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7例,小肠间质瘤16例,结肠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5例。31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22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6例,不均匀实性者14例,囊实性混合者11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25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定位准确,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42例中胃部24例,小肠12例,结肠1例,胃肠外5例,4例见肝转移。高度危险17例,中度危险12例,低度危险12例,极低危险1例。肿瘤发病部位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肿块大小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块形态、边缘情况、密度及强化方式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点,肿瘤发病部位、大小、形态、边缘情况、密度、强化方式可用于判断肿瘤危险程度,对治疗方案和随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 位于食管1例,胃7例,小肠12例,结肠5例,肠系膜4例,由于肿瘤巨大,不能分辨来源1例,多发2例,起自胃肠道及其系膜.肿瘤最小1.5 cm×1.5 cm×1.0 cm,最大约45 cm×45 cm×32 cm.32例中恶性21例,潜在恶性6例,良性5例.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2例可见钙化.17例肿瘤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增强扫描根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3种类型:I型,动脉期大致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肿瘤全部强化,静脉期强化略高于动脉期.II型,肿瘤实性部分结节状强化,结节之间可见线状低密度影.III型,动脉期肿瘤周边线状强化,静脉期强化范围增大,呈"花环状",延迟扫描肿瘤中心低密度区仍无强化.结论 CT表现与大体病理标本有很好的相关性,在GIST的诊断、分期及随访中很有价值,但确诊仍需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23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生长方式、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腹水等征象)。结果23例均为单发,16例良性、7例恶性;病变位于胃11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肿瘤直径0.8~15.9cm,平均7.3cm大小。1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均匀性强化12例,11例不均匀强化。腹水2例,肝转移2例,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为胃肠道壁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多比较小,圆形,边缘光整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轻度强化。恶性GIST常见腹水、肝内转移灶、分叶状肿块、中心液化坏死及不均匀明显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1例,肠系膜2例。肿块横径1.2~22.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向消化道腔外生长。平扫密度均匀8例,均匀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34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点状钙化。CT检出肝脏转移1例,椎体及肾脏累及1例,前列腺受累1例,输尿管受累1例。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9%(39/42)。误诊为腹腔占位1例,后腹膜肿瘤1例,胃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特征,以及与胃肠道的关系,并了解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方法:对照病理表现回顾性分析16例GIST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腔外生长(70%)或腔内生长(30%)的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光滑(85%),稍毛糙(15%);密度均匀(20%)或中心可见低密度(80%)(低密度区占整个肿块的25%-90%,平均58%),2例肿块局部与肠腔相通而分别见气体和气液平;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8-28HU,平均增加16HU),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并趋于均匀(CT值进一步增加5-15HU,平均增加9HU),2例肿块内动脉期可见强化血管影。GIST中央坏死与肠腔相通形成假肠腔时,观察是否与肠腔直接相通、有无肿大淋巴结有助于与胃肠道淋巴瘤鉴别;与子宫或附件关系密切时,观察边界与比邻、强化程度、肿瘤标记物有助于与子宫肌瘤或卵巢癌鉴别;与腹腔胸膜外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GIST有一些特点。对于CT征象较典型的GIST,有些CT征象可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 极低危险组4例,低度危险组18例,中度危险组17例,高度危险组14例。性别、年龄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灶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胃肠道是否相通与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CT影像学特征及术前多层CT在预测GISTs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6例GISTs的术前多层CT和病理诊断资料,并对肿瘤发生部位及各项CT特征(生长方式、强化和瘤内坏死程度)与病理恶性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胃GISTs25例(占63.9%)、小肠12例(占33.3%)及结肠1例(占2.8%)。其中,24例GISTs(66.7%)为高度恶性,12例(33.3%)为低度恶性。CT影像与病理对照分析,肿瘤形态不规则、浸润性生长和严重瘤内坏死更多见于高度恶性胃肠道GISTs(P〈0.05);肿瘤生长部位和强化程度与GISTs的恶性程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GISTs的多层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轮廓、生长方式和坏死程度对预测GISTs恶性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32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5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8例,空肠4例,回肠3例,食管和肠系膜各2例,升结肠、直肠和大网膜各1例。32例CIST中,良性12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20例,肿块直径≥7cm,肿瘤边缘有分叶,肿块内有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度为96.9%(31/32),CT判断恶性准确度为93.8%(30/32)。结论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弥补X线钡餐造影的局限性,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MGIST)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MGIST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1例MGIST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包括胃11例,小肠7例,直肠3例。根据MGIST的形态与生长方式可将其CT表现分为4型:腔外型9例,腔内型3例,腔内外型4例,以及厚壁型5例。肿瘤直径小于5cm者5例,而大于5cm者16例。除2例肿瘤表现为均匀密度外,其余19例肿瘤为不均匀密度,伴有明显坏死、囊变及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缘。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瘘道形成与瘤内钙化各见于2例。CT扫描发现肝转移2例,网膜转移1例及伴发肠梗阻2例。结论MGIST随其生长方式而有不同的CT表现,而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小儿腹膜后神经节源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描述26例腹膜后神经节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男18例,女8例.经手术、病理(24例)及临床骨穿(2例)证实.成神经细胞瘤、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神经节瘤分别为14、10、2例,平均年龄分别为1岁3个月、3岁6个月、6岁,其中神经节瘤2例分别合并白血病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全部病例于术前作腹部CT平扫,其中14例同时作了增强扫描.术前作B超检查20例.结果(1)肿瘤约2.0cm×2.5cm×2.5cm~16cm×10cm×8cm大小,26例均位于腹膜后,位于一侧22例,位于中线上3例,2处多发1例.(2)肿物外形不规则20例,类圆形6例;边缘清楚14例,模糊12例.(3)25例肿瘤与肾脏对比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1例为均匀低密度;23例肿瘤有不同形态钙化;增强扫描者12例肿瘤有不均匀增强,2例增强不明显.(4)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9例,肝转移3例,肿瘤包埋血管18例,下腔静脉内瘤栓1例,肿瘤侵入椎管3例.结论CT平扫可以提示腹膜后神经节源性肿瘤的诊断,增强扫描能够进一步明确肿瘤内部及其周围异常. 相似文献
12.
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京礼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4):303-304
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罕见,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5%~10%,现有文献多以临床和病理学报道为主。笔者收集9例,分析其临床和螺旋CT表现特征,以期对临床诊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晰卵巢卵泡膜细胞瘤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对卵巢卵泡膜细胞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卵巢卵泡膜细胞瘤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11例共12个病灶,单发10例,多发1例.肿瘤边界清楚8个,边界部分清楚部分模糊4个,见蒂结节2例,术中发现肿瘤蒂扭转.肿瘤大小31mm×38mm~126mm×140mm,8个肿瘤平扫与子宫肌层密度相仿,9个肿瘤内可见散在小片状囊变区,对应大体标本上肿瘤内的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区呈缓慢渐进性轻度强化,囊变区未见强化.1例卵泡膜细胞瘤动脉期及实质期可见显著强化的纤细肿瘤血管影,而肿瘤实质仍为轻微强化.少量腹水征9例.9例合并有雌激素刺激相关的疾病.镜下肿瘤细胞呈旋涡状排列.周围被大量胶原纤维分隔.细胞浆内含有大量脂肪小滴,细胞核类圆形,未见明显核分裂.结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此瘤的病理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PHP)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报告2例PH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PHP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颅内对称性多发钙化,四肢皮下软组织钙化与掌、趾、指骨粗短,其中颅内钙化在MRI表现为T1加权像与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结论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的影像表现有其特征性,CT扫描是诊断该病最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脑白质疏松症(1eukoaraiosis,LA)是由加拿大神经病理学家Hachinski等提出的一个影像诊断术语,用于描述影像学上脑部的白质尤其是侧脑室周围白质的局限或弥漫性异常改变。此后,对本病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课题,本文主要就LA的CT表现与临床的综合关系进行探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4例侧脑室枕角扩大畸形,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4例男性侧脑室枕角扩大畸形患儿,年龄10天~5岁,均行头部CT轴位平扫,层厚10mm,层距10mm。结果:CT示两侧侧脑室枕角、三角区呈对称性扩大。而额角、体部无扩大。2例有额角异常,三脑室轻微扩大和胼胝体发育不良。均有三角区、枕角周围的白质量减少变薄,但无明显白质密度降低改变和灰质增厚。结论:侧脑室枕角扩大畸形是少见病,有典型侧脑室枕角、三角区对称性扩大,无明显白质密度降低改变和灰质增厚。对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19.
Takashi Abe Eiji Oguma Kumiko Nozawa Yumiko Sato Ayumu Arakawa Akira Kikuchi Hiroshi Kishimoto Manabu Minami 《Japa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2009,27(10):462-465
A case of 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MRT) of the liver in a 4-month-old boy with hepatomegaly was described with the help of
US and CT findings. The boy had multiple liver tumors, and the liver parenchyma showed a diffuse heterogeneous appearance.
Lymph node swelling was noted, although the alpha-fetoprotein concentration was not elevated. A diagnosis of MRT was confirmed
pathologically. Twenty-seven cases of MRT of the liver with solitary tumors, multiple tumors, or diffuse infiltration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Diagnostic imag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cting metastasis because
of the high frequency of distant metastasis in MRT of the liver.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经临床治疗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确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吸虫病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2例中单发4例,多发18例。病变位于幕上20例,其中额叶6例,颞叶4例,枕、顶叶10例,病灶分布于皮层或皮层下区,呈等或稍高密度,大多数强化显著,呈多发小结节状、斑片状或簇状聚集成团,灶周有明显水肿区。幕下小脑半球2例,表现为片状水肿区内多个强化小结节或团块。结论:脑血吸虫病CT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疫水接触史、免疫学检查及诊断性治疗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