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清中总IgE抗体和特异性IgE(sIgE)抗体在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的含量和过敏原种类.方法 使用免疫印迹方法,对27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总IgE及sIgE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总IgE阳性率为7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105,P< 0.001),其中sIgE阳性者所占比率为62.76%.过敏原检出阳性率吸入组较食人组高,分别为174例(64.93%)和94例(35.07%),吸人组中最高为户尘螨/屋尘为62例(23.13%),食入组中最高为贝/鱼/虾/蟹为28例(10.45%).结论 血清中多种过敏原参与了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通过测定血清总IgE水平,以及检测特异性过敏原sIgE水平,研究患者发生疾病的过敏原,可以为临床诊疗该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IgE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除了给予常规治疗外(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IgE水平改变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gE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IgE水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和血清总IgE,为更好地诊断和防治过敏性疾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德国Mediwiss敏筛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对152例过敏性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检测。结果:15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总IgE阳性为141例(92.7%),吸入组过敏原阳性主要为户尘螨粉尘螨、柏榆梧桐柳三角叶杨、点青霉分枝孢霉曲霉交链孢霉;食物组阳性率依次为鱼虾蟹、鸡蛋白鸡蛋黄、牛肉羊肉等。结论:采用特异性好、敏感度高的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过敏患者血清中总IgE和特异性IgE,能帮助临床医生确认过敏体质和找到过敏原,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总IgE和吸入性过敏原及食物性过敏原导致的特异性IgE在过敏性鼻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98例过敏性鼻炎病人进行了血清总IgE及特异性IgE的检测。结果:98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中有92例总IgE为阳性,阳性率为(93.9%);在特异性IgE的检测中,有78例在所监测的12项过敏原中至少有一项出现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79.6%。在吸入性过敏原中,以尘螨、粉螨的阳性率最高(40.8%)。在食物中以蟹、虾的阳性率最高(26.5%)。结论:吸入性过敏原及食物性过敏原诱发的变态反应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的临床意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特应性皮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总IgE水平、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结果特应性皮炎组血清总IgE水平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显著高于轻度与中度,中度显著高于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过敏原特异性IgE分级均为0级,特应性皮炎组40例为0级,12例Ⅰ、Ⅱ级,8例Ⅲ级及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gE水平、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三联疗法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及血清IgE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和评价三联疗法(自血疗法联合咪唑斯汀、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总IgE水平影响。方法将110例慢性荨麻疹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5例,对照组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10mg,每天1次。治疗组采用三联疗法,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口服雷尼替丁胶囊0.15g,每天2次,再联合自血疗法,从患者的静脉里抽取5ml血液,随即直接注射到病人臀部的深层肌肉,3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30天。两组患者同时检测治疗前及停药后血清总IgE含量,并和病情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停药3个月后疗效,评价其安伞性,比较治疗前及停药后血清总IgE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近期)治疗组有效率为90.1%,对照组有效率为87.3%,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3个月(远期)治疗组有效率为83.6%,对照组有效率为56.4%,远期疗效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随访三个月,治疗组复发4例(15.4%),对照组复发11例(47.8%)两组复发牟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液总IgE水平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后治疗组总IgE水平降低较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了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远期疗效理想,能减少复发,明显降低患者血清中总IgE水平,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引起福州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哮喘、皮肤病的主要过敏原分布特征、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日立公司生产MASTCLA多过敏源检测系统(化学发光法)对1 987例变应性疾病患儿进行35种常见过敏原特异性IgE和总IgE检测。结果引起儿童3种疾病的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主要是尘螨和牛奶,约有80%患儿≥2种过敏原阳性,且随年龄增大过敏原检出率增高(牛奶、全蛋除外)。过敏性哮喘、皮肤病患儿约20%,过敏性鼻炎患儿约10%总IgE阳性而特异性IgE阴性。0~3岁年龄组约1.8%、〉3岁年龄组约4.6%特异性IgE阳性而总IgE阴性。结论尘螨为福州地区儿童3种变应性疾病的主要过敏原。总IgE和特异性IgE阴性,不能排除过敏因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血清IgE和粉螨特异性IgE在尿螨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IgE和粉螨特异性IgE在尿螨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用ELISA方法对 6 9例尿螨阳性病人进行血清总IgE、螨特异性IgE的检测。 结果 尿螨阳性病人血清总IgE及螨特异性IgE水平分别为 89± 2 2IU/ml、71± 2 2IU/ml,而正常对照组血清总IgE及螨特异性IgE水平分别为 35± 2 7IU/ml、2 9± 18IU/ml,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0 0 5 )。其中尿螨阳性轻度、中度、重度血清总IgE及螨特异性IgE水平分别为 82± 18IU/ml、95± 2 4IU/ml、10 6± 2 6IU/ml和 6 5± 19IU/ml、78± 2 4IU/ml、84±2 3IU/ml,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尿螨病病人血清总IgE和粉螨特异性IgE水平均明显增高 ,其病变程度与血清总IgE和粉螨特异性IgE水平似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穴位针刺对缓解期哮喘患者复发及血清总IgE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连续选取我院儿科门诊治疗的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10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针刺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统计2组患者治疗期间哮喘复发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后各抽取静脉血1次,测定血清总IgE水平,并予以比较。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期间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IgE水平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针刺治疗,可以减少支气管哮喘的复发,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  相似文献   

10.
李萍 《安徽医药》2013,17(12):2107-2108
目的 观察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诱发哮喘的临床特征及IgE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前瞻性选取40例MP感染诱发哮喘的患儿及50例非感染性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MP组(n=50)和哮喘组(n=40),并选取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IgE在三组儿童中表达水平的差异,观察 MP组与哮喘组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IgE表达水平在MP组与哮喘组患儿急性期与缓解期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在个人过敏史、家族特应性病史上差异较小(P〉0.05);临床表现方面,大多数患儿入院时均有喘息.咳嗽,但MP组患儿入院时常有发热(64%),而哮喘组少有发热(35%),两组患儿发热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两组患儿白细胞可轻度升高或正常,但MP组患儿肝功能、心肌酶异常率显著高于哮喘组(P〈0.05).影像学检查,哮喘组患儿胸片以肺纹理增强多见,MP组胸片以斑片状阴影为主,多见于下叶,两组患儿肺纹理增强及斑片状阴影差异显著(P〈0.05).哮喘组患儿发病急性期IgE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症状控制,缓解期IgE水平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MP组急性期、缓解期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发病同时期比较,MP组患儿急性期与缓解期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哮喘组 (P〈0.05).结论 MP感染诱发哮喘临床特征较明显,检测 IgE水平可帮助诊断、评估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1.
郭路生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03-105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33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6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的血清IL-33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gE及肺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和分析两组血清IL-33表达水平及观察组不同病情特点及严重程度的IgE及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L-3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急性发作期的血清L-33水平高于临床控制期(P〈0.05),重度患者的血清L-33水平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观察组中急性发作期的血清IgE水平高于临床控制期(P〈0.05),重度患者血清IgE水平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观察组中急性发作期的FEV1、FEV1/FVC、FEV1%pre均低于临床控制期(P〈0.05),重度患者FEV1、FEV1/FVC、FEV1%pre均低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观察组IL-33水平与IgE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FEV1、FEV1/FVC、FEV1%pre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IL-33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通过检测其水平变化有利于判断患者的肺功能及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确定病变过敏原,为该病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定量检测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发现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结果 653例患者中检出过敏原者521例,血清总IgE阳性率79.8%;1种过敏原阳性者149例(22.8%),2~4种过敏原阳性者451例(69.1%),5种及以上过敏原阳性者53例(8.1%);吸入性过敏原阳性248例(37.9%),食入性过敏原阳性132例(20.2%),二者兼有273例(41.9%);吸入性过敏原8类,阳性率高的是蒿属植物和艾蒿花粉、尘螨和粉螨,食物性过敏原5类,依次是虾蟹、鳕鱼、黄豆和花生、牛奶、鸡蛋。结论过敏原诱导的变态反应是产生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原因,蒿类花粉和螨类是最常见的过敏原,病变患者呈现低龄化趋势,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妊娠多形疹患者进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妊娠多形疹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确诊后即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在产科门诊正常孕妇人群中,随机选取与观察组患者孕周相同的70例孕妇为对照组,并检测其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差异。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初期给予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2周后皮损或瘙痒无明显改善的患者进一步给予口服泼尼松龙,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19.7±86.2)×106/L比(114.3±68.5)×106/L;(581.9±144.2)U/mL比(89.4±23.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后,51例有效患者和15例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泼尼松龙治疗后,15例外用药治疗无效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与51例外用药有效患者相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多形疹患者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高于正常孕妇,经系统治疗后症状改善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验血清IgE、细胞结合IgE水平在过敏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2018年7月~2019年7月于本院进行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将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组照,探讨观察组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种类,比较两组血清IgE与细胞结合IgE水平,以及标本室温下放置48h和96h时两组血清IgE与细胞结合Ig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存在1种过敏原阳性者13例(13.54%),2种过敏原阳性53例(55.21%),3种及以上者30例(31.25%)。其中因食物引起过敏者67例,多为海鲜和高蛋白食品;因吸入引起过敏者82例,多为尘螨、花粉和霉菌;观察组血清IgE和细胞结合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细胞结合IgE水平明显高于血清IgE(P 0.001);经过48h和96h的放置后,血清IgE与细胞结合IgE水平明显降低,且放置时间越长,影响越大。结论血清IgE水平和细胞结合IgE水平检测均可作为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指标,但临床检查时应注意,二者指标水平会因样品放置时间延长而降低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IgE过敏原检测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观察纽)血清IgE水平及吸入过敏原(phaditop)、食物过敏源(fx5E)进行检测,并对照60例正常儿童各项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IgE平均检测结果为(7.3±2.0)IU/mL,对照组IgE平均检测结果为(0.28±0.02)IU/mL,观察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入过敏原(Phaditop)及食入性过敏原(Fx5E)阳性率分别为3.33%、5.00%,对照组吸入过敏原(Phaditop)及食入性过敏原(Fx5E)阳性率分别为3.33%、3.33%,两组吸入过敏原及食入过敏原阳性率对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IgE水平上升是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一个主要特点,本次研究未见过敏原阳性率变化,过敏原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关联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口服益生菌对婴儿湿疹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IgE的影响.方法 将75例婴儿湿疹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治疗(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及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组4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生菌30d.观察两组婴儿湿疹治疗有效率及3个月后的复发率,并于3个月后测定血清总IgE.结果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0.49%,复发率为31.7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5.88%,复发率为58.8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总IgE平均值,治疗组为(117.15±72.26)U,对照组为( 205.96±129.18)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口服益生菌治疗婴儿湿疹能下调患儿血清IgE水平,减轻患儿皮疹症状,并能减少湿疹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gE介导综合征与HLA-DR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HLA-DRB等位基因与血清总IgE(TIgE)间的关系.方法用引物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扩增HLA-DRB等位基因,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TIgE,用皮肤过敏实验进行皮肤过敏原检测.结果HLA-DRB等位基因在男女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DR3基因频率患者组为13.41%,对照组为3.75%(P<0.01,RR4.52).而DR6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为0,对照组为8.75%(P<0.01).DR1等位基因与TIgE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低浓度有关.28例皮肤过敏原检测结果显示尘螨的检出率最高.结论推测DR3基因位点是天津地区汉族IgE介导综合征的易感基因,DR6基因位点是天津地区汉族IgE介导综合征的抗性基因.HLA-DR1基因与血清TIgE有关.尘螨可能是诱发和加重该病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北京浅山区(门头沟地区)可疑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sIgE)分布情况,为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2月1日~2023年2月1日就诊于我院的北京门头沟地区怀疑过敏性疾病的患者2 066例,采用免疫印迹法对患者血清进行变应原sIgE检测。结果 2 066例患者中至少1项变应原检测阳性者912例,阳性率为44.14%。检出变应原前5位分别为蒿(366例,17.72%)、户尘螨(246例,11.91%)、念珠菌/点青霉/分枝孢霉/交链孢霉/黑曲霉(210例,10.16%)、葎草(158例,7.65%)、刺柏/桦(154例,7.45%)。蒿、葎草5级、6级占比高。男性总阳性率为38.72%,女性总阳性率为4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sIgE阳性受试者中,单一sIgE阳性占比最高,为49.56%,>75岁受试组1种sIgE阳性占比最高(71.43%)。动物类s IgE阳性率在<30岁人群中较高,植物类s IgE阳性率在<45岁人群中较高,动物类和植物类sIgE阳性率呈现随年龄增加而降...  相似文献   

19.
变应原皮试与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诊断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内变应原皮试和体外特异性IgE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单价花粉变应原浸液对80例变应性鼻炎(AR)花粉症患者作过敏原皮试检查;同时进行血清特异性IgE含量的测定。结果 80例花粉变应原皮试阳性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明显异常,两种检查方法的总阳性率81、4%~66.7%,阳性一致率95.0%~77.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表明两种检测方法的抗原特异性高度一致,对AR病因诊断、减敏治疗中变应原种类的选择及预防等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急、慢性荨麻疹患者IgE及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方法:观察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某院进行治疗的64例急性荨麻疹患儿(急性组)和4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慢性组)的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结果:慢性组和急性组患儿的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组中无过敏疾病患儿的总IgE水平明显高于急性组中无过敏疾病患儿的总IgE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IgE水平在不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患儿的急、慢性荨麻疹诊断过程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在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情况下不可作为诊断标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可作为诊断急、慢性荨麻疹标准,应结合患儿临床症状、疾病史等情况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