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胆囊黏膜超微结构病变,探索幽门螺杆菌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法及幽门螺杆菌培养进行预试验,根据结果将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与单纯胆囊炎患者分别分为胆囊H.pylori感染阴性组与胆囊H.pylori感染阳性组,另选择胆囊息肉手术后病理活检证实无明显炎症,并排除H.pylori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透射电镜(TEM)超薄切片法对胆囊黏膜超微结构病变进行观察。结果 22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囊黏膜存在H.pylori感染者共8例,占36.3%(8/22),其中胆囊黏膜出现胃上皮化生共6例,占75%(6/8)。单纯性胆囊炎患者胆囊黏膜出现假幽门腺化生1例,占12.5%(1/8)。而对照组未发现胃或幽门腺化生。结论胆囊黏膜胃上皮化生可能与胆囊内H.pylori感染有关,且胃上皮化生中H.pylori检出率明显增高。这种胆囊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有助于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晋江市沿海地区居民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通过胃镜观察并做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H.pylori快速尿素酶试验,就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三种胃癌癌前病变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该地区H.pylori的感染率为54.9%,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三种病变的发生率为22.0%,H.pylori阳性组中三种病变的发生率为15.5%,H.pylori阴性组中三种病变的发生率为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地区居民H.pylori的感染率较高,H.pylori感染者发生胃癌癌前病变的概率明显高于无H.pylori感染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nstant CHEKTM-H.pylori法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Instant CHEKTM-H.pylori法对4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进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且与胃组织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作比较.结果Instant CHEKTM-H.pylori法检测阳性率为81.40%,胃组织Giemsa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2.09%,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Instant CHEKTM-H.pylori法与胃组织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基本相符,表明Instant CHEKTM-H.pylori法有助于临床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4.
李岭  严苏 《河北医药》2001,23(12):903-904
目的:探讨Instant CHEK^TM-H.pylori法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Instant CHEK^TM-H.pylori法对4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进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且与肋组织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作比较。结果:Instant CHEK^TM-H.pylori法检测阳性率为81.40%,胃组织Giemsa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2.09%,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Instant CHEK^TM-H.pylori法与胃组织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基本相符,表明Instant CHEK^TM-H.pylori法有助于临床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β防御素-2(HBD-2)在幽门螺杆菌(H. pylori)相关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BD-2在胃MALT淋巴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在根除治疗前H. pylori(+)且根除治疗后H. pylori为(-)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作为HP组,同时收集36例H. pylori(-)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BD-2的表达情况。结果 HBD-2在H. pylori相关胃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根除H. pylori治疗后,HP组HBD-2表达水平降低(P<0.01);且HBD-2在H. pylori相关胃MALT淋巴瘤间质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淋巴瘤细胞(P<0.01);HBD-2在淋巴瘤细胞中无表达。结论 HBD-2可能参与了H. pylori相关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过程;但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普通窄带成像在组织病理中性粒细胞浸润预测幽门螺杆菌感染黏膜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观察324例胃镜检查患者,以尿素酶方法诊断H.pylori感染,胃镜普通窄带成像判别胃体黏膜分型,利用配对卡方检验及Kappa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体黏膜糜烂组:中性粒细胞浸润预测H.pylori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0%,98.87%,100%,P>0.05,Kappa值=0.942);胃体黏膜非糜烂组:(1)非萎缩肠化黏膜病理中性粒细胞浸润检出率100%;(2)萎缩黏膜及肠化黏膜病理均未见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NBI糜烂胃体黏膜及非萎缩肠化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预测H.pylori感染具有较高参考价值;NBI肠化或萎缩胃体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预测H.pylori感染参考价值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1月—2013年3月天津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慢性胃炎患者共250例,全部患者行胃镜、病理和(14)~C呼气试验检查,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153例,非CAG组97例,比较2组的H.pylori阳性率,同时比较不同部位(胃窦、胃窦胃体)CAG患者的H.pylori阳性率。比较不同病理特征下慢性胃炎活动性、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的H.pylori阳性率。结果 CAG组的H.pylori阳性率高于非CAG组(70.6%vs 35%,χ~2=30.552),CAG组中胃窦胃体均萎缩患者的H.pylori阳性率高于仅胃窦萎缩患者(82.6%vs 65.4%,χ~2=4.578),随着慢性胃炎活动性、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的加重,其H.pylori阳性率增高(χ~2分别为200.643、206.715、73.286、218.432)。结论 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尤其与胃窦胃体均萎缩的萎缩性胃炎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604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将内镜诊断的604例GERD患者,依据H.pylori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按Tytagat分级进行严重度比较;H.pylori阳性组H.pylori根除后与H.pylori阴性组一年复发率的比较。结果:604例GERD患者中Ⅲ-Ⅴ级的中重度检出率:H.pylori阳性组为31.2%(114/366),H.pylori阴性组为38.7%(92/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pylori阳性组GERD患者H.pylori根除后1年复发率为31.1%(51/164),H.pylori阴性组的CEDR患者1年复发率为15.6%(16/10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ylori阴性者GERD病变程度较重,H.pylori阳性的GERD患者H.pylori根除后1年的复发率较高,显示H.pylori感染可能对GERD发病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状况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08例儿童血清抗H.pylori-IgG,对其中有消化道症状的50例行胃镜检查,并各取胃窦前、后壁黏膜3块分别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快速尿素酶及改良Giemsa染色找幽门螺杆菌。结果①108份血清H.pylori-IgG抗体阳性率为52.7%(57/108),无消化道症状组为31.0%,有消化道症状组为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7岁、8~11岁、12岁抗H.pylori-IgG阳性率分别为17.8%、36.8%、48.5%;③50例有症状组中,42例患浅表性胃炎,H.pylori感染率为76.0%,2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均感染H.pylori;④H.pylori感染的儿童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淋巴滤泡形成的比例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的儿童胃黏膜。结论H.pylori感染在本地区较为多见,且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与H.pylori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紫烟 《河北医药》2011,33(11):1649-1651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H.pylori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三联治疗,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三联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H.pylori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ylori转阴24例,H.pylori清除率为68.6%,对照组H.pylori转阴10例,H.pylori清除率为28.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和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渍疡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杆菌(H.pylori)感染慢)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50例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按照治疗分组,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则予以西医联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根除H.pylori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炎症积分;复发人数。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根除H.pylori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炎症积分并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积分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复发人数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西医联合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改善炎症积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表达情况及其与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关系。 方法 采用端粒酶TRAP ELISA方法检测 1 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2 9例胃癌 (GC)、69例胃良性溃疡(GU)组织端粒酶活性 ,并分析三组H .pylori感染与端粒酶表达的关系。 结果 CSG、GU、GC三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0 %、36 2 % (2 5/ 69)和 79 3 % (2 3/ 2 9)。其中GU组中无伴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 2 5例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 (2 / 2 5) ;GU伴肠上皮化生的为 40 % (6/ 1 5) ;GU伴异型增生的为 58 6 % (1 7/ 2 9)。CSG组与GC组及GU组比较、GU组与GC组比较 χ2 =2 4 6~ 9 6 ,P <0 0 1 ;GU无伴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与GU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比较 χ2 =1 5 2 ,P <0 0 1 ;GU伴肠上皮化生的与GU伴异型增生的比较 χ2 =1 1 ,P >0 0 5。CSG、GU和GC组H .pylori感染率分别为 31 6 %、65 3 %和 44 8% ,CSG组与GC组比较、GU组与G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CSG组与GU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6 91 ,P<0 0 1 ) ,各组中H .pylori阳性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与H .pylori阴性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均 >0 0 5)。结论 端粒酶激活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但可能与H .pylori  相似文献   

13.
蒋永来 《天津医药》2006,34(10):681-681
自1983年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以来,许多研究认为该菌作为环境凶素之一与胃癌的发生有关。笔者观察96例胃癌患者组织学分型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天津地区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捷  曹泽伟 《河北医药》2010,32(1):108-109
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为了解天津地区溃疡病(主要是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我们进行了这次回顾性调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高文娟 《河北医药》2013,(24):3729-373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H.pylori相关性胃炎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BI型受体(TGF.13RI)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Hp-16SrRNA检测、H.pylori快速尿素酶试验(HpRUT)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同步检测49例CSG(CSG组)、39例重度IM(IM组)和20例中重度Dys(Dys组)组织中H.pylori感染情况,并以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其中TGF-13RI的表达。结果3组间H.pylori阳性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X2=3.825,P=0.148)。从CSG、IM到中度、重度Dys组H.pyloa阳性者TGF-13RI的表达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707,P〈0.01)。结论H.pylori感染在H.pylon相关性胃炎与胃黏膜癌前病变中可明显下调TGF-13RI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8~2003年158例再发性腹痛(RAP)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测。结果组织病理学证实134例(84.8%)黏膜有炎症改变,其中慢性胃炎112例(83.58%)、食道炎12例(8.95%),十二指肠球炎6例(4.47%),消化性溃疡4例(2.98%)。组织学染色及快速尿素酶实验证实H.pylori感染为67例(50%),其中胃炎H.pylori感染为51例,感染率为45.53%。H.pylori阳性者黏膜均有炎症改变。结论小儿RAP中上消化道疾病占较高比率,H.pylori感染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复春片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服用胃复春片,治疗组加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术的三联疗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Hp根除率、胃黏膜病理检测等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Hp根除率、胃黏膜萎缩、胃黏膜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胃复春片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术是治疗CAG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苋 《河北医药》2011,33(24):3786-3788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发现了胃内存在致病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二十多年来国内外该专业医务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从H.pylori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的相关性。方法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296例患者血清中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尿素酶(Ure)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3种抗体,14C呼气试验,同时行胃镜下快速尿素酶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胃炎性息肉、胃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表达率分别为80.77%、75.00%和16.67%,胃底腺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低,分别与胃炎性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的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发生有关,而与胃底腺息肉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20.
程晓娜  胡阳黔 《河北医药》2016,(8):1140-1142
目的:观察不同菌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11月接受治疗的100例H.pylori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IL-10、TNF-α水平。记录患者血清中IL-10、TNF-α水平含量,并比较H.pylori感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胃溃疡血清中IL-10、TNF-α水平含量。结果 IL-10的表达水平Ⅰ型H.pylori感染检测值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Ⅰ型H.pylori感染组检测值仅稍高于Ⅱ型H.pylori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NF-α的表达水平Ⅰ型H.pylori感染检测值均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组及Ⅱ型H.pylori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IL-10的表达水平在Ⅰ型H.pylori感染及Ⅱ型H.pylori感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均与胃溃疡基本相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TNF-α的表达水平在Ⅰ型H.pylori感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显著高于胃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NF-α的表达水平在Ⅱ型H.pylori感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仅稍高于胃溃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不同菌型H.pylori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中的IL-10、TNF-α水平差异较大,可以为临床上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提供有利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