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产科护理工作中母婴床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16例产妇,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并对两组产妇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后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生活质量评分为(98.29±5.65)分,高于对照组的(85.24±0.42)分(P<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93.11%,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5.87%(P<0.05)。结论产科护理工作中母婴床旁护理的应用效果,可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还可以增强产妇对母婴保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5~12月期间产科收治的产妇200例,在产后区选择10间病房进行研究,其中1~5号病房收治10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产妇护理在床旁进行,但婴儿的一切护理均由主管护士定时集中在沐浴室及处置室进行。6~10号病房收治100例产妇,设为试验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除产妇护理在床旁以外,婴儿护理也移至床旁进行,即对产妇及婴儿实行一对一护理,同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产后健康知识教育;采用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产妇住院前后心理状态评分;使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价产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产妇护理操作评分。结果住院前两组产妇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产妇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后,两组产妇SAS评分住院前较住院后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后试验组产妇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后试验组产妇健康知识掌握评分(84.67±6.58),护理满意度评分(97.00±1.55),护理操作评分(84.69±8.14);对照组产妇健康知识掌握评分(74.13±5.11),护理满意度评分(71.98±4.95);护理操作评分(74.13±6.87);住院后试验组产妇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操作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相比传统产科护理模式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产妇对护理满意度,同时增加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减轻产妇产后焦虑状态,为家庭支出减轻经济负担,可以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母婴床旁及延续护理对产妇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1日至5月27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厢竹院区产科一区收治的280例顺产、单胎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40)与试验组(n=140),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延续护理,试验组予母婴床旁护理+延续护理。对照组与试验组产妇及家属出院后开展电话随访、建立QQ群等延续母婴护理指导。比较两组产妇的母婴护理知识及技能、自我护理能力(ESCA)、中文版育儿胜任感(C-PSOC)、中文版压力知觉(CPSS)的评分。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产妇的母婴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ESCA、C-PSO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P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婴床旁及延续护理指导,提高产妇母婴护理知识及技能、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育儿胜任感,降低产妇压力感知,促进产妇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产妇情绪和母亲角色适应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分娩的128例产妇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统计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出院时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母亲角色适应调查问卷得分。结果两组产妇及其新生儿均顺利出院。观察组产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SDS和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母亲角色适应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于促进产妇产后身心恢复和母亲角色适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产后出院产妇中的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6月间在我院分娩的10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出院时予以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产妇出院时予以连续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健康信念水平各维度评分、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健康信念水平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产妇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产后出院产妇中可提高患者健康信念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产妇更有帮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钱惠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445-445,447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及护理婴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2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实验组产妇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产妇采取传统护理模式,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产妇进行评估,统计并比较两组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和护理婴儿的能力。观察统计两组婴儿的有效吸吮次数。结果实验组产妇适应母亲角色的评分和护理婴儿的评分都高于对照组孕妇,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婴儿有效吸吮次数多,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可以更快更好的护理新生儿,各种感染情况的发生概率也比较低,可以提高妇产科的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60对母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传统产科护理模式,通过对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情况及对我院护理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观察2组不同模式的母婴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产妇在母婴护理技能及相关母婴知识的掌握、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帮助产妇及家属掌握产后康复、产后营养、新生儿喂养等知识及护理技能的相关内容,并能显著提高产妇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床旁护理模式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并为产妇提供优质化护理模式积累经验。方法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00例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设为观察组(采取床旁护理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100例。两组患者在住院当天、产后第1天和出院当天均分发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记录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住院当天SDS、SAS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第1天两组SDS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产后第1天及出院当天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护理模式能明显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改善产妇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共109例,按照初次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协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ESCA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OL-100量表评分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领域及社会领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协同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生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04例产妇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产妇分为研究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产妇健康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提升产妇对健康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初产妇护理中采用产后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82例初产妇,按照随机数表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产后康复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产妇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产妇SDS、SAS评分均较护理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精神健康、社会活动与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8.3±5.3)、(82.2±4.9)、(80.3±3.1)、(79.2±3.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6.4±4.3)、(57.4±4.2)、(56.3±4.9)、(52.1±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为95.1%(3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31/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初产妇提供产后康复护理能够调节产妇情绪状态,同时可提高产妇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产妇预后。  相似文献   

12.
张宇 《中国实用医药》2015,(13):249-250
目的 观察整体护理对产科护理质量及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 健康产妇9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研究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整体护理,分析两组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孕产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孕产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整体护理可有效改善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产妇对孕产知识的掌握度,从而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母婴预后健康,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母婴床旁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及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将5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母婴护理管理)与观察组(母婴床旁干预)各250例,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B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纯母乳喂养占比、母乳喂养知识掌握评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混合喂养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筛选2017年5月份-2018年5月份收治的初产妇1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上述病例分成两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母婴床旁护理,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护理知识评分调查以及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价97.78%,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价90.00%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评分(78.75±5.27),与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评分(92.77±2.09)比较,两组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大大提高,知识掌握更好,可以更好,更科学的照顾新生儿;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评价也大大提高,利于促进护患关系的信任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症状动态模型理论的全方位护理模式在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至2021年收治的82例老年肿瘤化疗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症状动态模型理论的全方位护理模式干预。比较干预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ESC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ESCA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ESCA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基于症状动态模型理论的全方位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管理中,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缓解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究在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把在我院分娩的200对母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母婴床旁护理,由专业的母婴护理人员在床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产妇对及其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和对母婴护理方法的掌握。结果观察组的产妇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和对母婴护理方法的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程度,帮助产妇及其家属更好的掌握护理技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方法选择妇产科病房收治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关知识掌握度、舒适度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产科开展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相关知识掌握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增加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新生儿护理模式对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间接诊的产妇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此次调查研究对象,并对如上产妇实施分组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妇产科新生儿护理服务,观察组则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各50例。结果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掌握率较之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另外对比两组母乳分泌时间、S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均提示观察组具有显著优异性(P<0.05)。结论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操作的掌握程度,帮助产妇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改善焦虑情绪,缩短泌乳时间,提高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及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12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64例,实施传统护理模式)与观察组(64例,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00%(64/64) vs. 84.38%(54/64)](P <0.05)。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44%vs. 81.25%)(P <0.05)。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 d、2 d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价值显著,可改善临床护理满意度,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有效减轻产妇不良情绪以及产后疼痛,值得临床关注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协同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均衡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行协同护理,分析组间干预价值。结果 组间自我护理效果、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优(P <0.05);干预前两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负面情绪、知晓疾病知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知晓疾病知识、生活质量评分更高,而负面情绪评分更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将协同护理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可获得确切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程度、自我护理效果、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与负面情绪,促使患者有更高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