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检测IL15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IL15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PBC、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疾病对照)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15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L15蛋白水平,并分析IL15与PBC患者肝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和健康对照组相比,PBC组和疾病对照组IL1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BC患者IL15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r-谷氨酰基转移酶(r-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99,P<0.01;r=0.407,P<0.05;r=0.452,P<0.05)。结论IL15的表达与PB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与肝内胆管损伤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PBC的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生儿败血症患儿CD64、PCT及hs—CRP的变化并评价三者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新生儿败血症组100例及同期入院的非感染对照组100例分别检测CD64、PCT及hs—CRP三项指标,1周后选败血症组中临床好转患儿50名作为恢复组,复查三项指标。CD64,PCT和hs—CRP分别用流式细胞技术、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组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感染对照组,恢复组三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项检测相比,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均明显提高。结论:联合检测三项指标的水平及变化,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IL-6、TNF-α水平对判断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对60例入组的HIE患儿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度组(21例)、中度组(21例)及重度组(18例)三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产科分娩的正常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急性期、恢复期患儿及对照组新生儿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正常新生儿血清IL-6、TNF-α水平极低,HIE急性期各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以重度HIE组升高最为明显,四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IE恢复期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HIE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动态监测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趋势有助于HIE新生儿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血清Rac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气道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57例哮喘患者作为哮喘组,另选取同期的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Rac1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5、IL-...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 10 (IP 10 )在强直性脊柱炎 (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肝素抗凝的AS患者的外周全血 ,梯度离心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应用半定量RT PCR法测定IP 10、IFN γ和IL 4mRNA表达水平。结果 AS患者PBMC中IP 10、IFN γ和IL 4mRNA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高(P <0 0 1) ,同时IFN γ/IL 4值也较对照组高 (P <0 0 5 )。IFN γ和IL 4mRNA表达水平与C 反应蛋白呈负相关 ,IP 10mRNA表达水平与IFN γ、IL 4mRNA和IFN γ/IL 4值均呈正相关。结论 AS患者PBMC表达的细胞因子以Th1型为主 ,IP 10表达升高 ,IP 10可能通过促进Th1型细胞向炎症部位的归巢来参与AS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朱晶文  张雪峰 《武警医学》2021,32(2):100-104
 目的 探讨孕晚期产前抗生素治疗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早期发现新生儿败血症的检测指标。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7-01至2019-12入住新生儿科病房的GBS筛查阳性孕妇所生的高危新生儿105例,根据孕母产前是否抗生素治疗分为抗生素组及对照组。其中抗生素组45例,对照组60例。两组新生儿于生后6、24、72 h采集静脉血2 ml,检测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生后72 h检测降钙素原(procaicitonin,PCT);入院后两组患儿首次检测白细胞或CRP异常,予青霉素治疗,同时在青霉素治疗前完善血培养检查,并比较两组败血症发生率。结果 抗生素组与对照组患儿生后6、24、72 h白细胞数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儿生后24、72 h所测CRP均高于抗生素组(P<0.05)。抗生素组、对照组患儿生后72 h所测P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发生新生儿GBS败血症(血培养为GBS)2例,临床诊断败血症7例;抗生素组发生GBS败血症(血培养为GBS)1例。对照组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抗生素组[2.2% vs. 15.0%,χ2=4.872,P=0.027]。结论 GBS筛查阳性的孕妇如产前未经过抗生素治疗,其所生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概率明显增高;在GBS筛查阳性的孕妇所生的高危新生儿中,CRP可作为早期发现败血症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我院儿科 5年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情况 ,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 139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分布及败血症血细菌培养结果 ;比较感染性疾病各组早期感染发生率。结果  1.病种分布 :新生儿脐炎6 5例 (占 46 7% )居首位 ,其次为新生儿肺炎 36例 (占 2 5 9% )。疾病转归 :136例患儿康复 ,死亡 1例、放弃治疗 2例。2 新生儿肺炎组早期感染率为 5 2 8% ,居首位 (P <0 .0 1)。 3 新生儿败血症 2 7例 ,血培养 16例 ,7例阳性中表皮葡萄球菌 5例。 4 2 6例患儿为家中接生 ,其中败血症 13例。结论 新生儿肺炎组早期感染率高 ;败血症血培养多为条件致病菌 ;应加强流动人口新生儿出生管理。  相似文献   

8.
Graves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1 31 I和抗甲状腺药物 (ATD)治疗对Graves病 (G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87例接受ATD治疗、14 6例接受1 31 I治疗的GD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30 ,6 0 ,180和 36 0d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6 (IL 6 )、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浓度变化 ,并与血清FT3、FT4 、促甲状腺激素 (TS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GD患者血清IL 6、TNF 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IL 2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血清IL 6与TNF α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IL 2、FT3、FT4 、TSH水平无相关性 ;1 31 I治疗与ATD治疗对G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程度不一致。结论 1 31 I和ATD治疗可影响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病程和治疗结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吴齐爱  黄涌  韦婷艳  陈裕森 《武警医学》2021,32(11):973-976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2016-01至 2018-06的新生儿败血症147例,采集所有患儿血液标本,分离鉴定病原菌。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和病原菌特点, 采用多因素分析影响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47例,临床表现以反应差、面色灰白和呼吸困难为主。147例中培养病原菌10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离出59株;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分离出43株。所有患儿根据相关感染指标检测及血培养后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存活组109例,死亡组38例。经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年龄、精神状况、血压、尿量和WB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MODS、PLT和休克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DS (OR:1.532, 95%CI: 1.089~2.109) PLT( OR:2. 115,95% CI: 1.481~2.897)和休克评分(OR:1.809,95% CI: 1.276~2.468)为影响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以反应差、面色灰白和呼吸困难为主,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MODS、PLT和休克评分均是影响新生儿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改善患儿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脓毒症大鼠多器官白介素18表达及其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盲肠结扎穿孔术 (CLP)所致脓毒症大鼠重要脏器白介素 18(IL 18)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 ,并初步探讨IL 18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5 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6 )、CLP组 (n =36 )和重组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 (rBPI2 1)治疗组 (n =12 ) ,检测动物肝、肺、肾组织中IL 18mRNA表达水平、内毒素水平和器官功能指标的改变。结果 CLP大鼠肝、肺组织内毒素水平迅速升高 ,于 2h达峰值 (P <0 0 1) ,4 8~ 72h又再度回升 ;肾组织内毒素水平升高较晚 ,于 12h达峰值 (P <0 0 1)。rBPI2 1治疗后各组织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 (P <0 0 5或 0 0 1)。CLP术后各组织中IL 18mRNA表达显著升高 ,分别于 6~ 12h达峰值 (P <0 0 5 ) ,其后下降。rBPI2 1治疗可显著抑制CLP术后 12h大鼠肺、肾组织IL 18mRNA表达 (P <0 0 5 ) ,肝脏IL 18mRNA表达也降至正常范围。此外 ,与CLP组相比 ,rBPI2 1治疗动物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水平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降低。结论 严重腹腔感染后大鼠体内IL 18mRNA表达明显上调 ,其改变与内毒素的刺激作用密切相关 ;IL 18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了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新生儿感染导致机体严重病理变化的原因与内毒素有关 ,而内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脂多糖 (LPS) ,通过观察 LPS对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 (MNC)分泌 IL-6及表达 IL-6m RNA基因的影响 ,探讨严重细菌感染时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反应机制。方法 取肝素抗凝脐血 ,用密度离心分离法分离 MNC,以 RPMI1 640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 1× 1 0 6 /ml,将细胞悬液铺于 2 4孔培养板上 ,依次加入不同浓度脂多糖 (LPS)培养 3 6h或同一浓度 LPS(1 μg/ml)培养不同时间 ,收集培养上清液及细胞 ,分别用 ELISA和 RT-PCR方法测定 IL-6及 IL-6m RNA表达情况。结果  (1 )脐血 MNC在 LPS刺激 3 ,6,1 2 ,1 8,2 4,3 6h后 IL-6分泌水平逐步增高 ,6h以后增加尤为明显 ,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0 1 )。LPS刺激组与无 LPS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 ,6h内 IL-6变化水平无差异 ,6h以上各点有显著差异 (P<0 .0 1 )。RT-PCR方法检测显示 LPS刺激后 3 h即可见 IL-6m RNA基因表达。 (2 )脐血 MNC受不同浓度 LPS刺激时 ,IL-6分泌水平随 LPS浓度递增。(3 )全部脐血 MNC均检测到 IL-6m RNA基因表达。结论  LPS能诱导新生儿脐血 MNC IL-6m RNA基因转录 ,从而促使IL-6合成、分泌 ,该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监测创伤性结肠破裂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 PAR)水平,探讨此类患者术前血清su PAR水平与术后继发腹腔感染之间的关系;以及术后血清su PAR水平对其术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结肠破裂患者55例,男性37例,女性18例,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脓毒症,分非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组;脓毒症组依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2组,分别于入院时及术后第24、48、72h检测血清su PAR、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析比较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对术后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脓毒症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血清su PAR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3±3.19)ng/m L vs.(10.38±4.32)ng/m L,P0.05;(5.21±3.98)ng/m L vs.(12.47±4.87)ng/m L,P0.05];四个指标预测术后脓毒症的ROC曲线显示,入院时及术后24h两个时间点su PAR的预测价值均明显高于IL-6、CRP,略优于APACHEⅡ评分(AUC:0.873 and 0.809 vs.0.731 and 0.624,P0.05;AUC:0.867 and 0.814 vs.0.729 and 0.593,P0.05);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su PAR明显高于脓毒症患者[(14.48±3.99)ng/m L vs.(8.47±3.14)ng/m L,P0.05]。结论 (1)创伤性结肠破裂患者入院时血清su PAR水平对预测术后脓毒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术后血清su PAR水平对术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骨骼肌细胞在不同时间的电刺激下产生的GLUT4基因与肌源性IL-6蛋白含量及其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小鼠骨骼肌肌母细胞(C2C12)为研究对象,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当刺激时间为45 min、60 min、75 min、90 min及120 min时C2C12肌管内糖原含量、GLUT4和IL-6 mRNA表达以及C2C12肌管上清液IL-6含量。结果:(1)电刺激各组GLUT4 mRNA表达均有所增加,其中60 min、75 min和120 min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电刺激75 min和120 min组IL-6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电刺激各组上清液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随电刺激时间增加,上述各项指标均先增加,后下降,90 min时达低谷。(3)随电刺激时间延长,C2C12肌管糖原含量逐渐减少,其中,刺激120分钟组糖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结论:(1)电刺激C2C12肌管对细胞糖代谢产生了一定影响;(2)电刺激C2C12肌管引起的GLUT4 mRNA表达的增加很可能与肌管收缩产生的IL-6有关。  相似文献   

14.
IL-17在小鼠皮肤移植受者外周血及移植物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鼠皮肤移植后IL-17蛋白及mRNA在外周血及移植物中的表达.方法建立三组小鼠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同基因组(BALBc→BALB/c)、异基因组(C57BL/6→BALB/c),脾细胞组(C57BL/6→BALB/c),每组40只.各组分别于移植后1、3、5、7d处死10只动物,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内IL-17水平,RT-PCR检测移植皮肤中的IL-17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三组小鼠皮肤移植后第1天IL-17蛋白及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7天异基因组IL-17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同基因组、脾细胞组(P<0.01),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7在小鼠皮肤移植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呈高表达,有望作为预测和纠正排斥反应的观察指标.受体输注供体脾细胞可明显减轻异基因皮肤移植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牙周健康状况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受试者70例,其中正常组,轻度、中度及重度牙周炎组分别为10例,20例,20例,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法检测受试者血清IL-21与IL-6水平。结果牙周炎组患者血清IL-21和IL-6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重度牙周炎组患者血清IL-21和IL-6表达分别高于轻度、中度牙周炎组(P<0.05);血清IL-21、IL-6表达强度与牙周病严重程度的变化呈正相关(r=0.653,P<0.05)。结论检测牙周病患者血清IL-21和IL-6水平的变化对探讨其发病机制、预防和指导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清中IL-6、IL-8、IL-2的关系,了解血清细胞因子在Hp相关消化性溃疡发病过程中免疫反应的表达,以及抗Hp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解放军180医院收治的8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患者为Hp阳性(Hp阳性组),33例患者为Hp阴性(Hp阴性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清IL-6、IL-8及IL-2检测。结果 Hp阳性组治疗前血清IL-6、IL-8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治疗前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p阳性组血清IL-2、IL-6、IL-8水平均接近于Hp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p阳性组血清IL-2、IL-6、IL-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2、IL-6、IL-8水平的改变可以抑制Hp感染机体的细胞免疫,激活体液免疫,其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定机体免疫情况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Nephrin在维持肾小球裂孔隔膜结构的完整性上起关键作用。本文观察地塞米松对脓毒症小鼠及体外培养足细胞nephrin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脂多糖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检测24h尿蛋白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RT—PCR、Westernblot法检测nephrinmRNA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体外培养小鼠永生化足细胞,分别给予脂多糖或地塞米松干预,TUNEL法检测足细胞凋亡,MTT法测定足细胞活力,并检测足细胞nephrinmRNA及磷酸化水平。结果在脓毒症小鼠实验中.脓毒症组24h尿蛋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水平升高,nephrinmRNA表达及磷酸化水平降低,地塞米松可改善脓毒症鼠尿蛋白及炎症指标,维持nephrinmRNA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在体外培养的足细胞中,脂多糖诱导足细胞的凋亡,降低足细胞的活力,降低nephrinmRNA表达及磷酸化水平;而地塞米松明显减少足细胞的凋亡,刺激足细胞的活力.上调nephrinmRNA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论地塞米松拮抗脂多糖引起的炎症反应,改善nephrin的磷酸化水平,保护足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肿瘤微环境中异常高表达的白介素6(IL-6)是否可导致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恶性转化.方法 ELISA法检测肿瘤微环境与正常微环境中IL-6的表达差异.以肿瘤微环境中相应水平IL-6处理的MSCs为实验组,正常微环境中相应水平IL-6处理的MSCs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STAT3蛋白表达情况;通过细胞生长曲线观察各组MSCs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和MDM2的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通过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各组MSCs的体内成瘤能力.结果 肿瘤微环境中IL-6的表达量为191.23±16.80pg/ml,明显高于正常微环境(0.82±0.12g/ml,P<0.01).实验组90%±7%的MSCs表达STAT3蛋白,主要集中于细胞核,为激活状态,而对照组未检测到STAT3表达.细胞生长曲线显示,2个月后实验组MSCs生长接触抑制减弱.细胞培养2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p53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MDM2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MSCs培养2个月后,接种裸鼠皮下可形成肿瘤,而对照组接种后未见肿瘤形成.结论 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的IL-6具有促进MSCs恶性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