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日  董炽彬 《江西中医药》2003,34(11):40-40
汪翁 ,年七旬 ,2 0 0 2年冬 ,突发呼吸急促 (呼多吸少 ) ,张口抬肩 ,流涎涕零 ,面青辱紫 ,舌卷囊缩 ,汗出肢冷 ,端坐不敢平卧 ,脉微欲绝 ,舌紫苔白润 ,询得患者素多喘嗽 ,属虚喘脱证 ,已入危途 ,治以培补摄纳为法 ,予高丽参 3 0 g、蛤蚧 1对 ,煎汤频服。竖日喘息平 ,唇转红润 ,肢复温 ,尚能平卧 ,但新增双侧睾丸肿胀。原方高丽参减至 15 g ,继服 2剂 ,后改投温经散寒、宣肺平喘剂 1星期 ,症瘳。患者停服参蚧后睾丸肿胀自行消退。讨论 :本例素多喘嗽 ,精气内虚。今肺不降气 ,肾不纳气 ,阴阳不相接续 ,虚喘脱证已成 ,有阴阳离决之虞。究虚喘之…  相似文献   

2.
论喘及喘脱     
喘证常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病,是临床常见难治与危重病之一。而喘脱证则是因喘致脱的危重证,多见于耄耋之年或久病体虚者,此类患者平素常见体弱神惫,动则气逆,短气息促,畏寒怕冷,饮食少进,或咳嗽频发,痰多稀白,并在疾病失治或在其他诱因引发下突然口张息促,汗出如油,烦躁不能平卧,饮食不入,面青足冷,脉浮洪、浮大或数,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救治,常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3.
l辨察证俱,班格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温病的病因为六淫温邪,温病过程中由于四时不同温热之邪的作用,其出血见证有两类临床征象:即出血和瘀血。温病出血往往由于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或损伤肌络、血从外溢;或损伤田络、血从上浇;或损伤阴络、血从下溢,从而可见肌肤发斑、吐、扭、便、尿血等见证。而在热邪迫血妄行的同时,必然造成瘀血的形成。首先因热邪灼伤血络,血液外溢,势必使离经之血成为瘀血,郁阻脉外,进而由于脉外瘀血对血道的压迫,使血行受阻,运行失畅,郁阻不通而再形成脉内瘀血.故出血本身就意味着瘀血的产生,而瘀血的…  相似文献   

4.
温病邪入血分之热瘀气脱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行血分证概念着重强调了热甚动血的基本病机及凉血散血的基本治法,而对该病机进一步发展所致的其他更为严重的病机证治未能作出具体的阐明。这就导致临床上易把邪入血  相似文献   

5.
宗气与喘脱     
李开梅 《河南中医》2010,30(5):436-437
对宗气的生成、功能进行阐述,说明宗气虚损与喘脱的发生紧密联系,提出补宗气、行血脉,平喘固脱是治疗喘脱大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附汤加味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喘脱证的疗效。方法:将喘脱证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及机械通气,并加用参附汤加味鼻饲或口服,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及机械通气。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25%,对照组为65.62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参附汤加味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喘脱证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某某,男,60岁。2001年2月28日入院。该患咳喘20余年,心悸、气短,浮肿10余年,多在寒冷季节发病,逐年加重。去年秋季病情发作,咳喘,咳白色泡沫痰,心悸气短,肢体浮肿,继之腹部膨隆,日渐增大,食少纳呆,尿少色黄。在沈阳202医院就诊,确诊:肺心病、心衰Ⅲ度、心源性腹水。  相似文献   

8.
对营分证的辨证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临证时有正确的辨证思路,达到准确辨证的目的。作者在长期的教、医、研实践中,摸索出营分证的辨证规律是:首辨特征症状,熟知形成原因;次辨具体证型,分清心营心包;还要注意动态变化,掌握传变趋向;最后还要辨察证候兼夹,详审体质差异。临床辨证掌握了这些特点,治疗上就能及时、有效采取相应的措施而防其变。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金元,日趋完善于明清。近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各有创建,可谓温病之大师。温病内容浩瀚,病发多见,类型繁多,有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除此尚有春温、伏温、寒湿、湿疟、湿痢、暑风、暑厥、大头瘟、蛤蚂瘟等,概括起来不下20余种,温病名称繁多而杂,对辨证和治疗均有不利。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执简驭繁,温病可以概括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其中近而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4种,对辨证施治均简单明了,凡属四时温病,均可包函其中。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之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等危急重症属中医学喘脱证的范畴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 ,这类危急重症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 ,方法越来越先进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药在抢救危急重症时可有可无。相反 ,只要辨证准确 ,选方用药精良 ,中医药同样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达到起死回生的神效。现举导师洪广祥教授治疗喘脱证 3验案于下 ,以飨同道。例 1 .康某 ,男 ,5 7岁 ,干部 ,1 999年 3月 2 3日。因反复胸闷、胸痛 2 a,再发 7d入院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经治疗病情好转。3月 2 8日不慎受凉 ,出现咳嗽 ,咯黄粘痰 ,鼻塞 ,气憋 ,汗出 ,纳…  相似文献   

11.
喘脱2例治验     
喘脱2例治验黄炳初,周亚林(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336000)关键词喘脱,中医药治疗,参附龙牡汤,临床应用例1.黄某,男,59岁,干部,1991年9月;5日入院。病者气喘反复发作10余年,近1周来喘促气粗,喉间痰鸣,不能平卧,两肺满布哮鸣音,右肺可闻湿...  相似文献   

12.
温病的辨证以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为基础,是整个温病学的核心。在温病的三焦辨证中,其下焦辨证多以肝肾为核心,正如吴鞠通所说“下焦,肝与肾也”。但下焦辨证不仅为肝肾病变,若按脏腑在躯干的部位来划分,下焦的脏腑除肝肾外,还包括膀胱、胞宫和部分肠道在内。从《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3.
温病的辨证,即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它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温病学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认为,温病学之所以能自成体系而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是有这一基本理论。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这一理论,学习整个温病学的内容就能左右逢源,特别是对四时温病的辨证施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学好这一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应掌握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温病辨证的基本概念;二是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三是三焦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四是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三、三焦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三焦辨证,就是将人体感受温邪后所引起的病变机理、证候反映以上焦肺与心包,中焦脾与胃、下焦肝与肾作为理论概括,用以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浅析温病中的瘀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宁 《国医论坛》2004,19(1):24-25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热病。在不同温病的复杂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热、毒、湿、伤阴等因素,而对温病过程中的血瘀证重视不足。在温病学的教科书中,化瘀法也通常不被列为主要治法。是文按新感温病病程进展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与温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与温病是中医内科极为常见的两大类疾病。二者自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降,在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成为中医学术突出成就的代表。中风病与温病虽同属内科疾病,但是前者属于内伤杂病,而后者则是外感热病,二者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二者之间竟然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此二病的理解,以及理法方药的相互借鉴。1中风病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的相似性1.1阴虚是中风发病与温病易感的病理基础(1)中风病以虚为本,而以阴虚较为突出。《临证指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温病大家王孟英辨察温病的特色经验,对他的察胸脘、察二便、察舌苔、辨口渴、辨脉象作了系统的整理,对当今临床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喘症患者多为老年人,笔者采用辨证施护方法护理此类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辨证 患者咳喘日久,肺脾气虚,痰湿内生,肺失宣降;加之肺气虚,卫外不固,寒邪入侵,故恶寒身痛,咳嗽,痰白,面色萎黄,神疲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浮,为痰湿之证。治疗原则:补脾益肺,化痰止咳平喘。  相似文献   

19.
风湿病临床较为常见,中医辨证分型为邪犯肺卫、邪热壅肺、热入心营、正虚欲脱、肺胃阴伤五型.本文试就此病的一般护理要点及各型的辩症施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温病在古代常被称之为“疫病”,在长期的“疫病”诊疗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充分的作用。在此进程中对于温病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形成了完备、系统的辨证体系,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从历史记载中不难发现,每一次温病辨证体系的创新性发展,都与当时“疫情”的大规模传播密不可分。而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已肆虐持续2年之久,且丝毫没有消散之意。随着抗疫实践的深入,温病的辨证体系呈现出不断向前创新发展的趋势。面对如今疫情,温病学能否趁势迎来新发展的机遇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