5.82) mm、(56.15±7.51) mm、(52.27±5.23)mm,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患者气道体积、长度及最小横截面积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青少年患者气道形态与矢状骨面型相关,与垂直骨面型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Meta分析系统性地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正畸联合双颌手术治疗前后上气道体积的改变情况.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Wan Fang、VIP、CBM、CNKI,收集有关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正畸联合双颌手术治疗前后上气道体积改变情况的文献.参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NOS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统计学软件RevMan 5.3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04例研究对象.鼻咽体积、总体积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体积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具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可优先选择双颌手术,但采用正畸联合双颌手术的方式仍有发生气道狭窄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螺旋CT分析双颌手术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男4例,女8例)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天(T1)、术后6~12个月(T2)的螺旋CT数据,测量T0、T1、T2上气道各平面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上气道各段长度、容积等指标,分析患者T0、T1、T2的上气道三维变化.结果:鼻咽前界平面垂直径、鼻咽段、舌咽段气道长度及上气道总长度在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显著减小,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减小(3.42±3.68)mm、(3.42±3.68)mm、(2.83±3.89)mm、(6.02±8.23)mm.鼻咽前界平面截面积、鼻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腭咽下界平面横径、腭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时显著减小,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舌咽上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无显著变化,在术后6~12个月显著增大,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增大(3.90±3.83)mm、(25.16±68.21)mm2、(3.26±3.74)mm、(34.55±89.41)mm2、(1091.63±1382.39)mm3.术后6~12个月舌咽段气道容积的变化量与B点的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结论: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会造成舌咽段气道增大,增大量与下颌骨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腭咽段气道在术后出现暂时性缩窄,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鼻咽段气道、喉咽段气道及上气道总容积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汤欢  包涵  余晨昊  沈慧婕  王威  严斌 《口腔医学》2022,42(10):895-899
目的 使用Dolphin软件利用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观察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矫治后对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正畸科收治的56例成人双颌前突骨性Ⅰ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上下前牙。根据SN-MP角将患者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利用Dolphin软件对收集的治疗前后CBCT数据进行三维的气道重建,并测量腭咽、舌咽及喉咽气道体积及口咽部最小横截面积。结果 对56例成年患者的测量结果显示低角组和高角组的上气道口咽部最小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均角组。而高角组和低角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腭咽、舌咽、喉咽的气道体积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于治疗前后不同组间上气道进行三维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前后腭咽、舌咽、喉咽的气道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角组和均角组治疗后上气道口咽部最小横截面积明显减小,但高角组治疗前后口咽最小横截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CBCT证据,对于成年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正畸治疗,高角患者应注意垂直方向的控制防止上气道进一步减少,均角和低角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结合患者面型和上气道形态进行个性化考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双期矫治对恒牙早期伴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矢状间隙的影响。方法选择恒牙早期且伴有牙列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8例,均采用双期矫治,对治疗前(T1)、前方牵引后(T2)、矫冶后(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并用配对t检验对上气道各水平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期矫治后,患者的鼻咽段(S-PNS、Ad1、Ad2)气道间隙明显增大(P〈0.001),腭咽段(AA-PNS、SPS)增大(P〈0.05),舌咽段(IPS)气道间隙减小(P〈0.05),喉咽段(eb-Peb)气道间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恒牙早期伴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双期矫治后上气道鼻咽段矢状向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