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少年期中切牙根尖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探讨与其相关的硬组织测量指标。方法 对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锥体束CT(CBCT)进行评估,应用MIMICS 10.0软件测量168颗中切牙根尖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对42例患者进行CBCT三维和头颅侧位片二维头影测量,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中切牙根尖周牙槽骨厚度值与8项常用的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进行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 少年期上中切牙根尖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与上中切牙唇倾度呈正相关,与SNA角呈负相关,腭侧厚度的相关性与唇侧相反;下中切牙根尖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均与SN-MP角呈负相关,唇侧厚度与ANB角、下中切牙唇倾度呈正相关,腭侧厚度的相关性与唇侧相反。结论 头影测量中部分硬组织测量指标与少年期中切牙根尖周牙槽骨的厚度有相关性,对临床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牙合)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6例.Angle I类轻度错(牙合)畸形.上前牙排列良好,无严重拥挤.所有病例均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定量测量.测定上切牙唇腭向的倾斜度,上切牙不同层面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上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以及上切牙根尖距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釉牙骨质界下2 mm唇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0.96±0.32) mm,侧切牙(0.78±0.32) mm.釉牙骨质界下2 mm腭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1.53±0.40) mm,侧切牙(1.12±0.48) mm.中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4.59°±5.25°,侧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1.75°±5.98°.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中切牙145.70°±11.09°,侧切牙156.92°±8.33°.切牙根尖距其上方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中切牙(2.88±1.49) mm,侧切牙(2.69±0.99) mm.结论:上颌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加唇倾,切牙唇侧骨板均较薄,腭侧骨板相对较厚.切牙根尖位置更接近齿槽骨的唇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6例。Angle I类轻度错畸形。上前牙排列良好,无严重拥挤。所有病例均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定量测量。测定上切牙唇腭向的倾斜度,上切牙不同层面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上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以及上切牙根尖距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釉牙骨质界下2 mm唇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0.96±0.32)mm,侧切牙(0.78±0.32)mm。釉牙骨质界下2 mm腭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1.53±0.40)mm,侧切牙(1.12±0.48)mm。中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4.59°±5.25°,侧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1.75°±5.98°。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中切牙145.70°±11.09°,侧切牙156.92°±8.33°。切牙根尖距其上方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中切牙(2.88±1.49)mm,侧切牙(2.69±0.99)mm。结论:上颌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加唇倾,切牙唇侧骨板均较薄,腭侧骨板相对较厚。切牙根尖位置更接近齿槽骨的唇侧。  相似文献   

5.
蔡留意  丁寅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2):1269-1271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前牙区牙槽宽度和根尖位置特征。方法:安氏Ⅰ类错88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并计算上下颌切牙根尖到周围皮质骨位置关系的12项指标及下颌平面角。测量值与正常成人的相应数据比较。结果:男性上切牙根尖比女性组上切牙根尖远离腭平面且靠近根尖前方的唇侧皮质骨;男性下切牙根尖比女性下切牙根尖远离下颌平面且根尖处牙槽骨宽度也比女性值大。与正常比较,男性上切牙根尖靠近腭平面,下切牙根尖远离下颌平面且靠近根尖前方的唇侧皮质骨、女性上切牙根尖靠近腭平面和根尖后部的腭侧皮质骨。研究组男性,SN/MP与UH、LH、UH/UW、LH/LW成高度正相关,与UP、UW、LA、LW负相关;研究组女性,SN/MP与LH、LH/LW、UH/UW成高度正相关,与UH正相关;与UW高度负相关,与UP、LP、LW负相关。结论: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宽度及根尖位置有较多的性别差异。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前牙根尖位置和牙槽骨宽度没有正常人群稳定。  相似文献   

6.
种植支抗辅助内收前牙后牙槽骨的改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种植支抗在大幅度内收前牙后牙槽骨的改建状况。方法:12例正畸治疗患者,上牙槽前突,UD—SN、U1-SN大于正常一个标准差,轻度拥挤,正畸需拔除第一前磨牙,以种植支抗辅助内收切牙。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0~54岁,平均25岁;正畸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CT、三维重建,确定每颗牙的正中矢状面、牙长轴,分别在牙槽嵴、牙根1/2、根尖3个平面,测量每颗前牙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析牙槽骨随牙移动的改建程度。测量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测量数据显示,牙槽嵴区牙槽骨唇侧增厚,舌侧变薄;在根中和根尖处,唇侧变薄,舌侧增厚。牙相对于牙槽骨作倾斜移动,正畸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牙根尖移向唇侧骨皮质,牙根颈部移向牙槽骨舌侧:在个别牙发现牙根的唇侧骨皮质开窗,根尖明显穿破骨皮质,横断面可见根尖处骨皮质断裂、不连续。结论:种植支抗增强了正畸移动牙的能力,但牙移动中仍无法避免倾斜移动,牙槽骨腭侧致密的骨皮质改建缓慢,限制了牙的移动。在种植支抗辅助正畸治疗中,应避免盲目及过度矫正,造成牙周支持组织永久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周明智  吴可  王林  王珊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20,40(3):209-214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矫治方法唇倾、压低青少年及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上中切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氏Ⅱ类2分类的患者41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少年组(A)和成人组(B),每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种植钉、摇椅弓唇倾压低上中切牙。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分析治疗前后上中切牙的位置及牙槽骨的改变。结果治疗完成时41例患者均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上中切牙均有唇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抗中心点种植钉组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缘点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侧根尖水平牙槽骨厚度(b3)增加,腭侧根中、根尖水平牙槽骨厚度(p2,p3)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相关测量项目在青少年与成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种植体支抗可以有效地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舌倾的上中切牙,并且可以真性压低上中切牙,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矫治前后上中切牙变化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48例,基于治疗前的锥体束CT(CBCT),测量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和高度,测量牙齿长度、前牙倾斜度、下颌平面角。结果 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为(3.34±1.33)mm,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为(1.24±0.51)mm,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30±0.89)mm,上颌侧切牙唇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68±0.88)mm。上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高度与切牙唇倾度负相关,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齿长度和下颌平面角负相关。结论 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切牙唇侧牙槽骨较薄,附着高度较低,舌侧牙槽骨较厚、附着高度较高。上切牙牙槽骨形态与切牙唇倾度、牙齿长度、下颌平面角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锥形束CT探讨即刻种植后牙槽骨嵴的改变。方法:本研究选择14例上牙即刻种植患者,共植入Ankylos种植体16枚,患者种植手术完成时(T1)和二期手术时(T2)均拍摄锥形束CT(CBCT),测量所有种植体唇颊侧,腭侧,近中,远中四个方向牙槽嵴顶端高度与种植体下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并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T1-T2期间种植体各方向牙槽骨的吸收变化。结果:T1-T2期间所有种植体唇颊侧,腭侧,近中,远中四个方面牙槽嵴顶端骨高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吸收情况不尽相同。结论:即刻种植愈合期各方向牙槽骨嵴均发生了明显的骨吸收,唇颊侧骨吸收较其它方向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CBCT评价中国新疆地区成人健康上颌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方法:选取咬合正常且上前牙健康的200例成人的CBCT图像.测量双侧上中切牙、上侧切牙及上尖牙的唇面3个位点:牙槽嵴顶下方1mm唇侧根面(ML1)、根中1/2唇侧根面(ML2)及根尖(ML3)至牙槽骨唇侧骨壁的距离.结果:ML1、ML2、ML3的平均值(mm)分别为中切牙(1.27±0.55)、(0.92±0.53)、(1.66±0.83)mm,侧切牙(1.19±0.56)、(0.73±0.53)、(1.59±0.77)mm,尖牙(1.36±0.57)、(0.96±0.57)、(1.73±0.96)mm.其中侧切牙ML2小于中切牙ML2(P<0.05),尖牙ML1、ML2大于中切牙ML1、ML2(P<0.05).左右同名牙在同一位点左右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位点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中切牙ML3、尖牙ML2大于女性(P<0.05).汉族中切牙ML3、尖牙ML3小于维吾尔族(P<0.05).31~40岁中切牙ML2、ML3,侧切牙ML3、尖牙ML3均小于18~30岁,41~50岁尖牙ML3大于31~40岁(P<0.05).结论:中国新疆地区成人健康上颌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普遍较薄,上颌尖牙唇侧牙槽骨厚度汉族和维吾尔族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畸内收上切牙对上颌牙槽骨改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调查上切牙内收过程中牙槽骨的增生与吸收情况。方法 :以 5 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的头颅侧位片为研究样本 ,测量他们在这 3个阶段切牙的位移以及其牙根前方和后方牙槽骨的厚度变化及牙槽突总厚度的变化情况。测量方法采用腭结构重叠法 ,以治疗前的前颅底平面为参照平面建立同一坐标系 ,双人定点取均值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完成测量及重叠计算。结果 :上切牙阻力中心治疗后向腭侧移动了 1.8mm(P <0 .0 0 1) ,向上移动了 0 .4mm(P >0 .0 5 )。阻力中心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了 0 .2mm (P<0 .0 1) ,腭侧牙槽骨厚度减小了 0 .8mm(P <0 .0 0 1) ;随访期切牙阻力中心向唇向复发了 0 .8mm(P <0 .0 1) ,阻力中心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相应减小了 0 .2mm(P <0 .0 5 ) ,但腭侧牙槽骨厚度却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结论 :在上前牙唇腭侧向移动的过程中 ,牙槽骨的生物学改建是以骨吸收为主 ,骨增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少年期上中切牙冠根长度,并探讨与之相关的硬组织测量指标。方法 选取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错畸形患者的锥体束CT(CBCT)资料,运用MIMICS 17.0软件测量该100例患者的上中切牙冠根长度及与之相关的硬组织3D测量指标,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上中切牙冠根长度及相关硬组织3D测量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少年期上中切牙:①根长与唇倾度和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②冠根比与唇倾度以及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呈负相关;③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与唇倾度呈正相关,与冠根比呈负相关。结论 少年期上中切牙根长、冠根比、唇倾度和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的变化,为正畸治疗中在牙槽骨内的安全移动牙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3例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整体内收上下前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锥体束CT片,测量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和牙槽骨面积(alveolar bone area,ABA).结果:治疗后上颌切牙区唇侧的ABT在根中和根尖部水平显著升高,而腭侧的ABT在颈部、根中和根尖3个水平上均下降(P<0.05);中切牙在颈部和根中两个水平上总ABT显著减少(P<0.05),而侧切牙在颈部、根中和根尖处总ABT均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切牙区腭侧ABA减少,而唇侧ABA增加(P<0.05);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腭侧的ABH和上颌侧切牙唇侧的ABH显著增加(P<0.01).结论:正畸治疗会导致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切牙区腭侧的牙槽骨发生显著吸收,减少整个切牙区的牙槽骨量,需关注其对牙周组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CBCT研究上前牙即刻种植后牙槽嵴的宽度及唇侧骨壁的变化。方法即刻种植患者术后(T1)、术后6个月(T2)、术后1年(T3)行CBCT检查,测量位点包括从种植体肩台到根尖点(0、2、4、6、8mm)的5个距离,测量线与种植体长轴垂直,测量数据包括牙槽骨厚度及种植体唇侧骨厚度。结果 T2-T1为-1.21±0.39mm,T3-T1为-1.42±0.56mm,6个月时唇侧骨壁变化为-1.11±0.24mm,占牙槽骨变化的91.73%,12个月时唇侧骨壁变化为-1.26±0.37mm,占牙槽骨变化的88.65%。结论即刻种植后牙槽骨宽度变化主要在拔牙后的6个月内,其中唇侧骨壁的变化量约占总宽度变化的9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中重度慢性牙周上颌中切牙区牙槽骨的骨量和牙齿偏移度,为上颌中切牙区的种植治疗和方案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爱康健口腔医院内15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共290颗上颌中切牙唇/腭侧骨壁厚度、牙槽骨骨宽/高度、骨内根长、牙体长轴和牙槽骨走行方向的夹角共7个项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上颌中切牙牙槽嵴顶处和根尖处的唇腭向骨厚度分别为(7.68 ± 0.78)mm和(8.52 ± 1.55)mm,牙槽骨高度平均为(18.35 ± 3.45)mm,骨内根长1/2处的唇侧和腭侧的骨壁厚度分别为(0.62 ± 0.45)mm和(3.18 ± 1.00)mm,牙体长轴与牙槽骨走行方向夹角的平均值为18.80° ± 5.46°。不同性别间对比测量结果,在牙槽嵴顶骨宽度和根尖区骨宽度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优于女性。 结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上颌中切牙的唇侧骨壁菲薄甚至缺如,骨量条件不理想,牙体长轴与牙槽骨偏移度明显,在制定种植方案时有必要充分利用CBCT了解骨量情况并评估解剖形态,为达到上颌中切牙种植效果长期美观、稳定的需求应有更多的考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骨形态的变化, 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 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患者15例, 其中男性4例, 女性11例, 年龄(22.2±3.1)岁(19~28岁), 对全部患者进行回访追踪, 拍摄锥形束CT, 分别于矫治前(T1期)、矫诊结束时(T2期)及随访时(保持期2年以上, T3期)测量患者上下前牙唇腭侧牙槽骨高度, 以及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 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牙槽骨形态的差异, 对矫治前后(T1-T2)牙槽骨变化量、治疗结束至随访时(T2-T3)牙槽骨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T1、T2、T3期上前牙腭侧、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唇侧、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52±0.32)和(4.96±0.46)mm;T2-T3期,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牙三维成像(CBCT)对齿槽嵴裂植骨术后的植入骨位置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选取18名单侧完全性齿槽嵴裂患者,在齿槽嵴裂植骨术后3个月对植骨部位进行CBCT扫描,将齿槽嵴裂隙分割后对植入骨的位置进行定位。结果齿槽嵴裂植骨术后,近远中向上植入骨的数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唇腭向上唇侧的植入骨数多于腭侧植入骨数(P<0.001);垂直向上,植入骨主要存在于裂隙侧中切牙的根中和根尖1/3,而鼻底及近牙槽嵴顶的植入骨数量较少(P<0.05)。结论齿槽嵴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位置主要位于裂隙侧中切牙的根中和根尖1/3处,且唇侧的骨量明显多于腭侧的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上颌腭侧错位的侧切牙牙根位置分布规律,为正畸治疗中此类牙的移动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伴上颌侧切牙腭侧错位的病例共200例,调取其CBCT,将腭侧错位的上颌侧切牙根长平分8等份,自根尖向牙槽嵴顶方向依次做标记点T1-T8,分别测量各位点的唇侧、腭侧牙槽骨厚度;测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运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牙槽骨的改建情况。方法:以22例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上颌切牙内收前、内收完成后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为研究样本,应用Mimics 15.0行CBCT影像三维重建,明确上颌切牙移动方式,利用Invivo5.0三维定点测量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变化。采用SPSS19.0 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上颌切牙切缘与根尖均发生水平舌侧移动,但切缘的移动距离大于根尖;切缘点发生向下移动,根尖点出现明显的向上移动。上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总厚度在根颈1/3和根中1/3均显著减小(P<0.05),而根尖1/3显著增加(P<0.05),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可以实现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其腭侧牙槽骨吸收远大于唇侧增生,牙槽骨并没有完全跟随牙的移动而改建,提示正畸矫治时不宜过度内收前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