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对比观察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基因疫苗(Sjc97DNA)与紫外线致弱尾蚴(UVC)疫苗免疫C57BL6小鼠诱导的抗感染保护力及免疫应答特征。 方法 以Sjc97DNA核酸疫苗经后腿胫前肌免疫C57BL6小鼠共2次,每次间隔3wk,末次免疫后3wk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UVC疫苗接种同种小鼠后5wk攻击感染上述等量尾蚴。均于攻击感染后7wk计数虫负荷及肝卵负荷。并设空质粒对照及感染对照组。用ELISA分析免疫鼠攻击感染前后血清特异性IgG、IgA及亚型抗体水平,以及脾淋巴细胞体外诱生的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 Sjc97DNA疫苗及UVC疫苗免疫小鼠均诱生出以Th1型免疫应答为主的IL2、IFNγ及特异性抗AWA、SEAIgG2a、IgG2b亚型及IgA抗体,UVC疫苗组小鼠各细胞因子及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Sjc97DNA疫苗组,但两疫苗组均未测及IL4。攻击感染后,Sjc97DNA疫苗组的减虫率36.3%、减卵率42.4%,明显低于UVC疫苗组的66.9%和75.6%。攻击感染后7wk,两疫苗组小鼠Th2型免疫应答虽有所增强,但仍以Th1型免疫应答占优势;而空质粒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小鼠则以Th2型免疫应答为主。 结论 核酸疫苗与紫外线致弱尾蚴疫苗均能诱导产生抗感染免疫保护力,致弱尾蚴疫苗的免疫保护力高于Sjc97DNA。两疫苗诱导的抗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和虫卵抗原检测日本血吸虫先天性感染仔兔攻击感染后的血清特异性IgG、IgM抗体并观察其动态变化,探讨仔兔先天性感染后的体液免疫应答.方法10只怀孕晚期母兔分为三组:4只孕兔人工感染7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只,所产仔兔为先天性感染组(G1);3只孕兔人工感染7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只,所产仔兔于出生后第55天攻击感染20条尾蚴/只,该组仔兔为先天性感染且攻击感染组(G2);3只孕兔不感染,正常分娩的健康同龄仔兔感染20条尾蚴/只作对照C组.三组仔兔分别于出生后第53、67、81、95天采血收集血清,分别运用AWA-ELISA及SEA-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IgM抗体,观察动态变化.结果仔兔先天性感染率为66.7%(10/15);G2组和G1组10只先天性感染仔兔相比较,血清特异性IgG、IgM抗体动态规律均比较接近,无论是AWA-ELISA还是SEA-ELISA检测,出生后第95天仔兔IgG、IgM抗体0D均值在两组间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仔兔血清IgG、IgM出生后第95天检测几乎全部呈阳性,抗体阳性仔兔数明显多于同期G1、G2组,且0D均值也显著高于同期G1、G2组(P<0.05).结论先天性感染日本血吸虫的仔兔血清抗体呈低免疫反应状态(hypo-responsiveness),可能存在免疫耐受,攻击性感染不能诱导仔兔免疫系统产生明显的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3.
本项研究通过对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病例及新感染病例多项免疫学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反复感染病人对再次感染的炸波免疫应答,明显强于初次感染病例,细胞免疫系统对再次感染的应答有所减弱,提示人类对日本血吸虫获得性免疫力主要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应答或其协同作用来实现的。对两组病例血清同型、亚型抗体水平检测显示,新感染组特异性IgM显著高于再感染组(P<0.05-0.01),后者除IgM外,其它各型均高于新感染组,而以IgE为最显著。由日本血吸虫卵抗原(SEA)诱导T细胞应答结果表明,2组病例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INFγ的生成未见明显增加,但再感染病人的T细胞经SEA刺激后,IL-4的生成有增加的趋势,提示随着日本血吸虫病程的发展,可能形成以Th_2为主的免疫应答。本次研究对新感染和再感染病例血清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细胞体外杀童虫的作用显示,感染病人血清能诱导出较强的体外杀童虫作用,这一结果与国内有关报告相一致,进一步证明了ADCC机制是构成日本血吸虫感染获得性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已知的6种日本血吸虫抗原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评价,为研制用于哨鼠早期诊断的免疫试剂提供候选抗原。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收集感染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血清。采用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kDa膜蛋白大亲水性肽段与谷胱甘肽的融合表达蛋白(GST-HD)、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血吸虫四跨膜蛋白第二亲水基团(TSP2HD)、血吸虫虫卵蛋白(IPSE)、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抗原(SjMP-10)及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Sj14-3-3)作为诊断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通过分析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及阳性率,筛选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的抗原分子。采用免疫印迹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对血吸虫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感染后第18、21、28天,抗GST-HD抗体IgM阳性率分别为60%、70%、100%,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40%、60%、90%;抗SEA抗体IgM阳性率为50%、60%、9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50%、70%;抗TSP2HD抗体IgM阳性率为30%、4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70%;抗IPSE抗体IgM阳性率为20%、3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60%;抗SjMP-10抗体IgM阳性率为10%、2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10%、20%、30%;抗Sj14-3-3抗体IgM阳性率为0、1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0、10%、30%。以GST-HD融合蛋白和SEA为抗原,检测小鼠早期感染血吸虫的敏感性高于Sj14-3-3、IPSE、TSP、MP-10,检测IgM的敏感性高于IgG。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SEA中分子量在73kDa左右的蛋白条带可被感染后1周小鼠血清所识别,并随着时间推移反应加强。GST-HD最早出现反应的血清是感染后第10天小鼠血清,反应强度在感染后第5周达到最强。结论重组GST-HD融合蛋白与SEA中分子量约73kDa的蛋白分子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免疫印迹试验的敏感性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8周内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 特异性IgG、 IgM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尾蚴感染BALB/c小鼠, 感染2周后开始每周采血并分离血清, 以SEA为抗原, 通过ELISA测定不同感染时间血清IgG、 IgM值; 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感染时间小鼠血清中SEA特异性IgG、 IgM抗体条带。结果 ELISA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小鼠血清IgG水平在感染5、 6、 9、 11周上升明显; IgM在感染5周和9周时上升明显。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感染血吸虫4周后, 小鼠血清中开始出现140、 180、 210 kDa蛋白特异性IgG抗体; 感染5周后出现43、 50 kDa强反应IgG特异性抗体带; 感染6周后在60~130 kDa处出现 IgG特异性弥散带; 感染9周后出现38、 73 kDa 蛋白特异性IgG条带, 其中38 kDa 条带较弱, 随感染时间延长, 条带反应逐渐增强, 直至感染18周; 感染11周后新增26、 32、 35、 80 kDa特异性IgG条带, 并且在12周后增强。感染3周后出现100、 140、 180 kDa IgM特异性反应条带, 感染9周后出现73 kDa特异性IgM强反应条带及 38、 43、 50 kDa弱反应IgM抗体带, 后3条蛋白条带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变强。 结论 SEA中不同组分抗原对感染宿主的免疫调节具有时间特异性, 其中43、 50、 100、 140、 180 kDa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73 kDa 既可用于急性血吸虫病诊断, 也可用于慢性血吸虫病诊断; 28、 32、 35、 38、 80 kDa抗原既可作为慢性血吸虫感染的优势抗原, 同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感染作用, 可作为疫苗开发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特异性抗体检测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和疗效考核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ELISA方法采用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成虫抗原(AWA)检测人工感染家兔治疗前后血清中特异性IgGI、gM抗体,评价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诊断和疗效考核价值。结果用SEA抗原检测IgM抗体,发现感染后7周不管治疗与否,抗体水平均快速下降。与SEA相比,感染后AWA特异性IgM抗体上升时间早,且治疗后5个月仍为阳性。SEA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最高,但治疗后5个月仍为阳性。结论采用SEA抗原检测IgG用于血吸虫病诊断效果较好;对早期感染的诊断可以考虑SEA抗原检测IgM抗体作辅助。AWA抗原检测IgM,对急、慢性血吸虫感染均有较好诊断效果。采用这两种抗原检测IgG和IgM,均无考核疗效意义。  相似文献   

7.
诱变剂NTG致弱尾蚴免疫小鼠后的体液和细胞免疫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NTG致弱尾蚴免疫小鼠后的体液和细胞免疫状况观察的结果表明.免疫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不论NTG致弱15min pc免疫还是NTG致弱60min ip免疫的小鼠,免疫后7周ELISA检测抗体的滴度均达1:1280以上.IFA达1:1024。SDS-PAGE电泳的结果表明免疫鼠血清IgG在MW 50000及40000左右比感染鼠多1条蛋白带,从而提示NTG致弱尾蚴免疫后,不仅抗体滴度逐渐增加,且抗体的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免疫后各周淋巴细胞对血吸虫抗原的增生应答水平不同,免疫鼠比感染鼠的淋巴细胞对SEA的应答要强得多,特别是淋巴结淋巴细胞。上述结果提示NTG致弱尾蚴作为免疫原免疫后不同时间攻击感染.其减虫率不同,免疫力的大小呈有规律的动态变化,这很可能是与NTG致弱尾蚴免疫后不同时间体液和细胞免疫状况有关。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以化学致弱新途径诱导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重组日本血吸虫22kD表膜蛋白(rSj22)免疫水牛,检测特异性IgG抗体的应答水平,并观察抗血吸虫的保护效果。方法 用抗原(rSj22)加佐剂(Quil-A)肌肉注射免疫水牛,以10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55d剖杀,计算减虫和减卵率,用免疫印斑和ELISA方法测定抗体反应。结果 免疫组每头牛血清均能特异地识别Quil-A对照组相比,减虫率仅8.5%肝卵EPG减少12.3%,粪卵EPG减少26.8%,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rSj22kD抗原免疫水牛诱导的特异性IgG抗体不能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宿主的血清免疫反应。方法 5只怀孕晚期母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00条/只,仔兔出生后43d起,每隔2周采集血清1次,至仔兔发育到成兔(出生后13d),然后以ELISA检测仔兔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G,IgM抗体。结果 60%(12/20)仔兔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其中双性感染4只,肝脏均见虫卵结节;单性感染7只,仔兔血清IgM抗体均为阴性(A值为0.02-0.28,阳性对照为0.40-0.57);仔兔血清IgG抗体,肝脏有虫卵结节的5只双性感染仔兔中,1只出生后57d起,2只出生后71d起,1只出生后85d起呈阳性,其余仔兔IgG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其所产仔兔在短期内可产生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被动转移东方田鼠血清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力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 将东方田鼠血清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被动转移至小鼠 ,观察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的减虫率、减卵率 ,并采用ELISA分别检测抗日本血吸虫童虫、成虫和虫卵的 8种抗体。 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东方田鼠血清受体小鼠获得的减虫率为 3 6.2 % ,减卵率为 5 4.0 % ;血清IgE、IgM、IgG及其亚类抗体均有升高 ,其中抗童虫抗原的IgG1抗体水平增幅最大。各试验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天然抵抗力可通过血清被动转移至小鼠 ,使之获得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该保护力可能是通过同时诱导受体小鼠Th1和Th2型免疫应答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IL-17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中对抗体及Th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在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前后,连续多次腹腔注射rm-IL-17细胞因子(实验组1)或PBS(对照组1),连续多次腹腔注射anti-IL-17中和抗体(实验组2)或同型抗体(对照组2)。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表面分子、胞内因子同时染色的三色标记法,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淋巴结中的Th17、Th1和Th2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的比例进行观察;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血吸虫抗原特异性总IgG及亚类IgG1和IgG2a的水平。结果实验组1 CD4+T细胞中的Th17、Th1和Th2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是对照组1的1.09倍(P(0.05)、1.17倍(P(0.05)和1.15倍(P(0.05);实验组2 CD4+T细胞中的Th17、Th1和Th2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是对照组2的1.01倍(P(0.05)、1.11倍(P(0.05)和0.98倍(P(0.05)。rm-IL-17注射后仅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IgG1水平显著下降(P(0.05)、可溶性成虫抗原(SWA)特异性IgG2a的水平升高(P(0.05),其他抗体水平均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凋亡动态变化,并探讨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作为实验组,另1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小鼠均经腹部皮肤感染(12 ± 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于感染后3、5周和8周各处死1组小鼠;正常对照组小鼠不感染血吸虫,于实验组小鼠感染当天处死。取各组小鼠肝组织和腹腔渗出细胞,检测肝脏和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凋亡动态变化。此外,体外用SEA、PBS及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处理纯化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巨噬细胞中BCL⁃2家族成员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caspase 3活化水平。同时,体外在caspase抑制剂、H2O2或N⁃乙酰⁃L⁃半胱氨酸(NAC)存在时用SEA处理巨噬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3、5周和8周,小鼠肝脏[(0.873 ± 0.106)× 106、(2.737 ± 0.460)× 106个和(3.107 ± 0.367) × 106个;F = 81.900,P < 0.01]和腹腔中巨噬细胞总数[(5.282 ± 1.136) × 105、(7.500 ± 1.200) × 105个和(12.800 ± 0.800) × 105个;F = 55.720,P < 0.01]不断增加,且感染小鼠肝脏[(0.092 ± 0.018) × 106、(0.186 ± 0.025) × 106 个和(0.173 ± 0.027)× 106 个;F = 57.780,P < 0.000 1]和腹腔中凋亡的巨噬细胞数量[(0.335 ± 0.022)× 105、(0.771 ± 0.099) × 105个和(1.094 ± 0.051) × 105个;F = 49.460,P < 0.01]亦不断增加。经SEA体外处理的巨噬细胞凋亡比例[(24.330 ± 0.784)%]高于PBS [(18.500 ± 1.077)%]及OVA[(18.900 ± 1.350)%]处理组(P均 < 0.01)。经SEA和PBS处理的巨噬细胞中,Bcl⁃2 [(1.662 ± 0.943) vs. (1.00 ± 0.00);t = 1.215,P > 0.05]、Bax [(0.711 ± 0.200) vs. (1.00 ± 0.00);t = 2.507,P > 0.05]、Bak [(1.255 ± 0.049) vs. (1.00 ± 0.00);t = 0.897,P > 0.05]、BCL⁃2 [(0.068 ± 0.004) vs. (0.070 ± 0.005);t = 0.699,P > 0.05]、BAX [(0.089 ± 0.005) vs. (0.097 ± 0.003);t = 2.232, P > 0.05]、BAK [(0.439 ± 0.048) vs. (0.571 ± 0.091) ; t = 2.231,P > 0.05]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caspase抑制剂存在时,SEA仍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F = 0.411,P > 0.05);而在H2O2或NAC存在时,SEA不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F = 11.880、9.897,P均< 0.05)。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SEA可能通过促进活性氧表达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重叠综合征(0s)的临床、血清学及病理学特点,并检测血清及肝组织中IgM及IgG的比例,评估其对AIH及PBC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自身免疫性肝病病例,采用ELISA法测定三组外周血IgM和IgG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其肝组织中炎性细胞IgM及IgG的表达情况。结果比较AIH、PBC及0s患者血清中IgM和IgG水平及肝组织中的IgM和IgG阳染炎性细胞比例后发现:PBC组IgM/IgG比值较AIH组高(0=9.584,P〈0.05);在肝组织汇管区,AIH组以IgM+/IgG+〈1者为主,占66.7%(22/33);PBC组以IgM+/IgG+≥1者为主,占100%(10/10),其中tgM+/IgG+=1者占50%;OS组IgM+/IgG+≥1者,占84.6%(11/13)。PBC组与AIH组IgM+/IgG+比较,x^2=11.113,P〈0.05;OS组与AIH组比较,)(2=7.881,P〈0.05。结论血清及肝组织中IgM/IgG比值对AIH、PBC及其OS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 和可溶性成虫抗原 (SWAP) 诱导小鼠效应性B细胞分化情况。方 方 法 法 SEA、 SWAP和脂多糖 (LPS) 分别体外刺激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和脾脏CD19+ B细胞, 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CD19+ IL?6+ 及CD19+ IFN?γ+ 细胞比例;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抗原刺激后脾脏B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和IFN?γ 水平。用SEA、 SWAP、 PBS分别和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小鼠, 每周1次, 共3次, 末次免疫后7 d取小鼠脾脏, 流式细胞 术检测CD19+ IL?6+ 及CD19+ IFN?γ+ 细胞比例, 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6和IFN?γ水平。 结果 结果 SEA与LPS可以体 外诱导脾脏单个核细胞和脾脏B细胞分化为CD19+ IL?6+ B细胞 (F = 5.099, P < 0.05; F = 6.951, P < 0.05), 并刺激脾脏B细 胞分泌IL?6 (F = 55.184, P < 0.01); SEA免疫小鼠后, 可以在体内刺激小鼠脾脏B细胞分泌IL?6 (F = 19.244, P < 0.01), 并诱 导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为CD19+ IL?6+ B细胞 (F = 14.904, P < 0.05)。SWAP可以体外诱导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为 CD19+ IFN?γ+ B细胞 (F = 3.277, P < 0.05), 但不能单独诱导脾脏B细胞分化为IFN?γ+ B细胞, 也不能刺激脾脏B细胞分泌 IFN?γ; SWAP免疫小鼠后, 可以在体内刺激小鼠脾脏B细胞分泌IFN?γ (F = 31.886, P < 0.01), 并诱导其分化为CD19+ IFN? γ+ B细胞 (F = 49.873, P < 0.01)。 结论 结论 日本血吸虫SEA可以优势诱导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为CD19+ IL?6+ B细胞, 而 SWAP可以优势诱导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为CD19+ IFN?γ+ B细胞, 但依赖于其他免疫细胞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 方法 BALB/c小鼠48只随机均分4组, 于小鼠耳廓分别注射细胞悬液(浓度1×106/ml)0.2 ml, A组注射Sj26基因转染的DC、B组注射质粒pcDNA3转染的DC、 C组注射未处理的DC, D组注射RPMI-1640。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2条尾蚴。分别于免疫前、末次免疫后第 2 周以及攻击感染后第 6 周采血, 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清特异性抗Sj26 IgG抗体,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A(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噻唑蓝法(MTT)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A组血清IgG抗体水平(吸光度A491值),免疫后(A491=0.117)显著高于免疫前(A491=0.049)(t=2.73,P<0.05),也显著高于B组(A491=0.061)和C组(A491=0.058)(t值为2.48和2.56,P<0.05)。A组血清能特异识别血吸虫成虫抗原Mr 26 000蛋白。血清IL-4水平,各组免疫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IFN-γ水平,A组血清免疫后为(101.4±4.9)pg/ml, 明显高于免疫前的(15.0±1.9) pg/ml(t=5.80,P<0.01),亦高于免疫后的B组(40.1±3.1) pg/ml和C组(35.6±1.2) pg/ml (t值为3.98和4.13,P<0.01)。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诱生的IFN-γ, A组(171.2 pg/ml)显著高于 D组(91.0 pg/ml)(t=4.25,P<0.01)。 经SEA刺激诱生的IFN-γ, A组(70.8 pg/ml)显著高于D组(49.7 pg/ml)(t=2.83,P<0.01)。经ConA刺激诱生的IL-4水平,A组(79.7 pg/ml)明显低于D组(125.2 pg/ml)(t=4.40, P<0.01)。经SEA刺激诱生的IL-4,A组(50.7 pg/ml)明显低于D组(70.5 pg/ml)(t=2.62,P<0.05)。A组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的刺激指数分别为4.1和2.82,均高于其他各组(与D组比较,t=3.20, P<0.01和t=2.15,P<0.05)。 结论 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小鼠主要诱导Th1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抗日本吸虫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免疫化学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onoclonal antibodies (McAbs) were generated from mice immunized with soluble egg antigen (SEA)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Five of which were specific to SEA of S. japonicum. The isotype of these McAbs was IgG1. Immunoblotting showed that the approximate molecule weight of the antigens recognized by the McAbs were 22 kDa, 116 kDa and greater than 200 kDa respectively. At least 3 isomorphs of the 22 kDa antigen recognized by 1E1 were found at pI 4.6-6 with 2-D Western blot. Moreover, immunoprecipitation using 125I-labeled S. japonicum SEA demonstrated that only one band corresponding to 30 kDa was recognized by 1E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四跨膜蛋白第二亲水基团融合蛋白(GST-TSP2HD)抗血吸虫感染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采用Glutathione sepharose 4B胶亲和层析法大量制备GST-TSP2HD蛋白。实验组以GST-TSP2HD融合蛋白的福氏佐剂抗原免疫C57BL/6J小鼠,同时设置佐剂对照组及GST蛋白免疫对照组,每2周加强免疫1次。加强免疫2次后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45±2)条血吸虫尾蚴。感染42 d后剖杀小鼠,经生理盐水静脉灌注收集成虫,计数减虫率,用KOH溶液消化肝组织收集虫卵,计算减卵率。组织切片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结果与佐剂对照组相比,GST-TSP2HD融合蛋白免疫组的减虫率为27.10%,减卵率为32.30%;与GST蛋白免疫组相比,GST-TSP2HD融合蛋白免疫组可获得39.57%的减虫率,43.53%的减卵率。GST-TSP2HD融合蛋白免疫组肝组织中的虫卵肉芽肿数量明显减少,单个虫卵肉芽肿平均直径比佐剂对照组、GST蛋白免疫组分别下降了27.08%(P〈0.05)和40.5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ST-TSP2HD能诱导高水平抗TSP2HD蛋白的特异性抗体IgG,其中IgG1、IgG2b和IgG2c亚类可能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日本血吸虫四跨膜蛋白是一个有效的日本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接种紫外线(UV)致弱亚洲带绦虫六钩蚴疫苗对乳猪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以UV致弱六钩蚴疫苗经耳缘静脉免疫乳猪,采用ELISA法检测乳猪免疫前后血清特异性IgG,以及脾淋巴细胞体外诱生INF-γ和IL-4水平,并于免疫后35d进行虫卵攻击感染,在感染第15d和45d比较免疫组和感染对照组囊尾蚴数量变化及发育情况。结果乳猪接种UV致弱六钩蚴第10d,血清特异性IgG含量开始上升,第35d为(34.4±5.02)mg/ml,与免疫前(13.7±4.37)m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2,P<0.05);脾淋巴细胞经体外培养24h后,免疫组上清IL-4为(39.65±15.3)mg/ml,与正常对照组为(15.8±7.5)m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5,P<0.05),INF-γ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56,P>0.05);免疫组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体外培养24h,上清IL-4含量为(156.94±11.81)mg/ml,正常对照组为(80.6±13.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2,P<0.05),INF-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17,P>0.05)。虫卵攻击感染第15d,免疫组囊尾蚴数总数减少,退化或钙化囊尾蚴数增多,成熟囊尾蚴数减少,第45d时免疫组未见成熟囊尾蚴。结论 UV致弱亚洲带绦虫六钩蚴疫苗可诱导乳猪产生较高水平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