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虫草益肾颗粒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肾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EPO改善贫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虫草益肾颗粒。两组均予慢性肾衰竭一般治疗,并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EPO注射液(3000单位/支),按100 U·kg~(-1)·W~(-1),每周分2~3次皮下注射。为了及时调整EPO用量,每2周检测1次血常规。血红蛋白(Hb)达到115 g/L时EPO适当减量,两组病例均以8周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变化情况。结果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Scr及BUN数值降低(P<0.05),Hb水平升高(P<0.05),HCT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Scr及BUN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及HCT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升高Hb、HCT及降低Scr及BUN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虫草益肾颗粒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较单用EPO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前后肾性贫血患儿网织红细胞参数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 an cou lter LH 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Beckm 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EPO治疗前6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同病期患儿和65名正常对照的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不成熟度(IRF)和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RV),同时检测其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比较EPO治疗前、后肾性贫血患儿Ret%、RBC、Hb、IRF、MRV等参数的变化。结果EPO治疗前,氮质血症组和肾功能衰竭组的Ret%较对照组均有升高,但IRF值基本正常或略低;经过EPO治疗后肾功能不全患儿的贫血状态明显得到改善,IRF值和MRV值明显升高,IRF值升高的程度比Ret%更加明显。结论Ret参数尤其是IRF值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肾性贫血患儿的骨髓增生程度和红系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可溶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肾性贫血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肾性贫血患者136例作为肾性贫血组,以同期体检中心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肾性贫血患者按贫血程度分为重度贫血组(Hb<60 g/L)及轻中度贫血组(Hb:60~120 g/L);重度贫血组再按病程分为:<3年组,≥3年组,应用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H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EPO及肌酐(Cr)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肾性轻度贫血组患者的内源性EPO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和Cr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和Cr分别与EPO进行组内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135、0.243,相关性差.肾性重度患者内源性EPO与Cr浓度呈反比,但并非平行.结论 肾性贫血患者内源性EPO的检测对于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静脉和口服补铁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使用效应的比较。方法:将62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每组31例,观察期10周。所有患者均常规使用EPO治疗,剂量为100U/(kg·周),皮下注射,若患者血红蛋白(Hb)达100g/L,则将EPO剂量减少50%;若患者Hb达120g/L则将EPO剂量减少75%。口服组给予富马酸铁口服,静脉组给予蔗糖铁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用药前、用药后4周、用药后8周、用药后10周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铁蛋白(SF)、不良反应以及EPO使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Hct、SF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而静脉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口服组(P<0.05),两组患者EPO使用量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少,而静脉组减少明显(P<0.05),静脉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组,EPO的效应明显高于口服组。结论:静脉补铁能及时有效地补充肾性贫血患者所需的铁剂,使贫血状况改善,不良反应少,可安全应用,并能增强EPO效应,减少其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和C-反应蛋白(C-RP)的联合测定在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肾性贫血方面的作用。方法:4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肾性贫血的患者在用r-HuEpo治疗前测定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红细胞压积(Hct)、STfR、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SEpo)、C-RP,按STfR在正常值范围内或以上及正常值以下分为A、B两组,给予皮下注射r-HuEpo,50U·kg-1.次-1,1周2次,2周、4周后复测以上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27例,B组20例。两组治疗前Hb、Hct、Ret、SEpo均无明显差异(P>0.05),STfR、C-RP有明显差异(P<0.01)。A组治疗前Hb、Ret、HCT与治疗后2周、4周后的值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1<0.05、P2<0.01)。B组治疗前Hb、Ret、HCT和治疗后2周、4周后的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A组Hb与STfR呈正相关(r=0.7,P<0.01),B组Hb与C-RP呈负相关(r=-0.8,P<0.01)。结论:联合检测STfR和C-RP对r-HuEpo的疗效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脾益肾汤对脾肾两虚证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脾肾两虚证血液透析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脾益肾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b、SI、TSAT、Hc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L-6、CR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脾益肾汤可改善脾肾两虚证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状态,减轻血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维持性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肾性贫血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分别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EPO治疗和低通量血液透析联合EPO治疗,疗程1年,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小于对照组(6.4%vs 66.7%,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尿素氮(BUN)、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下降,分别为(2.1±0.5)mmol/L vs(1.1±0.2)mmol/L(P0.01)及(152.6±119.1)%vs(38.8±17.2)%(P0.01),而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多效蛋白(PTN)和血红蛋白(Hb)明显升高,分别为(100.6±3.8)mg/L vs(57.0±1.5)mg/L(P0.05)及(31.1±0.5)g/L vs(18.7±0.5)g/L(P0.01)。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EPO治疗维持性肾性贫血临床效果好、安全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纠正肾性贫血的治疗行为的影响.[方法]对64例MHD病人进行3个月的关于肾性贫血的认知行为干预.[结果]认知行为干预后,64例MHD病人对肾性贫血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EPO、铁剂(口服或静脉)使用率均有明显提高(P<0.01),3个月内自行停用EPO例次明显减少(P<0.01),血红蛋白和血铁蛋白达标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MHD病人纠正贫血的医嘱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前后肾性贫血患儿网织红细胞参数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EPO治疗前6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同病期患儿和65名正常对照的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不成熟度(IRF)和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RV),同时检测其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比较EPO治疗前、后肾性贫血患儿Ret%、RBC、Hb、IRF、MRV等参数的变化。结果EPO治疗前,氮质血症组和肾功能衰竭组的Ret%较对照组均有升高,但IRF值基本正常或略低;经过EPO治疗后肾功能不全患儿的贫血状态明显得到改善,IRF值和MRV值明显升高,IRF值升高的程度比Ret%更加明显。结论Ret参数尤其是IRF值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肾性贫血患儿的骨髓增生程度和红系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静脉补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肾性贫血的效果.方法 37例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补铁组22例,口服补铁组15例.静脉补铁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10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缓慢静滴,2次/周,共10次为一疗程;口服铁组:复方血康口服液,10 ml/次,每日3次.均同时使用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0)6 000 U,3次/周,比较2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尿素(BUN)、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变化.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血Hb、Hct、RBC、SI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静脉补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铁缺乏、改善肾性贫血有效,疗效优于口服补铁,配合EPO治疗效果明显,从而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均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EPO)1万U.次-1,皮下注射,1次.周-1;速力菲、叶酸辅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外,加用左卡尼汀1.0 g+生理盐水20 mL,每次血液透析后静脉注射1次,疗程为6个月。治疗后1、6个月,观察2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红细胞比容(HCT)及体质指数(BMI)的变化。结果治疗1、6个月后,观察组Hb、ALB、HCT、BMI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左卡尼汀能促进EPO的作用,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血宁与蔗糖铁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肾性贫血患者氧化应激及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MhD肾性贫血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蔗糖铁+左卡尼汀,观察组给予生血宁+左卡尼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肌酐、血钙、血磷等指标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SOD、GSH-Px、MDA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SOD、GSH-Px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MDA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TNF-α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有明显增加趋势(P<0.05);治疗后观察组SF(413.15±1.87)ng/L、TSAT(28.59±1.74)%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两组Hb、HCT均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血肌酐、血钙增加,血磷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血宁与蔗糖铁联合左卡尼汀对MhD肾性贫血患者疗效相似,前者铁代谢指标优于后者,且不会加剧氧化应激及微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段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iFGF23)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透析患者血清iFGF23,并做相关性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MHD患者138例,平均血红蛋白(Hb)水平为(105.0±19.0) g/L,其中79例Hb水平超过110 g/L,肾性贫血控制达标率为57.2%.按肾性贫血控制达标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达标组的iFGF23水平低于未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患者Hb水平与红细胞比容(HCT)、血清白蛋白(Alb)、白细胞(WBC)呈正相关(P<0.05),与收缩压(SBP)、血肌酐(Scr)、铁蛋白(Fer)、Ln(iFGF23)呈负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清Alb、高Scr、高Ln(iFGF23)是MHD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Ln(iFGF23)与MHD患者肾性贫血的发生风险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4.
肾性贫血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肾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异型红细胞的数量与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浓度存在的关系。方法 取正常对照组、患者组外周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取染色良好的血片检查,分类1 000个红细胞,同时测定血浆BUN、Cr含量,对并型红细胞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肾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异型红细胞的数目多少与血中BUN、Cr含量呈平行状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1)呈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肾性贫血患者血中异型红细胞明显增多,溶血是造成肾性贫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拟益肾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益肾方治疗32例慢性肾衰患者,并与服用尿毒清颗粒治疗30例进行随机对照,观察每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情况,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在降低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降低BUN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降低Scr、升高Ccr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在降低BUN、Scr、升高Ccr方面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益肾方能明显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对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于EPO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24周分别检查新进入维持性血透的27名患者的Hb、HC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观察血压、肝素用量及内瘘等.结果患者EPO治疗前,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EPO治疗后,Hb及HCT逐渐升高,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升高,在治疗4周及24周时相差均显著(P<0.05).血浆粘度治疗前高于正常组,但相差不显著,且随EPO治疗无显著改变(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随EPO治疗有升高趋势,但相差也不显著(均P>0.05).EPO治疗后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及肝素用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EPO治疗可致全血粘度升高,主要与贫血改善有关,而血浆粘度未受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生血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肾衰肾性贫血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肾衰患者3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每次3000U,每周皮下注射2~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血宁2片,每日3次口服,疗程2个月。疗程结束后检测各组Hb、HCT。结果:治疗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血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肾衰患者肾性贫血,并能延长红细胞寿命,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蠲肾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予蠲肾汤治疗,对照组30例予析清胶囊治疗,2组均8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随访8周后统计疗效。观察项目:①临床症状、体征积分;②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③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1.7%,对照组为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肾功能(BUN、Scr)、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指标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蠲肾汤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可调节血糖和脂类代谢紊乱,调整血液流变性异常,减少尿蛋白的排泄,调整肾小球滤过功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对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水平及其对患者贫血症状作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多种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PO水平。以正常人、非癌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同时检测各组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数。分析各组EPO水平差异及其与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晚期癌性贫血组患者血清EPO为2.69±1.30μg/L,网织红细胞2.78±1.06%;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EPO为1.59±0.69μg/L,网织红细胞1.17±0.35%;非癌性贫血组患者血清EPO为2.78±1.53μg/L,网织红细胞5.46±2.12%;癌性贫血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其血清EPO、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癌性贫血组患者与非癌性贫血组患者比较,网织红细胞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癌性贫血组和非癌性贫血组患者EPO和网织红细胞值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晚期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反应性增高,但机体对EPO反应性减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r Hu EPO)治疗尿毒症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尿毒症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71,B=71),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 Hu EPO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给予左卡尼汀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8周后、12周后Hb、Hct水平,统计r Hu EPO用量、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体内Hb、Hct水平逐渐上升,且B组患者在治疗4、8和12周后体内Hb、Hct水平均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治疗8、12周后r Hu EPO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27%)明显高于A组(3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尿毒症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