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3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10~30次,观察治疗前后排便情况,进行直肠肛管测压及结肠传输试验并作对比分析。结果:30例中有效23例,钡条排出率由治疗前的平均18.53%增至61.7l%(P<0.05),肛门一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感觉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阈值下降(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便秘,可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对肛管高压区、耻骨直肠肌及直肠下段三个部位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耻骨直肠肌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我们对42例耻骨直肠肌失弛缓型便秘患者采用此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电刺激模式:20min/次,3次/d,15次/周,均治疗2周。结果显示,随访3个月,患者排便症状改善情况:显效9例,有效2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1%(36/42)。患者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排便用力程度、肛门及骶后疼痛在治疗结束时、3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均非常显著(P〈0.01);粪便性状在治疗结束时、3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改善显著(P〈0.05)。患者治疗结束时肛管静息压、括约肌功能长度、直肠阈感觉容量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量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5)。结果表明,精确肛管高压区、耻骨直肠肌及直肠下段三个部位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地治疗耻骨直肠肌失弛缓型便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肛门生理学检查评估结果对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疗效的预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接受生物反馈治疗的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临床资料,治疗为每周2次、每次30 min,共5 w。根据其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显效组及无效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前症状评分、球囊排出试验阳性率、肛管直肠压力及容量测定、排粪造影情况。结果 46例患者中显效34例、无效12例,显效率为73.9%。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便秘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球囊排出试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排便感觉阈值、排便紧迫感阈值及最大耐受容量均高于显效组(均P0.05);两组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静息、提肛、力排相肛直角及肛上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球囊排出试验阳性及肛门直肠敏感性下降的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而言,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行生物反馈治疗患者的资料。结果:44例坚持完成治疗的患者中,35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6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3例无效。2例终止治疗后失访。总有效率为93.2 %。结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近期疗效满意,具有无创、费用低、无需住院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及护理疗效.方法:总结30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及护理资料.结果:24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4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有效率为93.33%,2例无效.结论: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配合相应护理得当近期疗效满意,它具有相对非侵入性,易忍受,费用低,无需住院等优点,其远期疗效值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生物反馈联合药物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疗效,对32例OOC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每次20~30min。每周5次,同时予聚乙二醇4000散剂口服,每次10g,2次/d。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随访3个月对治疗前后患者排便改善情况、便秘积分结果、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中,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12%。治疗后,患者排便频率、排便时间、粪便性状、排便用力程度、排便不尽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最小松弛容积、肛管静息压、仞始便意、最大耐受量各值均较治疗前下降,最大缩榨压明显提高。结果表明,生物反馈联合聚乙二醇4000散剂口服能有效地改善OOC患者的排便困难症状。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心理认知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将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症状及SCL-90量表中的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前后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排便时间及SCL-90量表中抑郁、强迫及偏执因子的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表明,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心理认知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气机郁滞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气机郁滞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应用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和便秘的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三个时间点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治疗后1周排便费力和腹部胀满评分分别是(1.92±0.29)分和(1.88±0.2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32±0.24)分和(2.19±0.16)分(P0.05),且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变化同治疗后1周;治疗组治疗后1周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评分分别是(1.92±0.29)分和(1.89±0.3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32±0.24)分和(2.31±0.31)分(P0.05),且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变化同治疗后1周;治疗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气机郁滞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成本低廉,可有效改善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对符合罗马Ⅲ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的188例患者行肛管压力测定和盆底肌电评估,实施生物反馈治疗.结果:188例中174例临床症状和肛管肌电图均得到极大改善.结论:生物反馈是治疗功能性便秘尤其是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对36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便秘症状及肛门直肠压力的变化。结果显示,经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后:(1)治疗患者便秘临床症状的有效率为77.8%,治疗后大便性状、排便次数、伴随症状等有所改善;(2)肛管静息压、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肛管直肠反射阈值降低(P〈0.05)。结果表明,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效果满意,是一种无创、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加针刺八髂穴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的临床疗效,将6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的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加针刺八露穴,对照组单纯给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情况、肛门测压情况及总体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排便情况各指标评分及肛门测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排便周期、排便时间、排便方式、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便质方面评分及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直肠初始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阈值均下降,其中治疗组各指标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或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加针刺八髂穴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简便易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结合心理疏导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的临床症状、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17例,对每名患者进行10次(以上)生物反馈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予以适当心理疏导,应用疼痛VAS卡、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疼痛明显好转,痊愈2例(11.76%),显效7例(41.18%),有效8例(47.06%)。患者焦虑、抑郁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F-36得分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精力7个维度积分明显增加(P0.05)。结论生物反馈结合心理疏导能够改善患者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症状,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莫沙必利联合聚乙二醇4000散剂和酪酸梭菌活菌片口服(三联法)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f临床疗效,选择120例根据罗马Ⅲ标准确诊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三联疗法,即莫沙必利5rag/次,3次/d,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10g/次,2次/d,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2片/次,3次/d,口服。对照组单纯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10g/次,2次/d。两组均以4剧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总疗效及患者腹痛腹胀、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等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显示.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vs76.7%,P〈0.05);治疗组腹痛腹胀缓解率(P〈0.01)、排便频率及粪便性状改善率(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三联法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效果优于单纯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对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符合罗马Ⅲ标准并经直肠肛管压力测定、表面肌电评估诊断为以盆底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38例OOC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显示,38例患者经生物反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肛管肌电图均得到极大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4.21%(32/38)和71.05%(27/38);且生物反馈治疗疗效与患者年龄及性别呈直线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生物反馈疗法是治疗OO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骶神经调节术(SNM)治疗顽固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外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采用骶神经调节测试系统经皮穿刺,刺激第3骶神经根,治疗7例复杂便秘患者,其中4例患者既往进行过至少1次的便秘手术。通过排粪日记、Cleveland便秘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例患者在接受体外临时测试治疗后,便秘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6例接受永久性骶神经调节器植入术,围手术期未见并发症。术后随访中位时间4(2~12)月,6例患者的每周排粪次数由治疗前(0.6±0.5)次/周,增加到(8.0±2.5)次/周(P<0.01);排粪时间从(22.9±11.5) min减少到(3.7±0.8) min(P<0.01);Cleveland便秘评分从(24.6±4.2)分下降到(9.0±0.9)分(P<0.01);VAS评分从(8.1±0.9)分增加到(82.5±5.2)分(P<0.01)。结论 SNM是治疗顽固性便秘的一种微创而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营养灌肠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改道性肠炎的效果。方法 将96位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三组,营养灌肠联合生物反馈训练为试验组1,生物反馈训练为试验组2,常规治疗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三组患者三个月肠镜结果对比、回纳术后排便次数、腹痛、排粘液便、治疗前后盆底肌力评估值。结果 试验组1临床疗效高于试验组2和常规治疗组(P<0.05),试验组2临床疗效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试验组1回纳术后并发症腹痛、粘液便、排便次数明显低于试验组2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盆底肌力评估值试验组1和试验组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1和试验组2无明显差别(P>0.05)。肠镜下结果有无红斑肿胀、糜烂溃疡、炎性息肉试验组1明显优于试验组2和对照组(P<0.05)。结论 营养灌肠联合生物反馈能提高改道性肠炎的治疗效果,改善术后腹痛、排粘液便、排便次数增多症状,提高盆底肌力,减少红斑肿胀、糜烂溃疡、炎性息肉发生率,减少了远端肠管改道性结肠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在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2例高位肛门闭锁新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68例行前矢状人路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肌鞘内拖出组),64例行经典Pena手术(Pena手术组,分为结肠造口、肛门成形和关瘘三期手术)。术后进行门诊随访,采用Kellv评分评估术后肛门功能,通过排粪造影评估肛门直肠形态,并予以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术后2年,肌鞘内拖出组和Pena手术组分别有126例(75.0%)和54例(84.4%)患儿能良好控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鞘内拖出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Pena手术组[8.3%(14/168)比21.9%(14/64),P〈0.05]。排粪造影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肛直肠角、肛管长度、骶直间距及直肠最大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肛管直肠测压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肛管高压区长度、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及直肠最大容量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可于新生儿期一期完成手术,其疗效与经典Pena手术相当,可避免多次手术,从而减少患儿痛苦及其家人经济负担,且术后便秘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