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翁 ,年七旬 ,2 0 0 2年冬 ,突发呼吸急促 (呼多吸少 ) ,张口抬肩 ,流涎涕零 ,面青辱紫 ,舌卷囊缩 ,汗出肢冷 ,端坐不敢平卧 ,脉微欲绝 ,舌紫苔白润 ,询得患者素多喘嗽 ,属虚喘脱证 ,已入危途 ,治以培补摄纳为法 ,予高丽参 3 0 g、蛤蚧 1对 ,煎汤频服。竖日喘息平 ,唇转红润 ,肢复温 ,尚能平卧 ,但新增双侧睾丸肿胀。原方高丽参减至 15 g ,继服 2剂 ,后改投温经散寒、宣肺平喘剂 1星期 ,症瘳。患者停服参蚧后睾丸肿胀自行消退。讨论 :本例素多喘嗽 ,精气内虚。今肺不降气 ,肾不纳气 ,阴阳不相接续 ,虚喘脱证已成 ,有阴阳离决之虞。究虚喘之… 相似文献
2.
喘证常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病,是临床常见难治与危重病之一。而喘脱证则是因喘致脱的危重证,多见于耄耋之年或久病体虚者,此类患者平素常见体弱神惫,动则气逆,短气息促,畏寒怕冷,饮食少进,或咳嗽频发,痰多稀白,并在疾病失治或在其他诱因引发下突然口张息促,汗出如油,烦躁不能平卧,饮食不入,面青足冷,脉浮洪、浮大或数,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救治,常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3.
l辨察证俱,班格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温病的病因为六淫温邪,温病过程中由于四时不同温热之邪的作用,其出血见证有两类临床征象:即出血和瘀血。温病出血往往由于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或损伤肌络、血从外溢;或损伤田络、血从上浇;或损伤阴络、血从下溢,从而可见肌肤发斑、吐、扭、便、尿血等见证。而在热邪迫血妄行的同时,必然造成瘀血的形成。首先因热邪灼伤血络,血液外溢,势必使离经之血成为瘀血,郁阻脉外,进而由于脉外瘀血对血道的压迫,使血行受阻,运行失畅,郁阻不通而再形成脉内瘀血.故出血本身就意味着瘀血的产生,而瘀血的… 相似文献
4.
温病邪入血分之热瘀气脱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行血分证概念着重强调了热甚动血的基本病机及凉血散血的基本治法,而对该病机进一步发展所致的其他更为严重的病机证治未能作出具体的阐明。这就导致临床上易把邪入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附汤加味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喘脱证的疗效。方法:将喘脱证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及机械通气,并加用参附汤加味鼻饲或口服,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及机械通气。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25%,对照组为65.62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参附汤加味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喘脱证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立千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86-86
王某某,男,60岁。2001年2月28日入院。该患咳喘20余年,心悸、气短,浮肿10余年,多在寒冷季节发病,逐年加重。去年秋季病情发作,咳喘,咳白色泡沫痰,心悸气短,肢体浮肿,继之腹部膨隆,日渐增大,食少纳呆,尿少色黄。在沈阳202医院就诊,确诊:肺心病、心衰Ⅲ度、心源性腹水。 相似文献
8.
9.
谢东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3):20-21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金元,日趋完善于明清。近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各有创建,可谓温病之大师。温病内容浩瀚,病发多见,类型繁多,有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除此尚有春温、伏温、寒湿、湿疟、湿痢、暑风、暑厥、大头瘟、蛤蚂瘟等,概括起来不下20余种,温病名称繁多而杂,对辨证和治疗均有不利。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执简驭繁,温病可以概括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其中近而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4种,对辨证施治均简单明了,凡属四时温病,均可包函其中。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之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等危急重症属中医学喘脱证的范畴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 ,这类危急重症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 ,方法越来越先进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药在抢救危急重症时可有可无。相反 ,只要辨证准确 ,选方用药精良 ,中医药同样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达到起死回生的神效。现举导师洪广祥教授治疗喘脱证 3验案于下 ,以飨同道。例 1 .康某 ,男 ,5 7岁 ,干部 ,1 999年 3月 2 3日。因反复胸闷、胸痛 2 a,再发 7d入院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经治疗病情好转。3月 2 8日不慎受凉 ,出现咳嗽 ,咯黄粘痰 ,鼻塞 ,气憋 ,汗出 ,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中风病与温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与温病是中医内科极为常见的两大类疾病。二者自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降,在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成为中医学术突出成就的代表。中风病与温病虽同属内科疾病,但是前者属于内伤杂病,而后者则是外感热病,二者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二者之间竟然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此二病的理解,以及理法方药的相互借鉴。1中风病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的相似性1.1阴虚是中风发病与温病易感的病理基础(1)中风病以虚为本,而以阴虚较为突出。《临证指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温病大家王孟英辨察温病的特色经验,对他的察胸脘、察二便、察舌苔、辨口渴、辨脉象作了系统的整理,对当今临床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秀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8):2482-2482
喘症患者多为老年人,笔者采用辨证施护方法护理此类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辨证 患者咳喘日久,肺脾气虚,痰湿内生,肺失宣降;加之肺气虚,卫外不固,寒邪入侵,故恶寒身痛,咳嗽,痰白,面色萎黄,神疲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浮,为痰湿之证。治疗原则:补脾益肺,化痰止咳平喘。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