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斌 《中国保健》2007,15(8):81-82
脾破裂占腹部外伤致内脏损伤发病率的50%左右.在我科1998年1月~2006年1月间共收治外伤性脾损伤病人67例.目的探讨脾损伤保脾术与全脾除术治疗.结果手术保脾治疗35例,治愈35例,脾切除治疗29例,共治愈64例,治愈率95%.结论保脾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2000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了5例巨脾病人,现总结如下. 例1,57岁,男,因发现脾大40年,皮肤巩膜黄染2年入院.  相似文献   

3.
李云新 《现代保健》2010,(22):47-48
目的 探讨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5例脾囊肿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手术治疗,行全脾切除12例,其中1例保留了副脾,2例行脾片移植 行半脾及囊肿切除3例.本组均治愈. 结论脾囊肿较少见,目前病因仍未明了.B型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是脾囊肿的主要诊断方法,治疗以脾脏切除为主并根据不同性质的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脾破裂脾切除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24例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得出,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手术、术后精心护理,是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结果:24例脾切除患者除1例发生脾窝脓肿外,其切余均治愈出院.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手术,精心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施行单纯性脾破裂脾切除术50例,手术过程顺利.现将术中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均为钝性暴力引起腹部闭合性单纯性脾破裂.男34例,女16例;年龄23~57岁;发病时间2~48 h,出血量500~2 500ml,全部病例均为硬膜外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胰腺炎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诊治的17例胰腺炎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结果 9例非手术治疗患者随访1~3年,均未发生静脉曲张出血;7例行脾切除术患者,脾功能亢进症状消失,出血停止,均痊愈出院,未出现近期合并症;1例行内引流术患者术后未发生出血,脾功能亢进症状消失,未行二期脾切除术.结论 对于胰腺炎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若无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症状,只需保守治疗和治疗原发疾病;脾脏切除术是胰腺炎诱发的门静脉系统栓塞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确切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我院收治外伤性脾破裂61例,对其诊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伤性脾破裂在腹腔脏器损伤中发生率最高,而延迟性脾破裂常常易被人们忽略,往往在受伤后未引起患者的重视,就诊时已经失血过多,造成休克等危及病人生命.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月间,共收治该类病人23例,均经积极抢救成功,本文就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将我院 1 997年 1 1月~ 2 0 0 2年 6月收治的41例外伤性脾脏破裂进行回顾分析 ,探讨基层医院如何诊治外伤性脾破裂。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41例 ,男 32例 ,女 9例 ,年龄 1 5~ 55岁。其中开放性损伤 4例 ,闭合性损伤 37例。1 .2 损伤类型 损伤程度分为 4级 : 级 :脾包膜撕裂或多发的裂伤 ,长度 <5.0 cm,深度 <1 .0 cm(1 2例 ) ; 级 :脾实质撕裂但不到脾门 ,孤立或多发的裂伤 ,长度 >5.0 cm,深度 >1 .0 cm,脾门完整 (1 5例 ) ; 级 :不规则破裂 ,脾门受损或脾已部分离断 (9例 ) ; 级 :脾广泛破裂 ,被膜广泛剥脱 ,脾动脉主干…  相似文献   

10.
脾脏损伤居腹部脏器损伤首位,约占30%,外伤性脾破裂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导致血栓形成.青海省格尔木地区海拔2800米,居民平均血红蛋白为160g/L,缺氧造成血液黏滞度高,更应加强对本病的重视.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行全脾切除术患者151例,术后获随访2个月以上,其中血小板增多患者14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脾脏肿瘤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中血管瘤14例,错构瘤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4例,表皮样囊肿5例,炎性假瘤2例,血管肉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开腹脾切除术15例、脾部分切除术4例、腹腔镜脾切除术6例、腹腔镜脾囊肿开窗引流术5例、胰体尾并脾切除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良性患者术后长期存活,恶性患者手术后需接受综合治疗.结论 脾脏原发性肿瘤临床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主要方法.治疗首选手术,脾脏良性肿瘤手术效果较好,恶性肿瘤应在术后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本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脾包膜下血肿患者42例,保守治疗31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11例转化为延迟性脾破裂.经手术治疗.其中8例患者因脾包膜下血肿渐增大,切除脾脏。  相似文献   

13.
慕永超 《中国社区医学》2004,10(1):52-52,55
1996年1月至2003年5月,我院施行脾损伤脾切除术92例,术中及术后共发生脾门区域出血4例。现对该组病例作一总结并提出脾门区域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86年1月—1989年12月,我院经手术保脾的病人中,有21例失败,本文就2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保脾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4例:闭合性脾破裂20例,开放性1例:均为脾实质裂伤。1处裂伤的12例,2处或2处以上的裂伤8例,脾碎裂1例;裂伤脾上极或下极的16例,裂伤合并脾门和/或脾血管损伤5例:脾破裂合并肝破裂1例,合并左肾破裂2例;术前发生休克的19例;腹腔内积血在800m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脾助肺联合化疗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06月我院收治的耐药性肺结核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分别给予补脾助肺联合化疗治疗、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痰菌转阴率、病灶变化情况及不良状况.结果:观察组1月末痰菌转阴率为50.0%,明显高于对照组1月末痰菌转阴率30.0%,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病灶部分吸收19例、病灶未变化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病灶部分吸收12例、病灶不变化6例及病灶扩大2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耐药肺结核的治疗上,补脾助肺联合化疗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腹痛为主要症状,以手术治疗为主。脾切除术47例,脾修补术13例。治愈54例,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脾破裂诊断较为容易,行腹腔穿刺、B超、CT检查等能提高脾破裂的诊断率。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脾破裂的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1年1月-2012年10月,采用非手术治疗的54例脾破裂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均痊愈出院,非手术治疗成功51例(94.44%),余3例因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或延迟性出血而中转手术治愈,治疗并发症与同期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脾破裂非手术治疗适应证和密切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条件下,非手术治疗脾破裂是可行的,对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发生延迟性出血者,应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1981年1月~1985年10月,因创伤性脾破裂在我院行脾切除术的35例患者作临床随访和血清免疫学方面检查,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中,男29例,女6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6岁,手术距随访时间最短6月,最长63月。并经同位素扫描摒除可疑有脾种植或脾残留及副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与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与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等。结果58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采用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16例,包括发热11例、脾窝积液3例、肠梗阻2例。结论外伤性脾破裂常伴有内脏损伤,治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及时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要最大化保留患者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20.
延迟性脾破裂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系指腹部外伤48h以后才表现腹腔内大出血症状的脾破裂,它不仅指包膜下脾破裂出血,还包括脾破裂后脾周围血块脱落继发出血和脾脏裂孔小、出血缓慢者。我院自1978年1月~1997年4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125例,其中延迟性脾破裂1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