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时内固定矫形固定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总结28例脊柱结核患者,经术前抗痨后,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前路钛钢板或“AO”前路内固定器内固定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28例患者血沉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术后1.6个月,无局部结核复发、窦道形成,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术后3.6个月,后凸畸形矫正平均较术前纠正25°。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全部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脊柱结核内固定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助于植骨融合和减少结核复发,在结核病灶彻底清除的同时,植骨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Rao YB  Xiao SP  Wang YL  Wang S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906-90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的疗效。方法对9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了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ue(H-L)术式、C—D及TSRH三维矫正,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长期总结,分析所采用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94例术后随访时间1—3年,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ve(H-L)术式、C—D及TSRH三维矫正平均矫正率分别为36.42%、45.18%、55.68%、63.28%,采用H—L、C—D和TSRH手术方法的矫正度均高于Harrington方法,其中以TSRH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最显著。结论手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是明显的,尤以近年运用的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更为优良。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Kaneda器械治疗胸腰段脊柱严重损伤具有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采用了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所得出的数据计算平均顺应系数,结果表明,三柱严重损伤时,轴压,侧弯稳定性高于完整脊柱,后伸,旋转的稳定性与完整脊柱相同,前屈运动明显失稳,实验提示,单用Kaneda器械难以维持三柱严重损伤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腰椎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经平均18个月(12-26个月)的随访,45例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后凸矫正角度19°,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脊柱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凸成角矫正畸形术后患者能早期离床活动,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operative treatment of spinal fracture-dislocation without neumlogic deficits. Metods. Eighteen patients with spinal fracture-dislocation were neurologically intact at the time of injury, and all were treated operatively. The fracture sites were:8 cases in cervical spine, 3 cases in thoracic spine, and 7 cases in lumbar spine. Eight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juries had variant degrees of forward slide and kyphotic deformity. Of the 10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s, one had lateral dislocation, 4 cases with kyphotic deformities, 5 cases withspinal canal compromise averaged 50% (ranging from 40% to 70% ).Results. The aveiage period of follow-up was 4.4 years with a range of 11 months to 13 years. All the patients returned to full-time work. No patient developed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Kyphotic deformity was corrected in the 4 cases, and no progressive kyphosis was noted. There was no operation-related complication. The averaged post-opera-f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13 days. Conclusions. Despite the rare incidence of spinal fracture-dislocation without neurologic deficits, we suggested that kind of fracture be considered unstable fracture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risk of delayed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and kyphotic deformity, and be treated operatively to restore the sagittal alignment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pine.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脊柱稳定性前路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内固定的脊柱结核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经过15个月的随访,1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植骨全部骨性愈合。融合时间平均为4.3个月。结论病灶彻底清除后行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缩短卧床时间,预防或矫正畸形,并发症少且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并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5例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并腰椎“Z”形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12~36(平均23)个月。结果15例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5.1个月。术后后凸矫正角度平均29°,1~3年随访后平均丢失2.1°。结论在结核病灶清除后一期植骨并局部植入钛质内固定器械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并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月我院收治胸腰椎结核患者28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并腰椎“Z”形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经平均21个月的随访,28例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4.6个月,术后后凸矫正角度平均27°,l~3年随访后平均丢失2-3°。FIM评分术前平均为62.86分,术后平均为83.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清除病灶、自体植骨并局部植入钛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前后路手术对治疗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8例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其中对于5例小于3岁的患儿行经胸腔或经腹膜后的切口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支具矫正;对于3例大于3岁的患儿,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结果:术后随访2~11年,平均4.3年,测定手术前后的Cobb角及躯干位移。侧弯角右术前平均的36.5°矫正到12°(矫正率达66%)。对于小于3岁的患儿组的矫正效果,侧弯角由术前的37.7°矫正至9.6°,后凸角由术前30.5°矫正至6°,躯干位移从23mm恢复至5mm;对于大于3岁的患儿组,X线及CT相关参数显示T4~L3椎弓根的横径从(2.6±0.43)~(5.2±0.85)mm;选用的螺钉的直径为3~4mm,长度为30~40mm;侧弯角由术前的40.9°矫正至12°,后凸角由术前32.5°矫正至8°,躯干位移从29mm恢复至7mm,侧弯角及后凸角丢失分别为2°和3°,所有患儿丢失角度不超过5°,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针对患儿的年龄和畸形程度采用前路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牵引石膏矫正;或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均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矫正效果;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对保证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CT已成为诊断脊柱损伤的一项常用而且重要检查方法。我们对 1998年至 2 0 0 3年 4 6 0例脊柱外伤性骨折、脱位病例的CT结果进行分析 ,探讨其诊断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对 4 6 0例脊柱损伤经平片诊断脊柱骨折、脱位者作了CT扫描。其中男 30 4例 ,女 15 6例。年龄 5~92a ,平均 35a。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 2 4 9例 ,高处坠落14 1例 ,坠物压伤 4 4例 ,跌伤 2 6例。临床表现四肢瘫痪 8例 ,下肢瘫痪 31例 ,不全瘫 6例 ,下肢麻木 12例 ,大小便失禁 19例。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Plus 4型螺旋CT。CT检查范围根据临床定位及平片显示骨折、…  相似文献   

11.
硬膜外阻滞在脊柱结核及脊柱骨折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及脊柱骨折导致脊柱畸形 ,采用硬膜外阻滞穿刺困难 ,阻滞效果不确切 ,故临床上不提倡应用。但我院对 78例胸、腰部脊柱结核及骨折的病人施行硬膜外阻滞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78例 ,男 6 7例、女 1 1例 ,年龄 1 8~ 59岁 ,均无明显心、肺功能异常。其中脊柱结核 6 2例 ,骨折 1 6例 ;按病变部位胸段 2 1例 ,腰段 4 9例 ,胸腰段 8例。麻醉方法 :选切口中点上 2~ 3个椎间隙 ,硬膜外导管一律向头端方向置入 ,留管 2 5~ 3cm。测得麻醉平面后将床摇成约 2 0~ 30度头高脚低位 ,然后缓慢注入维持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新方法及手术适应症。方法:采用AF自动复位位置对30例胸腰椎骨折病人进行治疗,包括爆裂骨折和Chance骨折,并进行术后追踪随访。结果:30例病人的伤椎均解剖复位,截瘫症状恢复迅速。结论: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AF系统是一种三维复位固定的自动装置,它能使碎裂的椎体重新排列,达到理想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Kaneda器械治疗胸腰段脊柱严重损伤具有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采用了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所得出的数据计算平均顺应系数(f).结果表明,三柱严重损伤时,轴压、侧弯稳定性高于完整脊柱,后伸、旋转的稳定性与完整脊柱相同,前屈运动明显失稳(P<0.05).实验提示,单用Kaneda器械难以维持三柱严重损伤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应用全椎板减压,撑开椎间隙置入插入型融合器,再进行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4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对滑脱程度、椎间隙后高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进行测量及评估.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滑脱均有不同程度复位,椎间隙后高由术前(3.9±1.2)mm增加至术后(9.7±1.3)mm,生理曲度恢复.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4.6±6.1)分降至术后的(15.6±5.4)分,结果优良.结论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不仅能使滑脱椎体复位,也有利于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和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15.
后路选择性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策略及融合节段的选择。方法治疗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2例(Lenke IA50例,LenkeIB8例,LenkeIC14例),平均年龄14.3岁,男13例,女59例。均采取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上融合椎取上位的旋转中立位椎体;下融合椎通过下端椎、下方的旋转中立椎、稳定椎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取中立椎、中立椎上一位椎体或稳定椎上一位椎体。术前查站立位脊柱全长前后位、侧位,卧位左右侧屈位片,术后及随访时查站立位脊椎全长前后位、侧位片。测量冠状位Cobb角、顶椎偏移、顶椎旋转、躯干偏移,来观察侧弯矫治及躯干平衡情况。平均融合7.3个节段(4~10个节段),平均随访15.9个月(12~39个月)。结果手术前后胸弯冠状位Cobb角分别为(56.74-14.5)°(40~98°)和(18.54-8.3)°(3~40°);手术前后腰弯冠状位Cobb角分别为(33.94-10.4)°(25~69°)和(11.14-6.4)°(0~30°),自发矫正率为(66.94-16)%(44~100)%。躯干偏移由(16.14-10.2)mm(4—43)min矫至(8.24-6.1)mm(0~25min),有2例病人术后出现轻度躯干失平衡,随访两年无进一步进展。结论结合站立位上下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确定融合范围在矫治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可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Hai Y  Chen XM  Wu JG  Liu YZ  Zhou LJ  Zou D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3):3035-3038
目的回顾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非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7例非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其中男性14人,女性3人,年龄19~51岁,平均35·2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10例,交通事4例,建筑压砸3例。本组患者均为单椎体压缩骨折,骨折节段为:T91例,T112例,T127例,L15例,L21例,L31例。本组患者均主诉腰背部剧烈疼痛,无下肢感觉运动异常,并通过X光平片以及CT确定诊断。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采用Kyphon-X球囊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使用高钡骨水泥灌注强化。手术前后以及随访时均对比评价VAS疼痛记分、Oswestry功能记分、伤椎椎体高度以及后凸角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除2例发生椎体旁骨水泥渗漏强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55(40~65)min。患者术后2d起床活动,7d出院,佩戴支具保护2周。所有患者随访半年以上,平均13(6~24)个月。平均VAS疼痛记分由术前的8·7到术后1周的3·2、术后1个月2·7和末次随访的2·1(P<0·05)。平均ODI功能评分由术前的72·3到术后1周的48·6、术后1个月28·9和末次随访的22·4(P<0·05)。平均椎体前缘高度(mm)由术前的14·3到术后1周的24·7、术后1个月22·9和末次随访的21·4(P<0·05)。平均后凸角度由术前的31·1°到术后1周的9·6°、术后1个月10·9°和末次随访的12·7°(P<0·05)。本组患者均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原工作或正常生活。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非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疼痛缓解好,椎体高度恢复好以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术后椎间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纯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 Ib、Ic型)前路矫形融合术后椎间角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接受前路矫形融合术的单纯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资料,测量冠装面Cobb角、侧凸矫形率、融合节段数、椎间角等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Ib型13例;Ic型5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44.7±10.2)°,术后1周为(6.5±7.5)°,侧凸矫形率平均81.2%。术前椎间角平均为(3.6±3.5)°,术后1周为(2.0±4.4)°,术后1年为(5.3±5.9)°,术前和术后1周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1周和术后1年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按照具体融合节段进一步分组:A组(端椎到端椎融合组),12例;B组(短节段融合组),6例。A组术前椎间角为(4.1±4.0)°,术后1周、1年分别为(1.2±3.5)°、(4.0±4.7)°;B组术前椎间角为(2.0±1.8)°,术后1周、1年分别为(4.2±4.5)°、(7.1±5.1)°。不同时间段A、B两组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之间其余参数,结果 显示术前顶椎偏移,融合节段数以及T12~L1前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术后椎间角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随访时椎间角又逐渐增大;术后椎间角的变化可能和术前顶椎偏移,融合节段数以及T12~L1前凸以及术前椎间角等因素有关;当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不能通过减小侧凸矫形率以及牺牲下腰椎运动节段来减小术后椎间角变化。  相似文献   

19.
20.
用于脊柱内固定器生物力学评价的骨折模型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评价脊柱不同内固定对稳定性影响的骨折模型。方法:收集7例新鲜成人T10~L4节段胸腰椎标本,“V”形切除L1椎体前1/3压缩至闭合,分别测试正常标本,模型标本的前屈-压缩刚度和T12~L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测试过程中观察到标本卸载后可恢复原位,模型标本比正常标本刚度显著性减少(P〈0.01),T12~L2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弯方向的运动范围均显著性增大(P〈0.01或P〈0.05)。结论:新的骨折模型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