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上颌窦提升术提出许多年来,该技术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上颌窦提升术与上颌窦基本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仍未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就这一主题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
在上颌后牙区进行种植术时,常出现剩余牙槽骨骨量不足的临床条件,上颌窦外提升术能够达到垂直骨重建的目的,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手段.由于受上颌窦解剖结构变异的影响,如上颌窦黏膜增厚、上颌窦底壁骨隔存在、上颌窦动脉走行位于窦底或骨窗附近等,常导致上颌窦外提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如上颌窦黏膜穿孔、术中出血、上颌窦炎、感染、植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回顾文献中对上颌窦区域内动脉的研究,整理分析了上颌窦动脉的检出率、直径和走行等生理解剖特征,希望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参考,以期降低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锥形束CT影像上常常可以发现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存在,这种改变是否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呢?这对临床医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本文结合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囊性改变的锥形束CT影像表现,对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影像分类诊断进行介绍,并探讨囊性改变时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可行性、手术方式及术后黏膜的影像学改变等,以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5.
锥形束CT影像上常常可以发现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存在,这种改变是否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呢?这对临床医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本文结合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囊性改变的锥形束CT影像表现,对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影像分类诊断进行介绍,并探讨囊性改变时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可行性、手术方式及术后黏膜的影像学改变等,以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上颌窦解剖因素(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剩余骨高度)对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材料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纳入42例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患者,共计60个上颌窦底提升位点,骨移植材料采用自体骨与小牛骨混合物。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采用锥形束CT(CBCT)进行指标参数的测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剩余骨高度3种解剖因素与术后6个月种植体根端骨吸收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窦底剩余骨高度为(4.46±1.55)mm,上颌窦宽度为(13.86±2.71) mm,上颌窦角度为78.09°±10.2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上颌窦宽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上颌窦角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剩余骨高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上颌窦黏膜是覆盖在上颌窦骨壁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随着上颌窦提升术在种植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上颌窦黏膜的成骨潜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目前尚无关于上颌窦黏膜成骨能力的系统性综述。因此,笔者将对目前上颌窦黏膜成骨潜能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提升术在临床上常用于增加上颌后牙区的垂直向骨高度,但由于部分患者存在上颌窦病变,上颌窦提升术的开展受到了限制.这些疾病的存在可能会增加手术的难度,增大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此,行上颌窦提升术前需要进行病史问询、影像学检查,必要时使用鼻内窥镜进行术前筛查,旨在发现潜在的上颌窦病变.本文从上颌窦提升术对上颌窦稳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常人上颌窦CB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使用牙科锥形束CT(CBCT),对正常人上颌窦的相关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为该区域种植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40例符合标准的成年人CBCT影像资料,在选取的截面上对80侧上颌窦内侧壁的长度、上颌窦的宽度及上颌窦内分嵴的情况进行初步观察和测量,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窦内侧壁平均长度为(30.1±3.9)mm,上颌窦平均宽度为(21.4±5.0)mm,分嵴的总发生率为43/80(53.8%)。结论:牙科CBCT能全面并准确反映上颌窦内部的解剖结构,这些数据对决定上颌窦提升术的术式及避免或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郝善刚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14(3):98-100
目前,口腔种植领域上颌窦提升术已成为骨增量技术的成熟方法,该术式中用到的骨替代材料有些有免疫原性,并缺乏骨诱导性,故目前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倾向于生长因子的研究,现就所查资料,对生长因子在上颌窦提升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上颌窦底提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颌窦底提升是有效解决上颌骨后部骨量不足的方法之一,能为后期种植体的成功植入提供保证。长期以来,利用自体髂骨提升上颌窦底被视为"金标准"。但取髂骨术后,疼痛、感染是其常见并发症。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因子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成为上颌窦提升的新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1):1-6
上颌窦底提升骨增量技术是目前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最为有效而可靠的方法,本文根据临床体会及当前国际上有关此方面技术的文献,对常见的上颌窦提升技术进行了介绍,对各种术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评论.上颌窦提升后同期种植可以缩短治疗周期,简化治疗程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本文对其发展及自身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13.
14.
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时,如果骨量不足,临床上常规采取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以满足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要求。上颌后牙的根管系统非常复杂,出现牙髓根尖周疾病时,根管治疗有可能无法彻底控制根管内感染,治疗后仍可能再度发生慢性根尖周病变。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解剖位置及其功能关系紧密,笔者将其命名为“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当上颌后牙发生慢性根尖周病变时,牙根进入上颌窦内或者病变扩散至上颌窦可形成牙源性上颌窦炎。采用显微根尖手术治疗这类患牙时,常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术建立手术入路。笔者将这种为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并保存疑难根尖周病患牙而采取的显微根尖手术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该技术与牙种植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术式。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结合临床开展该技术的经验和认识,从解剖学、病因学和病理学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是该技术的解剖学基础,牙源性感染引起上颌窦疾病是其病因学基础,根尖周术区和上颌窦黏骨膜的感染性炎症反应是其病理学基础。本文详细解析上述三方面生物学基础,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术式的... 相似文献
15.
16.
上颌窦内提升术是牙种植骨量不足常用的解决方法之一,植骨区感染并非常见,笔者100多例病例中,仅1例感染.主要表现为患侧偏头痛,全身及局部抗生素使用效果欠佳.笔者在植骨区上颌窦外侧壁窦壁黏膜下钻骨孔引流冲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上颌窦螺旋CT扫描,初步对上颌窦底壁进行分型,并为种植牙上颌窦内提升术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55例(110侧)健康成人的鼻窦CT影象,对上颌窦进行螺旋CT连续容积扫描、三维重建,在选取的截面上观察上颌窦底的形态。结果 110侧上颌窦底中,平坦型、凹面型、凸面型各有50侧、53侧、7侧,所占比例分别为45.5%、48.2%、6.3%。其中平坦型与凹面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凸面型与另两种分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性别、左右侧以及不同年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前,进行螺旋CT扫描,观察窦底形态对评估手术风险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2022,60(2):113-119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ndoscope-assisted maxillary sinus elevation. 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and the Cochrane database were searched for articles in English. Published studies involving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endoscope-assisted maxillary sinus floor augmentation were selected. The validity of the included articles was evaluated. After going through full texts, a total of 12 studies met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and were includ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endoscope-controlled 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 was a viable and beneficial method, providing direct visualisa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the mucosa and placing of bone graft material. The endoscope could be inserted into the maxillary sinus lumen, subantral space below the Schneiderian membrane, or through the alveolar crest. With the endoscope, perforations can be detected and managed precisely. However, high-quality clinical trials are still needed to validate the predicta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this surgical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9.
Tiziano Testori Lorenzo Tavelli Riccardo Scaini Alberto Maria Saibene Giovanni Felisati Shayan Barootchi Ann Marie Decker Matteo Antonio Deflorian Gabriele Rosano Stephen S. Wallace Giovanni Zucchelli Luca Francetti Hom-Lay Wang 《Periodontology 2000》2023,92(1):299-328
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 via the lateral approach, is one of the most predictable bone augmentation procedures performed in implant dentistry. but both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an occur, and some of them are severe. Our aim is as follows:
- To review the pertinent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especially assessing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complications.
- To give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to minimize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ith the ultimate scope of improving the standard of clinical care and patient saf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