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分析、整理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对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生产及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并对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结论过程分析技术将对中药研发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步长集团以"中药现代化、市场国际化"为旗帜,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专利中成药企业,98%的销售收入来自专利产品,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集团着力打造中医药自主品牌,提出企业家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品合一"理念,弘扬品牌力量,发挥品牌效应,致力打造中国中药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3.
重视科技创新、加大中药研发的力度和有效性,是当前中药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而传统中药四大剂型之一的中药膏药的科技创新更是中药企业一直以来的沉重话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药出口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我国中药出口的现状 :我国中药出口额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较低 ,规模偏小 ,产品结构不合理 ,市场集中度较高 ,出口过度依赖日韩等亚洲市场 ;我们认为导致中药出口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系列壁垒的限制 ,包括“文化壁垒”、“技术壁垒”、“信息壁垒”以及中药现代化水平 ,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与战略合作 ,实施中药标准化 ,建立信息沟通及保障机制以及进行科技创新、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刘昆  付丽萍 《医药世界》2002,(11):16-19
2001年底,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金技术中心也被国家经贸委等四部委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这在广西中药制药企业尚属首次,在国内同行业中也是凤毛麟角。十多年来,三金凭着广西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企业发展的正确理念,依靠科技创新与科学管理,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奇迹,在我国中药制药界,已经盛开成一朵艳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邓雪城 《家庭用药》2011,(10):49-49
2011年8月20日,为展示现代中药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表彰为中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医药学专家,现代中药科技与文化创新十年回顾展望暨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在上海举行。中国医师协会殷大奎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中国中药协会房书亭会长、上海市卫生局党委书记王龙兴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近500人参与了此次活动。大会回顾了中药科技举办与文化创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中药生产企业识别自身核心能力、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我国中药生产企业的特点,分析其具体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建立中药生产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中药生产企业的核心能力由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能力、学习能力构成,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8.
楚璐 《医药世界》2002,(9):27-29
天力士——一个显赫而响亮的名字,中药现代化的开拓者和领先者,一个默默无闻的军队医院制药厂在短短八年时 间里创下全国制药企业六个第一:第一个通过美国FDA IND临床用药申请的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第一座刻画中医药历史的浮雕巨作《中华医药图》;第一家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示范企业;第一个策划承办了中国首届中医药文化节;第一个符合GAP标准的丹参药源基地;第一个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的制药企业。  相似文献   

9.
王芳  陶钧  杨明  周翔  万娜 《中国药业》2008,17(20):13-13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来临,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及对疗效明确、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药优良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产业升级是中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然选择。为取得未来中药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企业应注重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与中成药疗效相关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以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中药现代化,形成中药行业技术壁垒,以有效地保护民族产业。  相似文献   

10.
中药产业应通过合作创新提高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对我国中药产业的SWOT分析,指出我国中药企业或者科研机构目前独立完成技术创新存在很多障碍,因此我国中药产业进行合作创新是必要的,并呼吁我国中药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药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药监管体系构建与能力提升正处在全球化监管合作与监管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药特点、全球领先的中药卓越监管体系是我国构建“科学、高效、权威”药品监管体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药品监管实践的新要求,是统筹高水平安全监管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中药卓越监管体系作为新时代赋予药监人的新任务和新目标,其构建策略可概括为3个层次、5个维度和3个机制:要聚焦中国特色、中药特点、全球领先3个层次进行立体布局,要综合法规制度、组织机构、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国际影响5个维度进行系统设计,要围绕中药全链条监管工作协调会商机制、中药监管科学研究者联盟工作机制及中药监管全球化政策协调机制3个工作进行方法创新,强化基础学科向监管应用转化,支持中药科学监管决策,推进高质量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和高水平中药监管国际合作协调。  相似文献   

12.
赵安琪 《中国药店》2013,(19):90-90
中药的能量还远未释放出来,这更加需要规范的企业通过创新引领、品牌支撑以及文化传播等途径来做强中药产业。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家企业:自1993年成立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累计为国家纳税近70亿元——其发展速度令业界惊叹。 有这样一家企业:扛起振兴传统中医药发展大旗,勇担中医药现代化重任,致力于科技创新,已拥有143项国家专利,6个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产品,形成覆盖全科室系列独家中药品种近百个——其创新成果令同行折服。  相似文献   

14.
步长制药成立于1993年,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目前已成为集医药研发、生产、销售、诊疗服务和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健康产业集团,是中国拥有独家专利中药产品最多、科研及生产实力最强、专业化推广网络最密集的中药制药企业。回顾步长的快速发展历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为企业迅猛发展和实现“百年企业’’宏伟目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5.
罗臻 《中国药事》2004,18(7):410-412
本文分析了甘肃中药产业存在的相对竞争优势和面临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发展甘肃中药产业的建议.甘肃中药产业必须发挥资源优势,整合医药科技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开拓国际市场,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以实现甘肃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振纲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10):1185-1185
施柏公司是一家医药科技公司,在中国广州注册。它融合传统中药的优点和现代医学科学建立了独特的中药现代化研究平台,专门从事设计现代化的中药复方研究。  相似文献   

17.
剂型的飞跃     
将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从一个古老的传统产业领域,走出了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一批现代化的中药企业拔地而起;一类中药发展的法规已经建立;一些现代中药的品种已占领市场,并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影响力。目前的中国中药产业已经进入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剖析国内中药企业进行现代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之历程及其所面临的困惑和思索,本刊特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编按]  相似文献   

18.
安红梅 《药品评价》2005,2(5):321-323
1 中药现代化发展对创新和中医理论指导的需求 国家科技部2001年提出“十五”“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计划,包括了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及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示范研究、重大难治疾病的中医药诊疗研究、创新中药研究开发能力建设、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及国际化战略研究等。中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制定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产业是构成我国医药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医改以来,中药产业整体保持良好势头,增速逐步提高.但由于中药材价格的持续上涨,及药品降价、招投标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也使中药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本文从政策扶持,中药产品、生产技术的创新升级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国际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成功国际化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90%以上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当前高新科技日益成为国家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科技创新能力则成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置身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西医药产业相结合的扬子江药业集团多年来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不断吸取现代科技营养,大大提升传统中药产业的竞争力,积极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依靠高新科技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1971年诞生之初的一家作坊式小厂,逐渐成为中国制药行业的排头兵。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与我们交流扬子江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