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天地人的统一理论并配合人的局部经脉、脏腑分析躁狂症的具体表现,根据《黄帝内经》“迎而泻之,随而补之”之针刺循经补泻基本原则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宁神守志”治疗躁狂症。躁狂症的病机为痰气郁结及痰火上扰神明。运用“循经”“候气”“逢时”之操作步骤,泻其阳之有余,补其阴之不足,调理经脉,濡润脏腑,激活人体气血循环系统,调和阴阳。通过迎随补泻法调理气血,则邪气得除,正气得复,躁狂渐消。  相似文献   

2.
彭炼  王泽涛  刘美平  卢笛 《河南中医》2011,31(12):1345-1346
针刺补泻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其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用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刺补泻的机理不是直接补人体之不足,或泻人体之有余,而是通过不同的针刺方法,间接的经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产生补虚泻实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段洪涛 《陕西中医》2011,32(6):713-714
目的:阐明了迎随是"逆而夺之,追而济之"补虚泻实原则的简要概括,而并非是根据针尖逆顺于经络循行方向而定补泻的方法。方法:通过对历代关于迎随补泻法源流的文献考析归纳。结论:迎随补泻并非狭义的针芒所向,而是在辨明病证的八纲属性及经脉气血的营卫盛衰等来确定补泻之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就《标幽赋》补泻法论述中所涉及的针法补虚泻实原则,从迎随针向补泻法,提插、呼吸、捻转单式补泻法,凉热复式补泻法,时间补泻法5个方面逐一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灸手法,有补亦有泻。这是古人长期通过临床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最后总结成为理论,数千年来一直运用它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内经记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言病症之虚实,当用何法施治。针灸也是依据这个原则,在临床上辨症论治的。针灸虽有补泻,然补泻仅是手法的不同名称,并非能直接起到补其不足、或泻其有余的作用;而针灸补泻的作用是间接通过经络的调解而发生的。关于针灸补泻问题,自古至今看法不一,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6.
一、针芒迎随法的由来针芒迎随法,也称针向补泻,始见于《济生拔萃方卷第二·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凡用针顺经而刺之为之补,迎经而夺之为之泻。故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取之,安得无实,此谓迎随补泻之法也”。《医学入门·卷一》详载其法:手三阳从手至头,足三阴从足至腹,则“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足三阳从头至足,手三阴从胸至手,则“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针灸大成·卷四》谓此“乃是因其气血往来而顺逆  相似文献   

7.
一、补泻涵义与补泻手法《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又指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说明祖国医学的补泻概念,是根据病症的虚实提出来的。而虚实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分类方法,补泻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针灸的补泻亦是从虚实立论。因此,《内经》提出了“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以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等针灸治疗法则。古今针灸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针刺补泻手法,如徐疾、迎随、捻转、提插呼吸、开阖、九六等,并进而发展成“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此外,还有弹、弩、盘、摇、飞、括等辅助手法。近人执简驭繁,将  相似文献   

8.
迎随补泻法是根据十二经脉之气的行走方向,采用随以补虚、迎以泻实的针刺补泻方法。诚如《灵枢·终始篇》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这种迎随补泻针法的运用必须知晓营卫气血的传注分布和盛衰,按照“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经脉走向。  相似文献   

9.
<正>迎随补泻之法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此外,《灵枢·小针解》亦有:"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更进一步指出了"迎泻"、"随补"之意。下面谈谈笔者对迎随补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法源远流长,追其源头可至石器时代。细巧的毫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疾病,而针刺过程中的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核心,而针刺的补泻主要在手法。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对针刺单式补泻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对其中主要内容做简单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难经》针灸学成就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铁劬 《中国针灸》2001,21(6):19-27
对《难经》针灸学成就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其贡献有三:1、确立奇经学说,完善经络理论;首倡八脉之名,完善八脉循行,详述生理病理。2、阐释特定穴,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创八会穴及其主治,完善十二原穴及治疗机理,确立五输穴应用大法。3、奠定配穴诸法,完善刺灸理论;奠定补母泻子法,首创泻南补北法,拓展迎随补泻法,重视营卫四时补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针灸》2001,21(6):375-377
对<难经>针灸学成就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其贡献有三1.确立奇经学说,完善经络理论;首倡八脉之名,完善八脉循行,详述生理病理.2.阐释特定穴,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创八会穴及其主治,完善十二原穴及治疗机理,确立五输穴应用大法.3.奠定配穴诸法,完善刺灸理论;奠定补母泻子法,首创泻南补北法,拓展迎随补泻法,重视营卫四时补泻.  相似文献   

13.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法的贡献11个方面,即发扬针刺时双手配合;重视进针角度与深度;强调行针与得气;丰富了母子补泻法;创立了泻南补北法;拓展了迎随补泻法;倡导刺井泻荥法;开创了提插补泻法;规范了营卫补泻法;发挥了因时施针法;首次提出五腧穴.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井穴补泻论     
本文在分析井穴的穴性特点、“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井穴变通补泻方法以及古代针灸医家运用井穴的经验基础上,从多方面论证了井穴补泻的可行性,并针对井穴特点,相应提出了八种补泻手法——补泻前按摩、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提插补泻、灸法补泻、荥合补泻、刺血泻法等,还对施行补泻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如针刺手技、井穴特异性及辨证选择刺激量等也作了说明。对扩大井穴应用范围、丰富针刺手法内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迎随补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笑菲 《河南中医》2004,24(11):11-12
迎随补泻之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逆而夺之 ,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 ,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此外 ,《灵枢·小针解》 :“迎而夺之者 ,泻也 ;追而济之者 ,补也。”更进一步指出了“迎泻”、“随补”之意。但由于《内经》成书年代久远 ,而且文字简练 ,至于具体操作时如何“迎” ,如何“泻”却无从得知。后世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 ,结合各自亲身实践体验 ,对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认识 ,但究其所言“迎随补泻”之意 ,似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 候时补泻 视“迎随补泻”为一种候经脉气血盛衰…  相似文献   

16.
迎随补泻辨     
自《内经》而后,后世对迎随的概念阐述颇多,且观点有许多相左之处,笔者试就迎随补泻的内涵沿变及其含义作一辨析。从文献关于补泻迎随、子母迎随、针芒迎随生成及捻转迎随、针次迎随等方面概述迎随的主要不同观点,提出迎随统领补泻手法,为补泻手法的总则,它体现了“补虚泻实”的针刺治疗原则,属针刺方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补泻是中医治疗上的两个大法。实际上一切中医的冶疗方法无论内治、外治、八法、十剂,都可以归结为补和泻两类。特别在针灸方面补泻更是传统的治疗准则。早在《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针灸补泻的论述,以及达到补泻所必须采用的手段。到了元、明,更发展出许多方法。但历  相似文献   

18.
针灸补泻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柏  古光林 《光明中医》2006,21(12):22-23
虚则实之,实则泻之,是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也是针灸必须遵循的法则.针灸中的补泻,一般认为,补法为轻刺激,泻法为重刺激.而<千金翼方>中却明确指出:"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虽有分寸,得气即止.  相似文献   

19.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结合中韩两国的体质学说,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发现本病的病因病机与中医体质学说中的腻滞质、韩国体质学说中的太阴体质密切相关.治疗上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为原则,用迎随补泻法,主要以五输穴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难经》的针刺补泻主要是通过母子补泻法、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配穴法与迎随补泻法、营卫补泻法等刺法的不同组合来实现。在针刺补泻时须注意顺应四时、双手配合、侯气以及评价补泻效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