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 (简称胆石 )患者的胆石和胆囊胆汁中的 P-选择素 (P- Selectin)及胆石切片磷脂染色来阐明磷脂在成石胆汁凝血激活过程及胆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胆石患者胆囊胆汁 2 5份及非胆石患者胆囊胆汁1 5份 ,测定 P- Selectin水平 ;提取胆汁中的磷脂作为凝血活性表面行 APTT试验 ;收集胆石 1 5枚 ,制作成石蜡切片 ,行过甲酸Schiff's染色。复制仓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 ,通过注入磷脂酶 A2 (PAL2 )来观察胆石的形成率及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抗原水平。结果 胆石患者胆囊胆汁和胆石中 P- Selectin含量均均较低 ,与非胆石组相比无差异 (P>0 .0 5 )。两组胆汁中的磷脂都能促发凝血 ,而 APTT无明显差异。胆石切片过甲酸 Schiff's染色有阳性网状结构分布。经 PL A2 处理后 ,仓鼠胆囊成石率明显下降 (P<0 .0 5 ) ,F1 +2抗原水平也明显下降 (P<0 .0 5 )。结论 胆汁及胆石中并无活化的血小板存在或血小板并未被激活而参与成石胆汁的凝血激活过程 ,成石胆汁的凝血过程激活所需的磷脂表面可能来源于胆汁中的胆固醇磷脂“泡”。磷脂参与了胆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早期,胆石病(主要指胆囊结石)很自然地被认为与胆囊有关,这是由于胆囊壁炎症为主要的发病原因,脱落的细胞成为胆汁胆固醇的来源.到了60~70年代,Small和Carey的研究建立了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物理化学基础的学说,肝脏分泌的过量胆固醇构成最主要的发病因素,由此认为胆石病是与肝脏代谢性缺陷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3.
胆固醇结石病胆汁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巍  韩天权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1):657-661
作者运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检测了胆固醇结石患者和正常人胆囊胆汁内的游离脂肪酸和卵磷脂的分子种类的含量和构成,同时运用体外模拟胆汁添加游离脂肪酸对胆固醇结晶生长的实验,观察四种游离脂肪酸对胆固醇结晶生长的作用。结果发现在胆固醇结石患者(25例)胆囊胆汁内总的游离脂肪酸的量和其中的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15例)。胆固醇结石患者与正常人胆汁内的卵磷脂分子的构成基本类似。在体外模拟胆汁的添加实验中,软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具有显著的促成核作用,为胆汁内的非蛋白促成核因子。我们认为,胆汁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分子构成的变化在胆石形成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胆囊黏膜ABCG5和ABCG8基因在胆固醇结石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ABCG5和ABCG8基因在胆囊黏膜中的表达与胆固醇结石病的关系。方法采集28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患者和10例无胆石对照的胆囊黏膜和胆汁、胆石。测定胆汁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含量;Real-time PCR测定胆囊黏膜中ABCG5和ABCG8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中胆固醇摩尔百分比和饱和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ABCG5和ABCG8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胆石组中ABCG5和ABCG8的m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2.8倍(P<0.01)和1.9倍(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病患者的胆囊黏膜ABCG5和ABCG8基因表达增高,限制了胆囊上皮对胆固醇的吸收,使胆汁过饱和状态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5.
最近十多年对胆囊结石(后文简称胆石)发病机理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肝脏代谢功能紊乱分泌胆固醇过饱和胆汁、胆囊内促成核因子增加和胆囊收缩功能下降是胆石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必不可少环节.在成核因子中,粘糖蛋白的促成核作用尤其引人关注,这是一种高分子的糖蛋白多聚物,是胆囊上皮细胞分泌的主要物质.本文将着重讨论磷脂代谢紊乱与粘糖蛋白分泌的关系.胆汁磷脂的组成和磷脂的功能胆汁磷脂中80~95%为磷脂酰胆碱(PC),其余还有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及鞘磷脂(SM)等物质.正常肝胆汁和致石肝胆汁中都不含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无菌的胆囊胆汁中磷脂酶A_2(PLA_2)也无活性.人胆汁中,70~80%PC是Sn-1软脂酰、Sn-2油酰、亚油酰或花生四酰.磷脂是胆汁中的四种主要成份之一,它在胆汁中  相似文献   

6.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发病率有不断增加趋势。在胆石病发病机制中,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胆石病患者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胆汁胆固醇过饱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包括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胆固醇的摄入、胆小管侧膜胆固醇转运蛋白增加向胆汁中分泌以及经小肠摄人体内的胆固醇增加。大量实验证据表明,对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进行有效干预,通过降低肝脏胆固醇负荷及其分泌,抑制小肠胆固醇摄取等多个环节,维持胆汁胆固醇的平衡,有望成为预防胆石形成的一系列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胆囊运动失调与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十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胆石成因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对胆汁成分的改变、胆固醇磷脂泡、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核因子的失衡病理因素作了较多研究,而对胆囊运动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外研究发现,胆囊的运动受激素及神经双重调节.促进胆囊运动的激素主要有:胆囊收缩素(CCK)、胃泌素(GAS)、蟾皮素(CER)、胃泌素释放肽(GRP)、胃动素(MOT)、P物质等;抑制胆囊运动的激素主要有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OM)及胰多肽家族等.神经调节中副交感神经活动保护正常胆囊的紧张性,介导胆囊收缩.胆囊中α受体较少,β受体较多,交感神经作用于α受体表现为兴奋性刺激,作用于β受体则呈抑制性刺激.胆石形成是胆汁成分发生病理变化的结果,胆汁成分异常改变了正常胆汁的流变特性.深入研究胆囊运动和胆道流变学,对了解胆石成因和预防胆石形成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ABCA1在胆囊黏膜的表达及其表达与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胆囊疾患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的胆石、胆汁、胆囊黏膜及胆囊壁全层组织共计42例,其中胆囊胆固醇息肉15例,胆囊胆固醇结石15例,对照组12例(胆囊腺瘤5例,非胆固醇胆囊结石7例)。分别测定胆石胆固醇含量、胆汁胆固醇、胆汁酸、磷脂的浓度;实时PCR定量检测胆囊黏膜ABCA1、LXRα、RXRα的mRNA表达:胆囊壁全层组织做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显示ABCAl蛋白在胆囊黏膜的表达.结果:胆固醇息肉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为1.0±0.2,较对照组胆固醇饱和指数0.6±0.3明显增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显示ABCA1在胆囊黏膜上皮细胞有明显表达。息肉组、结石组和对照组胆囊黏膜ABCAI、LXRa、RXRα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黏膜ABCA1的表达可能并不是导致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程度较高,可能与结石形成有关.对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状况及与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用半定量PCR法测定分析38例胆囊结石患者胆石、胆汁和粘膜的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测定相应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结果 :单个和多发胆石组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5.0%和73.7%,胆囊粘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64.0%,结石核心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57.1%和85.7%,结石外周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4%和85.7%,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间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不相关.多发胆石组粘膜细菌DNA阳性者的胆囊粘膜IgA、IgG含量高于阴性者(P<0.05).单个和多发胆石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SI)差异无显著性,各组内胆汁细菌阳性与阴性者的CSI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 :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细菌感染率相似,细菌感染不是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严重的原因.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粘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研究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凝血纤溶状态与交联纤维蛋白生成和降解的关系来探讨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胆固醇结石(简称胆石)患者胆囊胆汁20份和非胆囊结石患者胆囊胆汁15份,测定胆汁中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原和部分凝血纤溶因子抗原和活性水平。结果:胆囊结石组建者胆汁中D-二聚本抗原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0.01),抗凝血酶Ⅲ抗原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低于非胆石组(P<0.05),胆石组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与非胆石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胆石组纤溶酶活性较非胆石组增高(P<0.05),纤溶酶活性与凝血活性指标之比明显低于非胆石组(P<0.05),两组间纤溶酶原激活性抑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固醇患者胆囊胆汁中的凝血和行 性均高于非胆石组,但纤溶活性增高的程度与凝血活性比则明显减低,从而使交联纤维蛋白折生成增多,而降解相对减少,导致成石组胆囊胆汁中交联纤维蛋白积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作者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检测了胆囊胆汁内卵磷脂分子种类的构成和含量,以及在胆汁内的胆固醇运载形式—胆固醇磷脂泡和微胶粒中的分布,同时比较了胆固醇结石患者和正常人胆囊胆汁内各分子成份构成上的差异。结果在胆囊胆汁中分离并检测出21种卵磷脂分子。胆汁内的卵磷脂分子种类的检测发现,人胆汁内卵磷脂分子的构成基本类似,在胆汁泡和微胶粒的分布上发现饱和和低不饱和脂肪酰卵磷脂主要分布在泡相,而多不饱和脂肪酰卵磷脂主要分布在微胶粒相。胆石患者的微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胆固醇类结石患者和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 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患者对照.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 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胆汁中蛋白成分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常与胆汁成分改变有关,但其确切机制及其始动因素尚未完全明了,该文就近年胆汁中蛋白质成分改变对胆石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面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分析胆日同醇结石病人与正常人胆囊胆汁蛋白表达谱的差异,为阐明胆石成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提取胆固醇结石病人和正常人胆囊胆汁总蛋白,构建相应的双向电泳蛋白质表达谱,应用lmageMaster图像分析软件获得差异蛋白点信息.结果 胆固醇结石病人与正常人胆囊胆汁总蛋白浓度分别为(6.4824±0.3403)mg/ml和(2.3156±0.3064)mg/ml(P<0.01).两组组内蛋白质平均匹配点数分别为465±71和407±85,平均匹配率为71.70%和68.38%,组间269个蛋白质点相互匹配,匹配率为61.70%.胆固醇结石组蛋白表达谱显著差异点34个,16个表达上调,18个表达下调.结论 初步建立了胆固醇结石病人和正常人胆囊胆汁蛋白表达谱.发现两者存在差异蛋白质点,为筛选胆石形成关键调控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 用半定量PCR结合16SrRNA序列对照法,测定38例胆囊结石病人的胆石、胆汁和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取17例非胆石病人的胆汁和胆囊黏膜作为对照。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相应胆汁和黏膜中IgA、IgG、IgM含量。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菌落数分别为3.23cfu(对数值)和2.43cfu,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菌落数分别为3.28cfu和3.67cfu,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两组间胆汁和黏膜IgA、IgG、IgM含量也无显著差异。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无相关性。结石核心和外周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9%和82%,菌落数分别为3.19cfu和3.26cfu纯胆固醇结石细菌DNA阳性率为100%(3/3)。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细菌DNA阳性率无关。胆石组细菌DNA阳性者与阴性者的胆囊黏膜IgA、IgG含量均有显著差异。术前1h用抗生素者胆汁菌落数显著减少,但是黏膜菌落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胆固醇结石病人与非胆石症人群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不能仅凭结石中存在细菌来肯定细菌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胆囊黏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胆囊黏膜ABCG5和ABCG8的基因表达与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63例因胆囊疾患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石、胆汁及部分胆囊黏膜组织,其中胆囊胆固醇息肉32例,胆囊胆固醇结石18例,对照13例(胆囊腺瘤6例,非胆固醇胆囊结石7例),分别测定胆石胆固醇含量,胆汁胆固醇、胆汁酸、磷脂的浓度,实时定量PCR检测胆囊黏膜ABCG5和ABCG8的mRNA表达.结果:胆固醇息肉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石组胆囊黏膜ABCG5和ABCG8的表达量较息肉组和对照组显著增高,息肉组和对照组ABCG5和ABCG8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黏膜ABCG5/ABCG8 mRNA的相对低水平表达,可能是导致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胆囊的良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是胆囊结石病和胆囊炎。以下就这两种疾病作一分类。一、胆囊结石病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胆囊内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的脂质代谢异常和存在着有利于结石形成的因素有关。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可将胆石分成以下3类:①纯胆固醇或胆红素钙结石。②含胆固醇、胆红素钙、碳酸钙的混合结石。③复合结石,指核心为一种结石,而外壳则由另外的成分构成,如常见的核心为一胆固醇结石而外围包绕着一层钙。红外光谱分析虽然可以较准确地得知结石的成分,但由此而作出的结石分类,种类繁杂,缺乏临床意义〔1,2〕。目前,国内…  相似文献   

18.
胆石的形成与胆囊离子转运的变化,胆汁脂类的增加和Ca2+的浓度有关已经由前人证实,但对胆石形成过程中离子转运和胆汁脂类变化的纵向联系还来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胆石形成的各个阶段小Na+,C1转运与胆汁脂类成分的关系。方法:选择北美洲牧羊犬18条行常规喂养2!天,另30条子会1.2%胆固醇饮食4~周天,。对肝管及股管的胆固醇(XOL),磷脂(PPL),总胆汁酸(TBA),Ca2+等进行分析。所有胆囊上皮被放置在Ussing槽中,以描记电生理特点及测量Na+,C1的非定向移动。结果:1.动物被分成4组:对照组,结晶前组(胆固醇饮食…  相似文献   

19.
奥曲肽(善得定)是一长效的生长抑素同类物,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它阻断肠激素、胰泌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释放,还刺激肠细肠和胆囊上皮的Na”、CI一摄取,但它增加胆石形成,1年内为22%~67%,可能与损害胆囊排空、促进胆固醇饱和胆汁和加速结晶成该有关。奥曲肽提高腔内Ca’”等前成孩因子浓度,转移胆固醇从胆微胶粒进入不稳定的泡,实验目的在于证明奥曲肽可以刺激胆囊Ca’”分泌,从而促进了胆石的形成。取草原犬作实验,在麻醉下切除胆囊,纵行剖开胆囊壁,支架在Ussing舱内,在浆膜接触50nmol/L奥曲肽前后应用电生理法测定Ca…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BI型清除剂受体(scavengerreceptorBtypeI,SRBI)及其转录调节因子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receptorhomologue1,LRH-1)的表达,以探讨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机制。方法:对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0例无胆石症对照者测定血清脂质、胆汁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以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SRBI和LRH-1mRNA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胆石平均胆固醇含量(86.68±5.26)%,均为胆固醇结石。胆石组病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低于对照组[(0.86±0.62)mmol/L比(1.42±0.56)mmol/L,P<0.01]。胆石组胆汁胆固醇在总脂中的摩尔百分比和胆固醇饱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7.80±2.06)mol%比(5.26±2.80)mol%,P<0.05]。胆石组SRBI基因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2.48±0.44比1.00±0.23,P<0.05),胆石组LRH-1表达也高于对照组(2.05±0.29比1.00±0.28,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为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肝脏LRH-1、SRBI表达增高,参与了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形成,并促进了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