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目的:探讨次侧切开内括约肌治疗肛裂术前、术后肛门直肌压力的变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Ⅲ期肛裂60例,测定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并与60例正常人肛压比较,评价新术式治疗Ⅲ期肛裂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肛门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后患者肛管静息压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及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能有效地解除内括约肌痉挛,从根本上消除高肛压,从而彻底治愈肛裂,而且不影响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次侧切开内括约肌治疗肛裂术前、术后肛门直肌压力的变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 期肛裂 6 0例 ,测定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 ,并与 6 0例正常人肛压比较 ,评价新术式治疗 期肛裂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肛门功能的影响。结果 :显示术后患者肛管静息压显著降低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及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能有效地解除内括约肌痉挛 ,从根本上消除高肛压 ,从而彻底治愈肛裂 ,而且不影响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通过肛肠动力学检测探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肌裂对肛门功能的影响,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60例,术前术后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测毓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夫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艇(AR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示,本组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患者ARP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CP、ALCT、RRP与术前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肛裂患者行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后町引起一定的肛肠动力学变化,但肛门自制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于通过肛肠动力学检测探讨两种术式治疗慢性肛裂埘肛门功能的影响。将120例肛裂患者分别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试验组60例)和后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60例)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和肛管静息压(ARP)等指标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肛管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均取得良好效果,无明显的并发症;试验组ARP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两组间术前术后ALCT、RRP和AM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肛裂手术后可引起一定的肛肠动力学变化,但肛门自制功能基本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肛裂切除术联合术后化学性内括约肌切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09—2015-09间到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治疗的112例肛裂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肛裂切除术联合术后化学性内括约肌切开术(局部涂抹硝酸异山梨酯(ISDN)软膏),对照组为单纯肛裂切除术。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疼痛,治愈时间,肛管静息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裂切除术联合术后化学性内括约肌切开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种术式对比研究,探索截断切开挂线加隧道引流术在治疗高位肛瘘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将240例高位肛瘘患者分别采用截断切开挂线加隧道引流术(试验组120例)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对照组120例)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术前术后的最大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疼痛明显减轻(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最大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截断切开挂线加隧道引流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治疗高位肛瘘,防止肛瘘复发,很好地保护肛门功能,并且可以缩短创口愈合时间、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72例确诊为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意愿分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组(试验组,32例)和高位肛瘘低切高挂术组(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6个月时的括约肌生理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初始感觉阈值低,肛管静息压高,肛管高压带长度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肛管最大收缩压和直肠静息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的肛门生理功能恢复较好。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效果明显,术式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肛瘘手术对直肠肛门反射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方法: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3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曲线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结果:30例正常人均能导引直肠肛门反射,3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除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外均明显小于正常组,两组间有极显著的差异(P<0.05~0.0001);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的等级比例正常人与肛瘘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5)。结论: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的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比正常人明显减弱,尤其是术后患者。从直肠肛门反射及反射时间和直肠肛门反射定性的等级比例等指标说明肛瘘患者病变时与肛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术后括约肌损伤高度相关,亦可能是肛瘘患者术后引起排便障碍而致气体或液体,甚至是固体失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病灶扇形小切口切扩引流术治疗Ⅱ、Ⅲ期肛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其手术操作步骤及要点,介绍一种治疗肛裂的新手术方式。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病灶扇形小切口切扩引流术,对照组行肛裂切除扩创术加部分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将2组安全性指标(包括肛门狭窄、肛门失禁、急性尿潴留、术后疼痛的发生及直肠肛管测压结果)和有效性指标(包括痊愈率、手术时间、切口创面愈合时间、切口愈合分级、切口愈合后瘢痕面积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无肛门狭窄和急性尿潴留发生;对照组肛门失禁评分高于试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术后24 h、术后第1次排便及术后1周)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术后直肠肛管测压结果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及切口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切口愈合优于对照组(P<0.05),切口愈合后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病灶扇形小切口切扩引流术具有治愈率高、切口愈合时间短、切口愈合后瘢痕面积小、操作快捷、手术微创化等优点;且在肛门外形和功能保护方面优于对照组,本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Cook TA…∥Br J Surg 1999;86:1269-1273 肛裂与内括约肌张力过高引起肛管静息压升高有关,传统的手术治疗常导致内括约肌损伤.近来,肛裂的治疗主要趋向于降低括约肌压力的替代疗法.三硝酸甘油(GTN)膏可以使大约1/3的肛裂患者痊愈,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且用药部位及剂量还有争议.作为钙离子拮抗剂的尼氟地平常用来治疗失弛缓症,本文评价其降低肛管静息压从而使肛裂愈合的作用. 方法健康自愿者8例及慢性肛裂患者15例口服尼氟地平各5天和8周,剂量20mg,每日两次,用药前后进行肛管测压.对肛裂患者进行血压监测、疼痛评分,如8周后仍未愈合,改用GTN膏剂或括约肌切开.患者最低随访3个月. 结果健康自愿者首次服药后最大肛管静息压(MRP)可降低35%,服药5天后降低28%,肛裂患者服药后MRP降低36%.治疗期间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治疗8周后,8例痊愈,3例无症状.10例有面红,4例有轻微头痛.所有患者无体位性低血压及大便失禁. 讨论口服尼氟地平可降低肛管静息压,使慢性肛裂愈合,而且不必考虑局部用药的部位及剂量,优于局部治疗,关于口服最佳剂量尚需进一步研究. (蔡世荣摘詹文华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改良侧方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者68例肛裂患根据采用便利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侧位开放式肛裂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改良侧方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观察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肛裂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后轻度疼痛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的肛管直径更长,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少,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侧方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应用在肛裂的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外剥内扎加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与常规外剥内扎术治疗嵌顿痔,哪种术式更好,本研究将60例嵌顿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外剥内扎加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剥内扎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肛门疼痛、肛缘水肿程度,以及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术后2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情况、总体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总体疗效(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术后2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肛管静息压、不同时点肛门疼痛、肛缘水肿程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结果表明,与外剥内扎术相比,外剥内扎加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嵌顿痔能更好地解除内括约肌的痉挛,而且术后并发症轻,创面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两种术式治疗肛裂前后肛管直肠压的变化观察,探讨可能造成肛裂术后肛门失禁的原因,为寻找更优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将确诊的10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对照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对两种治疗肛裂的术式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疗程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排便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创13水肿、创口感染、肛门狭窄、术后排尿困难)、术后排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及肛管直肠压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较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治疗肛裂具有创口小、愈合快、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白内向外内括约肌侧方切开术治疗肛裂的疗效,将6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自内向外内括约肌侧方切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内括约肌后方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自内向外内括约肌侧方切开术治疗肛裂安全有效,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视频辅助治疗手术对复杂性肛瘘病人症状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复杂性肛瘘病人8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采用微创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手术,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治疗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肛门动力学变化情况、肛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各恢复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手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以及肛管最大收缩压低于术前,观察组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以及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肛门括约肌、肛门形态评分以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面积以及愈后瘢痕面积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出血、排尿障碍、肛门水肿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辅助治疗手术微创、痛苦小,治疗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原位肛管内括约肌切开断端固定术治疗肛裂的疗效,将7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原位肛管内括约肌切开断端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显爪,闪纰患者在术后出血、创口感染率、肛门控制功能等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原位肛管内括约肌切外断端固定术治疗肛裂具有术后出血少、感染率低、对肛门外形影响小、无损伤性肛门失禁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肛门功能评估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根据行肛瘘手术次数分别纳入0组、1组、2组、3组和4组。回顾性分析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所得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括约肌功能长度、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抑制反射和排便弛缓反射、直肠初始阈值及最大耐受量等指标,其中43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4±7.5)个月,比较术前和术后远期肛门失禁评分(Wexner法)。结果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各项指标需要综合分析。四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提示上述指标的降低及差异与手术次数有关。直肠肛管收缩反射和弛缓反射异常率及直肠感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获得随访的患者Wexner评分入院时0~6分,平均(2.4±0.2)分;随访时0~10分,平均(4.9±1.2)分(P<0.005)。结论应重视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肛门功能评估,尤其是术前肛管直肠测压评估应得到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的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37例肛瘘患手术前后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5项技术指标。对肛瘘手术前后及其低位、高位手术前后、低位与高位术后进行比较,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RAR完全恢复并敏感率提高(P<0.01),与正常人无差异(P>0.05)AMCP与术前无差异(P>0.05),比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ALCT与术前无差异(P>0.05),比正常人延长(P<0.05);RRP术后降低(P<0.01),与正常人无差异(P>0.05);ARP术后降低(P<0.01),比正常人亦显降低(P<0.01)。结论 肛瘘疾病及肛管内外括约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肛门的闭紧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高位肛瘘可能引起部分患的气体或液体失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定位下肛瘘主灶切开加间断开窗术治疗肛瘘的应用。方法:将108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主灶切开加间断开窗术)54例和对照组(传统肛瘘切开术)54例,术前均经三维超声精确定位内口位置和评估主、支瘘管走行,分别行主灶切开加间断开窗术和传统肛瘘切开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治愈率,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的创面VAS疼痛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肛门直肠压力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7.11±4.32)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30.08±5.1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3.44±5.04)d,对照组为(30.47±6.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3,P=0.000)。观察组治愈数50例(92.6%),对照组治愈数49例(9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VAS疼痛评分为1.41±0.45,对照组为1.49±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为3.89±1.09,对照组为4.06±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为1.91±0.62,对照组为3.48±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1,P=0.0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前肛管静息压为(46.89±6.57)mmHg,肛管最大收缩压为(185.03±23.34)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为(44.91±6.91)mmHg、(184.74±23.74)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肛管静息压为(47.98±6.47)mmHg,肛管最大收缩压为(186.82±22.96)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为(40.79±7.33)mmHg、(170.81±22.7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定位下行主灶切开加间断开窗术治疗肛瘘,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肛门括约肌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侧方与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6例陈旧性肛裂患者分为2组,各23例。A组采用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B组采用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B组较A组出血量大、术后疼痛时间长和疼痛分级高;但创面愈合时间短、复发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方与后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陈旧性肛裂,各有优势和不足,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权衡,作出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