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健  归俊  许承志  毛健强 《广西医学》2010,32(2):174-17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S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平扫与增强扫描,经图像后处理成像采取了MSCT血管成像与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相结合的技术,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10例PS均为单发,左肺下叶后基底段8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例,均为叶内型。MSCT与多模式重建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分支,单支动脉供血。结论MS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PS,可取代有创性DSA检查,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尉东涛  张建平  孙海成 《中国现代医生》2013,(14):108-109,F000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血管重建成像对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方式证实的22例肝脏肿瘤进行128层螺旋CT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SSD)与容积显示(VR)等技术进行双期血管重建成像。结果肝动脉期vR和MIP等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属支,门静脉期VR和MIP后处理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结论128层螺旋CT双期血管重建成像技术快速、直观、准确,有助于指导临床对肝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宇  徐益明  卢道延  葛高华  邵瑾 《河北医学》2008,14(11):1307-13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患者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为蒙片进行减影,最后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处理,评价常规CTA与减影法CTA图像质量及病变的影像表现.其中18例同时进行了DSA检查,8例同时进行了MRA、DSA检查.结果:血管重建后总体可评价率为95.1%.检查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重建图像,影像显示明显优于常规法CTA,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有2种方法,时间飞跃技术(3D-TOF-MRA)和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CE-MRA)。3D-TOF-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由于其操作简便、无需造影剂、无创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头颈部动脉成像,但扫描时间较长,笔者结合并行采集技术(ASSET),其扫描速度明显加快,椎动脉起始段伪影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椎动脉的显示情况。方法97例患者行椎动脉SCTA常规扫描并采用表面遮盖重建技术(SSD)、最大密度成像(MIP)、多角度标准多平面连续二维成像(RFMT STND)后处理技术;128例患者行椎动脉MR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Slinky技术扫描序列和MIP后处理技术,获得感兴趣区横断面的叠加图像及后处理的三维图像。结果两种方法椎动脉显示良好,多能达到诊断要求,SCTA迂曲和狭窄的显示比例为42.3%,MPA为43.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椎动脉及血管形态的变化均显示良好,MRA则显示范围更全面,并能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螺旋CT多层面重建及三维成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17例进行螺旋CT扫描患者,检查部位包括肺部、血管、胃肠及骨骼脊柱,层厚3-5mm,螺距(pitch1.0-1.5),重建后二维图像进行多层面(MPR)及表面遮盖法三维(SSD)重建。结果:多数病例的三维成像显示良好,病变整体形态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从不同位置和角度得以观察。结论:螺旋CT多层面重建及三维成像可以立体、多层面、多角度观察病灶,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对指导外科手术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MR检查6例脊髓内血管畸形,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4例动静脉畸形(AVM),T1、T2加权成像脊髓内显示迂曲的信号流空。T2加权成像在高信号脑脊液中显示更加清晰。1例AVM行增强MR扫描,显示条状不均匀强化。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性血管瘤在T1、T2加权成像上呈现高低混合信号,显示病变内或周围有陈旧血块或含铁血黄素沉着。MRI显示受累脊髓增粗。MR诊断这些畸形相对直接,没有必要行增强扫描,认为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对头颈部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头颈部动脉瘤患者行CT扫描、三维血管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法(SSD)、多平面重建法(MPR)及容积积分法(VR)技术重建。结果发现1例颈内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破裂伴假性动脉瘤形成,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2例脑动脉瘤。结论MSCTA是目前诊断血管性病变的一种无创、快速、正确的重要手段,对头颈部血管瘤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9.
3D DCE MRA诊断下腔静脉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在下腔静脉(IVC)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部3DDCEMRA检查患者1040例,均使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Propeller LAVA)行血管成像,先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疑IVC畸形者再行容积再现(VR)重建。结果1040例患者中共发现IVC畸形6例,发生率为0.58%。双IVC畸形4例,左位IVC2例。结论3DDCEMRA能清楚显示IVC畸形。  相似文献   

10.
论述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对15例脑动静脉畸莆均做了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同时利用时间虎法(TOF法)和相位对比法(PC法)。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与治疗10例,手术治疗4例。结果表明,MRA能够显示脑内AVM的部位、形态,大致显示出供血动脉有无扩张和引流静脉的多少。提示MRA所显示的AVM与脑血管造影比较,大致相似,但不如后者清晰,MRA是无创检查,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CTA)结合常规CTA在脑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6例患者行脑动脉血管成像,采用减影技术和未减影技术分别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容度投影(MIP)。结果 86例中,81例(92%)达到优质显示;5例为一般显示。结论减影CT结合常规CTA可作为脑动脉成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的方法及在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50例病人进行了3D DCE-MRA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采用K空间(k-space)中心优先采集技术,3D Flash序列扫描,通过MIP重建图像和减影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树像。结果:①对50例疑怀疑有下肢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行3D DCE-MRA,分析其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优良率达74.66%,显示率达100%;②3D DCE-MRA诊断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5%和99.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和99.8%;③与DSA比较,在〈50%的狭窄中,3D DCE-MRA对狭窄程度过高估计,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腿动脉的完全闭塞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本组研究的3D DCE-MRA与DSA对3段血管狭窄符合率比较,显示下肢动脉第1段两者符合率最好,达到100%,第3段血管显示质量最差,与DSA的符合率为89.29%,明显不如DSA。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虽然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仍然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3.
罗莉丽  王长龙 《海南医学》1999,10(4):234-235
目的:研究脑动静脉畸形的MRI和MRA特征,评价MRI与MRA对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脑动静脉畸形常规MRI和MRA扫描,使用超导1.0TMR机,MRI采用SE序列T1W成像,TurboSE序列T2W成像,MRA采用三维TOF法,结果:MRI上13例沮晰显示蜂太无信号区,MRA上15例均立体显示大小不等的血管团状结构,13例显示供血动脉,10例显示引流静脉,2例因血肿遮盖使供血动脉和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2*加权血管成像(SWAN)序列在评估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对行SWAN序列扫描的17例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内磁敏感伪影(MsA)hk积的差异。结果:17例患者中低级别胶质瘤7例(WHOI~II级),高级别胶质瘤10例(WH0Ⅲ~Ⅳ级),高级别胶质瘤组在SWAN序列上显示的MSA体积大于低级别胶质瘤组,利用Wilconxon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3Y,(P〈0.05)。结论:应用SWAN序列可为脑胶质瘤术前分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MRA不同成像方法对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探讨最佳方法选择。方法:26例AVM患者分别作常规MR成像及MRA成像,其中26例均行2DPC检查,8例行3D-TOF检查,18例行3D-MOTSA检查,8例行3DPC检查。比较各序列AVM的血管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结果:MR图像及MRA各序列图像均满意地显示了血管巢。2DPC对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显示率分别为65.4%和80.8%;3D-TOF对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显示率为75.0%和12.5%;3D-MOTSA显示率为100%和33.3%;3DPC显示率为87.5%和100%。结论:3D-MOTSA应作为诊断AVM的主要MRA检查序列,低流速的2DPC序列作为辅助序列,结合SE图像综合观察,能对AVM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随访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支架植入术后患,术后3—20个月接受MSCT检查。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用容积重建、二维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和仿真内窥镜技术。这些患同时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MSCT血管成像的检查结果显示14个病人接受植入的22个支架中,17个支架通畅,1个支架完全闭塞,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一致,4个支架因为伪影的影响不能被评价。在可用于影像学评价的图像中,12个支架内腔直径可被测量,3个支架出现再狭窄。结论:MSCT是评价支架通畅与否的一项新的很有价值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CT图像伪影的病例,并把它们分别整理归类;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CT质控模体进行扫描,分别改变层厚、螺距、重建间隔和模体位置,对阶梯状伪影进行分析。结果阶梯状伪影的大小与重建间隔和模体位置有关,不仅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大,也随螺距的增大而增大。结论CT伪影种类繁多,选择正确的扫描方法和参数,对于避免伪影的产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图像伪影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CT图像伪影的病例,并把它们分别整理归类;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CT质控模体进行扫描,分别改变层厚、螺距、重建间隔和模体位置,对阶梯状伪影进行分析。结果阶梯状伪影的大小与重建间隔和模体位置有关,不仅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大,也随螺距的增大而增大。结论CT伪影种类繁多,选择正确的扫描方法和参数,对于避免伪影的产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肺动静瘘(PAV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经64层螺旋CT增强三维血管重组技术证实肺动静瘘患者3例,比较与普通增强CT诊断肺动静瘘的一致性、优越性。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清楚显示了3例患者全部5个肺动静瘘囊瘤的大小、形态,从不同角度完整显示出病灶血管的三维空间结构。结论多层螺旋技术的发展成为诊断PAVF首选的非创伤性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冉勇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14-115,12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例头皮巨大血管畸形患者,分析其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经16层螺旋CT双能量同步扫描CTA技术确诊,平扫后再行CTA容积扫描的动静脉同期显示全脑血管成像。然后使用常规CTA和减影CTA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成像(MRP)后处理技术观察图像。结果 4例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同时合并头皮-颅骨-脑膜动静脉瘘1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CT平扫结果显示:头皮团块状软组织影增厚。增强扫描显示:蚯蚓状或条状迂曲强化的血管影,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两例还在窦汇区见颅骨内增多扭曲血管与窦汇相连,双侧小脑幕窦显示,直窦顶部与上矢状窦间见细小大脑镰状静脉影相连。一例出现左侧横窦微小变异。结论通过CTA重建,颅骨结构间的空间关系及动静脉畸形的3种组成部分的空间关系能够被充分显示,能够代替常规的DSA检查,在头皮动静脉畸形的筛查、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