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40,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痰浊型冠心病患者痰浊证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生和粥样斑块状态与痰浊型冠心病的相关性,以冀作为评价痰浊型冠心病痰浊证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初诊为痰浊型冠心病患者9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AG阴性者30例为对照组,CAG阳性者66例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9例],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状态,分析其与痰浊证相关性。结果:颈动脉IMT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观察组为65.15%,对照组为10.0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85.0%,敏感性71.6%,阳性预测率89.8%。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斑块积分、颈动脉IMT,SAP组、AMI组、UAP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冠脉造影显示随病变累及冠脉数目增多,表明中医证候积分与冠脉病变数呈正相关(r=0.6101,P〈0.05)。结论:痰浊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斑块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型患者的中医证侯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胸痹严重程度、心功能以及临床炎症指标的关系。方法:观察63例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其中医证侯积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胸痹严重程度、心功能以及白细胞介素(IL)一6、肿瘤坏死因子(TNF)一0l及CD4+/CD25’、总胆红素的关系。结果:A组(冠脉狭窄t〉75%)患者冠心病心绞痛严重程度分布:轻度6.98%,中度39.53%,重度53.49%。B组(50%≤冠脉狭窄〈75%)患者轻度40.00%,中度50.00%,重度10.oO%。A组较B组患者严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中医证候积分较B组高(P〈0.05),A组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较A组单支病变高(P〈0.05),A组双支病变较B组双支病变高(P〈0.05)。A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WF)水平较B组低(尸〈0.05)。A组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患者的CD4+/CD25’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纽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三支病变(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型患者的中医证候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胸痹严重程度、心功能、临床炎症指标有一定的关联性,中医证候可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和肌钙蛋白(c Tn I)与胸痹心痛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胸痹心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 15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胸痹心痛中医辨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心血瘀阻、阴寒凝结、气滞胸痛和胸痹心痛的变证真心痛证型: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共10个证型,1个对照组;并设立冠心病组、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组,搜集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各个中医证型NT-pro BNP、c Tn I的数据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由ROC曲线确定NT-pro BNP水平从而诊断(辨证)心阳不振证型。结果:NT-pro BNP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心病组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冠心病组NT-pro BNP、c Tn I低于急性心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NTpro BNP:心阳不振阳虚欲脱气阴两虚痰瘀交阻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痰浊闭塞、寒凝气滞气滞胸痛、心阴不足对照组。心阳不振与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与阳虚欲脱比较,P0.05;ROC曲线AUC面积为0.874(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T-pro BNP对心阳不振的辨证(诊断)有意义。c Tn I冠心病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c Tn I真心痛的证型值(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最高分别与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NT-pro BNP可以作为心阳不振辨证的客观指标,最佳临界值是NT-pro BNP为563,约登指数为(Youden index)0.588。c Tn I可以作为辨证真心痛证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冠心病患者140例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血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检测,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脉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增高(P0.05)。冠心病组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组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各证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不同证型间,心血瘀阻组及痰浊内阻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寒凝心脉组、心气虚弱组、心肾阴虚组及心肾阳虚组(P0.05),心血瘀阻组与痰浊内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不同证型间,心血瘀阻,痰浊内阻、寒凝心脉及心气虚弱组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心血瘀阻、痰浊内阻、寒凝心脉及心气虚弱组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完全闭塞及重度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中度狭窄(P0.05)。冠脉完全闭塞组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同型半胱氨酸与冠脉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同型半胱氨酸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中炎症因子与冠脉病变关系。方法 12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依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两组间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按冠心病中医证型将120例患者分为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痰浊内阻、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心肾阳虚6组,比较各组间hsCRP、Hcy水平。所有患者均行冠脉CTA或冠脉造影检查,比较不同冠脉病变支数间的hsCRP、Hcy水平,以及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的hsCRP、Hcy水平。结果 H型高血压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痰浊内阻证及寒凝心脉hsCRP、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证型,其中心血瘀阻证〉痰浊内阻证〉寒凝心脉证(P〈0.05);冠脉三支病变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P〈0.05);双支病变与单支病变、三支病变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完全闭塞组hsCRP、Hcy水平高于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P〈0.05);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两组在hsCRP、Hcy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Hcy、hsCRP水平可能提示其冠脉病变程度,中医证型及其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提示炎症因子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尤其是辨虚实及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nn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柏,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7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冠脉造影阴性者,28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其中54例冠脉造影阳性(血管狭窄≥50%)患者经中医辨证后分为心血瘀阻、痰浊壅塞和气阴两虚3型,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冠脉造影阳性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人(31.5%与2.2%,X^2=14.1,P<0.01),冠脉造影阳性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显著高于冠脉造影阴性者(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渐增高。在非重度狭窄者,重度狭窄者中心血瘀阻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高于痰浊壅塞, 气阴两虚两型(P<0.05),而痰浊壅塞,气阴两虚两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病变的严重性呈正相关,血瘀是导致冠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同型半胱氨酸值可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麝香保心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4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治疗组31例给予麝香保心丸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1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脂等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斑块面积、CRP、FIB、D-二聚体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并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麝香保心丸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选取25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记录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并采用Gensini法计算冠脉病变积分.结果:心气虚弱型、心肾阴虚型以冠脉正常、单支病变、轻中度狭窄为主,病变积分低;痰浊内阻型、心血瘀阻型以多支病变、闭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52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常规做颈动脉B超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根据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相关,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指导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按研究标准纳入131例冠状动脉造影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根据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组。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及hs-CRP水平。结果:①对照组与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IL-6、hs-CRP水平高于冠脉正常组;②冠心病组不同证型间比较,心血瘀阻证、痰浊内阻证及寒凝心脉证IL-6、hs-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证型,其中,心血瘀阻证>痰浊内阻证>寒凝心脉证。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及心肾阳虚证型间IL-6、hs-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③IL-6水平在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支病变>双支病变>单支病变;三支病变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与单支病变、三支病变间hs-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④冠脉完全闭塞组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两组在IL-6、hs-CRP水平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IL-6、hs-CRP水平与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②IL-6、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做为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临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120 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时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对发现的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超声特征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斑块.对各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CAD) 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心肌梗死(MI)组的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肌梗死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心肌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胸痹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疑诊冠心病患者470例,按64层螺旋CT(64MSCT)冠脉成像结果根据冠脉有无病变、病变范围、钙化积分、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分组,观察胸痹不同证型中冠脉病变程度,并分析相关性。结果:病变冠脉以心血瘀阻证和痰浊痹阻证多见,冠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两组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粥样斑块以心血瘀阻证和痰浊痹阻证多见,两组中软斑块比例高,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结论:冠状动脉病变与胸痹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心血瘀阻证、痰浊痹阻证冠脉病变范围广,狭窄程度严重,软斑块比例高,是胸痹的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15.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脑梗塞及其梗塞亚型的诊断采用1995年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的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中医证候诊断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年龄在40—80岁之间,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采用ACUSON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中心频率为7.0MHz。颈动脉超声从实时灰阶图像扫查开始,采用标准横切面、纵切面及连续扫查方法,记录颈内动脉斑块及其大小,以及内中膜厚度。结果:受试者151人中,脑梗塞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34例。脑梗塞组中火热证51.0%,血瘀证48.0%,气虚证32.0%,肝风证27.0%,痰浊证23.0%,阴虚阳亢证66.0%。脑梗塞组血瘀证56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44例(78.6%),脑梗塞组无血瘀证61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35例(57.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斑块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的证候分布率最高为血瘀证(56.0%和51.0%)。应用二分类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颈动脉斑块与证候的关系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有正相关性(P〈0.05,OR=2.7),与气虚证呈负相关性(P〈0.05,OR=0.33)。与其它四种证型没有相关性。结论:血瘀证的发生不仅因为脑梗塞,而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更加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对运用活血化瘀疗法防治脑梗塞及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心病伴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及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6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冠心病伴Ⅱ型糖尿病患者389例为观察组;冠心病非糖尿病患者179例为冠心病组。比较两组的血脂水平、血糖水平及冠脉病变情况。结果:观察组TC、TG、HDL-C、LDL-C均明显高于冠心病组(P〈0.05);观察组血糖浓度明显高于冠心病组(P〈0.05);观察组单支血管病变占11.57%,双支血管病变占14.14%,多支血管病变占23.91%,而冠心病组分别为35.20%、21.79%、12.85%,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弥漫性病变占23.39%,闭塞病变占26.99%,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5.64%、14.53%(P〈0.05)。观察组的工型狭窄和Ⅱ型狭窄低于冠心病组,观察组的Ⅲ型狭窄和Ⅴ型狭窄高于冠心病组(P〈0.05)。结论:冠心病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更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重,病变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辛伐他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经中医辨证分型后增加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2周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变化、动脉硬化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动脉硬化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脉钙化、冠脉造影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行胸部CT、中医辨证分型,记录CT结果、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结果:70例冠心病患者中,冠脉钙化58例,钙化率83%,冠脉钙化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大体趋势与冠脉造影病变患者相符:心血瘀阻证多见,痰浊内阻证次之,心气虚弱证最少。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单支病变次之,双支病变最少。痰浊内阻证、心血瘀阻证患者冠脉以3支病变为主,心气虚弱证则以单支病变为主。结论:冠脉钙化与冠心病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冠脉钙化、冠脉病变可为冠心病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cI)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以及意义。方法:将我院274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中医的辩证分型以及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各个证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硬化程度、斑块发生率等比较。结果:风痰瘀阻的IMT与阴虚阳亢型、风痰火亢型、气虚血瘀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风痰瘀阻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与气虚血瘀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型的斑块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但各个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不同,风痰瘀阻型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曹晓玲  王燕 《四川中医》2013,(12):69-72
目的:观察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予以拜阿斯匹林肠溶片100mg加瑞舒伐他汀片10rag,睡前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痰活血中药汤剂,每日l荆;两组均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内径(CAD)、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及中医临床症状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CAD增宽、IMT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并且血清TC、TG、HDL-C、LDL-C、中医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颈动脉CAD较对照组增宽、IMT较对照组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较对照组缩小,血清TC、TG、LDL-C、中医临床症状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使颈动脉内径(CAD)增宽、颈动脉IMT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方面起到协同作用,对中医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