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肺癌的发生发展及传变,与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不谋而合,符合"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规律。肺癌病在上焦,多见肺热痰瘀证、脾虚痰湿证,治宜清肺除痰,化瘀散结;病在中焦,多见肺热腑实证,治宜清热宣肺,泄热通腑;病在下焦,多见气阴亏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2.
作为季节性的外感热病,湿温的证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近20余年湿温病证治相关文献的分析,湿温因于湿热;病位外郁肌表,所及脏腑尤以脾胃为重;病性有湿热之偏、虚实之辨;病势传变相对缓慢,病程较长。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治法灵活多样,因证而变;更有"三禁"等传统治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伤寒、温病、温疫、寒湿疫传变规律进行比较和总结。伤寒为寒邪从皮毛而入机体,以伤阳为主线,经六经传变;温病为温热之邪从口鼻入侵人体,以伤阴为主线,经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温疫为湿热戾气从口鼻而入膜原,经表里九传。寒湿疫为寒湿戾气从口鼻而入伏膜原,以伤阳为主线,表里分传,走表入里,或出于三阳肺卫之表,或入肺脾太阴之里,阻滞四焦。寒湿疫分为郁闭脱虚四个阶段,如伏邪不尽,常波及四焦,变证繁多,且后遗症多。  相似文献   

4.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致之多种急性外感热病之总称。其特点为:1.以温热病邪为主致病;2.发热为其共有症状,初起即见热象;3.发病急,传变快,(?)伤(?),(?)厥;4.其中某些病种具传染性、流行性;5.各病种各具不同季节性。温病包括风温、春温、署温、湿温、伏署、秋燥、冬温、  相似文献   

5.
所谓“证演变”,简言之,就是一证到另一证的发展变化。证演变是临床上极常见的现象。以外感风温为例,其病初起多见风温表证,而后或变为热邪壅肺证、或变为热结肠胃证、或热邪逆传而入陷心包、或病证稳定而后转向痊愈。外感病中证常演变,内伤杂病亦是如此。如胸痹之发多因胸阳不振、痰饮痹阻;其后或变为心气虚证,或变为心阴虚证;或变而生瘀、化热,甚则变而心阳虚脱。赵锡武说:病不变而证常变,病有  相似文献   

6.
<正> (5)温热壅肺证:症见身热、咳嗽、气喘、汗出或无汗、烦渴、或胸闷胸病、痰粘不爽、舌红苔黄、脉数。此因温热壅肺所致。治宜清热宣肺,方用麻杏石甘汤。如喘不甚者,可用薄荷易麻黄。如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者,可用宣(?)承气汤以清肺化痰、通腑泄热。(6)湿热(温)蕴结中焦(脾胃)型:此型常见于湿温病及伏暑证。临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出现脾胃证候为其特点,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  相似文献   

7.
湿温病浅析     
杨莹洁 《光明中医》2010,25(2):175-177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临证易与"湿热""暑温"混淆,易误识误治。在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分析湿温的病因病机特点,发生发展演变规律,遣方用药的治疗原则。强调湿温属于温病,而异于其他温病,乃阴阳合邪,内外合邪致病,起病虽缓,但病势较重,且病机复杂,传变多端。以清热祛湿为治疗大法。本文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谨守病机,随机策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杨尧章为清代湖南名医,撰有<温疫论辨义>.杨氏论治温疫以吴又可<温疫论>为正宗,并对<温疫论>逐条剖析,于当从者,疏其蕴;于不当从者,抉其蔽,使之治温疫提纲挈领,多有发有性未发之论.杨氏对温疫论进行了辨义,并从温疫初起、感邪轻重、温疫治之大法,辨识温疫与温病的区别;从感气、传变、证候、治则等方面辨别伤寒与时疫之异同.  相似文献   

9.
足少阳重其表里气机出入,手少阳重其上下气机升降,同为交通枢纽。亦有不同:手少阳经主水道,挟湿证常见,三仁汤应用机会很广;足少阳经单主气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很少见。少阳湿温发热很常见,也有少阳证之寒热交替,病势缠绵反复。伤寒、温病同传变至少阳时,同样的病机使得寒、温同治成为了可能。温病多夹湿,入少阳则非小柴胡汤单方能解,以三仁汤宣化少阳湿邪是对少阳病治疗的补充和扩展。白长川治疗少阳水气病,以三仁汤作为主方,必配合小柴胡汤,加强宣畅气机的作用,乃源于手足少阳经气一体、寒温同治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0.
对吴有性治疗瘟疫的方法进行了简要归纳,即温疫初起,邪在膜原,治宜疏利透达;若表里分传而致,既见三阳经证又见里证,则需表里分消;疫邪溃出膜原,向表传变,宜用汗法;疫邪溃出膜原,内传入胃,则宜用吐下法;而温病后期则需扶正养阴。  相似文献   

11.
温病营分证血瘀病机与证候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过程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阶段.对于营分证的病机认识及证候分析多从热灼营阴,心神被扰来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生理病理基础、髓病的证候特点、温病的辨证等方面,论述温病疾病过程中"髓分证"的可能性,认为髓分证为温病传变的极期阶段,并对温病髓分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3.
从温病学说论治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益农 《中医研究》2009,22(10):51-53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且并发症多样,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以温病学说分析该病有邪从上受,首先犯肺,或逆传心包,热扰营血等温病传变征象;发病者常正气不足,肺气偏虚,病程迁延。笔者认为,中西医诊治肺炎支原体肺炎应分常证和变证。常证的病机是肺脾不足,木火刑金;变证的病机是内陷心包,邪入营血,耗营动血,邪陷厥阴。  相似文献   

14.
《证治心传》由明末医家袁班所著,其中对温病、温疫的研究颇具特点,如对温病、温疫的病因发病、传变规律、辨证方法以及用药原则都有其独到见解,是研究温病学发展史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郝建梅  刘存莲 《陕西中医》2004,25(11):1054-1055
"非典"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无疫之至,皆相染易",其传播"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即病邪可通过口鼻或接触等途径传染给他人,其临床主要特点: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多;表现以热象偏重,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又易化燥伤阴.祖国医学中本病应属"温病"中"风温"范畴.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对温热病的理论证治发挥甚多,基本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以下就从其<温病学>浅析"非典"的因机证治.  相似文献   

16.
<正>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的温毒疫斑。多由疫毒苛邪直中营血损伤络脉,攻窜于肾而发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肾损为主要特征。其病势变化多不同于一般温病按卫→气→营→血为序的传变规律,发病多急骤,起病即见营血症状,迅即出现肾损征象,易实易虚,易见危逆。我们通过对出血热临床治疗的研究,认识到对本病的治疗不可拘泥于常法,而用“解毒化瘀护肾  相似文献   

17.
<正>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其起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洪大等症候。其传变迅速,极易耗气伤津,动血,甚则热动生风,易出现闭窍动风及津气欲脱等危重证候。暑温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乙型脑炎、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脑型中毒性菌痢、钩端螺旋体病(非黄疸型)、登革热、中暑等病。暑温经中医辨证论治能够得到很好的临床效果[1],然而目前暑温的辨证分  相似文献   

18.
对《温病条辨》温法适用病证及组方用药进行整理,总结吴鞠通临证运用温法可分为辛温、苦温、甘温三类。其中辛温法主要用于太阴风温初起见表寒证、暑温诸证、湿温病其在上焦证、湿温病其在中焦证、凉燥伤肺卫证;甘温法治疗中焦、下焦疟、霍乱、痢之虚寒病证,温病后期瘥后调理,下焦寒湿而见下血、便血等;苦温法佐以辛温之品可用于寒湿袭表证或寒湿困脾证,佐以淡渗之品可用于湿蕴中焦、小便不利之黄疸。《温病条辨》确立了以三焦为纲、九种病名为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辨证体系,其温法应用的证治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温病证治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9.
周玲 《陕西中医》1989,10(8):373-373
<正> 人参性甘,微苦温,具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功效,温病学派医家在四时温病和温疫中应用颇多,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病变发展阶段和病机的不同,通过用药缓急、用量大小、配伍差异,体现为扶正祛邪、固摄救脱、补养气阴三个方面,以下就其具体应用概括说明之。一、扶正祛邪温邪致病多来势急骤,发展迅速,兼之常病发于里,邪实未去而正气己虚者屡屡可见,配伍人参能扶正以助祛邪。1.扶正以助透邪;暑为火热之邪,其性酷烈,病多径入气分,初起即见白虎四大症,治当清暑泻热、透邪外达,脉芤者为津气已伤,宜于清热剂中合用益气生津之人参,冀透邪外达。温  相似文献   

20.
风温概述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感热病,多发于冬春二季,初起以肺卫症状为主,临证多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症,属于典型的新感温病。一、古代医家对风温的认识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但这里所说的风温,从张仲景描述的症状来看,系指热病误汗所引发的变证,而非指新感温病,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