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选择素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和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和L-选择素在鼻息肉患者血清和组织匀浆中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复发可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56例各型鼻息肉组及22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及组织匀浆中P-选择素和L-选择素的含量变化,做出分析。结果①两种方法测得P-选择素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变应性鼻炎鼻息肉组、复发鼻息肉组与鼻窦炎鼻息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变应性鼻炎鼻息肉组、复发鼻息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方法测得L-选择素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实验组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表达的P-选择素和L-选择素可能通过参与嗜酸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活化、增殖,从而在鼻息肉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表达量的多少可能与鼻息肉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黏附分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息肉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息肉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25例鼻息肉标本和9例下鼻甲黏膜标本,分别行ICAM-1、VCAM-1、VEGF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比较各种分子表达水平。结果 鼻息肉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ICAM-1、VCAM-1和VEGF均可表达于鼻息肉血管内皮、间质及炎症细胞,且在鼻息肉血管内皮、间质及浸润炎症细胞中的表达趋势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 ICAM-1、VCAM-1可能与EOS等炎症细胞附壁浸润活化过程关系密切,VEGF可能启动并加强这一病理变化。它们的协同作用可能参与了鼻息肉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E-选择素在鼻息肉中的分泌与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黏附分子E选择素在鼻息肉中的分泌水平与表达部位,借以探讨其与鼻息肉可能的病理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5例鼻息肉(鼻息肉组)组织匀浆中E选择素水平,以9例鼻中隔手术患者之代偿肥大的下鼻甲后端黏膜作为对照(对照组);同时对上述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E选择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鼻息肉组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E选择素浓度为(42.58±13.52)μg/L,对照组为(11.35±3.1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选择素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腺体上皮、间质和浸润炎症细胞上。鼻息肉组腺体上皮阳性表达率为92.0%,对照组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组在血管内皮上阳性表达率为84.0%,对照组为44.4%;鼻息肉组在间质及浸润炎症细胞阳性表达率为92.0%,对照组为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E选择素在血管内皮上的表达和在间质及浸润炎症细胞上的表达呈正相关(r=0.544,P<0.01)。结论:高表达的E选择素可能通过参与嗜酸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活化、增殖,从而在鼻息肉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鼻息肉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众多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浸润是鼻息肉最显著的病理特征。因此,探讨以Eos为代表的炎性细胞聚集和活化成为研究鼻息肉发病机制的热点。本文拟通过分析鼻息肉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E-选择素的表达,探讨其与Eos浸润及鼻息肉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喉咽癌组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erovessel density,MVD)间的关系,探讨VCAM-1及P选择素在喉咽癌血管生成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喉咽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咽部黏膜组织中VCAM-1、P选择素及CD34表达并计数MVD。结果:VCAM-1及P-选择素在喉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口咽部黏膜组织(P〈0.01);喉咽癌组织的MVD值显著高于正常口咽部黏膜组织(P〈O.01),MVD值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VCAM-1及P-选择素表达阳性组MVD值显著高于表达阴性组(P〈0.01),且VCAM-1及P-选择素表达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在喉咽癌淋巴结转移组中,V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VCAM-1及P-选择素在喉咽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血管通透性因子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9例鼻息肉标本及8例下鼻甲粘膜标本行VPF及其受体flk-1的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查。结果 VPF在鼻息肉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体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下鼻甲组织(P〈0.01,P〈0.05),flk-1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下鼻甲组织(P〈0.01)。结论 VPF对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将鼻息肉患者分为A、B2组,A组为Ⅰ型及Ⅱ型1、2期鼻息肉患者,B组为Ⅱ型3期及Ⅲ型鼻息肉患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2组39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正常鼻粘膜中VEGF、bFGF的染色呈阴性,而在A、B组鼻息肉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达到59%、41%和71%、80%,B组中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数均高于A组;VEGF和bFGF在鼻息肉组织中主要定位于基底膜周围的炎性细胞和上皮细胞以及血管周围和血管壁内皮细胞。结论 VEGF、bFGF通过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过度表达,促进息肉组织内的血管增殖和炎性细胞聚积,促进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鼻息肉病区别于鼻息肉的重要组织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鼻息肉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将鼻息肉患者分为A、B 组,A组为Ⅱ型1、2期患者,B组为Ⅱ型3期及Ⅲ型患者。另有2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正常下鼻甲组织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组VEGF的表达。结果正常鼻黏膜中VEGF的染色呈弱阳性,而在A、B组鼻息肉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中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数均高于A组;VEGF在鼻息肉组织中主要定位于基底膜周围的炎性细胞和上皮细胞以及腺体、血管周围和血管壁内皮细胞。结论VEGF通过在鼻息肉组织中过度表达促进息肉组织内的血管增殖和炎性细胞聚积,促进鼻息肉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细胞间粘附分子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病理特征的鼻息肉组织中局部细胞间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对9例正常鼻粘膜和19例鼻息肉组织冰冻切片,用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单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其与MGG双染,光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鼻息肉组织ICAM-1和LFA-1的表达均显著增加,组织局部ICAM-1的表达与大量LFA-1阳性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结论 鼻息肉组织ICAM-1和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病理特征的鼻息肉组织中局部细胞间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9例正常鼻粘膜和19例鼻息肉组织冰冻切片,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functionasociatedantigen1,LFA1)单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其与MGG(MayGrüwaldGiemsa)双染,光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鼻息肉组织ICAM1和LFA1的表达均显著增加,组织局部ICAM1的表达与大量LFA1阳性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结论鼻息肉组织ICAM1和LFA1的高表达,ICAM1/LFA1相互作用促进了嗜酸粒细胞浸润,参与了局部的炎症过程,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LFA1)的高表达是鼻息肉发生、发展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血管通透性因子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VPF)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9例鼻息肉标本及8例下鼻甲粘膜标本行VPF及其受体flk1的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查。结果VPF在鼻息肉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体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下鼻甲组织(P<0.01,P<0.05),flk1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下鼻甲组织(P<0.01)。结论VPF对鼻息肉发生过程中组织极度水肿的产生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及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鼻息肉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全身和局部治疗前、后血清中sICAM-1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的治疗效果。结果:①鼻息肉患者血清中sICAM-1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②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鼻息肉患者血清中sICAM-1含量显著下降,显效组sICAM-1下降的程度大于有效组;③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患者鼻息肉大小计分减少程度与血清中sICAM-1下降程度成正相关。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鼻息肉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对抗炎性细胞间黏附而对鼻息肉起治疗作用,血清中sICAM-1的水平变化可作为鼻息肉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鼻息肉 (NP)中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分布特点和活性及其在N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30例NP(NP组 )及 2 0例正常鼻黏膜 (正常鼻黏膜组 )中NOS的表达 ,并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其活性。结果 :NP组NOS活性为 (4.0 79± 0 .6 5 5 )U/mg蛋白 ,正常鼻黏膜组为 (1.5 2 6± 0 .310 )U/mg蛋白 ,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NP组iNOS有大量细胞表达 ,分布在黏膜上皮、腺体和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炎症细胞中 ,与正常鼻黏膜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而eNOS也有表达 ,但与正常鼻黏膜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NP组i NOS表达明显高于eNOS表达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NP主要表达iNOS ,分布在黏膜上皮、腺体和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炎症细胞中 ,其产生的大量一氧化氮在NP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催乳素 (prolactin ,PRL)在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中的表达 ,以探讨PRL在鼻息肉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和意义。方法 鼻息肉组织标本来自 2 5例行鼻息肉切除的患者 ,12例行鼾症手术切除的正常下鼻甲组织作为正常鼻黏膜对照。HE染色用于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于观察PRL的表达部位 ,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于观察表达PRL的细胞。结果 ①与 12份正常下鼻甲组织相比 ,2 5份鼻息肉组织中PRL阳性细胞数 (2 0 5± 0 88)较下鼻甲(0 96± 0 5 0 )中明显增多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4 0 0 4 ,P <0 0 1)。巨噬细胞 (CD6 8)在鼻息肉组织 (1 85± 0 83)中的表达较下鼻甲组织 (0 93± 0 5 2 )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t =3 5 19,P <0 0 1)。②双重免疫组化染色证明PRL表达于巨噬细胞上。结论 PRL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功能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 ,间接调整鼻息肉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三种促炎因子在鼻息肉及术后两周紧邻术区鼻黏膜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鼻息肉及鼻内镜术后2周紧邻术区鼻黏膜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嗜酸粒细胞亲合素(Eotax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鼻息肉及其中22例鼻内镜术后2周患者紧邻术区鼻黏膜的VCAM-1、eotaxin和VEGF的表达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①HE染色可见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大量浸润,术后则明显减少(t=2.891,P〈0.05);②VCAM-1在鼻息肉手术前后均呈阳性表达,阳性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1,P〉0.05),平均吸光度术后减弱(t=3.670,P=0.05);Eotaxin手术前后阳性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9,P〉0.05),平均吸光度术后明显减弱(t=4.428,P〈0.05),Eotaxin术后腺体阳性率明显增加(t=-2.899,P〈0.05);③VEGF阳性面积及平均吸光度手术前后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37、0.825,P值均〉0.05)。结论 ①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后嗜酸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说明紧邻术区水肿状组织不同于鼻息肉。②VCAM-1、Eotaxin术后紧邻术区鼻黏膜阳性表达,说明Eotaxin有可能上调VCAM-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促进嗜酸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穿内皮细胞问隙迁移到组织中,可能是息肉复发的基础。其中Eotaxin术后腺体阳性表达明显增加,推测其可能在鼻息肉复发早期发挥重要作用。③VEGF术后高表达,提示VEGF可促进术区血管增生及通透性增强,使局部组织增生、水肿,从而可能成为息肉复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17及其受体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鼻息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及其受体的表达,并探讨其在鼻息肉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20例患者鼻息肉组织及15例对照组织(接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分别进行IL-17及其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检查发现IL-17主要表达在鼻息肉组织中的浆细胞胞质内,少量表达在上皮细胞棘细胞层和浆液腺泡内,与对照组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7、2.176、2.246,P值均〈0.05)。而且免疫印迹检查发现IL-17及其受体蛋白在鼻息肉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IL-17通过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增高,对其发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 AQP1)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 与鼻息肉水肿形成及发展的关系。方法:取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下鼻甲黏膜30例和鼻息肉组织60例。鼻息肉组Ⅱ型1期10例, 2期15例, 3期25例,Ⅲ型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QP1在不同类型及不同临床分期鼻息肉和下鼻甲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在不同类型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鼻息肉上皮层AQP1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下鼻甲黏膜(P<0 01); 不同分型分期鼻息肉上皮层AQP1的阳性细胞数又有差异,Ⅱ型3期和Ⅲ型鼻息肉显著低于Ⅱ型1期鼻息肉(P<0 01); 而在鼻息肉血管内皮及腺体细胞中的AQP1的表达明显高于下鼻甲(P<0 01); (2)Ⅱ型3期和Ⅲ型鼻息肉血管内皮中AQP1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Ⅱ型1期鼻息肉和下鼻甲黏膜上皮下组织(P<0 01)。结论:AQP1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鼻息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