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掌握重庆市燃煤型氰中毒病区人群不同途径摄氟量与尿氟的相关关系,为防治氟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抽样检测病区和非病区饮水、饮食、空气中的氟水平,调查病区和非病区生活习惯,估算出通过不同途径摄入人体的氟水平,与成人和儿童尿氟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病区成人和儿童的尿氟含量水平高于非病区,经呼吸道摄入的氟水平,病区远高于非病区,经消化道摄入人体的氟水平病区与非病区无差异. [结论]呼吸道的摄氟量可能是影响重庆市燃煤型氟中毒病区氟中毒病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Luo K  Li L  Zhang S  Bi S  Li W  Zhao F  Chen G 《卫生研究》2011,40(4):474-477
目的探讨西南燃煤型氟污染区人群的主要摄氟途径以及重病区与非病区饮食结构的主要差异。方法在西南燃煤氟中毒区的不同发病区,通过问卷调查得到405名9~14岁青少年儿童以及14位18~70名成人居民6岁前的饮食状况以及生活的地域和饮食状况的变化等,并按WHO推荐的Dean氏分类法,调查居民氟斑牙患病状况。结果患病人群和健康人群的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日常生活取暖做饭全部使用改灶降氟炉,室内空气氟浓度已达标,但只要在6岁前主食是以敞炉快速烘烤玉米为主的,其氟斑牙患病率100%,且以中度和重度氟斑牙患者为主。主食是以未烘烤玉米或者大米为主的居民氟斑牙患病率很低,且主要以牙齿白垩化斑点的极轻度氟斑牙为主,未发现中度和重度氟斑牙患者。结论食用燃煤烘烤玉米是西南燃煤型氟中毒重病区人群的主要摄氟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贝尔湖牧区居民摄氟量及主要氟源。方法 在新巴尔虎右旗选择两个典型病区,随机抽取10户居民,入户调查饮奶茶情况并采集饮水、砖茶和奶茶样品,用电极法测定氟化物含量。结果 两调查点饮水、砖茶和奶茶氟化物含量均很高;分别为4.12~4.37mg/L,780.3~800.0 mg/L和5.80~5.88 mg/L;两调查点成人经奶茶途径摄氟量分别为(8.70±3.91)mg/d和(9.50±3.22)mg/d,其中从饮水摄氟分别占75.34%和70.07%,从砖茶摄氟分别占24.66%和29.93%。结论 两调查点摄氟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是以饮水型为主的混合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重庆市燃煤型氧中毒病区煤氟含量及其与病情的变化关系,为分析氟中毒的主要氟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病情较重的彭水县的大青村、太平村和巫山县的凌云村、栗子村为调查点,永川区的双楼村、现龙村为对照点,调查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16岁以上人群氟骨症患病情况;检测病区和非病区的煤、拌煤土、拌煤、煤渣、饮用水、土壤、空气中的氟含量,调查病区和非病区居民生活,估算出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的氟的含量.[结果]病区儿童的氟斑牙检出率以及16岁以上人群氟骨症检出率均高于非病区的水平,病区与非病区居民经消化道进入人体的氟含量相差不大,经水体进入人体的氟虽有差别,但未超过国家标准,但病区空气氟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的氟的总量病区是非病区的7.57倍.[结论]重庆市燃煤型氧中毒氟源是煤,主要的摄氟途径为呼吸系统.  相似文献   

5.
总摄氟量卫生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超轲  孙淑庄 《卫生研究》1996,25(5):282-286
在全国选轻、中、重和极重4个燃煤型氟病区和1个对照区及高(饮水型氟病区)、适宜和低饮水氟地区各2个,共11个调查点,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区人群的不同摄入氟水平。调查研究的内容包括空气、饮水和食物氟含量,8~15岁和>15岁2个人群组的日总摄氟量、氟斑牙和氟骨症患病率以及尿氟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燃煤型氟病区8~15岁和>15岁人群的日总摄氟量分别小于或等于2.28mg与3.10mg,在饮水型氟病区8~15岁和>15岁人群的日总摄氟量分别小于或等于2.34mg和3.54mg时,无重度氟斑牙和氟骨症发生,尿氟属正常范围。根据这些结果,并参考国内外有关人群总摄氟量的资料,提出了人群总摄氟量卫生标准的建议值,8~15岁在燃煤型氟病区为每日2mg,饮水型氟病区为每日2.4mg;>15岁在燃煤型氟病区为每日3mg,饮水型氟病区为每日3.5mg,为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提供了综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燃煤污染氟中毒病区居民室内空气氟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守仁 《卫生研究》1992,21(2):75-79
中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盛产高氟、高硫煤,居民以落后的烧煤方式——室内堆煤做饭、取暖,由于没有炉灶及烟囱,燃烧不完全,排出大量含氟煤烟,污染室内空气及粮食、蔬菜、饮水,造成严重的氟中毒。室内空气中氟化物及二氧化硫浓度分别为10.5~304μg/m~3及0.2~122.7mg/m~3,其日平均浓度均超过国家大气卫生标准的几倍到几十倍。在一些病区居民总氟摄入量为2.43~11.3mg/d·人,超过规定水平。摄氟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所有病区居民从呼吸道摄氟量均超过国家标准,而从消化道摄氟量仅重病区超过规定。由此看出,从呼吸道摄入氟对氟斑牙的患病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燃煤污染型地氟病区总摄氟量与氟斑牙发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燃煤型地氟病不同流行强度的5个有代表性的病区乡和对照区调查,发现其主要氟源均来自煤烟污染,从煤炕玉米、辣椒中摄入氟量占总摄氟量的74.25-94.92%;总摄氟量与氟斑牙率,尿氟均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8-15岁氟斑牙率与总摄氟量、尿氟均值呈半对正相关,8-15岁缺损型氟斑牙率、乳牙氟斑牙率分别与总摄氟量、尿氟均值呈直线相关,总摄氟量与尿氟均值呈直线相关,推算出7个回归方程式。中国燃煤地氟病区划分标准进行了讨论。建议选用总摄氟量、8-15岁氟斑牙率、8-15岁缺型氟斑牙率、乳牙氟斑牙率、尿氟均值作为病区划分指标,并提出了病区划分建议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和非病区儿童中总摄氟量水平,为评价氟对人体健康效应及地方性氟中毒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瓦庙村,以及非病区新淮村为调查点,两村所有8~13岁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询问法和称量法相结合计算儿童每人每天的总摄氟量.结果:两村的饮水氟含量、米饭和馒头中的氟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蔬菜中氟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区村儿童日平均总摄氟量(3.05±0.99 mg/人日)显著高于非病区村(0.78±0.13 mg/人日),病区村儿童日平均总摄氟量远超过国家标准.结论:病区村儿童的高氟摄入情况仍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年来对湖北省建始县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进行了定量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该氟中毒病区空气、粮食及氟摄人量方面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氟斑牙患病率、氟骨症患病率与氟日摄人量的关系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地氟病区人群氟性骨损伤致病风险评价指标,通过风险评价,预测病情分布,分析致病因素,为氟危害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饮水氟、日摄氟量、累计总摄氟量和尿氟与氟性骨损伤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得出特定接触剂量下引起地氟病区人群氟性骨损伤的各危险因素的基准剂量(BMD)、95%的可信限下限值(BMDL)及其参考剂量(Rf D)。结果氟性骨损伤的发生率随饮水氟、日摄氟量、累计总摄氟量、尿氟的增加而升高,线性趋势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水氟、日摄氟量和尿氟的BMD分别为1.43 mg/L、4.47 mg/(人·d)、1.90 mg/L;BMDL为1.19 mg/L、2.94 mg/(人·d)、1.77 mg/L;Rf D为0.60 mg/L、2.94 mg/(人·d)、1.77 mg/L。结论改水后地氟病区氟接触人群氟性骨损伤致病风险仍与水氟含量、日摄氟总量、累计总摄氟量以及尿氟含量密切相关,建议进一步加强改水降氟措施,并结合机体排氟、改变生活方式、改善营养结构等方法进行预防,降低氟性骨损伤致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防治现况,为合理防治地氟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即罗城县和合山市,抽取全部未实行改炉改灶的病区村。采用Dean’s法对所有8~1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患病情况检查,入户调查并每个村随机采集5户居民的玉米、辣椒及饮用水测定氟含量。结果共检查8~12岁学生5 367名,入户调查24 778户,检测玉米123份,辣椒18份,水样137份。病区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41.85%,氟斑牙指数0.63;玉米含氟均值为51.97±186.54mg/kg,超标率为71.54%;辣椒含氟均值为403.71±1 166.72mg/kg,超标率100%。结论当地居民摄氟途径已发生改变,但目前病情仍不乐观,应采取以降氟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徐靖  赵兰华 《现代预防医学》1999,26(3):322-322,324
通过对丹江口市饮水型型地氟病区两个村改水前后环境氟含量,人体总摄氟量及8-12岁儿童氟玉牙发病率的调查与相关分析,发现改水后人群总摄氟量中食中氟所占比例约为40%-50%,总摄氟量与8-12岁儿童氟斑牙率,氟斑牙指数,尿氟均呈正相关,总一比单纯水氟或粮食氟更能反映出人群总体氟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儿童氟斑牙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以及预防措施等作了探讨。儿童氟斑牙除对牙齿发育有严重影响外,还影响牙齿外观,危害极大。儿童氟斑牙的发生除与营养状况有关外,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但是近年来随着来越多的氟化物的应用使得人体摄氟渠道增多,因此需要以总摄氟量的概念审视儿童氟斑牙的发生,本文提出:控制总氟摄入量是预防儿童氟斑牙的根本措施,在控制总摄氟量的基础上,病区儿童需要加强营养,尤其关注母乳喂养,慎用含氟牙膏,避免长期接触含氟物品等。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分布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摸清辽宁省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病区分布、流行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普查与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结果 辽宁省地方性氟中毒以饮水型为主,病区分布广、危害重。全省氟斑牙患者645387人,氟骨症患者45078人,分布13个市,49个县,2705个村屯。病区类型复杂,可分为山地丘陵型、平原型、沿海型、温泉型、盆地型。结论 富氟环境是病区形成主要原因。应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氟改水应是辽宁省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燃煤污染型氟病区改灶降氟10年后效果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竹溪县燃煤污染型地氟病区改灶降氟10年后环境氟含量及人体总摄氟量与氟斑牙发病率。「方法」现场调查和测定。「结果」改灶降氟后室内空气氟含量下降为0.0196mg/m^3,氟斑牙率降至57%。人体总摄氟量为3.28mg/day。「结论」氟斑牙人发病率与人体总摄氟量较十年前虽有降低,但氟污染源仍未消除。未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四川省饮茶型氟中毒病区环境氟值与饮茶型氟中毒的关系。方法在每个病区县选择10个乡镇,调查包括砖茶、粮食、茶水及水的含氟量。结果砖茶氟平均含氟905mg/L;饮砖茶区绝大多数环境低氟,砖茶为主要氟源,占病区总摄氟80%以上;个别病区存在饮水和饮茶混合型病区。结论减少砖茶氟含量是目前控制饮茶型氟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证丰良镇病区是一类温泉水污染食物型病区,对其地氟病流行情况,环境介质含氟量、生活习惯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果病区与对照区之间饮水氟、土壤氟、空气氟、天然食物氟无明显差异。但病区人日均摄氟总量(3.64mg)高于对照区(1.59mg)。病区居民有用温泉水处理食物的习惯,其中经温泉水处理的蔬菜、菜干、豆腐三种常用食物的日均摄氟量之和为对照区相同食物(未经温泉水处理)的9倍(2.07mg/0.23mg);比较实验亦显示用温泉水处理的蔬菜含氟量远高于对照;病区居民点和温泉的距离与其氟斑牙患病率、指数及尿氟呈负相关。因此认为该病区是一类温泉水污染食物型氟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18.
地氟病区高铝血尿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氟中毒重病区,骨软化畸形病人的临床与铝氟联合中毒病人相似。为查明这些病人除了氟中毒外,是否还受到铝的危害以及这种危害是否具有普遍性而进行本调查。 以煤烘玉米为主要介质的氟病区,有明显骨软化畸形,经骨X线摄片诊断者;水型氟病区,经骨X线诊断的软化型病人及新发现的骨软化畸形青少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澄清郑州市辖区内的地方性氟中毒流行情况,探讨病区形成条件和防治对策。方法:对郑州市所辖六县(市)除已查明病区自然村以外的所有自然村生活饮用水水氟含量、8—12岁儿童氟班牙患病率、16—65岁成年人氟中毒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查出并确认新病区自然村321个,其中轻病区309个,中等病区11个,重病区1个,病区人口11.1万人。郑州东部平原地区地氟病流行呈片状分布,致病因素系病区群众常年饮用浅层地下高氟水所致;西部山区地氟病流行呈带状或岛状分布,病区与富氟岩石矿带分布呈一致性。结论:郑州地氟病不但广泛流行,且流行程度相对较重。因此,郑州市地氟病防治措施应以改水降氟为主  相似文献   

20.
尿氟是反映人体氟摄入水平的特异性指标,对氟中毒诊断和防治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既往,有关成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尿氟资料报导较多,而一岁以内婴儿尿氟水平及其与母乳氟含量的关系未曾见有国内资料报导.为此,我们在氟中毒病区(简称病区)、已改水病区和非病区收集了以母乳喂养为主且发育正常的一岁以内婴儿晨尿,同时收集其母乳样品并进行氟含量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