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下肢动脉CT成像中2种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上怀疑下肢动脉疾病行CTA检查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组,对比剂碘普罗胺(350 mg I/mL).A组注射流率4mL/s,对比剂用量1.2 mL/kg.B组第1期5 mL/s注射20 mL,第2期3mL/s注射剩余量;B组对比剂总量=1.2 mL/kg×体质量-4 mL/s×(B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A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对2组腹主动脉-髂动脉段、股动脉-腘动脉段、小腿动脉段、足背或足底动脉段4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4个动脉段CT值,记录2组对比剂剂量.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B组4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均低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对比剂剂量为(89.08士11.45)mL和(72.61士10.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比剂流率5 mL/s+3 mL/s分期注射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下肢动脉CTA的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造影剂双期注射方法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CTVPA)中的技术应用.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对3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的病人进行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下肢深静脉造影(CTV).A组(15例)采用120~15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4 mL/s.B组(15例)采用120~150 mL对比剂,双期注射,第一期50 mL,注射速率4 mL/s,第二期注射70~11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2 mL/s,为对照组(B组).对肺动脉各级血管CT均值和下肢静脉血管CT均值进行测量及上腔静脉伪影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检查中肺动脉各级血管和下肢静脉均得到良好的强化,2组无显著性差异.上腔静脉伪影评价,B组上腔静脉伪影对右肺动脉及右上叶动脉的影响明显少于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双期对比剂注射方法可以得到良好的肺动脉各级血管和下肢深静脉的强化,并可降低上腔静脉伪影的影响,可作为CTVPA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肺动脉成像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对于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提高检查成功率的可行性。方法:搜集在我院行肺动脉CTA检查的63例连续患者。将63例患者分成两组(三期组和两期组),三期组(30例)采用优化的对比剂注射方案,第一期注射混合液(对比剂占10%,生理盐水占90%),流率5mL/s,总量25mL;第二期注射对比剂,流率5mL/s,总量0.2~2.5mL/kg体重;第三期注射生理盐水,流率5mL/s,总量20mL。二期组(33例)采用传统对比剂注射方案,第一期注射对比剂20mL,第二期生理盐水30mL,流率均为5.5mL/s。分别测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肺亚段动脉、左右肺动脉分叉层面上腔静脉、主肺静脉及升主动脉的CT值。记录两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结果:两组患者肺动脉主干、上腔静脉及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平均用量三期组为(10.73±1.72)mL,二期组为20mL,三期组较二期组减少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双期注射方案比较,优化的三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提高肺动脉CTA的检查成功率,同时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比剂注射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50例行冠状动脉CTA成像患者,随机抽取50例二期相对比剂注射技术为A组,三期相对比剂注射技术分B1组(1.0 mL/kg)和B2组(0.8mL/kg)各50例.A组:一期碘普罗胺1.0 mL/kg,注射速率4.5mL/s;二期生理盐水30 mL,注射速率4.0 mL/s.B1组:一期碘普罗胺按1.0 mL/kg对比剂总量的75%,注射速率4.5 mL/s;二期碘普罗胺按对比剂注射总量的25%+生理盐水按1:1浓度,注射速率4.0 mL/s;三期生理盐水25 mL,注射速率3.5 mL/s.B2组:一期碘普罗胺(0.8 mL/kg)按对比剂注射总量的75%,注射速率4.5 mL/s;二期碘普罗胺按对比剂注射总量的25%+生理盐水按1:1浓度,注射速率4.0 mL/s;三期生理盐水25 mL,注射速率4.5 mL/s.将图像根据5分制评分标准,评分在3分及以上的受检者纳入研究.结果 3种对比剂注射技术的比较显示B2组与A组、B1组对比剂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房、左右心室、主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密度A组与B1组、B2组比较,右心房与右心室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成像采用三期相对比剂优化注射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可以减少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比剂分段注射颈髓双期CT血管成像(CTA)检查在颈髓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脊髓型颈椎病拟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剂分段注射颈髓双期CTA检查(A组),先期团注流率为4 mL/s,后期以2 mL/s的低流率持续注射,先期团注和后期低流率持续注射对比剂剂量的比率为3∶1,采用常规峰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采用低管电压联合高浓度、低流率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430例拟行颈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15例,使用对比剂碘美普尔(400 mg I/mL)45 mL,注射流率为4 mL/s,管电压为100 kV;B组215例,注射碘帕醇(370 mg I/mL)65...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可调节的峰值管电压(kVp)联合对比剂注射方案,比较在低峰值管电压(≤100 kVp)和高峰值电压(100 kVp)条件下第三代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的诊断准确性。方法该研究纳入120例接受导管血管成形术和自动管电压选择成像的CCTA的病人[平均年龄62.6岁,体质量指数(BMI)=29 kg/m~2],将其分为2组(每组60例,平均峰值管电压分别为84 kVp和117 kVp)。峰值电压与对比剂剂量方案分别为:70 kVp、40 mL,80 kVp、50 mL,90 kVp、60 mL,100 kVp、70 mL,110 kVp、80 mL,120 kVp、90 mL,并测量对比噪声比(CNR)。由2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价影像质量和冠状动脉是否存在严重狭窄(管腔狭窄50%)。结果≤100 kVp和100 kVp测定的CCTA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每例病人为93.9%/92.6%∶90.9%/92.6%,每支血管为91.5%/97.8%∶94/96.8%,每个节段血管为90%/96.7%∶90.7%/95.2%(均P0.64)。低峰值电压和高峰值电压组的CNR相似,分别为12和11.1(P0.18),与影像质量的主观观察结果(P=0.38)相符,对比剂剂量减少38.1%(53.6 mL与86.6 mL,P0.001),辐射剂量下降59.6%(4.3 m Sv与10.6 m Sv,P0.001)。结论自动管电压选择联合对比剂调节方案显示在低峰值电压和低剂量对比剂的成像条件下可获得与高峰值电压组相当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周宇  刘建新  王霄英   《放射学实践》2014,(3):268-271
目的:研究120kVp条件下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中对比剂的个体化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搜集冠状动脉CTA检查中,个性化注射对比剂的连续患者的资料,共104例,与前期固定给药的连续患者资料进行比较。个性化给药组中,采用碘克沙醇(270mgI/mL),剂量1mL/kg;注射流率根据患者体重设定:%54kg为4.0mL/s,55~64妇为4.5mL/s,65~74蚝为5.0mL/s,〉75kg为5.5mL/S。固定给药组中,采用碘帕醇(370mgI/mL),总量为60mL,注射流率为4.5mL/s。两组病例的cT扫描方案相同。由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测量两组患者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近段、中段、远段的CT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个性化给药组,平均体重为70.2妇,平均碘剂量为17.68gI/人;固定给药组,平均体重为67.6妇,平均碘剂量为22.2gI/人。两组病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均达到临床诊断要求。客观评估:两组病例,所有冠状动脉节段CT值均接近或〉300HU。结论:120kVp条件下,碘克沙醇(270mgI/mL)在CCTA检查中的个性化应用是可行的。此条件下,图像质量可达到临床诊断要求,同时降低对比剂用量,推荐用于肾功能损害高风险的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320排冠状动脉 CTA 检查中降低等渗低浓度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心率≤70次/min、心律规则、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患者64例行320排冠状动脉 CTA,采用100 kVp 管电压,威视派克270 mg I/mL 对比剂,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自适应迭代剂量减低算法重建。根据对比剂用量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A 组22例注射50 mL 固定剂量对比剂,注射速率为5.0 mL/s;B 组21例按0.7 mL/kg 计算剂量,注射速率为4.5 mL/s;C 组21例按0.6 mL/kg 计算剂量,注射速率为4.0 mL/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感兴趣区(ROI)的 CT 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冠状动脉节段评分的差异,并对患者碘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3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比、BMI、心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剂用量及注射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I 的 CT 值从 A 组到 B 组再到 C 组呈下降趋势,A 组明显高于 B 组和 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B 组与 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间冠状动脉节段评分、SNR 和 CNR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的碘总量和碘注入率最低。结论在320排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对于心率≤70次/min、BMI≤24 kg/m2患者,按0.6 mL/kg 剂量注射等渗低浓度对比剂,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碘摄入量,降低了发生对比剂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与固定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冠状动脉CT值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200例患者,体质量均≤80 kg,随机分为A、B 2组,各100例,使用对比剂碘帕醇(碘浓度370 mg/mL)。A组采用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剂量0.85 mL/kg体质量,注射时间12 s,流率为注射总量除以注射时间。B组采用恒速恒量的注射方案,即对比剂均为70 mL,注射流率5.0 mL/s。A组和B组按照患者体质量各分为2组:A1、B1组(66 kg,n=50),A2、B2组(66~80 kg,n=50)。测量图像的主动脉根部CT值、噪声(SD值),记录对比剂剂量,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升主动脉根部强化后CT值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1、A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8),B1组高于B2组(P=0.028);A1组低于B1组(P0.001),A2组与B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对比剂剂量A1组低于B1组(P0.001),A2组低于B2组(P0.001)。2组的图像噪声(S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冠状动脉CTA,在保证冠状动脉CT值的情况下,可明显减少低体质量患者的对比剂剂量,且CT值分布较均匀,不会因体质量变化而明显变化,优于对比剂固定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体表面积(BSA)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将拟行CCTA检查的连续3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采用相同的CCTA扫描方案及对比剂(350mg I/mL),实验组基于BSA制订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Ⅰ期:对比剂10700BSA/350mL;Ⅱ期:对比剂1160BSA/350mL,生理盐水1160BSA×0.7/(350×0.3)mL;Ⅲ期:生理盐水30mL),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固定碘负荷和注射流率的对比剂注射方案(Ⅰ期:对比剂60mL;Ⅱ期:对比剂30mL,生理盐水70mL;Ⅲ期:生理盐水30mL)。比较两组患者CCTA图像上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近端的CT值和对比噪声比(CNR),以及两组内不同体重人群(<60、60~70和>70kg)血管强化程度的一致性。定量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体重与血管强化程度关系。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升主动脉的CT值分别为(483.26±76.79)和(477.98±69.15)HU;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CT值分别为(479.39±78.25)和(481.78±65.66)HU;右冠状动脉的CT值分别为(452.09±89.89)HU和(465.75±74.21)HU,3个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前降支图像的CNR分别为46.94±20.07和44.07±18.18(P>0.05),右冠状动脉图像的CNR分别为50.75±10.34和49.80±17.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强化程度与体重呈线性负相关(r=-0.33和-0.19,P<0.01);实验组中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强化程度与体重无统计学相关性(r=-0.09,P=0.280;r=-0.14,P=0.587)。两组中各体重亚组之间比较,对照组中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CT值在各亚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21);实验组中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CT值在亚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9,P=0.799)。结论:CCTA检查中采用基于体表面积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可实现不同体重患者血管强化程度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64层下肢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病变而行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80 kV,对比剂用量60 mL,并追加生理盐30 mL;对照组120 kV,对比剂用量90 mL。2组均用350 mg 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以4.5 mL/s流率注射,其余扫描条件相同。分析比较2组图像主观评分、动脉CT值、噪声、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的动脉CT值、噪声、SNR、CN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CTDIvol、DLP、E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差异,实验组较对照组辐射剂量降低63.24%,碘摄入量减少33.33%。结论:64层CT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行下肢CTA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同济指数法结合等渗对比剂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优势。方法:131例受检者在东芝Aquilion Vision 320排CT扫描仪上行CCTA检查,根据检查中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不同将受检者分为270组(270mg I/mL碘克沙醇)和370组(370mg I/mL碘克沙醇)两组,其中270组92例,370组39例,并基于同济指数法个性化静脉团注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比较270组与370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检查前、中、后期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变化情况和对比剂的注射压力等指标;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定相关血管、位点的CT值并对图像进行客观评价。结果:270组与370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前、中、后期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前期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检查中期心率分别为(73.12±16.03)次/min和(79.69±18.90)次/min(P<0.05),检查后期心率分别为(74.27±14.72)次/min和(80.41±18.10)次/min(P<0.05)。两组受检者对比剂的注射压力分别为(84.94±39.95)kPa和(143.05±59.73)kPa,270组显著低于37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主观和客观评价均符合诊断标准。结论:行CCTA检查时,基于同济指数法使用等渗对比剂(270mg I/mL碘克沙醇)可以在保证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显著减少碘对比剂用量,降低注射压力,并使受检者心率相对降低且平稳,从而降低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提高受检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比剂注射方式对CT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抽签法分为研究组(n=63)与对照组(n=53)。研究组先以4.0 mL/s的流率注射碘佛醇(370 mg I/mL)60 mL,后以2.0 mL/s的流率注射碘佛醇30 mL,再用30 mL生理盐水以3.0 mL/s的流率冲管;对照组先以3.0 mL/s的流率注射碘佛醇(370 mg I/mL)90 mL,再用30 mL生理盐水以3.0 mL/s的流率冲管。由2位有经验的技师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测出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右支主干、脾静脉和门静脉主干-肝实质CT值,对比2组所测CT值。对2位技师的CTV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2组测量图像质量评分及CT值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2位技师对2组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好(K=0.839)。2组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右支主干、脾静脉、门静脉主干-肝实质的CT值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比剂以不同流率相结合的注射方式能够提高门静脉成像质量,减少其他血管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周星  张常青  黄刚  王平  张文文 《放射学实践》2016,(11):1041-1046
目的:探讨光子双源CT Flash模式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在肺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组50例,对比剂注射方案:A组,40mL对比剂+40mL生理盐水,流率4.0 mL/s;B组,40 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流率4.0 mL/s;C组,40 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流率4.5 mL/s;D组,40 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流率5.0 mL/s.A组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350 mg I/mL),B、C、D对比剂采用威视派克(270 mg I/mL).分析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及辐射剂量、碘总量.结果:患者的一般资料及CTDlvol、DLP、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其他三组相比,摄入的碘总量每位患者减少了3200mg.四组间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优良评分病例数最多(40例).4级肺动脉显示率B组98.4%,其他三组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两组5、6级肺动脉显示率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组各支血管CT值、SNR、CNR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肺上叶动脉、下叶动脉噪声有差异(P<0.05).A、D两组各支血管CT值均大于250 HU,B组共有37支血管CT值<250 HU,C组病例共有10支血管CT值<250 HU(P<0.05).结论:光子双源CT Flash模式联合低浓度对比剂(270 mg I/mL),注射流率5.0 mL/s的扫描方案在肺动脉血管成像中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同时降低患者的碘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自动管电压选择(CARE k V)技术在胸腹主动脉CTA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胸腹主动脉病变患者行CTA检查,研究组使用第2代双源CT的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CARE k V技术,对比剂及生理盐水的用量、注射流率根据实际管电压值设定;对照组为同期使用64排CT行CTA检查的患者,对比剂用量(90±5)m L,注射流率5.0 m L/s。辐射剂量统计使用设备自带的数据。扫描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行血管重建,图像评价由2名主治医师独立完成。结果:2组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CTDIvol、DLP、ED、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图像质量评分更高(均P0.05)。研究组对比剂用量(68.81±2.34)m L,对照组为(90±5)m L,研究组用量为对照组的6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注射流率(4.88±0.23)m L/s,对照组为5 m L/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CARE k V技术在提高胸腹主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注射流率,缩短了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下70kV管电压结合迭代算法在CCTA检查中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并探讨图像最佳迭代重建等级。方法收集本院90例行CCTA检查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5kg/m~2,分为2组,每组45例。A组扫描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模式,固定管电压70kV,自动管电流调制,参考管电流500mAs;对比剂注射流率及容量分别为4.0ml/s、0.8ml/kg;B组扫描方案: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序列,自动管电压及管电流调制,参考管电压120kV,参考管电流320mAs,对比剂注射流率及容量分别为5.0ml/s、1.0ml/kg。A组图像采用FBP及SAFIRE1~5等级重建,B组采用SAFIRE3级重建。比较A组各迭代等级及FBP重建间的图像质量,得出最佳迭代等级图像后与B组图像比较图像质量、图像噪声、SNR、CNR及辐射剂量等;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 A组SAFIRE 3图像质量评分最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节段血管SNR、CNR具有统计学差异,但A组高于B组。A组CTDIvol(0.70±0.12)mGy、DLP(12.56±2.37)mGy·cm、ED(0.18±0.33)mSv均明显低于B组CTDIvol(12.24±6.82)mGy、DLP(158.80±81.57)mGy·cm、ED(2.22±1.14)mSv。结论对于BMI≤25kg/m~2的患者,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下70kV管电压结合迭代算法CCTA检查,能够在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有效辐射剂量(ED0.3mSv)及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速率和序列时间分辨率对脑胶质瘤动态增强(DCE)的影响。方法收集行 MRI 检查并有颅脑占位性病变疑是胶质瘤的患者58例,分为2组,常规组41例,优化组17例。采用西门子 Verio3.0T 磁共振,8通道相阵控头部线圈,均行头部常规扫描、DCE-MRI 扫描。常规组对比剂注射速率3 mL/s,DCE 序列时间分辨率5.36 s,优化组对比剂注射速率4 mL/s, DCE 序列时间分辨率4 s 左右。2组病例应用 Tofts 模型进行后处理分析,对动脉输入函数(AIF)的曲线形态做优、中评估,2组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结果优化组 AIF 曲线形态明显优于常规组(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高对比剂注射速率和DCE 序列时间分辨率对改进胶质瘤 DCE 图像质量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超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流率及容量扫描方案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CTA)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130例行CCTA检查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5kg/m~2,分为2组,每组各65例。A组(实验组)扫描方案:固定管电压70kV,参考管电流500mAs;对比剂注射速率及容量分别为4.0ml/s、0.8ml/kg;B组(对照组)扫描方案:参考管电压120kV,参考管电流320mAs,对比剂注射速率及容量分别为5.0ml/s、1.0ml/kg。所有受检者均采用第二代双源CT进行扫描。测量右冠状动脉(RCA)开口、左冠状动脉主干(LM)开口、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管腔内的CT值及图像噪声,并测量同层面胸壁下脂肪组织CT值及图像噪声,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记录两组受检者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BMI、扫描时心率、实际管电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受检者年龄、性别、BMI、扫描时心率及实际管电流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图像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效辐射计量(0.69±0.25)mSv明显低于B组(2.42±1.18)mSv,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BMI≤25kg/m~2的受检者,70kV管电压结合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及迭代重建算法行CCTA检查,能够在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有效辐射剂量(ED1mSv),同时能降低对比剂流率和对比剂注射容量。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三期增强扫描,不同注射条件下时间窗的选择。资料与方法40例无胰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B组注射条件为: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胰腺、肝脏实质及胰周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最后分别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两组胰周主动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3.2±3.8)s(A组)及(40.1±3.8)s(B组),而20s(A组)及25s(B组)时胰周动脉CT值多可达200HU;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2.7±3.3)s(A组)及(46.8±4.5)s(B组);胰周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7.5±4.8)s(A组)及(53.3±4.8)s(B组);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9.2±4.7)s(A组)及(64.2±4.5)s(B组)。结论在不同的注射条件下,多层螺旋CT胰腺检查三期增强扫描的时间窗的设定并不相同。笔者推荐,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5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0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45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对比剂总量为90ml,注射流率为3ml/s时,动脉期延迟时间为25s,胰腺期延迟时间为50s,肝脏期延迟时间为65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