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微型腹腔镜一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一孔法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特制穿刺针腹腔镜下一孔法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2例,其中右侧25例,左侧15例,双侧12例。术前诊断单侧斜疝中有9例存在对侧隐性疝,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高位缝扎术。结果:手术时间单侧疝平均15min,双侧疝25min。术后平均2天出院。皮肤小戳口用皮肤胶粘合。16例有阴囊积气、腹膜外小血肿,1例复发,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一孔法微型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内环口高位缝扎术安全可靠、创伤小、美观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无创方法 ". 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3月我院采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2例.经脐孔置入150腹腔镜,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上方1cm穿孔作操作孔,于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用自制穿刺针穿入腹壁至腹膜外层,围绕内环口于腹膜外层完成荷包缝合,缝线拉出体外打结. 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50分钟,平均31分钟,术后住院1-4天.戳口网膜组织脱出1例,无出血及阴囊血肿等并发症.其中25例随访1-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并能同时发现对侧隐匿疝.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58例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德忠 《重庆医学》2007,36(4):339-340
目的 探讨应用腹壁缝合针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并对几个常见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用腹壁缝合针在腹腔镜下对5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施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本组2例近期复发,1例疝囊积液.手术时间10~30min,平均18min.2例近期复发者系11个月双胞胎双侧巨型疝合并脐疝患儿,1例再次腹腔镜下双重荷包结扎,1例行传统高位结扎术治愈.结论 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安全有效、简单快速、损伤小、无需缝线、不留疤痕等特点,优于传统高位结扎术,但应掌握好手术技巧、手术时机及麻醉方法,对于巨型疝患儿应慎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腹腔镜微创手术在小儿腹部外科临床应用的现状和价值,总结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经验,分析缺点与不足,在成功技术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手术方法。方法: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常规探查双侧股沟区,对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单侧19例,双侧5例)同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24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无术后并发症。24例随访1~3年,平均1.5年,仅1例腹股沟斜疝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在一次麻醉下完成多种病变的处理,避免多次手术的打击,降低手术成本,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误诊率低、并发症少、切口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配合的方法及要点。方法:对152例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配合进行分析。结果:151例斜疝患儿在腹腔镜下完成疝内环口高位结扎术,1例中转开放手术。无阴囊水肿、血肿。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配合及良好的仪器设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单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相比较的优点。方法:小儿单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228例与同期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200例进行比较。结果:小儿单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结论:腹腔镜组和对照组比较,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孔法腹腔镜下高位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疗效及优点.方法 用一孔法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5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其中左侧32例,双侧3例.所有例斜疝均在腹腔镜下行一孔法内环高位结扎术.结果 手术时间最短5 min,最长35 min,术后住院1~2 d,平均1.5 d,无手术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一孔法微型腹腔镜下内环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创伤极小、恢复快的超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1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方法、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用腹腔镜手术治疗14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其中右侧斜疝89例,左侧斜疝39 例,双侧斜疝14例.单侧斜疝中有11 例同时存在对侧隐性疝.所有斜疝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高位缝扎术.结果:手术时间平均单侧疝 14 min,双侧疝 26 min;术后平均2天出院.皮肤切口无须缝线、无并发症.病人随访6~26个月,平均15个月,斜疝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行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新术式及配合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方法 采用微型腹腔镜经一孔法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斜疝130例.结果 护士做好术前访视,及时准备手术器械与物品,术中洗手及巡回护士密切配合术者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病人均安返病房.结论 根据小儿生理特点做好术前护理,并熟悉腹腔镜手术操作过程以利术中配合,一孔法微型腹腔镜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采用一孔法微型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采用微型腹腔镜经一孔法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16例.结果 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无感染、血肿、肠粘连、睾丸萎缩等并发症,无1例复发.结论 采用一孔法微型腹腔镜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可靠、安全、美观,患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部无疤痕,而术前充分做好病人生理、心理准备,术后严密观察以及加强预防腹腔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前提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宽景成像在成人腹股沟斜疝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宽景成像诊断成人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对55例超声检查诊断为腹股沟斜疝的成年患者,增加超声宽景成像检查,分别对平卧位平静状态及经valsalva动作后两种状态做宽景成像,对比两种状态下疝的变化。结果平卧位平静状态的腹股沟斜疝长径约(10.0±3.8)cm,最厚处厚径约(1.8±0.8)cm,疝囊最宽处(2.4±0.9)cm;经valsalva动作后长径约(11.3±3.9)cm,最厚处厚径约(2.3±0.8)cm,疝囊最宽处(2.7±0.9)cm。结论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腹股沟斜疝的超声解剖结构图,宽景成像可以采集超宽视野图像,从而得到一幅非常完整的超声解剖结构图,对疝囊的整体观察更为直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腹股沟疝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高频超声于仰卧位及站立位时探测腹股沟疝情况,确定疝的发病部位,观察疝囊的外形、走向、与腹股沟韧带的关系、与精索的关系、与腹腔相通处、与阴囊的关系、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结果112例腹股沟疝全部经手术证实,其中斜疝98例,直疝6例。股疝8例。术前超声检出110例,检出率98.2%(110/112),漏诊1例,占0.9%(1/112),误诊1例,占0.9%(1/112)。结论高频超声能对腹股沟疝的类型作出较准确的鉴别,并能确定疝内容物、疝是否有嵌顿绞窄,还能将腹股沟疝与其他腹股沟区包块作出准确鉴别,可作为腹股沟疝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食管裂孔疝(EHH)患者不同体位的超声造影表现,研究超声造影诊断EHH时,体位对其的影响。方法对56例EHH患者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3种体位时疝囊显示率、疝囊及膈肌食管裂孑L最大直径及平均直径进行比较,观察三种体位的超声造影差异。结果56例EHH患者3种体位超声造影差异明显,疝囊显示率左侧卧位为64.29%,平卧位为89.29%,右侧卧位为100.00%,较小的5例滑动性EHH平卧位及左侧卧位时均不显示疝囊,仅右侧卧位时才能清晰显示;疝囊最大直径左侧卧位为4.23cm,平卧位为5.05cm,右侧卧位为5.32cm;食管裂孔最大直径左侧卧位为2.93cm,平卧位为3.73cm,右侧卧位为3.98cm;食管裂孔平均直径左侧卧位为(2.04±0.89)cm,平卧位为(2.89±0.84)cm,右侧卧位为(3.35±0.63)cm;疝囊平均直径左侧卧位为(3.36±O.88)cm,平卧位(4.24±0.81)em,右侧卧位(4.71±0.61)cm。结论EHH患者受检体位对超声造影诊断本病时有一定影响,合适的检测体位可提高EHH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3Dmax补片在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五医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50例腹股沟疝行TEP术患者,根据3Dmax补片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钉合器固定组、Prolene缝线固定组、生物胶固定组,各50例,观察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生物胶固定组与Prolene缝线固组、钉合器固定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2±0.11)、(2.01±0.22)、(2.92±0.42)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5±7.2)、(24.5±8.6)、(34.2±12.2)mL,患者住院总费用分别(625.8±75.2)、(7125.2±98.2)、(8253.6±125.3)元,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分别为(1.1±0.5)、(1.8±0.9)、(2.5±1.1)分。与钉合器固定组比较,生物胶固定组及Prolene缝线固定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费用更低,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生物胶固定组较Prolene缝线固定组效果更好(均P〈0.05)。三组术后住院时间、拔除尿管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3Dmax补片钉合器固定、Prolene缝线固定与生物胶固定的对比研究中,生物胶固定模式为最优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覆盖腹膜皱襞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7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相邻的腹膜皱襞(脐内侧襞或脐正中襞)覆盖腹股沟管后壁及内环口治疗.结果:单侧手术时间(6-25)分钟,平均12分钟;双侧手术时间(13-35)分钟,平均20分钟.住院时间(2-4)...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食管双对比造影在食管滑动性裂孔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患者均口服50ml医用硫酸钡,分别采取立位、卧位、俯卧头低位并腹部加压等方法行食管双对比造影,常规摄取食管充盈像和粘膜像。结果: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食管双对比造影检查,发现膈上疝囊、食管胃环、齿状线上移、疝囊内有胃粘膜皱襞等食管滑动性裂孔疝征象。结论:食管双对比造影是诊断食管滑动性裂孔疝的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改良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经腹腹膜前(TAPP)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因需广泛游离腹膜,分离斜疝疝囊,钉合或缝合腹膜,不仅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时间,也增加了费用.针对上述难点,我们对术式作了改良,探讨改良后的方法 在成人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5月~2008年4月,对腹股沟疝403例、股疝22例行改良TAPP术.剪开脐外侧韧带,斜疝患者以缝合小儿疝的方法 关闭内环口,直疝疝囊、股环疝囊予以剥离,置补片.游离的脐外侧韧带腹膜全部覆盖网片.钉合及以可吸收线针织的方法 固定.结果 手术无中转,每侧手术时间20-30分钟,出血量约4~5 ml.2例出现阴囊及阴茎淤肿,3例出现腹股沟及阴囊血清肿.随访时间2~22月,无复发,无腹部牵拉不适,也无腹痛、腹胀、恶心等肠梗阻及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结论 改良TAPP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方法 简单、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小儿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疝术后复发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分析小儿复发性股沟疝之原因,并采用疝囊高位结扎,内环缩小及腹横筋膜修补等手术治疗。结果:26例均于手术后7天出院,经3年以上临床随访无1例复发,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一守要做到高位结扎,内环大者给予缩小,腹横筋膜薄弱者应给予修补,以达疗效可靠、防止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腹内疝多层螺旋CT(以下简称MSCT)表现,对照手术结果,提高对本病影像学认识。方法对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2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22例腹内疝20例表现为小肠梗阻;1例结肠梗阻;1例大网膜游离缘疝,疝入组织为肠系膜,未见肠梗阻,可见肠系膜动脉增粗、移位;其中7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并腹腔积液。特征性CT表现为肠形态异常、肠管移位、扩张肠袢呈肿块状、囊袋状、簇状聚集;肠系膜根部血管增粗、曲张,牵拉、移位,肠系膜皱缩呈条状,血管及皱缩条状肠系膜向疝口部位集中。手术结果大网膜疝2例;大网膜游离缘疝1例;小肠系膜疝7例;肠粘连索带疝9例;盆腔内疝2例;乙状结肠隐窝疝1例。各种类型腹内疝的MSCT表现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结论通过仔细分析CT征象和对照手术结果,MSCT对大多数腹内疝能做出正确诊断,可有效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High ligation of the hernial sac is a hallowed and time-honoured concept in inguinal hernia repair and it is considered essential for preventing recurrence. However, this concept has been contested in recent reports.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86 cases of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92 cases the sac was ligated at the neck and excised, in 94 cases the sac was not ligated at all but either simply inverted or excised without ligation. The type of repair was Bassini''s repair, Shouldice repair or Lichtenstein''s repair. Degree of post-operative pai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ose cases where sac was not ligated. There were no cases of recurrence in either group at 3 years follow up. Ligation of sac in inguinal hernia surgery is not only unnecessary and time consuming but also leads to increased post-operation pain. Recurrence is unaffected by not ligating the sac.Key Words: Hernial sac,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