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导管经口给氧治疗老年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 观察因各种疾病所致老年低氧血症患者48例.除常规抗感染、扩张支气管、营养支持外.根据吸氧途径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鼻导管经口给氧)22例和对照组(鼻导管经鼻给氧)26例.比较两组患者吸氧30min后的临床症状、动脉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aO2)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及PaO2、SaO2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为77.27%。结论 鼻导管经口给氧可显著改善老年低氧血症患者的缺氧症状.且利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对早产儿缺氧状况的治疗效果。[方法]52例早产儿采用吸氧导管直接插入恒温箱内,使氧气均匀弥散在恒温箱内,让患儿自由吸氧。[结果]51例患儿呼吸改善,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1例缺氧状况无明显改善.改用头罩吸氧。[结论]对于需要恒温箱内保暖的早产儿可采用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法代替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对早产儿缺氧状况的治疗效果。[方法]52例早产儿采用吸氧导管直接插入恒温箱内,使氧气均匀弥散在恒温箱内,让患儿自由吸氧。[结果]51例患儿呼吸改善,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1例缺氧状况无明显改善,改用头罩吸氧。[结论]对于需要恒温箱内保暖的早产儿可采用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法代替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温箱内吸氧的疗效,为轻度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寻求较好的吸氧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吸氧前缺氧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的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65例温箱内吸氧者为观察组,66例鼻导管吸氧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吸氧后2、6、24 h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三凹征、鼻翼扇动、紫绀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并发症、最后转归等,统计各组的平均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将两组各观察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吸氧后24 h的呼吸频率、心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氧后24 h与吸氧前各观察值相比,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三凹征、鼻翼扇动、紫绀等明显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P<0.01),两组最后转归无明显差别,观察组比对照组平均吸氧时间短(P<0.05),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温箱内吸氧与鼻导管吸氧治疗轻度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均效果良好,但温箱内吸氧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于鼻导管吸氧,且平均吸氧时间缩短,新生儿温箱内吸氧优于鼻导管吸氧.  相似文献   

5.
新型口鼻面罩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氧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静  贺吉林 《护理研究》2001,15(2):67-68
为观察新型口鼻面罩(Ventrui面罩)和双侧鼻导管氧疗效果,对3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病人吸氧前后动脉血pH值、PaCO2及PaO2进行观察。结果显示:Ventrui面罩吸氧组病人的PaO2上升幅度较大,且迅速,能尽快改善病人的缺氧症状,而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与鼻导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建议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病人使用Ventrui面罩持续吸氧,可迅速改善病人的缺氧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导管吸氧治疗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患儿入院后均首先进行常规治疗,以保持患儿呼吸道的通.,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改善患儿的体内环境。对照组患儿给予经鼻导管吸氧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血气分析指标( PaCO2、PaO2及pH)、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咳嗽消失时间、肺部湿性啰音消失时间及肺部炎症吸收时间),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aO2和p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咳嗽消失时间、肺部湿性啰音消失时间及肺部炎症吸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重症肺炎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且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及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氧流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病人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护理提供依据.[方法]90例LC术病人随机分为氧流量2 L/min组(n=30)、4 L/min组(n=30)、6 L/min组(n=30),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持续双腔鼻导管吸氧6h后检测SpO2指标.[结果]3组病人吸氧6h后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3,P=0.024),其中氧流量4 L/min组SpO2指标最为满意.[结论]LC病人术后持续鼻导管吸氧最适宜的氧流量为4 L/min.  相似文献   

8.
邸改秀 《全科护理》2011,(5):407-408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77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检测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及相应的护理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77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检测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及相应的护理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提高昏迷致上呼吸道梗阻病人氧疗效果的吸氧方式.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的方法将96例昏迷致上呼吸道梗阻的病人按给氧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通过鼻咽通气管插入鼻导管给予氧气吸入)和对照组(放置口咽通气管同时给予鼻塞氧气吸入).每组各48例,氧流量均为(1.8±0.4)L/min,将其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SpO2在两种不同吸氧途径前和吸氧后30 min、60 min监测结果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能明显提高PaO2、SaO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pH、PaCO2的影响两组一致;两组不同的吸氧方式在氧疗后2h缺氧症状体征改善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昏迷致上呼吸道梗阻病人,采用鼻咽通气管插入鼻导管给予氧气吸入,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同时能通过氧疗迅速提高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值正常、稳定,缺氧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鼻导管吸氧法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的适宜插入深度 ,将鼻导管分别插入1.5cm、2cm、3cm及5cm ,观察记录吸氧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 ,吸氧 8h后导管前端分泌物粘附情况及病人的感受 ,并分别与传统组进行对照。结果显示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氧饱和度及其他生命体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 >0 .10 ) ,而在导管分泌物粘附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 .0 1)。提示 :采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插入深度以2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水式鼻导管吸氧的氧疗效果及其在感染控制方面的作用,为临床实施氧疗护理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100例进行鼻导管吸氧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无水式和常规蒸馏水湿化方式吸氧,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肺部感染率及吸氧装置染菌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呼吸困难、上呼吸道干燥不适、鼻腔分泌物结痂及充血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体温升高、WBC升高及肺部感染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吸氧装置染菌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结论使用无水式鼻导管吸氧在不增加患者呼吸道不适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减轻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湿化中低流量鼻道管吸氧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0例在ICU住院,需要持续中低流量吸氧24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实验组患者使用干燥湿化瓶直接吸氧,对照组患者使用湿化瓶吸氧。比较两组患者吸氧24h后呼吸道反应,湿化瓶细菌污染,患者对吸氧噪声反映情况及护士更换湿化瓶所需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氧疗后不适症状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湿化瓶细菌污染情况、患者感觉噪声、护士更换湿化瓶所需时间比较,均P0.05或P0.01,实验组细菌污染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感觉吸氧噪声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护士更换湿化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中低流量患者采用无湿化吸氧有利于降低湿化瓶细菌污染情况,减少工作量及吸氧噪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吸氧病人的舒适护理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石兰萍  操静  温敏  余殷  余颖娟  夏春梅 《护理研究》2004,18(13):1163-1165
[目的 ]提高吸氧病人的舒适度。 [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长期吸氧病人 ,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分别给予舒适吸氧法及常规吸氧法 ,并进行吸氧舒适度调查。 [结果 ]两组病人对吸氧的舒适度存在差异 (P <0 .0 1)。[结论 ]舒适吸氧法可提高病人吸氧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塞联合高氧液预防高龄患者硬膜外麻醉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60例硬膜外麻醉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为鼻塞联合高氧液给氧;对照组为单纯鼻塞给氧。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不同时点PaO2、SpO2的变化。结果麻醉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麻醉后各时点两组比较,实验组PaO2,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鼻塞联合高氧液给氧技术,能有效预防高龄患者硬膜外麻醉引起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氧疗中实施不同给氧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鼻导管组、人工鼻组、面罩组各20例,分别实施鼻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及面罩法吸氧。观察3组患者氧疗前、氧疗1 h、氧疗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Ⅲ度)以及并发症(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在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均比吸氧前有显著提高(P0.05),但面罩组提高幅度显著更高(P0.05);鼻导管组与面罩组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痰液黏稠(Ⅲ度)率相比吸氧前显著下降(P0.05),优于人工鼻组(P0.05);面罩组与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与切口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鼻导管组(P0.05)。结论面罩吸氧应用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有良好效果,不仅可快速平稳改善血氧饱和度,而且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以及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老年鼻饲患者每次鼻饲量及间隔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鼻饲患者每次鼻饲量及间隔时间。以确立科学的、适合老年人生理的鼻饲量值。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长期鼻饲老年患者180例,按年龄段,61~70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1、实验2和对照组1;71~80岁患者分为实验组3和实验组4和对照组2。每组30例。在鼻饲置管方法、鼻饲体位、鼻饲液成份、符合营养热卡的前提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鼻饲;实验组按照实验方法鼻饲,6组均观察餐后返流、胃潴留、腹胀、腹泻、便秘、末次饲食后6h微量血糖值、血清白蛋白、总蛋白、体重情况。结果6组老年鼻饲患者在不同鼻饲量及间隔时间下其鼻饲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营养状况:白蛋白及总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实验组鼻饲法的每次鼻饲量和间隔时间是安全的、符合老年人生理的鼻饲量值。  相似文献   

18.
徐琳  陈先林  王晓波  叶茜 《华西医学》2008,23(2):236-237
目的:探讨延长吸氧时间对改善二氧化碳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肩部疼痛的效果。方法:176例LC患者,随机分为延长吸氧组(n=88),常规吸氧组(n=88),常规吸氧组施行LC后持续低流量(2 L/min)吸氧2 h,延长吸氧组施行LC后持续低流量(2 L/min)吸氧8~12 h。观察两组间LC术后肩部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结果:延长吸氧组肩部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0),术后肩部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P=0.015);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延长吸氧组手术后PaCO2(P=0.037),PaO2(P=0.029),pH(P=0.041)等血气指标较常规吸氧组均有差异;手术后4 h PaCO2与相同时点VAS评分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611(P=0.009)。结论:延长吸氧时间能降低LC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改善LC术后肩部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过程中较好的氧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分组自身对照研究,将采用两种不同吸氧方法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电动雾化吸入同时采用经鼻导管吸氧(64例)。动态记录两组吸入前、后血氧饱和度(SaO2)变化。结果两组SaO2在吸入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开始吸入后的5、10、15、20、30m in时,A、B两组Sa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SaO2在雾化吸入后各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B组SaO2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电动雾化吸入时,在口含器旁加一氧气管进行吸氧,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低氧血症,而对心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秦寒枝 《全科护理》2012,10(6):483-484
[目的]探讨面罩内鼻导管吸氧在无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疗效。[方法]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面罩内鼻导管吸氧无创机械通气,对照组使用面罩外接氧气无创机械通气。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4h、12h、24h的心率、呼吸频率、p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的变化。[结果]面罩内鼻导管吸氧组经治疗4h、12h和24h后心率、呼吸频率、PCO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降低更明显(P<0.05);pH值、氧分压(PO2)及氧合指数则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内鼻导管吸氧较常规面罩外接氧气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能明显提高无创机械通气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