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与防治资料,为四川省黑热病防治工作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收集近年来文献,对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与防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四川属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家犬是四川省黑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流行区家犬的感染率较高。1990年汶川县家犬的感染率达36.80%(46/125)。1991年汶川县绵池乡家犬的感染率达12.50%(9/72)。采取连续大面积范围内灭犬和禁养家犬3~5年,1997年再对汶川县绵池乡家犬进行检查,家犬感染率降低到3.23%(1/31)。1990-1993年在汶川县、理县、茂县的黑热病流行区展开了灭犬工作,累计灭犬数分别为3 4144、482和715只,灭犬后第2年黑热病发病率均下降显著。由此可见在黑热病流行区采取连续大面积范围内灭犬和禁养家犬3~5年的防治措施的远期防治效果巩固;未采取或灭犬不彻底的流行区出现回升趋势。结论四川省近几年黑热病呈回升趋势,黑热病流行区县应加强联防,防止病犬转移使流行区扩大。应及时采取灭犬或查灭病犬和禁养家犬措施,降低白蛉叮咬人群和犬,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是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甘肃省陇南市虫媒传染病在“5·12”地震前后的发病情况,分析地震后虫媒消杀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方法收集陇南市2005—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疟疾发病例数,2005--2009年黑热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分析地震前后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005--2008年陇南市共报告乙脑16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0/10万,2008年乙脑发病率与2005--2007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5--2009年报告黑热病501例,年发病率为3.68/10万;其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O.001);2008年黑热病发病率与2007和200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5--2008年报告疟疾7例,年发病率为0.06/10万。武都区和文县是陇南地区虫媒传染病的主要流行区。结论乙脑和黑热病是陇南市常见虫媒传染病;地震后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未上升,可能与地震后的虫媒消杀工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黑水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2~2003年随访已有黑热病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对4个乡的疫点村寨开展人群黑热病普查、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调查白蛉的分布、种类和密度。结果 随访黑热病病例42例,病例分布在6乡1镇,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61.90%。普查村民1865人,查出现症病人2例;rk39试纸条检测家犬47只,7只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达14.89%。白蛉调查仅发现中华白蛉,在当地分布广泛,最高密度达73只/人工小时。结论 黑热病疫区目前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中、下游地区,流行在当地未能得到遏止。中华白蛉是是当地黑热病的唯一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4.
湖北地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误诊为黑热病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地区于 195 8年基本消灭黑热病 ,此后 ,进一步肃清传染源和扑灭白蛉 ,多次抽查、考核 ,未发现新的病例。但1989年以来 ,又陆续报道“黑热病”14例 ,死亡 6例 ,为了查明黑热病在湖北地区是否会卷土重来 ,湖北省医科院寄研所于 1997~ 1999年进行了湖北省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证实 14例“黑热病”中除老河口市 1例系 195 9年发病、感染地不详的皮肤型残存病例和罗田县 1例系在新疆感染的输入病例确诊为黑热病外 ,其余有 12例均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的误诊 ,现将 12例误诊为黑热病的病例分别报告如下。病例 1,男 ,2 5岁 ,中学教师 ,京…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九寨沟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1年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的黑热病病例资料,并于2016年起开展黑热病主动监测工作,对相关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0-2021年九寨沟县累计报告黑热病病例4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4.6/10万。男、女性别比为2∶1;最小发病年龄为11个月,最大75岁,发病集中在0~5岁。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和农民居前位。全县13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前4位分别是永乐镇、永和乡、安乐乡和郭元乡。黑热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至5月为高发月份。2016-2021年6年间共检测394人,发现并确诊黑热病新病例2例;犬只阳性率为3.4%。结论 九寨沟县黑热病流行风险因素依然存在,黑热病仍在当地低度传播。当地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及时诊治患者,持续开展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工作,防止黑热病爆发流行,巩固黑热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是由媒介昆虫白蛉传播的寄生虫病,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曾是河南省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20世纪初的年发病率在1‰以上,经积极防治20世纪60年代后未再发现病例,但在其后的监测中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2003及2004年在河南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三门峡市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对陕县当前的白蛉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疆喀什市黑热病防治工作,为今后的黑热病防治工作积累科学经验.方法:对喀什市2010 和2011 年黑热病防治工作进行普查,对黑热病的普查、落实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010 年黑热病46 例,发病率11.5642/10万;2011年黑热病22例,发病率为5.5307/10 万.2011 年比2010 年同期发病率降低69.56%.结论:黑热病防治工作中及时发现并组织有效的预防和抢救,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黑热病的蔓延,减少病症发生,同时又为医生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1例黑热病病例调查分析,旨在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血常规、生化、骨髓穿刺、PET-CT等检查,依据《黑热病诊断标准》(WS 258—2006)进行诊断;对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该病例曾2次以不明原因发热入院治疗;后转至无锡市新瑞医院经PET-CT检查发现脾脏肿大伴氟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弥漫性增高,骨细胞学检查发现骨髓和红巨二系均增生低下,骨髓穿刺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高通量基因检测检出利什曼原虫序列数174 029。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患者曾在黑热病疫源地打工;诊断该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黑热病在我国仍有散发,因人口流动性增强,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的黑热病流行和诊断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流区之一,1958年已基本消灭本病。1973~82年对本病的流行进行了监察,结果表明:广大平原地区已查不到白蛉,山丘地区人房内亦未发现白蛉;病犬不复存在;青少年中未出现新感染;共发现5例病人,其中1例为外地输入病例,4例为本省旧有病例(包括2例皮肤黑热病),未见新发病例。由此认为,本省黑热病的流行已趋终止,但由于少数山丘地区黑热病再感染的可能性仍存在,故今后仍应做好本病的监察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临朐县冶源镇原是黑热病的老疫区。自50年代初防治后已无现症病人。1989年11月24日~28日,由省、市、县3级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黑热病调查,现报告如下。调查点设在50年代初黑热病发病率较高的冶源镇。共查重点人群1178人,其中男717人,女461人,年龄在0~50岁之间。有黑热病史者17人,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其中男14人,女3  相似文献   

11.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虫媒传染病,1994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乡首次发现本地黑热病患儿后,先后围绕疫情在发病乡及相邻的乡经多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有传播媒介中华白蛉和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存在,1997年四川省卫生厅将北川定为新发现的黑热病流行县;2003年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再次对北川县黑热病进行调查,现将历次调查和采取措施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陕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特征及疫情长期流行的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黑热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并应用SaTScan 9.04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累计报告黑热病发病41 990例,年均发病率为2.25/10万;死亡210例,年均死亡率为0.01/10万;总病死率为0.50%。陕西省黑热病在1950年代发病数、死亡数和病死率均较高,1960年代以后大幅下降,到200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出现小的暴发点。黑热病发病高峰以夏秋季7—9月为主,占总发病数的36.9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93:1;职业以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8.10%和34.18%。黑热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陕西省10个地级市92个县(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黑热病共探测到5个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靖边县、勉县、武功县、蓝田县和澄城县;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50年代关中地区有多处黑热病高-高聚集区,1960-1990年代以陕北地区为主,2000年代在汉中市出现高-高聚集区,2010年代高-高聚集区为宜川县和韩城市等地貌特点为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地带。结论陕西省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局部有所回升,应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控制黑热病重新流行。  相似文献   

13.
<正> 商邱地区早在一九五八年已达到基本消灭黑热病。但仍有少数散在病例发生,为巩固成果、1973年~1984年我们对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进行了监测工作。现报告如下: 监测方法一、传染源监测: 1.於1973年举办一次黑热病学习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线索调查,对查出肝脾肿大,不规则持热和有皮肤损害的疑似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前黑热病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以中国CDC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黑热病病例为基础,描述和分析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三间分布及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在中西部地区持续流行,流行范围较为集中,新疆两次出现暴发疫情,四川、甘肃省有下降趋势。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省(自治区),3个省份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5.29%,且报告病例集中在3省份少数县(市)。发病主高峰期为10-11月,4月为发病小高峰。野生动物源型与犬源型、人源型黑热病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高峰为1岁以内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5岁年龄组儿童。结论 近年来黑热病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呈持续性、区域性流行,不同类型黑热病发病特点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其流行规律,针对不同区域的流行特点加强黑热病防治工作,控制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敬琼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2):2349-2352
目的 分析阿坝州1958~2010年黑热病发病情况,找出发病规律和特点,探讨有效防控黑热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对53年来黑热病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阿坝州1958~2010年累计报告黑热病1 061例,死亡13例,年均发病率2.87/10万,死亡率0.04/10万.53年来发病呈现出4个高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7月为高发月份;5个流行地区共报告病例1 019例,占报告总数的96.04%;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0~10岁.结论 持续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工作,是控制和消除黑热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与临床减少病例误诊和复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四川省1985-2009年黑热病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诊治病例的病历记录资料;对就诊病例采用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测,阳性者给予锑剂治疗和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1985-2009年四川省共检出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293例,检出的病例均有流行季节黑热病疫区居留史,居留时间3 d~10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到九寨沟、汶川、黑水县和甘肃、新疆疫区后获得感染的居多,分别占31.06%、17.75%、7.51%、19.80%和15.36%。发病以男性居多,年龄以20~50岁中青年为主,占77.82%。发病到确诊时间为7 d~2年。改传统锑剂剂量为按公斤体重增大锑剂用量,复发率由17.05%降为6.83%。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发病呈回升趋势。结论四川省非疫区流动人群黑热病发病人数近年呈上升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市报告一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的基本情况,为黑热病防治工作积攒经验。方法采用《山东省黑热病个案调查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获取医院相关病例资料。结果该患者于2003~2016年长期在新疆工作、居住,长期不规则发热、盗汗、体重下降,脾大,经骨髓穿刺检查见利什曼原虫。结论患者符合黑热病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史确诊为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18.
南坪县1979-1982年间通过灭犬,没有黑热病病例发生。1983-1992年10年共发生黑热病139例,年均发病率27.60/10万,死亡3例(病死率2.16%)。1985和1986年发病率最高(46.81/10万,56.75/10万),最低是1989年(7.87/10万)。发病冬春季节(12-5月)高(病例数构成的61.00%),符合夏季感染(白蛉季节)、冬春发病特点。男女之比为1.14:1.发病年龄主要在0-5岁之间(占61.87%)。在流行区抽查家犬403只,感染病原体阳性41只(10.17%)。家犬是该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区自1985年再次发现黑热病以来,至1993年底共发现245例,我们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传染性人兽共患病。80年代初,我省仅汶川和南坪2县有黑热病流行。几年后,汶川的黑热病疫情迅速回升,流行范围逐渐扩大。90年代初,全省被确认有黑热病流行的县为南坪、汶川、理县和茂县4县。但病人散布于省内30多个县、市。为弄清目前我省黑热病的流行范围和扩散的原因,我们单位及各有关县卫生局和防疫站于1995~1997年对黑热病疫区各周边县是否有黑热病流行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范围本次调查的黑热病疫区周边县为与汶川、理县、茂县和南坪相邻的县市,包括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