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的疗效。方法 对12例PT患者采用羟基脲和α-干扰素加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联合用药后,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好转,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联合用药治疗PT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剂量α干扰素对6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7月5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19例,观察组B22例,观察组C23例,A组采用500万Uα干扰素皮下注射联合口服羟基脲治疗,B组采用300万Uα干扰素隔天皮下注射联合口服羟基脲治疗,C组采用300万Uα干扰素持续皮下注射联合口服羟基脲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和B、C组初始治疗期间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C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维持治疗5年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皮下注射(联合口服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确切,其中大剂量α干扰素(500万U/次)皮下注射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不良反应较明显,患者耐受性差,而干扰素(300万U/次/天)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远期疗效更佳,不良反应不会明显增加,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羟基脲组18例;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组20例;干扰素组18例。结果羟基脲组缓解11例(61.1%),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组缓解16例(80.0%),干扰素组缓解9例(50.0%)。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组缓解率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缓解率较单独应用2种药物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郭志雄 《哈尔滨医药》2012,32(2):111-1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诊治的1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94.4%,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1例.结论 羟基脲联合干扰素-α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诊治的8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遵从随机的分组标准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后者行羟基脲进行治疗,前者行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巨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通过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羟基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两组疗程均为5个月,分别观察临床疗效,检测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脾脏大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缓解、起效时间、增大脾脏回缩、缓解持续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比中,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起效时间快,缓解持续时间长,回缩增大脾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实例探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之临床医治方法。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间4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处于40~60岁,一般都有出血症状或血栓的形成,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增殖,α干扰素合并羟基脲进行治疗,有效率达到100%,对患者随访6个月,无1例患者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结论对于原发性血小板的临床症状在诊治时一定要予以重视,以此避免误诊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59例,行血小板去除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记录其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结果 经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后,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和血小板取出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明显,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能进一步巩固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为尽早干预治疗血栓栓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ET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1~4年,记录血栓形成事件情况,并从年龄、外周血常规、血管危险因素、JAK2 V617F基因突变、既往血栓史等方面分析ET患者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①本组51例发生JAK2 V617F基因突变(72.86%).随访1~4年,发生血栓栓塞40例(57.14%).其中突变阳性患者共34例发生血栓栓塞,突变阴性患者中仅6例发生血栓栓塞.突变阴性患者与突变阳性患者在血栓栓塞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4,P< 0.001).②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基因突变阳性、WBC>11×109/L、既往血栓史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OR=4.395,95%CI=1.627 ~ 11.936; OR=6.812,95%CI=2.845~12.917; OR=4.563,95%CI=1.677~10.328;OR=4.372,95%CI=1.496~10.928;OR=3.527,95%CI=1.516 ~ 8.177).结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容易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大多数患者的JAK2 V617F基因会出现突变.高龄(年龄>60岁)、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WBC>11×109/L、有血栓史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更容易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宜尽早干预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59例,行血小板去除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记录其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结果经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后,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和血小板取出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明显,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能进一步巩固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儿童血液肿瘤科诊治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丙种球蛋白组40例与泼尼松组28例,泼尼松组给予泼尼松治疗,丙种球蛋白组在泼尼松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4周。结果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总有效率为92.50%,泼尼松组为75.00%,丙种球蛋白组显著高于泼尼松组(P<0.05)。丙种球蛋白组与泼尼松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都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也高于泼尼松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升高血小板计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成人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要点,探讨血小板去除术在成人血小板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50例成人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组,单纯采用羟基脲治疗对照组患者,为观察组患者行血小板去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为缓解、进步、无效的病例分别为15例、8例、2例,临床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x2=3.059,P0.05)。结论血小板去除术可缓解乏力、烦热、气短、失眠等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和α-2b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疗效.方法:对22例ET患者采用血小板去除术2~4次后,给予高三尖杉酯碱和α-2b干扰素治疗.结果:血小板去除术后,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再予高三尖杉酯碱和α-2b干扰素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明显好转.结论:血小板去除术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和α-2b干扰素治疗ET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沈桂芳  季强  方代华  安琪 《河北医药》2008,30(4):473-475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规律和意义。方法选择初诊ITP患儿273例,ITP的治疗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组为治疗1组;泼尼松及氢化考的松为治疗2组。以血小板计数≥500×109/L(重复2次)为血小板增多。结果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占11.7%,治疗1组发病率明显高于治疗2组(P<0.05),且出现时间早,2组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的时间分别为(7.7±2.4)d和(9.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岁19例(59.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血小板计数有>1000×109/L4例,>700×109/L者均属治疗1组且<1岁的患儿;激素减量及停用后血小板降至300×109/L以内的时间分别(11.2±4.2)d和(6.5±2.5)d,治疗2组恢复较快(P<0.01)。结论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不少见,大剂量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有引起血栓的危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采用血小板单采清除术 ,甲环亚硝脲、α-干扰素联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T)的疗效。方法  8例 ET患者确诊后行血小板单采清除术 ,同时给予甲环亚硝脲 5 0 m g Qd× 10~ 14天 ,α-干扰素 30 0万单位 im Qod× 3个月。结果  8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后 2 0~ 38天达到临床缓解。随访治疗观察 3~ 36个月 ,8例病人BPC均控制在 <6 0 0× 10 9/ L。结论 本联合疗法治疗 ET疗效好 ,起效快 ,毒副作用小 ,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小梅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70+72-70,72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P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羟基脲治疗,羟基脲初始量为15mg/(kg·d),达完全缓解后调整剂量至10rag/(kg·d),维持1个月后进一步减量维持。观察组同时给予干扰素3000000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36.67%,对照组为2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有效率观察组为83.33%,对照组为73.33%,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RBC、HCT等指标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红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MPN)的一种,以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增多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脾脏常肿大,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治疗中容易只重视治疗脑梗死,而忽视治疗引起脑梗死的真正病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现将我院两年来收住的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益气健脾法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研究组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益气健脾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和血小板计数。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4.98±0.11)分低于对照组的(12.72±1.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119.65±10.36)×109/L高于对照组的(84.36±8.69)×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健脾法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更佳,可有效纠正患者血小板指标,并积极改善患者病情,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及骨髓巨核细胞对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组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T)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BPC、MPV、PDW和PCT)和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探讨其对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 MPN组患者血小板参数BPC、PDW和PCT较RT组患者显著增高,MPV显著降低(P均〈0.05);MPN组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数较RT组患者显著性增高(P均〈0.05)。结论综合分析,血小板四项参数和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可作为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谢姗  林川  李英  吕志英 《中国当代医药》2023,(30):112-114+118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妊娠期血小板增多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赣南医学院附属兴国医院妇产科收治的60例妊娠期血小板增多症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予以阿司匹林(50 mg)治疗至孕36周。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血压、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并统计两组产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总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不良结局总发生率及新生儿的不良结局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能够改善妊娠期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压,从而降低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