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对6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和Desmi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GIST中恶性4例,交界性2例,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形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标记CD117 6例全部阳性,CD34 4例阳性.结论 GIST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7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方法 70例GIST,进行病理形态学分型及生物学行为分级.同时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1)70例GIST 中,年龄30~78岁,中位年龄57岁,直径0.3~20 cm.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型分别为41、17、12.70例GIST 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例,低度侵袭危险性16例, 中度侵袭危险性21例, 高度侵袭危险性27例.(2)免疫组织化学标记,70例GIST 中CD117、CD34、SMA、S-100表达率分别为87.1%、85.7%、65.7%和7.1%.结论 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CD117和/或CD34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32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Desmin等染色特点分析。结果 32例胃肠间质瘤中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CD34、CD117的阳性率较高,部分病例SMA呈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间叶源性肿瘤,CD34、CD117、SMA、S-100等有助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戴敏  刘利群  秦丽霞 《安徽医药》2006,10(10):765-76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upervisionTM法对原发性G IST组织中的CD117、CD34、SMA、desm in、S-100蛋白进行研究。结果本组G IST发病年龄在42~77岁(平均56岁)。男性8例,女性11例。肿瘤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呈交叉束状、旋涡状、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或巢状排列。可以伴有囊性变、粘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象大于或等于5/50HPF的3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74%和73.68%。SMA不表达或者呈灶性阳性,S-100蛋白和desm in阴性。结论G 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3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23例GIST中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12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7%及65.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联合使用对其作出正确诊断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71例GIST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同时应用CD117、CD34、SMA、S-100及Desmi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71例GIST中,年龄24~77岁,中位年龄55岁,直径0.7~30.0cm,梭形细胞型51例、上皮样细胞型5例、混合细胞型15例。极低度侵袭危险组4例,低度侵袭危险组22例,中度侵袭危险组19例,高度侵袭危险组26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17、CD34、SMA、S-100及Desmin分别为93.0%、78.9%、38.0%、5.6%及15.5%。结论: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CD117和CD34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常青  陈同钰  谈敏  李青  谈炎 《江苏医药》2003,29(11):803-805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GIST的形态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CD117(c—kit)、CD34、波形蛋白等6种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54例GIST,年龄35~85岁(平均58岁),肿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混合存在,排列成交织束状、栅栏状、漩涡状、巢团状及弥漫片状;梭形细胞为主型38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例,混合型11例;良性10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30例;免疫组化CD117和CD34在GIST中显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4%、77.8%,Vimentin100%。结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细胞形态、排列多样,HE镜下组织形态与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难鉴别,CD117、CD34及Vimentin等一组抗体联合使用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道及腹腔神经鞘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消化道及腹腔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检测S-100蛋白、CD117、PDGFRA等抗体在该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3~64岁(平均47岁)。肿瘤位于消化道4例:均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瘤细胞呈梭形。排列呈席纹状、片状或小束状,3例见瘤旁淋巴细胞套形成。肿瘤位于腹腔4例:3例有包膜,瘤细胞呈梭形,2例见局灶性上皮样细胞、2例见栅栏状结构及黄瘤样细胞、3例见血管壁玻变。S-100蛋白阳性率为100%(8/8),PDGFRA阳性率为37.5%(3/8),而CD117、CD34、SMA及Desmin均为阴性表达。结论消化道及腹腔神经鞘瘤少见,形态学上消化道神经鞘瘤有别于腹腔神经鞘瘤,免疫表型上均强表达S-100蛋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肿瘤风险度及预后指标.方法 分析48例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随访资料.结果 48例GIST其中食管4例(8.3%),胃25例(52.1%);小肠8例(16.7%);大肠8例(16.7%).腹腔肠系膜等胃肠外3例(6;3%).肿瘤组织形态学特点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多旱索状和弥漫排列;48例中极低度风险性肿瘤24例(50%),低度风险性肿瘤8例(16.7%),中度风险性肿瘤11例(22.9%),高度风险性肿瘤5例(10.4%).发牛在食管和胃的GIST多为极低度和低度风险性肿瘤,小肠和大肠及肠外GIST多为中度和高度风险性肿瘤.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45例(93.8%),CD34阳性42例(87.5%),SMA阳性7例(14.6%),S-100阳性4例(8.3%),Desmin阳性5例(10.4%),vimatin全部阳性(100%).结论 GIST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呈束状或弥漫件排列是其显著的病理组织学特征,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的重要依据.肿瘤的播散和转移是判断肿熘高风险度的依据,肿瘤大小、核分裂数是判断肿瘤风险度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何蓉  陈建萍  李艳 《江西医药》2014,(2):177-178,18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资料,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及其免疫表型。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4岁,临床多表现腹痛,腹胀,反复黑便等消化道症状,肿块边界清楚,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37例,CD34阳性35例,Vim阳性41例,Ki-67阳性7例,HHF阳性8例,S-100阳性2例,EMA阳性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好发于胃、小肠,其次是直肠、结肠、食管,极少数可发生于肠系膜、腹膜后。 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依据。 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随访18例病人,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2.
王勤  王欢欢  张淮民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171-3172,I000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4例GIST均为单发,位于胃10例,小肠4例。肿瘤多为圆形、类圆形,少数为分叶状不规则形。免疫组化检查:CD117(+)12例,CD34(+)9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GIST的诊断及定位有重要价值,但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GIST主要发生在胃(56.25%)和小肠(31.25%),结直肠少见(6.25%)。CD117阳性表达率为93.75%,CD34阳性表达率为76.8%。结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新桥  孙礼侠  陈韧 《安徽医药》2007,11(8):739-74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9例GIST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9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4例(21.1%),潜在恶性6例(31.5%),恶性9例(47.4%),CD117阳性18例(94.7%),CD114阳性14例(73.7%),CD117和CD114均阳性12例(63.2%)。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及肿瘤的治疗方式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5年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影像学检查、大体及光镜观察、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 117、CD 34、S-100、SM A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的效果。结果恶性18例,良性5例;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物表达均为CD 117和CD 34阳性,S-100阴性。23例均行手术切除,1例术后使用依马替尼。门诊随访,9例存活,2例死于本病,1例死于肺梗塞,11例失访。结论该疾病恶性程度的高低主要在于肿瘤的大小及异型性,核分裂象的多少。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占重要的地位,治疗方案中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生物学行为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随访资料对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表进行分组评估.方法 对80例原发性GIST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对其中29例有随访资料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表,80例GIST中,Ⅰ组4例、Ⅱ组23例、Ⅲ组22例、Ⅳ组31例.男∶女=1.42∶1;年龄24~77岁,中位年龄55岁.光镜下,梭形细胞型58例、上皮样细胞型7例、混合细胞型15例.CD117阳性率为93%(74/80).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分组与有无肿瘤性坏死及浸润有关,与肿瘤原发部位、组织学分型及CD 117的表达无关.80例GIST中29例(36%)获访,随访结果显示不同生物学行为分组组间生存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分组与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ic intestinal tumour,GIST)的生物学性质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为临床判断GIST的良、恶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6月~2005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GISTs病例的资料.本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18~73岁),平均55.2岁,38例GIST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38例切除标本进行横径检测;光镜下观察38例肿瘤细胞形态;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8例病人基本能完整切除肿瘤,26例良性GISTs中,肿物平均直径3.16cm,5例潜在恶性GISTs中,平均直径5.25cm,7例恶性肿瘤中,平均直径9.17cm.光镜下细胞形态分类:梭形细胞为主型21例,上皮细胞为主型12例,混合细胞型5例.良性组肿瘤无明显出血、坏死,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恶性组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38例行以下五个免疫组化指标测定:其中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者3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者31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者28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者15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者10例.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发病部位跟性别、年龄无关.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而与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免疫表型无关,免疫表型与肿瘤部位也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