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淤血”为因血行不畅、血液淤滞所致之多种证的统称。《内经》虽无“淤血”之说,但有“恶血留内”等提法,在治疗方面提出“去菀陈(艹坐)”、“血实宜决之”、“疏其血气”之治则。至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始有“淤血”之说,并提出“活血化淤”辨证论治的具体方药,后世医家又不断予以补充和发展。到了清代,王清任的活血、逐淤之诸方及唐容川的《血证论》,是以“淤  相似文献   

2.
对于痹证的发生一般认为,外责之于风、寒、湿、热之邪,内责之于脏腑营卫气血虚弱。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后,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肌肤、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僵直、畸形、活动障碍等症,均归属于痹证之范畴。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可将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  相似文献   

3.
痛经是妇女常见的疾病,它是一个症状。常表现在妇女行经前或经期下腹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常可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临床上治疗痛经症与其它内科疾病一样,仍依四诊八纲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然后依治疗八法而进行遣方用药。即:“淤则破之,活之,散之;寒则温之,散之,通之;虚则补之,调之……”。如上症交错出现时,则应补中有破,破中有补;活血莫忘理气;理气莫忘活血的原则。总之,治疗方法虽繁杂多变,但总离不开养血、活血,通行血脉的原则。我们在临床过程中应用以上原则治疗痛经数例,现介绍如下: 例一蒋×,28岁,工人,每月行经不能坚持工作,需注射杜冷丁、可待因,最后脱出膜样物方止。妇科诊为膜样月经,  相似文献   

4.
向阳 《西部中医药》1996,9(1):21-21
活血化淤法在眩晕中的运用向阳湖北省仙桃市沙湖中心卫生院(433019)主题词眩晕/中医药疗法活血化淤眩晕,指头晕眼花,其治疗多从风、火、痰、虚着手,然而临床上久晕者仅拘于此,疗效往往不理想。近来笔者于此病从“淤”着眼,采用活血化淤治疗,常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就水肿一证,历代诸医家论述颇多。纵观诸论,其病因,不外风、寒、湿、热(或六淫外客),或饮食内伤,或情志多劳,或酒色过度等;所涉及的脏腑,不外肺、脾、肾,或五脏及胃、膀胱等;其治法,不外发汗利水、实脾温肾。然对因淤阻三焦使气机壅塞、水道不通、水溢肌肤而致之水肿,则前贤诸论未曾鞭及,临床又时可见到。笔者就运用活血化淤之法治疗水肿,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淤血阻滞之形成、临床表现以及活血化淤是治疗出血热的重要法则对流行性出血热用活血化淤法治疗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其机理与淤血阻滞密切相关;文中阐述了用活血化淤治疗出血热的原理,并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临床资料本组共30例,临床均表现为慢性间歇性腹痛、腹胀、腹泻、肠鸣音亢进、大便不成形,内混有粘液或血丝,结合纤维结肠镜检查而确诊。多数病例经用多种疗法治疗无效,而采用活血化淤法为主治疗。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57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半年。二、治疗方法根据慢性结肠炎的共同特点为慢性反复发作,较长时期服用健脾止泻及攻下方剂无效,并结合均伴  相似文献   

8.
据祖国医学记载“去淤生新”“活血止血”的原则,我们对小量急性脑出血12例患者,采用中药活血化淤法配合西药进行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简述如下: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1987年~1989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12例,其中8例经脑CT检查,4例经腰穿检查,均证实为脑出血。 2、性别与年龄: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最大为72岁,最小为52岁。 3、发病情况:12例中,因精神因素发病者5例,因烦劳过度发病者4例,因用力排便发病者3例,均  相似文献   

9.
男性科疾病导致血淤的原因有寒凝致淤,因热致淤,气滞血淤,气虚血淤,痰水致淤,出血致淤,血淤成积,血淤成痈。其治法有温经活血,清热化淤,理气活血,补血活血,补血化淤,止血化淤,化痰活血,利水活血,通下活血。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淤法是治疗淤血症的主要方法。“淤,积血也。”《血证论》淤血篇指出:“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臢绝不合,”所谓“淤血”,即离经之血。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运行停滞,以及出血后体内存留离经之血,皆称血淤。妇女以血为本。凡经、带、胎,产诸病,不论寒、热、虚、实、最后均可导致血淤症。唐容川说:“女子胞中之血,一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淤血。”故淤血阻滞为妇科最常见的发病机理。活血化淤法就成为治  相似文献   

11.
一般资料根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脑血管病诊断要点”,55例均经脑CT或腰穿检查确诊为脑出血、脑梗塞。其中脑出血者10例,脑梗塞者4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5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4岁。既往有高血压史46例。发病后当天入院5例,1~5天入院18例,6~10天入院15例,>15天入院17例。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报道以中药79—2片剂治疗各型硬皮病414例,并进行了与增肌注射液各76例的随机对照。治疗后,系统性硬皮病118例,显效率为40.7%,总有效率为96.6%;局限性硬皮病296例,显效率为44.9%,总有效率为97.6%。随机对照组,79—2纽显效率为53.9%,总有效率为94.7%,增肌组显效率为27.6%,总有效率为78.9%,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室检查证实了该药确有改善血液循环及胶原纤维代谢、调节纤维母细胞功能等作用。长期使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血淤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活血化淤是中医重要的防治法则之一,历代医家运用本法治疗各种血淤证候疗效甚佳,近年来针灸治疗内、外、妇、儿、骨伤及传染性热病等出现的血淤也取得了显著疗效,特别是对缺血性脑中风、心肌梗塞等这类在世界各国均为死亡率最高病种的预防和治疗上,已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因此,开展针刺活血化淤作用之研究,无疑对丰富针灸理论、对针灸临床和针灸预防医学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针刺活血化淤作用的提出它将把针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96例高血粘度比,血液粘度明显降低。统计学处理除纤维蛋白之含量无意义外,其余7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P<0.01)和显著性(P<0.05)差异。  相似文献   

16.
[例一] 李×,女,50岁。1986年8月12日初诊。患者于七年前无明显诱因,自感周身皮肤针刺样疼痛,胸闷痛,皮有紧异感,下蹲、行走困难,四肢皮肤出现褐色斑,皮肤变硬,关节痛,伴五心烦热、面部发紧,张口困难,咬合无力。舌质红,苔黄,脉弦。面部皮肤变薄、发硬,光泽,失去弹性,腮部肌肉活动受限,表情淡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运用温阳活血法治疗硬皮病16例,显效4例,好转11例,有效率达93.75%。  相似文献   

18.
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雄龙 《中医杂志》1994,35(8):472-472
章××,女,41岁。住院号170005。主诉:双手指冷痛,全身皮肤进行性坚硬5年,胸闷、气急,两下肢水肿,张口困难1周。病史:1986年发病,1989年病理报告符合系统性硬皮病,伴慢性心衰,住院治疗。曾用西医对症及中药治疗无效,邀余诊治。 1991年10月27日初诊:低热,神疲乏力。假面具脸,毛发稀疏,张口上下齿距约为1指,舌痛难忍,语音嘶哑,胸腹及手臂皮肤色素沉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淤法治疗痛证的临床应用薛兆兰曹颖南京林业大学医院(210037)痛证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也是患者最感痛苦而需要医生为之解除的主要症状。痛证可出现于全身各个部位,它涉及中医内、外、妇、儿、眼、鼻、耳、喉等多种科属,多个病种,古今学者对痛证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