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红细胞的功能为运送呼吸气体[1] ,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新概念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免疫功能下降已众所周知 ,但仅限于白细胞免疫系统 ,而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报道极少。本文研究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临床资料一、取 2 2名健康妇女静脉血 ,平均年龄 38± 10 .96岁 (2 0~ 6 2岁 ) ,抽血者未使用过任何免疫抑制剂。二、近期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其它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无其它合并症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2 4例 ,其中子宫内膜腺…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不仅受肿瘤本身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宿主因素、治疗手段等因素的影响。作者对95例头颈部癌患者手术和放射治疗不同方法免疫功能的变化,就体液性和细胞性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和非癌患者进行对照。其结果体液性因子:①血  相似文献   

3.
癌免疫疗法系通过激活患癌机体本身抑制和排斥癌瘤的免疫机能而获得制癌效果。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疗法,且必须和其他疗法(外科、放疗、化疗)配合。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已经发现的非特异性免疫激活  相似文献   

4.
5.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已发现一向认为与细胞免疫无关的红细胞也同样具有免疫功能。目前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以红细胞的免疫粘附活性为指标,郭峰等在国内建立了红细胞C_(36)受体花环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来推测红细胞免疫功能。本文用此二种试验检测了94例正常人和160例恶性肿瘤病人,现将他们的红细胞免疫活性的初步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俞  崔书中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3):876-879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分析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在判断患者预后和抗肿瘤治疗疗效上有一定的意义。荷瘤宿主多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临床上采用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其他免疫细胞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此外,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交叉渗透,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突飞猛进,已成为继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为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患者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三类细胞免疫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阳性的巨噬细胞数来测定巨噬细胞吞噬率;应用针对CD系列的单克隆抗体作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T细胞亚群CD4和CD8的百分率及其比值;应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肿瘤组的巨噬细胞吞噬率、T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蓍性差异(P<0.05)。巨噬细胞吞噬率与CD4/CD8比值、红细胞免疫RBC-C3bRR及RBC-ICR均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均有显著降低,对于肿瘤患者的诊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CR1免疫调节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血清中Ⅰ型补体受体(CR1)免疫调节因子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免疫粘附法,测定137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血清中CR1免疫调节功能.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13.37%±2.86%)与对照组(18.50%±2.65%)相比,显著降低(P<0.01),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10.15%±2.08%)与对照组(6.84%±1.55%)相比,显著增高(P<0.01),CR1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130.98%±28.34%)与对照组(189.06%±28.28%)相比,显著降低(P<0.01),而CR1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46.72%±9.38%)与对照组(34.64%±7.99%)相比,显著增高(P<0.01).结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检测了5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及其自我调节机能.结果显示:肿瘤组DTER、ETER、ATER均较正常组低下(P相似文献   

10.
儿童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Siegel等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新概念,开拓了免疫学新领域。认为红细胞也和白细胞同样具有免疫功能。现已知红细胞具有免疫粘附、清除抗原;增强吞噬;激发淋巴细胞免疫及转运,消毁免疫复合物等功能。癌细胞遇到红细胞的机会比白细胞多1000倍,所以在肿瘤免疫上应该起到很大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儿童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引起的肾脏损害,早已被人们所注意。这种损害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肾脏本身的肿瘤,另一类为非肾肿瘤引起的肾脏损害。本文专讨论肾脏以外的其他组织或器官的肿瘤在病程或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肾脏损害。 1878年Sutton和Tuner对九例何杰金氏病死者尸检时,发现五例患者肾脏有淋巴瘤的侵润。以后其他作者相继报告了肿瘤导致的肾损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肿瘤产生肾损害概括有以下几种:肾实质直接受到肿瘤的侵犯;免疫复合物导致肾脏损伤;后腹膜淋巴肿或肿瘤压迫引起的肾盂积水或肾静脉血栓形成;肿瘤所致的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钙、低血钾、低血  相似文献   

12.
免疫学将变态反应分为四型。本文讨论第一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反应素型)变态反应与恶性肿瘤的相互联系,除肿瘤特异性IgE外,不涉及肿瘤免疫问题。第一型变态反应的特点为反应迅速,皮肤试验一般在15~20分钟出现反应,故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抗体为反应素。1966年Ishizaka 等证实反应素抗体即IgE,又称皮肤致敏性抗体由于存在循环抗体因,  相似文献   

13.
 对55例恶性肿瘤患者,同时测定其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清唾液酸值,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的Cb受体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而红细胞表面粘附的免疫复合物及血清唾液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以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更为明显.此研究对于肿瘤疾病的诊断、分期、评估疗效及预后,以及预测复发等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可能是-项较有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约一百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体温增高可以使某些肿瘤消退。1884年Bruns氏报导一例晚期黑色素瘤感染丹毒后发热40℃以上,数日后肿瘤完全消退,并存活8年之久。1893年Coley氏报告了30例肿瘤伴有感染高热者。1918年有人复习文献中的肿瘤自然消退,166例癌中72例曾有高热严重感染或用发热治疗的历史,26例肉瘤中19例曾有发热感染或加热治疗史。1916年Percy曾报告宫颈癌用局部加温45℃以上的病例存活了3~7年。1932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已屡见报告,但在同一个体、同期多发恶性肿瘤之间的转移(me-tastasis of cancer to cancer,以下简称MC C)却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现象。早在1902年Benent 首先报告一例下颌鳞状细胞癌转移至右肾肾上腺样瘤的病例。25年后Hammann描述了第二例,之后陆续有人报告。Campbell等复习了大宗病例,发现肾透明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宿主性肿瘤,并且重审了有关诊断标准问题。截止Ichigima 等(1980)的一篇报告,世界文献中已有52例。为提高对这一罕见现象的认识,根据有关文献,做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病人的发热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且多方处理发热不退,多年来一直是临床难题之一。故就此题作一简要综述,以期引起大家注意。一、哪些恶性肿瘤病人常出现发热:根据文献报告6和临床实践表明,所有的恶性肿瘤,尤其是偏晚期的病人都可以出现发热。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靶向局部治疗肿瘤新技术,是恶性肿瘤间质消融疗法的一种.研究表明,射频消融除通过内生热效应杀灭肿瘤细胞、毁损肿瘤组织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宿主的抗肿瘤免疫作用,发挥抗肿瘤效果.文章阐述射频消融治疗肿瘤与机体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对射频消融应用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放疗及化疗均为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已多有报导.如何在治疗期间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及转移,正渐为人们重视.为此1996年10月~1997年4月,我们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茶色素胶囊结合放化疗与单纯放、化疗对比研究,观察茶色素对肿瘤患者放、化疗中免疫功能的作用.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卡氏评分60分以上,能接受放、化疗的多种恶性肿瘤患者共100例.年龄:33岁~72岁(平均50.1岁),男性61例,女性39例.其中食管癌26例、肺癌9例、肝癌2例、胃癌10例、乳腺癌28例、其他肿瘤2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肿瘤病种及分期基本相似.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各放疗21例,化疗39例.放、化疗剂量及方法均按常规进行.治疗组同时加用茶色素胶囊(中外合资江西绿色制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治疗过程中动态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含量,探讨乌苯美司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54例患者为乌苯美司治疗组,用法为30mg/d,早晨空腹1次口服或分3次口服,连续应用,中位治疗时间为3个月;另有50例患者为未治疗组和30例正常人组,所有患者均同期应用化疗。以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I/S%值)为评价免疫功能状况的指标,对所有入组者进行检测,对治疗组应用乌苯美司前后的Ag-NORs含量进行动态观察,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高于化疗前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患者(P〈0.01),而治疗组与未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应用乌苯美司后Ag-NORs含量较用药前明显提高(P〈n05),与正常人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组患者化疗前后Ag-NORs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下降,服用乌苯美司可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畸形和恶性肿瘤相关近十余年来医学界注意到某些先天性异常好发恶性肿瘤,主要表现在先天性畸形、先天性染色体异常和先天性免疫缺陷三方面和恶性肿瘤相关。近来亦有人提出将某些特定的先天性异常所好发恶性肿瘤的症群命名为恶性肿瘤-先天性异常综合征(Malignacy-congenital an-ormaly Syndrome)。日本关东甲信越地区对1964例患恶性肿瘤的小儿伴发先天性畸形的调查,提示两者相关。严重的畸形多伴发畸胎瘤,肾胚细胞瘤;较小的畸形多见于白血病和骨、软骨组织的恶性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生殖腺母细胞瘤。又美国报导1960~1966年间死亡儿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