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 (RPs)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36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 [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2 2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9例 ,脾功能亢进 5例 ]全血中 RPs的比例和绝对值 ,观察 RPs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变化 ,并与 2 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对照组 RP s百分率和 RPs绝对值为 (2 .5 2± 1.12 ) %和 (3.32± 1.6 0 )× 10 9/ L;ITP患者的 RPs百分率为 (10 .77± 8.42 ) %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但 RPs绝对值 [(1.74± 3.19)× 10 9/ L]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P <0 .0 5 ) ;CAA及脾功能亢进者的 RPs百分率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 ,分别为 (2 .92± 2 .19) %和 (1.82±0 .97) % ,但 RPs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0 .5 8± 0 .86 )× 10 9/ L ;(0 .5 9± 0 .11)× 10 9/ L ]。结论 :采用本方法测定RPs可靠易行 ,在血小板破坏增多或血小板生成不足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 ,RPs的比例和绝对值均有相应的显著变化。在临床上可作为 ITP诊断的辅助条件 ,并可与其他血小板生成不良性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网织血小板测定对血小板减少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 (RP)数值的变化对各型血小板减少疾病的诊断价值 ;外周血RP与骨髓中巨核细胞 (MK)增生程度的关系。方法 以噻唑橙作为RNA的荧光染料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 ,并计算RP(% )及RP绝对值。结果  (1)正常对照组 :RP(8 4±2 5 ) % ,RP绝对值为 (16 8± 6 8)× 10 9/L。 (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和脾功能亢进症患者RP(%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RP绝对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在不同MK增生级别的ITP患者中 ,RP(% )、RP绝对值在各组之间均无差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RP(% )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而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RP(% )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其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3)上述疾病患者 ,经治疗有效者RP(% )恢复正常 ,而无效或疗效欠佳者 ,则RP(% )几无变化。结论 外周血RP测定 ,有助于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是血小板减少疾病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也是疗效判断的监控指标。外周血RP与骨髓中MK增生的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李力  肖扬  庞妍  蒋祖军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5):524-525,529
目的:观察网织血小板(RP)在不同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程度一致情况下的水平,初步探讨其对血小板减少原因判断的价值。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15例健康志愿者、11例初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尚未获得完全造血重建的血小板减少患者、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造血重建后血小板再次减少患者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率。结果:初治的ITP组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造血重建后血小板再次减少组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再障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获得完全造血重建的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对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尤其是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重要意义,对临床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06~2004-10住院的ITP患者48例,根据疗效分为两组,其中临床有效组40例,临床无效组8例,以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和(或)血清PAIgG及RP%,并常规血小板计数。结果ITP患者临床有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和RP%显著降低(P<0.01)。临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AIgG和R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AIgG和RP动态检测将是ITP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减少症为血液系统常见疾病 ,多见于儿童及中青年 ,老年人相对较少。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 41例老年血小板减少患者及 50例正常老年人外周血网织血小板 (RP) ,研究其对老年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和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  41例老年血小板减少患者均来自本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病人 ,根据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2 6例 ,男 10例 ,女 16例 ,年龄 60~76岁 ,平均 (68 7± 4 7)岁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61~ 72岁 ,平均 (66 5± 2 6)岁 …  相似文献   

6.
巨核细胞数和形态的观察一直作为判断骨髓血小板生成情况的手段应用于临床 ,但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而且容易造成人为误差。 1 969年 Ingram和 Coopersmith应用新亚甲蓝染色发现放血后的 Beagle犬外周血液中含有一种清晰的浓染网状结构的血小板 ,被命名为网织血小板 ( Reticulated platelet,简称 RP) ,放血前 RP为0 .8%~ 3.0 % ,放血后 5~ 1 0天增加至 6%以上 ,认为这种 RP与网织红细胞类似 ,能反映骨髓血小板的生成状态〔1,2〕。由于检测技术的进步 ,RP的检测已应用于临床。现就其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作综述。1 …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网织血小板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ITP)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率 (RP% )和绝对值水平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噻唑橙染色 ,流式细胞仪检测 6 4例正常人和 47例 c ITP患者的 RP%和 RPs绝对值。结果 :c ITP组 RP%〔(2 9.31± 16 .30 ) %〕明显高于对照组〔(5 .83± 1.81) %〕,RPs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6 .33± 4.5 0 )× 10 9/ L 和 (8.70± 2 .6 0 )× 10 9/ L,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RP%和成熟巨核细胞明显降低 ,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增高 ,分别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还观察到 ,在血小板升高前 ,RP%升高达峰值 ,此后随血小板升高 ,RP%逐渐下降。结论 :RP%和 RPs绝对值能反映 c ITP患者骨髓血小板生成活性 ,且 RP%能作为血小板恢复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网织血小板比率在严重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提高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选取228例体温〉38℃、中性粒细胞数〉8×10^9/L和血小板数〉150×10^9/L疑似感染的重症患者,根据细菌学检测结果分为感染组(154例)和非感染组(74例),测定其外周血网织血小板比率(IPF),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诊断价值评估。结果感染组IPF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IPF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910,高于传统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P均〈0.05)。结论网织血小板比率可作为早期鉴别诊断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为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促使血小板减少而使机体器官受损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是ITP较常见的表现之一。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大致为两类: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破坏加速。网织血小板(RP)是新释放入血液循环的血小板,是富含RNA类似于网织红细胞(Ret)的最年轻的血小板。RP的数目反映了人体血小板的更新速度、血小板增生情况。2002年11月~2003年4月我们检测了50例健康人、48例ITP患者、35例急性白血病、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的RP,旨在探讨RP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以便更好为临床上诊治ITP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织血小板是新生成的释放入血液循环中的最年轻的血小板。网络血小板的检测有画于判断血小板减小的原因,也可应用于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病率约为3.7/100万〔1〕,TTP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主要特征,常伴有神经精神异常、肾脏损害、发热、出血等症状和体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老年TTP患者因红细胞变形能力差,红细胞容易破碎,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尤其突出。本文观察山莨菪碱联合血浆置换(PE)对TTP患者细胞百分数(Ret%)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临床特征、诊断、发病机理以及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76例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检查。结果: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外周血小板计数相关(r分别为0.423、0.396、0.297,P〈0.05);76例患者标本中有22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7(个/4.5cm^2),占20%;巨核细胞成熟障碍29例,占38%。结论:血小板生成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21例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使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CDFI)及多普勒能量图(CDE)测脾内、外动脉搏动指数,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小板相关性免疫球蛋白G(PAIgG)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小板生成素(TPO)。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普萘洛尔治疗一周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普萘洛尔治疗前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值分别为47±5×109/L和63±8×109/L;血小板计数变化值与脾内、外动脉搏动指数变化值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78和0.74,P<0.05;治疗前后PAIgG、TPO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普萘洛尔可能通过改变脾脏的血流动力学而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血小板抗体 (PAIgG)、血小板膜蛋白(CD62P)、网织血小板 (RP)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5 8例ITP组及 2 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PAIgG、血CD62P、RP、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 ITP组的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PAIgG、CD62P、R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在淋巴细胞亚群中 ,ITP组CD3、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CD8、CD19细胞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CD16+ 5 6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PAIgG、CD62P、RP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ITP这一病理过程 ,对提高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目前仍是内科治疗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部分脾栓塞或脾切除治疗方案,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体对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的识别,损伤了血小板以及内皮细胞而导致,以血小板减少及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通过4T评分以及实验室检查可有助于诊断,治疗上需要立即停用肝素及其相关制剂并开始替代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指临床使用肝素类药物治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且机体处于易栓状态,不伴或伴有新发血栓的一类患者。如未经治疗,高于50%患者将在数天或数周内发生血栓,及时治疗将明显降低血栓并发症[1,2]。因此,临床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HIT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策略的新进展。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HIT是肝素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肝素在体内与血小板4因子结合形成血小板4因子-肝素  相似文献   

20.
王其新  孙兆刚 《山东医药》1992,32(12):21-21
木文用氦-氖激光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病人16例,总有效率为93%。作者认为,其治疗机理为,激光照射后可增强并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抗体生成,或可起到与之竞争性结合或封闭受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