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应用体视学方法,对平原移居高原实验家兔骨髓幼红细胞造血岛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实验动物分平原组,高原给药组和高原对照组,结果发现:高原给药组骨髓幼红细胞造血岛体积密度(Vv)和数密度(NV)均高于高原对照组;而高原药组幼红细胞血岛平均层次和体积均低于高原对照级;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这些指标说明用药后红血岛数一增多,体积减小,结果提示,异叶青兰对低氧环境动物髓红血岛有一定的作用,可使幼红  相似文献   

2.
我们体视学方法对高原实验家兔实验骨髓红细胞造血的形态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动物进行高原低氧环境后,血岛的体系密度(VV)和数量均有明显升高(P〈0.01),差别显著,血岛细胞层次有变薄趋势。改变主要发生在高原第一、三周。高原第八周左右上述变化有向平原组回落的真挚这与前期所做的实验家兔外周血红细胞计数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说明低氧通过机体调节系统能影响骨髓内经系造血组织,而血岛的体积密度数量的增加属于骨  相似文献   

3.
异叶青兰对高原实验家兔红细胞作用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及形态计量学方法,对从平原移居到高原(海拔3900米)的实验家兔外周血红细胞进行了研究。实验分为平原组,高原给药组,高原对照组。结果发现:高原给药组家兔红细胞的直径和体积均小于高原对照组,显示极显著住意义,(P<0.01)。高原给药组的红细胞体积与高原对照组相比,平均减少8.4%左右。高原给药组红细胞直径(Y)与高原对照组红细胞直径(X)呈正相关,r=0.58,P<0.05。另外高原给药组红细胞直径(Y)与红细胞计数(x)也呈正相关,r=0.67,P<0.05。结果提示异叶青兰不仅可降低由缺氧所引起的红细胞体积增大,而且可降低红细胞的数量,从而降低血液的粘滞性,改善血循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移居高海拔地区(3800米),不同时间的实验家兔骨髓组织体视学研究发现:低氧影响红、黄骨髓比例的变化不显著,但组织内血窦体积和数量均有明显增加;幼红细胞造血岛数量,在进入高原1周后有较多增长,随后又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骨髓组织中各类细胞,在高原环境下均发生程度不等的胞质水肿,核质比下降,其中以巨噬细胞、网状细胞、原红细胞改变较明显;细胞质内各种细胞器改变的总趋势为,结构肿胀,并且松散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及形态计量方法对高原实验家兔骨髓幼红细胞造血岛中心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给药组中心巨噬细胞内线粒体及初级溶酶体数量增加,有新生的线粒体及初级溶酶体的出现,而且该细胞内未见线粒体的畸型肿胀与溶酶作过载现象,结果提示该药对中心巨噬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异叶青兰对高原实验家兔血液若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用西安出生(海拔397米)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平原组、高原组和高原给药组,移居高原(海拔3900米)及应用抗低氧药物后,检测了三组实验动物外用血几项指标。结果表明:高原给药组红细胞(RBC)计数明显低于高原组,差异显著(P<0.05)。此外,高原给药组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比积(HCt)均值都低于高原组。结果提示:抗低氧药物──异叶青兰对家兔造血系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平原及移居高原(3900m)不同时期四组实验家兔的骨髓小动脉的形态计量研究发现,高原实验组家兔骨髓小动脉体积密度,长度密度及面积密度,均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有显著意义,高原实验第一、八周组实验家兔骨髓小动脉腔的体积密度明显低于平原对照组,提示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实验组家兔骨髓小动脉体积增大,小动脉外形迂曲不均,长度增加,管壁增厚尤以小动脉中膜平滑肌增生显著,并有纤维化的趋势。上述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透射电技术及形态计量方法对高原实验家兔骨髓幼红细胞造血岛中心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龠经组中心巨噬细胞内线粒体及初级溶酶体数量增加,有新生的一粒体及初级溶酶体的出现,而且该细胞内未峥线性体的嵴开明肿民溶酶体过载现象,结果提示该药对中心巨噬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高原实验家兔骨髓幼红细胞岛中心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形态计量研究。发现在急性低氧时期,该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有所下降,线粒体平均体积增大,同时各级溶酶体数量平缓上升,但其平均体积急剧增大,其中次级溶酶体和残余体所占比例,随停留高原时间延长有增大趋势。细胞内粗面内质网体积分数增加不显著,上述细胞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提示,低氧对骨髓内巨噬细胞的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就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骨骼抑制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造血祖/干细胞集落产率的变化,探讨生血丸对60Co合并环磷酰胺致骨髓抑制小鼠的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血丸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阳性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小鼠以60Co合并环磷酰胺制备骨髓抑制模型后24 h开始给药,生血丸组每天ig 10 g/kg的生血丸1 mL,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ip GM-CSF 12 5 μg/kg,连续给药7 d。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造血干祖细胞培养术计数集落产率。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生血丸组、阳性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计数(P<0.05),生血丸组网织红细胞的形态接近对照组;生血丸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各系祖细胞集落产率均得到改善,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生血丸能提高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改善各系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可能为生血丸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4.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现有的实验室务件下以7-ACA为原料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方法: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具有一致性,同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一些关键步骤(时间、温度、剂量)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中间体收率为32.7%。结论:该方法使中间体的合成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一些繁杂的操作,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聚集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血小板聚集活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在造成动粥模型前测定血小板对ADP的聚集性,分为高敏感性血小板组和低敏感性血小板组。结果表明,高敏感组的动粥斑块病变比低敏感组明显加重(P<0.05)。但是,两组脂质和脂蛋白变化,除胆固醇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各项指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