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了解长春市朝阳区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IDA)与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春市朝阳区15~49周岁育龄女性共237名,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日24 h个人膳食询问法,血红蛋白(Hb)测定采用氰化高铁法。结果:237名育龄妇女中贫血(Hb<120 g/L)15例(6.3%);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贫血患病率低于其他文化程度人群贫血患病率(χ2=26.109,P<0.05);高经济收入人群贫血患病率低于低收入人群贫血患病率(χ2=19.972,P<0.05);非贫血者和贫血者薯类、禽畜肉类以及维生素C、钙、铁和硒摄入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市朝阳区育龄妇女贫血与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情况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者调查农村3个月 ̄6岁793名婴幼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和血清铁蛋白。结果: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0.47%,以6个月组最高。为27.91%,但3岁 ̄6岁组为0;缺铁率为24.72%,以1岁且最高为38.57%,儿童性别,胎次,出生体重与IDA患颊无显著性意义;喂养方式中以混合和母乳喂养为最佳,人工喂养的婴儿患IDA和IDE的机率大;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小儿IDA患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陈雯 《现代预防医学》1999,26(1):106-106
缺铁性贫血(IDA)为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与膳食营养有很大关系。针对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并考虑影响机体铁吸收的因素,我们采用增加动物性铁的摄入量,并在食用时配以富含Vc的食物的措施,以促进幼儿血色素的提高,实验为期三个月(1991.10~199...  相似文献   

5.
[目的 ] 了解缺铁性贫血 (IDA)对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对 1997年 5月至 1999年 7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社区内实行档案化管理的 3 90名 1岁儿童按贫血与否分为IDA组 ( 180例 )和正常对照组 ( 2 10人 ) ,将其体格发育和丹佛小儿发育筛查 (DDS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IDA组体格发育略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DDST项目通过率则IDA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有 9个项目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 [结论 ]IDA对幼儿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 ,应引起家长和儿保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刘军  廖敏 《应用预防医学》2006,12(4):252-253
缺铁性贫血(In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机体对铁的需要增加,或机体对铁的吸收、利用障碍而引起的一种营养性贫血,典型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是全球常见的营养问题之一。根据WHO的报告,全球约有20亿人处于贫血状况,尤其好发于儿童、育龄妇女及老年人。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该病的发病情况和严重程度已有明显好转。老年人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因此,研究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危害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老年人贫血患病率。1流行概况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对小儿的体力、智力、免疫力等均有不良影响。为了解兰山区儿童缺铁性贫血情况,为今后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2年6~8月对全区0~6岁的儿童缺铁性贫血情况进行了词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儿童,少年缺铁性贫血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国内、外报导国际上流行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当前影响儿童、少年身心发育与健康的4大营养缺乏病之一,此病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流行,经济发达的国家居民中发病率也较高。我国16个省市1978年曾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贫血常规检查,发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比较普遍。有的地区患病率达90%以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唐山地区6月~2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情况,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及建议。方法对门诊1316例6月~2岁儿童全部进行末梢全血细胞分析及微量元素测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问卷式调查分析。结果唐山地区6月~2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生率23.94%,男孩患病率26.67%,女孩患病率19.97%,男孩患病率显著高于女孩,在年龄分组中,6月~、1岁~、2岁~患病率分别为36.18%、25.13%、9.07%,差别有显著意义,且农村高于城市,早产、出生县级医院以下、辅食添加晚及辅食不合理是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结论积极控制缺铁性贫血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管理系统中564例6月~5岁婴幼儿的健康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564例诊断为IDA有89例,患病率为15.78%,性别无明显差异,其中年龄6月~12月患儿占28.78%(40/139)、13月~24月患儿占20.00%(24/120)、25月~36月患儿占8.85%(10/113)、37月~48月患儿占9.47%(9/95)、49月~60月患儿占6.19%(6/97).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辅食添加不合理占39.33%(35/89)、辅食添加晚占21.35%(19/89)、丢失过多占14.61%(13/89)、早产占13.48%(12/89)、先天性储铁不足占11.24%(10/89).结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在6月~12月时是高发期,辅食添加不合理以及辅食添加晚为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应给予合理均衡的膳食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兰州市与东乡县学龄期儿童铁缺乏、铁减少、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铁缺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10月分别于兰州市及东乡县的两所学校抽取6~12岁儿童396名。进行体格发育指标测量、静脉血采集和调查问卷。分析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对调查问卷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6例儿童中铁减少、缺铁性贫血、铁缺乏的患病率分别为12.6%、8.6%、21.2%;东乡县儿童铁减少、缺铁性贫血、铁缺乏的患病率均较兰州市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乡族儿童铁减少、缺铁性贫血、铁缺乏的患病率均较汉族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儿童铁减少、缺铁性贫血、铁缺乏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铁减少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3个相关因素中,婴儿期(6月龄后)喂养、零食食入及偏食(OR>1,P<0.05)对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有显著影响,经济水平、带养人学历、家中有亲属贫血、注意饮食搭配、用铁锅烹饪及肉食食入为缺铁性贫血保护因素。结论 兰州市及东乡县学龄期儿童铁缺乏患病率较前降低,隐性缺铁仍是目前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婴儿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调查婴儿缺铁性贫血现状.方法 对2006年7月~9月住院的716例婴儿开展贫血的临床表现、血液分析的结果、入院原发疾病的记录以及对于患儿喂养史、既往史及家族史的问卷式调查.结果 缺铁性贫血患儿检出率占同期住院婴儿的16.34%(117/716),其中轻度贫血88例(75.21%),中度贫血28例(23.93%),重度1例(0.85%).7~9月龄的婴儿缺铁性贫血检出率较高与喂养不当有关(χ2=10.7874,P<0.005).结论 加强母婴保健,指导科学喂养是防治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京市3~6岁儿童睡眠问题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的危害,为防治儿童睡眠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南京市1 327名3~6岁儿童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 【结果】 南京市3~6岁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为52.67%,其中男童为56.10%,女童为48.60%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睡眠时各症状发生率为多汗34.51%,磨牙14.47%,辗转不安10.78%,打呼噜10.32%,说梦话9.34%,用口呼吸6.41%,肢体抽动4.60%,白天睡得多夜间清醒2.03%,睡眠中出现尖叫、哭喊2.03%,入睡过早或傍晚入睡1.96%,喉头哽咽1.28%,睡眠中轻微刺激即惊醒0.98%,有痉挛性肢体抽动0.38%,呼吸暂停0.23%,梦游0.08%。男童睡眠中多汗、白天睡的多、夜间清醒发生率高于女童;睡眠时说梦话发生率女童显著高于男童。呼吸道疾病、夜间入睡前的情绪、夜间入睡时间、夜间睡眠经常采用的姿势、喜欢活跃的户外活动是影响儿童睡眠的相关因素。 【结论】 南京市3~6岁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为52.67%,高于很多城市的调查水平。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男童大于女童。儿童的睡眠受年龄、疾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加强家长对儿童睡眠问题的认识,控制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东莞市6~13岁不同户籍学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率及诊疗状况,为东莞市学龄儿童先心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脏听诊结合现场心脏彩超检查的方法,对东莞市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所有在读小学生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检和问卷调查及诊疗状况分析。结果共筛检540 574名小学生,其中本地户籍儿童214 634名(39.7%),外地户籍儿童325 940名(60.3%)。先天性心脏病总患病率为2.14‰,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儿童患病率分别为1.97‰和2.2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检前已治率在本地和外地户籍儿童分别为63.51%和47.21%(P0.05)。在542例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儿中,本地和外地户籍患儿各为154和388例,分别占各自总患者数的36.49%和52.79%(P0.05)。结论东莞市本地户籍与外地户籍学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与国内外报道的相同。年龄横断面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亦无明显差异。但外地户籍患儿的治疗率明显低于本地户籍患儿,提示对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先心病的诊疗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有效降低贫血的患病率。方法对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定期保健的418名6个月、1岁、1岁半儿童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6个月、1岁、1岁半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6.11%、19.17%、1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8,P〈0.05);纯母乳喂养儿和非纯母乳喂养儿6月龄时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2.46%和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P〈0.05);母乳质量丰富与单一在6月龄时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50%、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P〈0.05)。结论母乳是婴儿理想的食物;6月龄时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儿童系统保健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要广泛开展并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余忠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8,(23):5573-5576
目的分析德阳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学龄前儿童145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筛查,并设置统一的问卷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452例受检儿童共检出儿童缺铁性贫血患儿120例,患病率为8.26%,其中6~12个月的患病率为13.76%,1~3岁的患病率为7.90%,4~6岁的患病率为4.38%,不同年龄儿童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的幼儿是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人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生体质量、喂养的方式、消化功能、辅食添加时间、妊娠期贫血情况、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饮食习惯、铁制剂服用情况、家庭收入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低体质量、消化功能、添加辅食时间、妊娠期贫血、家庭饮食习惯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德阳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出生低体质量、消化功能、添加辅食时间、妊娠期贫血、家庭饮食习惯,在早期关注孕妇及胎儿的营养状况,适时添加辅食及合理搭配儿童的饮食结构,可起到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征,使人们对缺铁性贫血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并能积极的在诊断与临床诊治中发挥作用。方法:对某院31例缺铁性贫血骨髓象作回顾性总结。结果:31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的骨髓内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只有1例与正常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31例标本中骨髓外铁为阴性的有30例,弱阳性有1例,内铁缺如的有15例,阳性的有16例,阳性率在1%~10%。骨髓增生活跃8例(占25.8%),增生明显活跃22例(占71%),增生减低1例(占3.2%)。结论:骨髓细胞学形态学特征与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直接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孕中期母亲铁营养状况与3~5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的关系,为预防儿童IDA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测定妊娠中期母亲和脐带血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和血常规,随访至婴儿3~5月龄,测定婴儿血常规,对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低于105 g/L的婴儿采集静脉血测定SF。比较妊娠中期母亲铁营养状况、脐带血SF和3~5月龄婴儿IDA的关系。结果 1) 3~5月婴儿IDA的发生率在孕中期铁缺乏组和正常组分别是12.9%和1.5%(χ2=4.62,P<0.05);2) 脐带血SF<75μg/L的发生率在孕中期铁缺乏组和正常组分别是25.8%和4.6%(χ2=9.6,P<0.05);3)3~5月龄婴儿IDA的发生率在脐带血SF<75 μg/L组是31.6%,脐带血SF≥75 μg/L组是2.8%(χ2=16.21,P<0.01)。结论 妊娠中期母亲轻度缺铁可减少胎儿期铁贮备,与早期婴儿IDA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山地区1 837名小学儿童睡眠障碍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山市某小学6~12岁学龄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5年11月-2006年2月,中山市城区某小学全部学生共2012名6~12岁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调查。【结果】发出调查问卷2012份,符合条件问卷1837份,其中男童984名,女童853名。本组儿童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21.9%,其中男、女童分别为24.6%和18.9%,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8.726,P〈0.01);在各种睡眠障碍症状中,男童打鼾和磨牙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x^2=9.188、11.161,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存在睡眠障碍、儿童从上床准备睡觉到睡着超过0.5h、儿童的性别是男孩,儿童醒后马上去照顾他(她)、母亲孕期睡眠状况不好、儿童不可以一觉睡天亮、母亲情绪较焦虑或抑郁等7个变量是儿童发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r=0.161,F=10.922,P=0.000)。【结论】本组学龄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其中男童尤为严重,应加强对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1) Background: Anemia has comprehensi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anemia on early-life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2) Methods: A total of 2601 children aged 6–24 months, whose parents agre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underwent routine blood tests and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assessment. The children’s parents or other primary caregivers were interviewed with a face-to-face questionnaire at the time of enrollment in the study. Anemia was determined by hemoglobin < 110 g/L and classified into iron-deficiency and non-iron-deficiency anemia according to the levels of serum ferritin, C-reactive protein, and alpha-1-acid glycoprotein.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was assessed by the China Developmental Scale for Children and divided into five domains: gross motor, fine movement, adaptability, language, and social behavior. The development quotient (DQ)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total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and each domain of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3)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anemia in children aged 6–24 months was 26.45%, of which iron-deficiency anemia only accounted for 27.33%. Compared with children without anemia, those with iron-deficiency anemia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developmental quotient (DQ) for total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and gross motor and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The 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ere −1.33 (95% CI −2.36, −0.29; p = 0.012), −1.88 (95% CI −3.74, −0.03; p = 0.047), and 1.48 (95% CI −2.92, −0.05; p = 0.042), respectively. Children with non-iron-deficiency anemia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DQ for total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and gross motor and fine movement development than those without anemia. The 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ere −0.94 (95% CI −1.64, −0.25; p = 0.008), −1.25 (95% CI −2.48, −0.03; p = 0.044), and −1.18 (95% CI −2.15, −0.21; p = 0.017),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and the five domains of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between children with non-iron-deficiency and iron-deficiency anemia. The partial β values were 0.40 (95% CI −1.53, 2.33; p = 0.684), 0.21 (95% CI −1.39, 1.81; p = 0.795), 0.63 (95% CI −1.03, 2.28; p = 0.457), 0.16 (95% CI −1.78, 2.10; p = 0.871), 0.35 (95% CI −1.32, 2.01; p = 0.684), and 0.34 (95% CI −0.77, 1.46; p = 0.545), respectively. (4) Conclusions: Both iron-deficiency anemia and non-iron-deficiency anemia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iron-deficiency anemia and gross motor and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and between non-iron-deficiency anemia and gross motor and fine movemen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