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脾阴虚临证辨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脾胃学说应用于临床,多侧重脾阳、胃阴的辨治。然笔者认为脾阴有它的特殊性,与胃阴有明显的不同。1脾阴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脾之运化多指脾气(阳)而言,然实则有脾阴参与也。万密斋在《养生四要》中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茸攵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亦指出:“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运转,而不能输(精)于五脏”。唐容川《血证论》亦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由此认为,水谷入胃,将其腐熟蒸…  相似文献   

2.
关于脾胃阴阳属性问题,历来多有论争。笔者认为,脾阴胃阳之说,是古人根据脏腑阴阳特性而在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归类,它并不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故此后世将古人这种从人体结构认识上提出的脾阴胃阳的理论,广泛地类推到生理病理的各个方面,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脾为至阴,受胃之阳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至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这对后世坚持脾阴胃阳之说,具有深刻的影响。 脾胃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反映,究竟是脾阳胃阴,还是脾阴胃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 1 在生理方面 脾主升,胃主…  相似文献   

3.
脾属土,居中央,生化气血,故为后天之本。一脾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称脾胃为“水谷之海”。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相协,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以营养周身。《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又云: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中医无论是治病还是调养身体都非常注重"胃气"。"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如《素问·五脏别论》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5.
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输精于皮毛。"《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五脏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这几段经文,不仅说明了脾胃在人体生命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7.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在生理上,脾胃阴阳各有所司,又相互协调;在病理方面,脾胃阴虚津亏证候并非鲜见,而临证治疗多有重气阳、轻阴津之偏。兹就滋脾养胃法及其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体会。一、甘淡滋脾法清代医家陈修园曾曰:“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脾阴不足者,可见胃  相似文献   

8.
浅议从脾胃论治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之证,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等论述。河间崇风火,丹溪力倡痰,景岳主虚,归纳起来无非风、火、痰、虚四端,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其中脾胃之地位至关重要。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居于中土而灌溉四旁,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脾胃互为表里,燥湿相济,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9.
1来源关于卫气的来源,各家有争议,有卫气来源于上焦说、中焦说、下焦说,有来源于三焦说等。追本溯源,从《内经》原文分析,卫气来源于三焦说更为合适,即卫气者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根于下焦。1·1卫气生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见,脾胃乃卫气的生化之源,卫气是水谷之精气,生于中焦。1·2卫气宣发于上焦《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调经论》云:“阳受气于上…  相似文献   

10.
脾胃与气血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称之为“后天之本”。“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决气篇》)说明了脾生血,统血的功能。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胃为水谷之海,人一身之精神气血,皆此而生。因而调理脾胃,是气血充盈的独特大法,在医学领域中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导引法原文风身体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为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永国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送,逆者死。”张仲景曰:“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其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相似文献   

13.
1 脾胃与人体阴阳平衡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作用,称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万密斋《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血证论》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物在胃中,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将精微物质游行布散,上输于脾,通过脾之运化,散精归肺,供养周身.  相似文献   

14.
“三焦出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这是对“三焦之气”理论的高度概述。如马莳曰:“故三焦者,上焦为宗气之所出,中焦为营气之所出,下焦为卫气之所出。”张介宾亦谓:“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以下就依此分述。营卫二气均源于水谷之精气,都是由谷气所化生的,水谷入于胃中,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其精  相似文献   

15.
陆宁  施航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52-452
所谓"胃气",是脾胃之气的统称,泛指以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脾胃之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历代医家都有详细的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张景岳说:"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  相似文献   

16.
妊娠恶阻为常见病。本病病机,或为脾胃气虚、或为脾胃阴虚,以致胃失和降、冲脉之气上逆,而发为呕恶不止。其中,据临床观察,凡病程较长者,多属脾胃阴虚。关于恶阻一证与阴虚有关。《内经》早有“无阴则呕”之论。徐荣斋《妇科知要》说,恶阻之证较厉害者,多见“胃阴不足之人”。恶阻脾胃阴虚证型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饮食、劳倦、情志以及疾病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正>胃气者,脾胃之气也。脾与胃同居中焦,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清降浊之功能。胃气理论,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  相似文献   

18.
梁栋 《养生月刊》2003,24(11):516-517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周身的津液、营养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故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景岳全书》说:“盖人自有生以来,惟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胃强则强,  相似文献   

19.
理气通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师临证 ,见尊师李树楷主任在治疗脾胃病时用“理气通降法”,每获良效。临证之余 ,得暇问及 ,师曰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 ,为气之枢纽。胃为水谷之海 ,无物不受 ,以降为顺 ,脾主运化 ,主升清气 ,脾升胃降 ,升清降浊 ,出入有序 ,病无从生。胃喜疏通而恶壅滞 ,当人若因饮食、情志或六淫之邪所伤 ,致脾胃枢机不利 ,升降失常 ,郁滞于中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气滞、血淤、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相杂为患而出现胃痛 ,胃胀 ,胃痞 ,呃逆 ,呕恶 ,嗳气 ,泛酸 ,嘈杂等证。然郁滞为其共同病机。”经师启迪 ,恍然悟之 ,方知老师因对脾胃生理 …  相似文献   

20.
范宏宇 《河南中医》2003,23(8):61-61
中医的胃气学说 ,即是指脾胃的功能。胃主受纳属燥土 ,脾主运化属湿土。燥湿相济 ,纳运协调 ,方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升降相因 ,脾主升 ,胃主降 ,脾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 ,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的升降 ,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内经》有“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之说。汪昂的《医方集解》里记载有“三人冒雾而行 ,一人死 ,一人病 ,一人无恙” ,究其因 ,死者空腹 ,病者饮酒 ,无恙者饮食。已故著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指出 :《伤寒论》三阳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